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驚現28種未知病毒,南極「高燒」20℃,北極甲烷爆發……一...

2020-12-04 新浪財經

來源:瞭望智庫

前段時間,關於南極觀測到歷史最高溫度的新聞層出不窮。

2月7日,世界氣象組織表示,在南極半島阿根廷科考站埃斯佩蘭薩觀測到新的創紀錄溫度:18.3℃,打破了2015年創下的17.5℃的紀錄。

2月9日,巴西科學家在南極洲西摩島記錄下了20.75℃的高溫天氣!這比該島1982年記錄的19.8℃高了近1℃(18.3℃的記錄為南極大陸的最高溫紀錄)。

無獨有偶,地球另一端也有新聞爆出——2月14日,美國宇航局(NASA)的一項研究指出,在30萬平方公裡的北極地區,發現200萬個甲烷排放熱點。

研究認為,這跟氣候變暖有關。受此影響,北極地區的凍土層快速融化,到處都是冰水形成的湖泊,以前「封印」在凍土層中的大量甲烷從湖水中冒著泡湧出。

南極、北極與青藏高原一起並稱「地球三極」,南北極被氣候變暖折騰了一番之後,青藏高原似乎也難以獨善其身。

1月7日發表在bioRxiv的論文稱,俄亥俄州立大學科學家在青藏高原冰核樣本中發現古老病毒存在證據,其中28種是新病毒。該研究表明,全球變暖導致世界各地冰川縮小,並可能釋放被冰封了數萬乃至數十萬年的微生物和病毒。

如果把這些新聞放在一起來看,的確讓人細思極恐,一些相關題材的文章迅速在朋友圈引起廣泛關注,很多人慨嘆「壞消息扎堆出現,地球真是越來越危險了。」

我們該如何看待「地球三極」出現的這些變化?

文丨李浩然

編輯丨崔赫翾 瞭望智庫

1

南極超20℃:值得長期關注

2月9日那天,北京天氣晴,氣溫-5℃—10℃。

而在遙遠的南極洲西摩島,巴西科學家測到了20.75℃的氣溫,達到了歷史最高值,也是首次超過20℃。

巴西科學家表示:「我們從沒見過南極洲的氣溫如此高過。」

很多人震驚之餘不免對這個數據感到困惑:南極竟然比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都高,那冰川不就早都化完了?

事實並非如此,我們有必要先做個簡單的科普。

南極洲包括大陸、陸緣冰、島嶼等在內,總共1424.5萬平方千米,其中最主要的是南極大陸,面積為1200多萬平方千米,95%以上都被厚度驚人的冰雪所覆蓋,年平均氣溫為-25℃,2013年記錄的最低溫甚至達到-93.2℃。

南極洲這麼大,各地之間的氣候差異也很大,並非每個角落都常年極寒,比如像「小尾巴」一樣的區域就是南極半島,是南極大陸最溫暖的地方,年平均氣溫能達到2℃,而其附近的島嶼最高氣溫能達到10℃以上。

這次測到高溫數據的西摩島就位於南極半島附近,甚至在南極圈之外,歷史最高紀錄為19.8℃,這次高了近1℃。而在與西摩島相距不遠的我國南極第一站長城站,2月8日下午3點也測得近期高溫8.7℃(長城站記錄的歷史最高氣溫為1989年觀測到的11.7℃)。

其實,這個數據本身並沒有太大意義。

巴西科學家卡洛斯·舍費爾表示,南極地區新監測到的20.75℃高溫其實只是南極地區的一次「臨時數據」而已,並不是南極平時的氣溫,所以,並不能作為預測未來的氣候變化的依據。

中國「雪龍」號首席科學家潘建明也認為,南北極是全球氣候變化最敏感的兩個地區,但人類對南極各項數據的採集和記錄是從1957年正式開始,1957年(國際地球物理年)之前我們一般稱為人類對南極的「探險時代」,1957年之後才能稱之為「科學時代」,目前人類對南極的國際合作科學考察不過60多年,這個數據量太少,並不能簡單得出南極未來溫度也會越來越高的結論。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極端天氣與氣候報告員蘭德爾·切爾維尼對南極近期測得的高溫給出了自己的解釋,他認為這種現象短期內似乎與我們所說的「焚風現象」(即從山坡上下沉的空氣會很快變得乾熱)有關。

