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子彈財經
作者 | 硬核編輯部
最近看新聞,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2020年著實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雖然國內新冠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但實則還沒有遠離我們,馬上全球確診人數就要達到3千萬了,並且還保持著每天25萬+的增長速度。
受到這次疫情影響,很多公司不得不開始居家辦公。甚至很多的網際網路公司、高科技企業宣布未來居家辦公將常態化。有人歡喜有人憂,雖然實體經濟受到了很大的衝擊,但是一些聚焦於線上服務的公司這一年的股價卻漲瘋了。以視頻會議軟體ZOOM為例,近期的股價高值相當於年初的5倍。亞馬遜、臉書及谷歌股價也都創了歷史新高。
可以說,遠程辦公因為此次疫情而大大加快了普及的速度。像我所在的公司,已經開始投入大筆資金,構建雲端的伺服器,搭建雲電腦,方便員工遠程辦公。無論是數據處理、模型渲染,都在逐步上雲。我一位朋友的數據分析公司因為早早的就進行過雲辦公準備,這次疫情對他們的影響就很小,並且還搶到了更多的市場份額。
而陪伴人類走過半個世紀的PC依然是我們日常主要的生產力工具,但是就PC行業而言似乎缺乏了些許活力,創新突破乏善可陳。回顧歷史,改變行業的往往是行業外的破局者。當我們站在2020年這個時間節點開始展望個人電腦的未來,就需要非常強大的想像力了。
1、PC行業需要新的破局者
2019年全年個人電腦銷量2.68億臺,是2011年以來首次增長,不過增速僅為2.7%,全球五大廠商壟斷了市場80%的銷量。拋開蘋果不算,PC四大廠的全年利潤總和不超過100億美金,利潤率不過3%,所以這才有很多人斷言PC行業「已死」。
可事實真是如此嗎?2019年Intel的利潤差不多是70億美金,顯卡晶片主要供應商英偉達是30億美金,更不用說微軟的利潤更是高達400億美金。PC產業鏈背後還有大大小小几百上千家的零部件、軟體應用供應商,利潤總和也非常可觀。
PC行業沒死,是PC行業的組裝廠掙扎於生存線上罷了。而高科技行業普遍具有這個特點,只有具備高門檻的核心競爭力,才能維持高利潤,而高利潤又可以投資於未來,進而形成新的護城河。想要PC廠商自我革命恐怕是力不從心了。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IBM的創始人老沃森曾在1943年斷言未來世界大概只需要5臺電腦。這和2006年諾基亞總裁嘲笑蘋果手機易碎,屏幕按鍵不方便如出一轍。
在科技突飛猛進的大時代背景下,PC這個曾經引以為傲的高科技產品,也亟需破局者。不過這一次,電腦硬體或軟體公司、網際網路巨擘都有可能重新定義個人電腦。
2、雲電腦是可預見的未來PC形態
長久以來驅動個人電腦發展一直有兩條明線,一是性能提升,二是價格降低,而這背後都是技術驅動的暗線。這些年我們看到了臺式機到筆記本、一體機、平板電腦、以及更小巧的智能終端各種形態,背後都是無數個小的技術突破組合到一起形成的大變化。
雖說電腦的軟體一直催促著硬體性能的提升,但個人生活場景對性能的需求是有上限的,我們並不會無限的追求性能。平時我們使用PC,小部分時間可能需要非常強悍的性能,視頻渲染,模型分析,但PC完全無法承擔;大部分時間我們只是寫寫文檔,瀏覽網頁,PC的性能又會閒置。
而近年來雲計算的發展加上5G無線網絡的普及,組合在一起自然催生了「雲端+客戶端」的個人電腦發展技術路線,也成為解決上述算力不足和閒置痛點的合理方法。
不過,雲端電腦目前確實還存在一些問題。首當其衝的還是成本,雲端電腦全壽命周期的成本還沒有降低到有競爭力的水平。還要考慮企業的沉沒成本,既有的設備設施使用有較強的依賴性。
即使上雲也是逐步更新的過程,很難一次性全部上雲。其次也還有安全的問題,尤其是涉及到公司敏感數據或者保密要求的數據,比如勘察設計行業的地形圖,就不允許上雲。不同行業都有相關問題,這既需要法律法規的支撐,也需要雲端電腦行業標準的確立,還需要一段時間。
再有就是網絡傳輸速度的問題,目前很多寫字間、住宅的帶寬還不夠寬,移動端5G網絡也沒全面鋪開,網絡速度和帶寬還不足以支撐雲端電腦的大範圍應用。當然,這些都會隨著時間而慢慢解決,讓一部分人先用上雲端電腦還是有希望的。
如果站在現在看過去,這和我們曾經擔心電力不足,要每家每戶都建發電站一個道理。電力可以成為像水、煤氣一樣的基礎設施,那麼算力有沒有可能也像電力、像網絡一樣成為基礎設施呢?
