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長沙4月25日電 題:從阻工到擁護 長沙危廢處置中心的8年「拉鋸戰」
記者 李俊傑 實習生 潘思名 通訊員 範小林
從聚眾鬧事、強阻施工的「刺兒頭」,到主動宣傳、積極推動項目建設的施工員,湖南長沙縣北山鎮北山村村民王高六的態度來了個「180度大轉彎」。
王高六算得上當地小有名氣的人物。2011年8月4日下午,因參與對設立在鎮上長沙危險廢物處置中心施工項目的阻工,他與同村一位王姓村民被帶到了該縣公安局。
在此之前,長沙危險廢物處置中心成了北山鎮村民眼中的一個敏感詞彙。村民們一度認為,該項目建成後,會對家鄉的環境、空氣、水源等造成「不可低估的汙染威脅」。村民們與政府之間的關係也變得對立而微妙。
作為中央專項資金投資的大型公益環保項目,長沙危險廢物處置中心自2006年立項,並先後通過可研批覆、環評批覆、用地預審和選址審查、水文環境影響評估審查以來,在進度與維穩之間,經歷了8年的拉鋸戰。
中新網記者注意到,總投資2.8億元的長沙危險廢物處置中心項目,已於2013年12月23日破土開工。今年3月,項目主體工程正式開建,目前項目進展順利。
按照官方的說法,建成後該處置中心每年可處理危險廢物約4.6萬噸。
從村民極力阻工反對到支持項目建設,長達8年的「拉鋸戰」,緣何一夕化解?
危廢項目遭遇阻工
「自長沙危險(含醫廢)廢物處置中心確定落戶北山鎮後,這個消息就像炸開了鍋,持反對意見的村民佔大多數。」北山村多位村民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說。
然而,在官方看來,該處置中心選址科學合理,並不會像村民們所想像的那樣,危及健康。
拉鋸戰由此展開。
「項目選址在長沙縣北山鎮,符合國家相關規劃要求。」長沙市環保局負責人介紹,長沙危險(含醫廢)廢物處置中心屬於國務院規劃建設31座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之一,系中央專項資金投資的大型公益環保項目。
依據《全國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置設施建設規劃》的有關規定,每個省的每個市州都必須建設醫療廢物處置中心,對本地區產生的醫療廢物進行安全處置。
上述負責人表示,北山鎮的建設場地四面環山,主要為花崗巖地貌,防滲漏地質狀況優越。交通位置優勢明顯。項目選址位於長沙市北部,北接嶽陽,離廢物量產生較大的長株潭、益陽、嶽陽市都不遠。進場道路與長沙市生活垃圾填埋場專用道共用,交通便利,各種運行車輛能從不同方向經高速公路進入危險廢物處置中心,縮短了運距。
面對官方多種形式的解釋,自項目立項來,北山鎮的村民們心裡的疑慮卻難以消除。一些村民私下議論傳播說,該項目落成後,可能會對身體健康產生危害。
村民們開始自發組織在一起,阻止項目進駐。北山鎮金星村原村支書袁建軍告訴記者,因分歧過大,村民與政府僵持了多年,項目進展緩慢。
「為了取得村民的信任,政府工作人員多次分批次下到村民家中,但收效甚微。」袁建軍說。
顯然,這完全打亂了政府既定的規劃。有消息稱,2010年的11月,環保部在全國危廢醫廢規劃實施工作現場會議上,對長沙危險廢物處置中心等項目建設滯後等問題進行了通報批評。
按照官方的目標,將在2011年3月,由湖南省市縣三級相關部門共同組成的長沙危險廢物處置中心項目建設指揮部,強力推動該項目的實施,以保證在環保部下達的限期前,完成項目建設並投入使用。
面對緊迫的時間與任務,政府準備繼續多渠道進行項目推動。
據媒體公開報導,2011年8月4日下午,參與攔截施工車的北山村村民王建恆與羅家場村民小組的組長王高六被帶到了當地公安機關。
該報導說,兩個村民的被抓,最終成為了當天發生在北山鎮政府和鎮派出所群體事件的導火索。
最後,該縣縣委書記不得不親自出面處突,舉著喇叭向人群承諾:「沒有徵得絕大多數群眾的同意,危廢站不會動工。」
選址落戶難成普遍現象
記者發現,大多危廢處置中心的選址,也遭遇到了阻工等現象。
資料顯示,2003年,中央規劃在湖南建設12個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中心和長沙、衡陽兩個危廢處置中心。截止目前,仍有幾個未能建成。