儘管單次測得的20.75℃高溫在邏輯上無法作為判斷南極未來氣候變化的依據,但科學家也普遍認為,南極近幾年真的變暖了。

2016年11月11日,南極麥克默多站附近的泰勒冰川加速消融。

WMO數據顯示,過去50年中,南極半島的溫度上升了近3℃,其西海岸約87%的冰川在此期間嚴重「縮水」,過去12年中,冰川呈現出「加速消退」趨勢。

這不只是一些數字。

曾參加過17次南極科考的中國「雪龍」號管事繆煒認為,十幾年前每次海冰卸貨時,南極的陸緣冰冰面都能承受較大的載重量,而現在的冰面感覺越來越薄。

NASA的地球觀測衛星日前發布了2張南極圖片,其中一張拍攝於2月4日的鷹島,另一張攝於2月13日,這兩張照片可以看出高溫對當地冰蓋和冰川的影響。

如圖所示,2月4日鷹島上還有大量的積雪覆蓋,僅僅過了9天,島上的積雪就大面積融化,露出黃褐色地面還有融化的池塘(圖中明亮的藍點處)。

科學家推算,熱浪在幾天內融化了鷹島20%的積雪。

前段時間,在南極的烏克蘭科考站附近出現了粉紅色的「西瓜雪」現象,該地區的雪呈現粉紅色,在陽光照射下顯得很神秘。其實它並不像看起來那麼浪漫。

科學家表示,這是因為雪中含有一種叫極地雪藻的微生物,它們適合在寒冷氣候中生存,在低溫下保持「休眠」狀態,當溫度升高時,就會開始迅速生長。因為其中含有蝦青素(類胡蘿蔔素)防止紫外線輻射,所以呈現紅色。

還有近幾年受到廣泛關注的松島冰川,它位於南極洲西部,面積約16萬平方公裡,與中國河南省面積相當,是世界上萎縮速度最快的冰川之一。近15年來,松島冰川以每年1米的速度變薄,是全球海平面上升最大的貢獻者,也是「南極的軟肋」。

從衛星圖來看,一塊面積近300平方公裡(相當於中國一個中等規模縣的面積)的冰山,從南極松島冰川中崩落。這個過程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

此外,南極氣候變暖背後,還有一個個顛沛流離甚至死去的生命……過去40年,磷蝦遍布南極海域,如今,磷蝦數量銳減80%。磷蝦對溫度變化非常敏感,只需0.5℃,就能大大削弱它的繁殖能力。

就這樣,以磷蝦為食的企鵝們,輕則食不果腹,重則活活餓死。巴西曾發現500多隻企鵝屍體,經過解剖發現,大多數企鵝胃裡沒有殘留食物。

圖為兩隻阿德利企鵝站在一塊正在融化的冰上。

去年一項研究指出,如果人類不及時採取行動遏制氣候變暖的趨勢,現存企鵝家族中體形最大的成員——帝企鵝,可能在本世紀末滅絕。

2

北極甲烷爆發:一直是個潛在隱患

「北極甲烷爆發」是怎麼回事呢?

