八爪 文/攝
馮夢龍《古今笑史》「談資部」中講了南宋一個故事,抄書:
昔周益公、洪容齋嘗待客壽皇宴,因談餚核。上問洪:「卿鄉裡所產?」洪,番陽人也。對曰:「沙地馬蹄鱉,雪天牛尾狸。」又問周。周,廬陵人也,對曰:「金柑玉版筍,銀杏水晶蔥。」上吟賞。又問一侍從,忘其名,浙人也,對曰:「螺頭新婦臂,龜腳老婆牙。」四者皆海鮮也。上為之一笑。
由此處得知「龜腳」是海鮮一種,而且這樣稱呼,亦古。前些年在媒體供職,一次瑞安畫院在玉海樓舉辦畫展,晚宴和副院長程小峰同桌進餐。恰主人點了一盤龜腳,眾人皆啖,贊瑞安龜腳美味。酒過三巡,程老師說:「八爪,你知道嗎?瑞安還有一種『大龜腳』,菜場裡一個賣200元一斤,酒店裡翻番……」
大龜腳,是第一次聽過,還沒看過,更沒吃過。
《古今笑史》中這位生活在南宋的侍從,浙人也,所以他知道「龜腳」是一種海鮮。元朝一位叫周達觀的溫州人在1295年隨元朝使團來到吳哥,回國後寫了一本書——《真臘風土記》。由於那些記載柬埔寨早期歷史的棕櫚樹葉都已經腐爛消失,周達觀這本著書便成了世界上唯一一部詳細記錄吳哥文明及其繁榮景況的著作。1860年,法國博物學家亨利·莫哈特為了尋找一種稀有的蝴蝶來到柬埔寨,靠著《真臘風土記》的指引,走進叢林深處,蝴蝶可能沒找到,但他卻發現了古老神秘的吳哥……
扯遠了,話題還是回到龜腳。《真臘風土記》中,也記有龜腳。書中講道:「真蒲龜腳,可長八九許」。周達觀自然知道龜腳是什麼東西,故而並未細說,這給後人增加了不少麻煩,好事者對書中龜腳給出的注釋,五花八門。龜腳,肯定是烏龜腳了。想當然自然害死人。
著名學者、考古學家夏鼐是溫州人,給同是溫州人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作注釋,自然是最佳人選。在「真蒲龜腳,可長八九許」這裡,他寫了一段很長的註:
龜腳乃溫州人用以稱石蚴【或作石,學名為Mitella mitella】之土名。今溫州仍有出產,仍稱之為龜腳。晚清福州人梁章鉅曾寄寓溫州,其所著《浪跡續談》中《海錯》條,述及溫州土產海鮮云:「龜腳即石 。郭景純《江賦》:『石應候而揚葩』,注引《南越志》雲石形如龜腳,得春雨則生花。江淹有《石賦序》雲一名紫」又《本草》作石蚴,一名紫,生長東南海中石上。又《平陽縣誌》一名仙掌。吾鄉(按指福州府長樂縣)謂之促。其花似爪,爪下皮內有肉,甚美;惟長樂海濱有之,不能至福州(按指府治)。餘至長樂,始得屢食,而署中上下內外人等,皆未曾見過,方相與笑詫其形,更不知如何烹製矣。吾師林暢園有食龜腳長古一首,如云:『碨象瓦楞,槎砑露掌指。雙甲一罅開,片肉隆中起。色混蟹殼青,質鬥石華紫。薄劣扁螺同,鮮脆車螫擬。桃花醋潑醅,芥葉醬充旨。』可稱體物惟肖。」惟溫州所產者,一般長僅一二寸,未見有長達八九寸許者。
近日讀瑞安人項驤作品《浴日樓詩選》(民國二十五年油印本,馬君武序),此君早年遊歷歐美,渡海內外。三十入京師,後回鄉定居。爬巴黎艾菲爾鐵塔,登頂紐約自由女神像……他都留下詩作。回鄉後遊飛雲江、聖井山、仙巖,品味家鄉美食,寫下了《鄉珍四詠》組詩,第一篇即「龜腳」,詩中說到龜腳藏身大海,「藏身又穩固,下臨淵百尺。蹄跡不能至」,但因「中含肉若脂,鮮美無骨格」,所以還是有人來捕捉,詩中詳細敘述了這段頗為不易的過程,抄書:
「難避是海客。客來兩三人,每乘潮之汐。居高持索立,短長唯所適。一人聳身下,兩肩懸於索。雙手挖石齒,砍伐隨選擇。幸而盈婁歸,不待掛席擿。涉足偶不慎,潮來輒沒幘……」
早些年陪大學老師沈洪保先生坐船遊塘河,他是瑞安東山人,一路給我講了很多瑞安地方風物、文人掌故,其中也談及龜腳。記得他說這類抓龜腳的漁民,瑞安方言稱之「跳崖人」,很是形象。在感嘆龜腳美味同時,我們也體會到勞動者的艱辛。項驤在詩結尾處還發出勸誡,「下箸人須知,來處固不易」。
記得沈老師當時還發了一個感嘆:「東山人都吃不到東山海鮮啦,都被溫州人吃掉啦!」
操作指引:
◎覺得本文不錯?
可以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怎樣看歷史文章?
點擊上右角——查看公眾帳號——查看歷史消息即可
如何訂閱甌越文體秀?
1、搜索公眾帳號:甌越文體秀
2、或搜微信號:ouywtx
3、聯繫電話:0577-88812911
4、掃一掃,加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