從現在的發展趨勢上看,算力完全有可能成為這個時代的新基礎設施。這也是成本和場景驅動的,前者決定著供給,後者代表著需求。成本方面,當「雲端+客戶端」全壽命周期的成本低於個人電腦時,就會促進雲電腦的大範圍使用。
現在個人電腦的平均使用壽命是5年,很多人甚至1-2年就要換電腦,一臺電腦使用周期的成本並不低,折算下來可能要2-3000元每年。可電腦大部分時間是閒置的,真正使用的時間並不多。如果我們以在雲端購買算力的形式,個人成本會大大降低。同時雲電腦讓我們隨時都可以享受最佳的配置,最新的軟體應用,減少了個人客戶端的管理維護成本。
另外場景的需求也非常重要,雲電腦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優化算力配置,並且可以在很多特殊場景使用。
比如做工程設計,模型分析,需要瞬時的大算力。哪怕個人電腦再好,可能也要幾十個小時的渲染時間,如果交給雲端算力很快就可以完成,這就是很好的案例;再比如,在嚴寒或酷熱條件下,複雜的設備設施非常容易出故障,導致電腦運行中斷或者文件丟失損壞等等。如果把文件和算力都放在雲端,那麼就都有了保障。
還有統一管理需求的地方,比如設計公司某些軟體授權有限,大家在外辦公都要遠程訪問。金融行業,對數據、文件有較高的保密需求等等,都可以通過雲來解決痛點。
當然如果有顯示技術的突破,會讓屏幕無處不在,那小巧的客戶端,無線的連接技術,讓辦公、娛樂等各種需求隨時可以滿足。
3、雲電腦的痛點在雲端,阿里雲電腦是真正的引領者
隨著有線和無線端網絡容量和速度的顯著提升,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雲端軟體應用,消費者也習慣了在雲端在線協同辦公。
ICT業內普遍看好「雲端+客戶端」的技術路線,可迄今為止依然沒有劃時代產品的出現,本質原因在於雲端的基礎設施搭建成本過高。僅僅為了一個產品,就搭建龐大的雲服務是很難盈利的。當下行業領先的雲服務廠商才最有潛力成為引領這場雲端電腦變革的破局者。
在今年的雲棲大會上,阿里雲發布了第一臺雲電腦「無影」,這才是真真正正拉開了「雲電腦」的序幕,足以重新定義個人電腦行業發展走向。
從產品外觀看,無影足夠小巧,便攜,大小和名片盒差不多,完全可以做到以假亂真,放到衣服口袋裡輕鬆加隨意。
從功能上看,這個終端做到了完美實現連接雲端和使用者的功能,並儘可能降低了硬體的成本,這對傳統個人電腦完全是降維打擊:
高清輸出,簡單易連:支持4K顯示輸出,一根type-C線即可搞定供電、視頻及數據傳輸等。只要有屏幕,隨時隨地可連。
跨平臺多終端,豐富的場景使用:搭載自研組件式桌面系統,windows/linux生態無縫切換,提供原生辦公行業軟體、雲盤、OA等應用。得益於阿里雲多年的積累,雲端應用生態也頗具規模,足以滿足個人日常所需。
強悍性能,降維打擊:單機最高提供104核CPU、1.5T內存,全系標配2.4G/5G MIMO天線,支持高速無線連接。就這個性能,是傳統PC永遠無法翻越的高峰。
安全便利:很多人可能擔心數據的安全,無影採取的安全技術與阿里雲數據中心享有同級別的安全防護能力。從專業角度看,阿里雲絕對比個人電腦安全等級高太多。哪怕發生了不可抗力,你電腦碎了,但是阿里雲的備份卻是多中心的,依然隨時可以訪問,更不用說各種網絡攻擊的防護能力了。
面向企業級用戶,阿里雲電腦的優勢就更加明顯了。除了上面提到的安全性、高性能,對企業而言維護成本也是非常重要的考慮因素。
在運維方面,傳統PC往往需要龐大的IT運維部門,單個運維人員管理500臺電腦就已是極限,在日常維修、系統管理和升級時需要上萬次操作,並且需要耗費大量時間。而雲電腦只需要對雲端伺服器進行批量化操作管理,一位運維人員即可配置成千上萬臺終端設備,運維開支僅為傳統PC的十分之一。
在無論是雲服務的供給能力、市場的接受度都已經成熟的今天,雲電腦的場景需求和整個行業都已經整裝待發。
面向消費者的產品普及往往都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現代意義上的電腦從50年代發明,到70年代可以被個人負擔,再到80、90年代的普及也是幾十年的發展,有無數的創新產品推動。如今,阿里雲用「無影」重新定義了PC,這個被斷言「已死」的行業正重新煥發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