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採血順序版本太多,百家爭鳴不如獨樹一幟
7 家爭言:真空採血管的抽血順序到底哪個先哪個後?
掌握五顏六色採血管用途和注意事項 採血不慌
【文件一】《WHO採血指南:血液標本採集的最佳操作》的有關內容
以下內容來自本材料:
PS:為什麼小編給出的文件名是《WHO採血指南:血液標本採集的最佳操作》?因為本文件所講的內容遠不止靜脈採血。可參考:
【節選】WHO採血指南:血液標本採集的最佳操作
這不是國內製定的標準,而是WHO選擇、推薦的標準。WHO的標準應當是全球皆可用的,所以也和大家分享:
《WHO採血指南:血液標本採集的最佳操作》推薦的採血順序,概括如下:
血培養 → 無添加劑管 → 凝血管(淺藍色頭蓋)→ 促凝管(紅色頭蓋)→ 血清分離管(紅-灰/金色頭蓋)→ 肝素鈉(深綠色頭蓋)→ 血漿分離管(淺綠色頭蓋)→ EDTA管(紫色頭蓋)→ 血液試管(淺黃色頭蓋)→ 草酸鹽/氟化物管(淺灰色頭蓋)
【文件二】《中國臨床實驗室血液標本分析前標準共識》的有關內容
以下內容來自本材料:
國家衛生行業標準《臨床化學檢驗血液標本的收集與處理(WS/T 225-2002 )》距今已經快20年,比較陳舊了。而該「共識」出版至今也就6年。
表3-1
續表
「共識」推薦的採血順序,概括如下:
血培養管 → 無添加劑管 → 凝血管 → 血沉管 → 促凝管 → 血清分離管 → 肝素管 → 血漿肝素管 → EDTA管 → 草酸鉀/氟化物管或氟化鈉/EDTA管(血糖管)
值得一提的是,本材料推薦的是直針穿刺採血:
【文件三】CLSI GP41-A7《診斷性靜脈血液標本採集》的有關內容
CLSI GP41-A7《診斷性靜脈血液標本採集》於2017年4月發布:
國內的《臨床檢驗雜誌》2019年3月刊有專題筆談,對該版本和老的CLSI H3-A6版本進行了詳細的比較;
下圖中比較了兩個版本對靜脈採血順序的論述:
也就是說,CLSI GP41-A7《診斷性靜脈血液標本採集》推薦的採血順序是:
血培養管/瓶 → 枸檬酸鈉抗凝管(如藍色蓋子、黑色蓋子)→ 包括具有促凝劑和分離膠的血清管(如紅色和金色的蓋子)→ 有或沒有分離膠的肝素抗凝管(如深綠色、淺綠色的蓋子)→ 有或沒有分離膠的EDTA抗凝管(如淡紫色、珍珠色和粉紅色的蓋子)→ 含氟化鈉/草酸鉀糖酵解抑制劑管(如灰色蓋子)
該文件推薦的也是直針穿刺採血。對於負壓真空採血來說,需要注意促凝管和凝血管的一些問題。
相關閱讀:
【文件四】靜脈血液標本採集指南(WS/T 661-2020)
來源:
http://www.nhc.gov.cn/wjw/s9492/202004/31b4fa14ee174bb1999142525ceba608.shtml
該文件的詳細內容可查閱:
【衛生行業標準】靜脈血液標本採集指南(WS/T 661-2020)
點擊「閱讀原文」可訪問其出處
以下是該標準提供的「不同採血管的採集順序」:
5.9.6 可以認為是我國推薦的採血順序,概括如下:
血培養瓶 → 檸檬酸鈉抗凝採血管 → 血清採血管(包括含有促凝劑和/或分離膠)→ 肝素抗凝採血管(含有或不含分離膠)→ EDTA 抗凝採血管(含有或不含分離膠)→ 葡萄糖酵解抑制採血管。
需要注意的是,用於分子檢測的採血管宜置於肝素抗凝採血管前採集;用於微量元素檢測的採血管宜充分考慮前置採血管中添加劑是否含有所檢測的微量元素,必要時單獨採集;不宜使用注射器採集。
另外,
如使用注射器採血,血液從注射器轉注至真空採血管中的順序與真空採血系統的採集順序相同。
特殊情況只能從靜脈留置管中採血時,對於凝血功能檢測宜棄去最初的5ml或6倍管腔體積的血液,對於其他檢測宜棄去最初的2倍管腔體積的血液。
小結
如果仔細比較,會發現以上四份材料的推薦相差並不大。
小編個人理解,
制定採血順序,主要考慮的是採血用途和添加劑之間的相互影響。從某種角度上說,是為了「以防萬一」(萬一幹擾了檢測結果,肯定是不好的,應該避免)。其實,小編和同事都遇到過因為管子負壓有問題違反採血順序的,但也沒看出來有什麼影響(但這肯定不值得提倡)。
1、血培養放首位,小編不認為需要太多解釋,每多插拔一次,就多一次被細菌汙染的機會。
2、採用直針穿刺,若沒有血培養,凝血放首位。其一,血管被刺破後,時間拖得越久越容易激活凝血系統。其二,不宜將後面的提前,因為隨便哪一種都可能干擾凝血檢測。如果是蝴蝶針,應考慮在之前增加丟棄管(無添加劑,可以做生化免疫),因為蝴蝶針軟管會消耗真空採血管的負壓導致採血量不準。但就小編觀察,這個情況沒那麼嚴重,門診採血同事用蝴蝶針抽來的凝血管,基本上都能達到刻度線。
3、按照現在CLSI GP41的建議,結合中國國情,可以把血沉跟在凝血後面,因為添加劑一樣。
4、不宜將肝素放在促凝管前面,有文獻報導肝素影響一些抗原抗體反應,不適合做免疫。如果把肝素放在血清管前面,那就可能影響後續採血管做免疫的結果(換句話說,後面也許沒有任何一管血能避免肝素幹擾,即沒有一管血適合做免疫的項目)
5、不能把edta放在肝素/促凝管/凝血管前面,因為無論是凝血生化它都有不良影響。比如使部分酶類活性降低,螯合鈣離子使鈣降低,帶有其他離子比如鉀會影響電解質結果。
6、氟化物也會對很多項目產生不良影響,因此也放在後面。
歡迎諸位讀者對小編的以上理解提出意見/建議。
最後,小編認為,採血順序不應該生搬硬套,應該在保證各採血管中添加劑不會互相影響的前提下,根據自己科室的需要進行設置。
以後,在公眾號內回復「採血順序」,即可查看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