準確來說,應該是「甲烷逸出」。打個比方,如果一棵樹死在了熱帶雨林,不久後會被微生物分解掉,這些微生物以死去的植物為食,並和我們一樣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這些溫室氣體會被植物的光合作用再次消耗。

如果那棵樹某年某日死在了北極等氣溫很低的區域,就不一樣了——死亡的樹木、藻類、動物等,會被即刻「凍結」,一定程度上「暫停了碳循環」,畢竟細菌和它們的「食物」都被冰封了。

所以,北極溼地和湖泊是個天然的有機碳容納池,其永凍土中封存了龐大的碳庫,以甲烷的形式緩慢逸出,而地球有天然的控制機制,能調節甲烷進入大氣的量,長時間保持平衡狀態。

可以看出,「北極甲烷逸出」並不是2020年才有的新現象,而是一直存在著。只是近些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極大量永久凍土「突然解凍」,冰封在土壤中的大量有機物重新開始分解運作,甲烷逸出的速度比以往加快了許多。

更糟糕的是,甲烷也是溫室氣體之一,而且甲烷分子的暖化效果是二氧化碳分子的25倍!可以想像,如果全球暖化導致永久凍土快速解凍,地球變熱的速度會比現在大部分氣候模式預測的還要快,而氣候變暖則會進一步加劇永久凍土解凍,從而陷入惡性循環。

所以,自從全球氣候變暖受到關注,便有科學家一直在擔心「北極甲烷逸出」這個隱患。

早在2006年,阿拉斯加大學生態學家凱蒂·沃爾特就在《自然》雜誌撰文,警告人們隨著永久凍土帶(指永久冰凍的下層土壤,出現在整個北極地區和部分長期寒冷的地區)的融化,甲烷釋放量的增長可能會加劇氣候變化。

在一段拍攝於阿拉斯加湖的視頻中,沃爾特的一位同事在冰凍的湖上打了一個洞,她點燃了從湖底逸出的氣體甲烷,發出明亮的橙色火焰。

「如果你打開冰封的地方,就會融化永凍土,其中的有機物就會被微生物分解。」

永久凍土帶中到底「封印」著多少碳呢?

永久凍土地區大約佔據整個北半球陸地表面的25%,佔據俄羅斯整個陸地表面的60%以上。一項國際合作研究表明,永久凍結帶的碳含量約為1.6萬億噸,該數目大約是全世界土壤中碳總量的1/3,是大氣中碳含量的兩倍。

圖為永久凍土層在北半球的分布範圍。

圖源:美國國家雪冰數據中心

為了研究北極甲烷逸出的程度,從2017年開始,NASA開始用飛機搭載紅外成像光譜儀,搜索了北極30萬平方公裡地區,監測大於3000ppm甲烷濃度的位置,最終監測結果就是前段時間公布的200萬個。

永久凍土正在解凍,加劇了全球氣候變暖,已使北極圈的生態遭到了諸多衝擊。

首當其衝的就是海冰的消失,1985年經歷過多年冰凍的「多年冰」佔北極海冰的16%,如今,多年冰的比例只有1%,其他基本就是較容易融化的薄冰。

這給當地的野生動物造成了很大影響,比如北極熊,捕食獵物要站在浮冰上,隨著浮冰變薄,越來越多的北極熊就被困在陸地上,不能追捕海豹、海象等獵物,迫使它們前往陸地尋找食物。

去年就曾有數十頭瘦弱的北極熊闖入俄羅斯北部某居民區,導致當地進入緊急狀態。

2019年4月,一隻北極熊出現在俄羅斯遠東堪察加半島的季利奇基小鎮,這裡距離它的棲息地達700公裡。

有的北極熊甚至到人類的垃圾場尋找食物。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報告顯示,未來35至40年,預計北極熊數量將減少三成以上。

除了北極的野生動物,生活在高緯度地區的居民也提前體會到了危機——一些建在永久凍土層上的城鎮建築物,受永久凍土層融化的影響,開始發生牆壁隆起、樓梯彎曲等變形。

永久凍土層融化甚至還威脅到了「末日種子庫」。

圖為斯瓦爾巴特全球種子庫入口處。

斯瓦爾巴特全球種子庫又被稱為「末日種子庫」,坐落在挪威斯瓦爾巴群島,距北極點1000多公裡的山體中,儲存著全球上百萬份農作物種子。其創建是為了地球因受隕石撞擊、核戰氣候變化等全球災難發生時,充當後備力量,避免導致物種滅絕。

