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層幹部隊伍中存在一些「溫吞水」幹部,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溫吞水」幹部主要表現為:「不急為」「不善為」和「不願為」,對人民的財產與生命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對此,應在選拔幹部時堅持正確選人用人導向,激發「溫吞水」幹部「善作善為」動力;加強制度建設,激發「溫吞水」幹部幹事創業的熱情;給幹部創造公平公正的政治生態和外部環境。
【關鍵詞】「溫吞水」幹部 政府治理 制度建設 【中圖分類號】D262 【文獻標識碼】A
「溫吞水」的原意是不冷不熱、半開又沒有開的熱水,引申含義是粘滯不前、裹足回望的事態。在基層幹部隊伍中存在一些「溫吞水」幹部,其主要表現為「不急為」「不善為」和「不願為」。此類幹部的做派在平時危害並不明顯,具有一定隱蔽性,但在戰時狀態卻危害無窮,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具有極其嚴重的政治危害性。對此,應營造風清氣正的黨內政治生態,完善相關規章制度,形成良好的體制機制,激發「溫吞水」幹部幹事創業的熱情和積極性。
「溫吞水」幹部的主要表現:「不急為」「不善為」「不願為」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大部分基層幹部積極作為、表現英勇,是防疫防護的重要力量和主力軍。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個別不願作為、敷衍塞責的「溫吞水」幹部。「溫吞水」幹部主要表現為:「不急為」「不善為」和「不願為」,對人民的財產與生命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一是「不急為」。戰時決策是在危急、應急、緊急的狀態下採取的行動,拼的是時間和速度,搶的是效率。面對疫情的高度不確定性和風險性,黨員幹部必須當機立斷,快速判斷情況,將效率與效能放在第一位。慢條斯理、不講究工作效率的「溫吞水」幹部,都會延誤戰時決策,威脅人民的財產與生命安全。
二是「不善為」。「不善為」是領導幹部面對艱巨任務與複雜形勢表現出的「本領恐慌」,工作方式老舊、發展理念短視,面對疫情局勢茫然恐慌、無所適從,以文件傳達、會議傳達的方式進行躲閃;思維僵化,工作方式不當,面對新問題難以決策,大事小事都等著上級文件,應該拍板的沒有及時拍板;面對戰時的緊急決策,缺少執行力,在防控工作中畏手畏腳,不願意向前,缺少積極作為、主動擔當的勇氣。
三是「不願為」。「不願為」作為「為官不為」最突出的形式,其原因是幹部內生動力不足,缺少艱苦奮鬥的信念與品格,導致「不願為」。一些幹部不思進取,習慣性按照指令辦事,缺少進取和創新意識,這種「在崗不在狀態」的情況嚴重影響了社會發展。這類幹部面對工作時是「老好人」,以儘量不得罪人為原則,通過編織人脈關係進行升遷。除此之外,一些幹部一味躺在舊日的「功勞簿」上,害怕新作為出現差錯對之前的政績產生不良影響,所以出現「不想為」。
「溫吞水」幹部為何存在
從幹部自身來看,一是一些領導幹部疏於學習。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向全黨提出了「既要政治過硬,也要本領高強」的要求。學習能力是領導幹部必須具備的能力,只有善於學習,不斷提高本領,才能更好地應對紛繁複雜的社會風險與形式矛盾,才能正確認識和把握新時代面臨的新情況,但一些幹部存在態度不端正、學習方式落後、走形式等現實問題,所以學習效果不理想。二是動力不足。基層幹部在中年時遭遇職業天花板,找不到職業發展與晉升希望,時間一長就會變成官場「老油條」,對體制運轉帶來負面影響。
從制度機制來看,一是考核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應不斷完善正向激勵機制,激發乾部幹事創業熱情。二是問責機制不健全。有關規定被分散在不同條款與文件當中,並且文件差異很大,缺少有效的行為準則。三是激勵機制不健全,幹部幹事創業的積極性難以得到有效調動。
從外部環境來看,負面輿論和惡意炒作等因素幹擾公眾正確認知。部分媒體為了吸引觀眾眼球,沒有做到客觀報導,甚至捕風捉影,一些領導幹部被汙名化、被誤讀,其結果不僅讓群眾對事件產生誤判,更讓幹部不敢創新,逐漸失去幹事創業的信心。
激發「溫吞水」幹部幹事創業熱情的著力點
第一,選用任用幹部應走好群眾路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我們提出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人民群眾信得過等具體要求,突出了好幹部標準的時代內涵。」在選拔幹部時必須堅持正確選人用人導向,激發乾部「善作善為」動力,使選出來的幹部組織放心、群眾滿意、幹部服氣。加強幹部教育培訓。一方面,加強黨性教育,消除精神缺鈣與思想貧血等問題,幫助領導幹部堅定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加強業務培訓,從根本上解決能力弱、素質差等問題。針對能力弱項,通過理論以及法規培訓,提高本領。同時,引導幹部端正態度,及時在思想上加上「緊箍咒」。對於「不急為」的幹部,應立即糾正,要敢於亮劍,堅決說不,端正其態度。對於「不願為」的幹部,應從思想與行動上給予鼓舞,讓其打消顧慮,在工作中真正發揮價值。對於「不善為」的幹部,應及時調整崗位和職務。
第二,加強制度建設,激發「溫吞水」幹部幹事創業的熱情。首先,將實際績效作為導向,完善考核機制,改變「掛在牆上、寫在紙上」的局面,落實績效考評機制。其次,創新績效管理和考評機制。將相關數據作為考核依據之一,而非評判的唯一準則,對其進行全方位的綜合評判。再次,完善問責機制,改變「官本位」思想。構建考核結果與幹部選任、獎懲和問責相互聯動的機制,推進幹部能上能下常態化。針對不作為的幹部,應充分發揮媒體問責價值,通過媒體監管,督促官員有所作為。最後,完善激勵機制。完善容錯機制與激勵機制,為創新者提供空間,讓領導幹部敢幹事、願意幹事、能夠幹事。在正向激勵中,結合分類與分層情況,讓激勵與鼓勵舉措更有力度。另外,以問題為導向,通過案例指導,將其轉化成實踐,從問題整改中試點前行。
第三,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環境,讓「溫吞水」幹部的「不急為」「不善為」「不願為」行為失去生存的空間。首先,堅持大小病一起治,預防和治療一同抓,堅決抵制「為官不為」的情況。其次,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嚴厲整治微博與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中的虛假內容,抵制不良風氣。再次,應積極開展外出參觀、業務培訓等活動,提高幹部的協調與應變能力,讓幹部能為、敢為、善為。最後,加大國家法律法規與方針政策的宣傳力度,將相關規則講透徹,提高公務人員尤其是幹部的辨別能力,讓其滿懷信心、輕裝上陣、大膽做事。
(作者為鄭州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①王維國:《完善制度機制深化治理「不擔當不作為」》,《檢察日報》,2020年3月20日。
②徐曉明:《疫情面前,莫當「溫吞水」幹部》,《光明日報》,2020年2月17日。
③杜雄柏:《「為官不為」的危害、日漸突出的原因及其治理》,《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
④李軍鵬:《新時代激發廣大幹部擔當作為靠什麼》,《人民論壇》,2020年3月上。
責編/李一丹 美編/王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