2016年10月,永久凍土融化使雪水湧入種子庫,淹沒了隧道一半的地面,隨後被凍成冰塊。

圖為被冰覆蓋的斯瓦爾巴特全球種子庫入口。

3

28種未知病毒:別過度解讀

關於28種未知病毒的說法起源於2015年9月,中美俄意秘五國科學家集結崑崙山古裡雅冰川,這是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與美國俄亥俄州裡大學共同開展的一次綜合科考活動,目的是通過鑽取深部冰芯研究各種古代環境特徵。

冰川以及凍土就像來自遙遠過去的「時間膠囊」,能讓人類有機會得以一窺被困在那裡的生物體。

這個團隊在嚴格消毒的環境下,從距今520—15000年範圍內的冰芯裡分離出了較豐富的微生物,包括18種細菌和33種病毒,其中28種病毒是人類之前從未遇見過的種類。

1月份,他們在bioRxiv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詳細介紹了冰樣本中的28種新病毒,並警告說,氣候變化可能會導致未知古老病毒的回歸。

「未知古老病毒」這幾個字眼很容易挑動人們的神經,很多人覺得這意味著有可怕的事情發生。

其實,這個結果並不令人驚訝。人類文明史不是消過毒的,環境中其實長期存在各類病毒與細菌,除了冰川,在深海與高空都有。

過往研究表明,冰川冰芯樣品裡微生物數量大概為每毫升100—10000個細胞,而深海裡,每毫升含微生物數量在10000—1000000個,比冰川裡多得多。如果是更小的病毒,整體的數量級還要更高。

而且,這也不是科學家第一次從冰川中發現古老病毒。

1999年,美國科學家在格陵蘭島深達近2千米的地下冰芯樣本中檢測到了「番茄花葉病毒」的影子,由於這種病毒很穩定,它們的基因組在冰層裡埋藏了14萬年還能夠被檢測到。這也是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病毒基因組痕跡,研究表明,這種病毒對人類並無威脅。

2014年3月,科學家在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凍土層中發現了一種1.5微米長的巨型病毒,可以在光學顯微鏡下直接被觀察到,其生存的年代正是史前人類尼安德特人滅絕時的3萬多年前,科學家將其命名為「西伯利亞闊口罐病毒」。

科學家將含有這種病毒的樣本帶回實驗室,把阿米巴蟲作為「誘餌」(一種單細胞原蟲,存在於水、空氣、土壤中,近年來的多種巨型病毒都以阿米巴蟲為宿主),沒過多久一些阿米巴蟲就出現了異常甚至死亡。不過,研究人員表示,這種病毒對人和其他哺乳動物無害,它的目標僅僅是阿米巴蟲而已。

當然,並不是所有病毒都像上述兩種那麼「溫和」。

2004年,一支由法國和俄羅斯科學家組成的考古隊在西伯利亞東北部的永久凍土中發掘出幾具死於300多年前的冰凍「木乃伊」。

他們對保存最完好的一具進行解剖時,發現死者肺部有出血痕跡。鑑於這種症狀經常在天花患者身上出現,研究人員對其進行了深入研究。結果發現,這具「木乃伊」確實攜帶天花病毒的基因片段,但這種三百多年前的天花病毒和目前存在的天花病毒類型不同,科學家認為這個流行於17世紀的天花病毒可能是現代天花病毒的祖先。

圖為科學家正對一種致命病毒進行實驗。圖源:塔斯社

現代天花病毒已於1979年被正式宣布根除,全世界目前僅有美國和俄羅斯兩個實驗室保存著天花病毒樣本,派精銳部隊鎮守著。不過,科學家們紛紛被凍土中的天花病毒表示擔憂,因為凍土中的病毒可能只是「假死」狀態,可能生存很久。

除了天花病毒,另一個狠角色——流感病毒也曾給人類造成沉重一擊。1918年,西班牙流感共造成2000萬-5000萬人死亡,還有數據表明死亡人數可能達到1億,當時世界人口還不到20億人。

科學家們從阿拉斯加永久凍土中找到過一具1918年流感受害者的遺體,通過現代測序技術從遺體樣本中獲得了那株流感病毒的全部基因組序列,然後重構了這種病毒,並用它來感染體外培養的細胞和小鼠,結果表明,這個病毒對小鼠的感染能力和致病能力都強於目前的流感病毒。

對這一切,我們應該抱有幾分擔憂?

有一種論點認為,永久凍土中的病原體造成的危險本質上是不可知的,所以我們不應該刻意為此擔憂,我們該專注於氣候變化方面更為明確的威脅。

例如,隨著地球變暖,北半球國家將變得更容易發生通常在南半球國家才出現的疾病,比如瘧疾、霍亂和登革熱,因為這些病原體在更高的氣溫下會茁壯成長。

另一種觀點認為,我們不應該忽視永久凍土中的病原體帶來的風險,因為我們無法對這些風險進行量化。

「這種可能性具體有多大還不知道,但確實有這種可能。它們有可能是用抗生素能醫治的細菌,也可能是具有抗生素耐藥性的細菌或病毒。如果病原體與人類已經很長時間未接觸,那麼,我們的免疫系統還沒有做好抵禦這種病原體的準備所以,這就可能存在危險。」

整體來說,該領域目前還處於研究的初期,對於實驗結果不用過度解讀。冰川或永久凍土是病毒天然的保存箱,無論完整病毒粒子還是它們的基因組,都能保存較長時間,從而讓人類更多地了解病毒,並進一步探究生命起源奧秘。

在沒搞清楚病毒毒性前,對未知病毒的風險需要謹慎考量而不應過度恐懼。

圖為俄科學家用西伯利亞凍土裡的種子「復活」的遠古植物

4

全球氣候變暖:一個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

「地球三極」這些變化,並不是2020年新有的現象,只是全球氣候變暖近年來的幾種表現。

全球氣候變暖所引發的蝴蝶效應,總會帶來一些瑣碎、細微甚至讓人揪心的變數。

本月初,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提到,2019年是有儀器記錄以來溫度第二高的年份。2015年至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五年,2010年至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十年。

具體來看,氣候變化已對人類健康、糧食安全、人口遷移、生態系統等多方面都造成了影響。

海洋生態系統破壞嚴重,全球海洋平均經歷了近2個月的異常高溫,約84%的海域經歷了至少一次熱浪;

極端高溫嚴重損害人類健康,2019年,澳大利亞、印度、日本和歐洲均出現了創紀錄的高溫,其中日本的嚴重熱浪導致100多人死亡,18000人住院治療,氣溫升高還加劇了登革熱病毒的傳播;

嚴重蝗災威脅糧食安全,2019年末的異常強降水是非洲之角地區暴發大規模沙漠蝗災的重要因素之一,這是當地25年來最嚴重、以及肯亞70年來最嚴重的蝗災;

「氣候難民」增加,2019年全球熱帶氣旋活動高於平均值,北半球共經歷了72個熱帶氣旋,南半球則為27個,其中非洲東海岸有史以來最強烈的氣旋「伊代」致使馬拉威、莫三比克和辛巴威近78萬公頃農田顆粒無收,超過18萬人無家可歸;

乾旱引發澳大利亞嚴重林火,澳大利亞在歲末年初遭遇極端高溫,並在12月18日創下41.9℃的氣溫紀錄,該國的火災季也異常持久且嚴重,多次發生重大火情,新南威爾斯和維多利亞兩州的過火面積總計達700萬公頃;

......

無論在陸地還是在海洋,無論冰川融化還是雪山消亡,無論熱浪襲來還是乾旱入侵,無論颶風風眼裡還是災民淚水中......都留下了全球變暖的一系列證據。

那麼,為什麼很多人覺得全球氣候變暖不是什麼大事呢?

美國前副總統阿爾·戈爾在《不願面對的真相》一書中寫到:

「舉例來說,在美國,有人命令在政府部門研究全球變暖的科學家們注意關於氣候危機的言論,並禁止他們在媒體上發表講話。更重要的是,美國所有與全球變暖相關的政策的改變都體現出政府的觀點——全球變暖不是什麼大問題——這完全是一個不科學的觀點。」

「但事實上,這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性危機。100個國家的2000位科學家在最為精細和組織有序的領域合作了二十多年,達成了共識,即地球上所有的國家必須合作來解決全球變暖的問題。」

2020年,我們似乎比任何時候都能意識到保護環境、敬畏自然的重要性,這其實也是機遇,讓我們理性思考利用更清潔的能源,減少資源浪費,不濫殺濫食野生動物等一系列問題。

因為在這片土地上,沒有誰是真正的孤島,森林、天空、大海、人類、一切動物,都緊緊地連接在一起,藍星是一個生命共同體。

1990年2月14日,旅行者一號在遠離地球 60 多億千米的角落,為地球拍攝了一張照片。

這張照片就是後世所傳的「黯淡藍點」( Pale Blue Dot) 。照片中, 地球如一粒閃光的微塵,漂浮在無垠太空中。

著名天文學家、科普作家卡爾·薩根為這張照片曾寫下一段著名描述:

「如果再看一眼那個光點,那是我們的家園,我們的所有。你所愛所知的每一人、所聽說乃至所存在過的每一人,都在小點上度過一生。歡樂與痛苦,宗教與學說,獵人與強盜,英雄與懦夫,文明的創造者與毀滅者, 國王與農夫,情侶、父母、兒童,發明家和探險家,崇高的教師,腐敗的政客,耀眼的明星,至高無上的領袖,歷史上所有的聖人與罪犯,都住在這裡——它僅僅是一粒懸浮在陽光中的微塵。」

參考資料:

【1】遠古微生物襲來,是一場災難?|馬佳、胡珉琦,求知導刊,2014;

【2】潛伏於凍土中的遠古病菌復甦|生態與環境,2017.7;

【3】冰層融化,遠古病毒會復活嗎?|周周、倩倩,人民文摘,2015.4;

【4】北極甲烷與全球變暖:拖延者和否定者不願面對的真相| 新京報,2020.2

【5】不願面對的真相|阿爾·戈爾,上海譯文出版社,2017.3;

【6】北極:甲烷大爆發 |呂靜、王平才,中國新聞周刊,2009.6;

【7】南極20.75℃刷新紀錄?聽在南極的科學家們怎麼說|澎湃新聞,2020.2.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驚現28種未知病毒,南極北極出現異象,一場潛在大災難...
    青藏高原驚現28種未知病毒,南極北極出現異象,一場潛在大災難... 2020-05-04 00:28:46 瞭望智庫
  • 青藏高原發現28種新病毒,南北極拍下的照片讓人後背發涼……
    俄亥俄州科學家在青藏高原冰核樣本中,發現古老病毒存在的證據,其中有28種新病毒。南極氣溫首破20℃!這打破了南極地區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氣溫,也是首次超過20℃。圖源:BBC20多攝氏度的氣溫對人類來說,也許是最適宜的氣溫。可是對南極來說,卻是最為致命的打擊。根據一家外媒發布的消息:NASA的地球觀測衛星日前發布了2張南極鷹島圖片。
  • 南極20度高溫!幾萬年前古老病毒或被釋放
    2020年開年的壞事已經夠多了——前有「澳大利亞大火」持續幾個月尚未撲滅,後有「中國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緊接著,「奈及利亞爆發不明疾病」,而緣起於東非的蝗災更是飛越了紅海,蔓延到巴基斯坦和印度等西南亞國家......
  • 科學家在南極有新發現,首次發現冷血兩棲動物化石,揭開未知文明
    從古至今,在人們眼中,南極一直人類無法掌握的神秘之地,是無人踏足的生命禁區。今年1月時,有研究團隊在青藏高原冰川中,發現了33種已經被冰封了15000年的史前病毒,其中28種病毒都是現代科學未知的。同一時間段,南極氣溫首次突破20攝氏度。
  • 南極高溫突破20℃! 萬年前古老病毒釋放, 1.5萬億噸冰川融化...
    >上個月的溫度竟然超過了20℃ > 141年以來的記錄 要知道, 南極擁有「世界冷極」 「世界風極」和「世界旱極」等 一系列的極端稱號 最低溫度為-89.2℃ 年平均氣溫為-50℃
  • ...是一個奇幻的開場,新冠、流感、澳大利亞大火、菲律賓火山爆發...
    全球變暖,南極溫度達到20度。青藏高原冰川發現28種新病毒,全球變暖將釋放未知病毒。持續幾個月的澳洲野火被一場大雨幾乎澆滅,同時煙霧已經蔓延全球。澳洲大洋彼岸的東非卻是洪水泛濫。菲律賓火山爆發,加拿大罕見暴風雪,美國流感。
  • 全球變暖加速:西伯利亞永凍層解凍、青藏高原冰川融化,可能會釋放...
    6月20日,距離Batagay僅75公裡的Verkhoyansk鎮達到了38℃高溫,這裡是地球上最冷的人類居住地之一,這也是北極圈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溫度。氣象學家認為,這一創紀錄的高溫「如果沒有人為因素引起的氣候變化,實際上是不可能的」。
  • 遠古未知病毒來了,我們需要擔心嗎?
    2015年9月,中美俄意秘五國科學家集結崑崙山古裡雅冰川,這是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與美國俄亥俄州裡大學共同開展的一次綜合科考活動,目的是通過鑽取深部冰芯研究各種古代環境特徵[1-3]。古裡雅冰川內發現的病毒種類統計圖 | 發現的33種病毒裡,有4種為已分類(指做過基因測序)病毒。29種未分類病毒中,2種具有親緣關係能夠聚類成病毒簇,其餘27種為單獨種群。
  • 北極熊瀕臨滅絕,南極血紅一片,冰川發現未知病毒 人類何去何從
    哪怕是一小塊吃剩的肉片,都成了難得的美食。>今年1月7日,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在bioRxiv上發表的論文中指出:在青藏高原提取的冰核樣本中,發現了33種不同病毒的遺傳信息。其中28種是此前從未記錄過的新病毒。這一發現證實了古老病毒的存在。
  • 南極血紅、非洲蝗災、全球疫情…
    這一燒,就讓1260多萬公頃的土地化為烏有,相當於整個韓國的國土面積!短短的時間,就席捲了亞非20多個國家,所到之處,寸草不留。 蝗災最可怕的不是它的破壞力,而是蝗災過後造成的饑荒。
  • 珠峰長草,北極甲烷釋放,南極超20℃!保護地球刻不容緩
    北極甲烷爆發這些「屍體」的發現可以說是「災難」來臨前給的信號。很多攝影師都喜歡在冬天去拍攝「氣泡冰」,而最近有這些「氣泡冰」的湖泊越來越多,但這可不是一件好事。古老病毒復活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科學家已經在北極圈的整體多年凍土下發現了多個巨型病毒樣本。隨著全球氣溫加速變暖,一旦凍土融解,被囚禁的致命病毒可能將被重新喚醒,隨之而來的可能是一個嚴重的危機。當然也有人質疑致命病毒的這個問題,但是我們不能不做「最壞的打算」。
  • 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竟是一片亞熱帶森林
    同時,周圍的很多鄰國也都共同擁有著青藏高原的一部分,這意味著,青藏高原在亞洲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它也是亞洲內陸的第一高原。無論是遠古時期還是現在,青藏高原地區都有生命存在,而在人類出現之後,青藏高原這裡也一直是古人類的生活區之一,生命之火可以說在青藏高原地區從未熄滅,當然,主要還是集中在中低海拔地區,青藏高原4000米以上的地方,生命分布其實也沒有那麼廣泛。從數據來看,目前青藏高原的水生動物大約有458種,甲殼類動物有59種,昆蟲動物則有2340種。
  • 青藏高原藏羚羊達20萬隻左右
    青海「生態之窗」遠程網絡視頻觀測系統從7月25日開始,捕捉到多段藏羚羊攜幼仔在草原覓食、穿越青藏公路、穿越青藏鐵路五道梁北大橋橋洞等畫面。位於可可西裡地區的青藏公路3001、3002公裡處是藏羚羊遷徙的重要通道。
  • 青藏高原昆蟲種類目前達萬餘種
    據統計,截至目前青藏高原昆蟲種類達10828種,新增1500種,佔全國總量的八分之一左右。  這是記者6日從首屆中國青藏高原昆蟲論壇上獲悉的。首屆中國青藏高原昆蟲論壇於8月6日至9日舉行,主題為「青藏高原昆蟲學研究的新成果、新方法、新觀點、新視野」。
  • 馬達加斯加環尾狐猴青藏高原三年三產雙胞胎
    中新社西寧4月7日電 (記者 羅雲鵬)來自非洲島國馬達加斯加的環尾狐猴在青藏高原野生動物園三年三產雙胞胎,「家族」成員增至15隻,其中7隻為青藏高原本土孕育。
  • 【科技日報】科學家揭示樹麻雀對青藏高原適應機制
    那麼,樹麻雀什麼時候開始出現在青藏高原,它們在長期演化中如何調整自身結構來適應高原環境?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樹麻雀跟隨人類同上高原  麻雀是文鳥科麻雀屬27種小型鳥類的統稱,它們大小、體色十分相近。其中樹麻雀分布相當廣泛,除極寒冷的南北極和高山荒漠之外,世界各地均能看到樹麻雀的身影。
  • 兩種青藏高原魚類有了名字
    11月11日,記者從省科技廳了解到,由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擔的「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項目,系統調查了青藏高原各大水系魚類70多種,命名了裂腹魚類和高原鰍屬魚類新種各一種。青藏高原湖河縱橫,魚類物種資源豐富,是具有代表性的高原生物類群之一,高原魚類的多樣性與其對高原生態環境的適應性密切相關。「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項目,基本囊括了青藏高原魚類優勢類群和重要區域,採用形態學、生態學、分子系統學和基因組學等方法開展研究,進一步增強了對高原魚類物種演化過程和多樣性的認識。
  • 青藏高原生態攝影|玉樹秘境「第2期」:禿鷲,傳說中的「神鳥」
    有人說地球上除了北極、南極之外,還有個「第三極」,世界的高極,那就是青藏高原!高山和高原共同圍合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區域,無論是氣候、地形、景觀還是人文歷史,青藏高原顯得非常獨特!青藏高原,對我而言,一直是神秘得「高」不可攀高原禿鷲,在我模糊的印象裡,是天葬傳說裡的神鳥,帶有某種詭秘的色彩......直到今年5月,我穿越青藏高原,走進玉樹,親眼所見禿鷲食腐的場景之後,對禿鷲有了全新的認識!
  • 青藏高原野生動物園發布一組雪豹公主「寫真照」
    9月30日,青藏高原野生動物園發布一組「雪豹公主」傲雪的「寫真照」,鏡頭感十足。據了解,目前中國國內飼養展出的雪豹僅有11隻,其中9隻在青藏高原野生動物園(6雄3雌)。青藏高原野生動物園地處青海西寧,海拔2300米,是青藏高原規模最大的野生動物園,目前該園「常駐」動物127餘種3000餘頭(只),中國唯一雪豹繁育基地坐落於此。 青藏高原野生動物園 供圖
  • 南極發現神秘病毒
    東方網4月2日消息:據青年參考報導,繼俄羅斯、法國、比利時科學家在南極大陸發現了具有生命形態的細菌、病毒、真菌類微生物後,美國科學家立即就「神秘病毒」的發現發出警告:隨著南極冰川融化速度的加快,當全球氣候變暖到一定程度時,這種未知病毒會立刻復甦並四處散播,地球上成千上萬的物種可能面臨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