對於村民們的擔憂,湖南省固體廢物管理站負責人解釋:「國家規劃院對可研報告的可行度、對整個工程是否符合要求進行了論證,都沒問題。危廢處置中心對水庫、環境不會影響。這個跟垃圾填埋場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廢料須經物理、化學處理,不像填埋垃圾那樣裸填,而是要和凝固劑、水泥一起攪拌,再變成一塊塊的水泥塊碼起來,填埋場下面還要按照垃圾處理廠的要求,進行防滲,不可能滲漏。沒有生產性廢水的外排,全部要回用,不會對周邊水庫產生影響。有廢氣,但可以做到達標排放。」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薛南冬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也表示,危險廢物處置中心只要通過了嚴格的環評,對環境沒有什麼不良影響。「村民恐慌就在於他們對項目缺乏科學的了解」。
據該項目施工業主湖南瀚洋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資料顯示,該項目引進世界500強法國威立雅公司的技術,「焚燒、填埋、綜合利用」三位一體的處理方式對周邊環境不會產生影響。
危廢處置中心「難產」,導致大量有毒廢物得不到無害化處理,這曾經讓湖南難堪不已。
以醫療廢物為例,據不完全統計,湖南的「年產量」近90萬噸。在2003年全國啟動醫廢集中處置項目建設之前,湖南省內醫院的醫療廢物都是自行處理。
於是,大量醫療垃圾混入生活垃圾,隨意堆放、填埋,沒有進行分類和無害化處理就直接排放進入環境,危害十分嚴重。個別地方非法倒賣、重複利用一次性醫療衛生器械,造成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
為了解決上述難題,長沙也嘗試將醫療廢物轉運到外地處理。湖南省衛生廳衛生監督所副所長康誠說,醫療廢物具有高危性,國家對醫療廢物的收集、運送、貯存都有明確規定;其中,運輸醫廢的車輛配置、運輸時段、消毒等問題都必須按相應標準和規範進行,才能保證醫廢運輸的安全,任何環節出了問題,都有可能造成醫廢的二次汙染。
部分受訪專家也認為,此舉雖為權宜之計,但由於轉運過程不確定因素多,存在很大風險。
「建危廢、醫廢處置中心就像建公共廁所,大家都需要,但都不希望建在自家附近。但從政府部門來說,必須要有一個。」湖南省固體廢物管理站負責人說。
危廢項目推動源於工作方式改進
「為了推動這個老大難問題,北山鎮的主要領導都換了3批。」長沙縣群眾工作隊駐北山鎮成員廖術武說,該縣政府分批派駐到北山鎮的幹部多達40多位。
而真正推動這一變革的,源於工作方法的改進。
長沙縣副縣長鄒春林介紹,2011年8月,該縣挑選基層工作經驗豐富、善於協調矛盾糾紛的機關幹部成立了群眾工作組,通過組織參觀消除疑慮,約談重點對象進行談話,俯身走村串戶增進感情等方式,緩解了群眾的對立情緒。
廖術武就是其中一員。他說,組裡的5名成員,與村民同吃同住,耐心傾聽群眾的想法,據此形成了100多條建議。
進駐到北山鎮政府之前,58歲的廖術武「也拿不準會發生什麼事」。他說,他所在的長沙縣黃興鎮單位同事,勸他注意工作方法,「小心挨打」。他的家人同樣希望他照顧好身體。
在廖術武看來,消除村民的顧慮,關鍵是作好解釋說明工作,切不可採取強制的行政手段,否則只會激發矛盾。
廖術武告訴記者,村民們反映危廢處置中心的800米防護距離不夠,「對身體會造成嚴重損害。」於是,長沙縣相關部門參照相鄰區縣的作法,對市固廢處理場改擴工程二期1500米範圍內啟動自願搬遷,片區村民統一安置。
為消除對危廢處置的恐懼心理,2013年11月至12月,長沙縣副縣長、現兼任北山鎮黨委書記的鄒春林等鄉鎮領導,先後4次率近400餘名北山鎮村民赴衡陽危險廢物處置中心參觀,實地了解危廢的處理過程。
村民們告訴記者,在焚燒車間內,這些處理完成後產生的剩渣被統一裝進一個個編織袋內。經過穩定化固化處理後,所有有害成分都將變成化學性質穩定的不溶性化合物或被包裹起來,固定在固化體中,將集中送往場區中的填埋場按國家標準進行深埋。
「處理方法挺科學的,現場環境也好,沒什麼氣味,並沒有我們想像中可怕。」參觀後的村民袁建軍直言,「長了不少見識」。
鄒春林介紹說,為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在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關鍵問題和關鍵節點上都召開了相關會議,如拆遷補償政策適用、項目對周圍環境有無危害、北山發展的關鍵項目方案論證、工程質量群眾參與監督等方面,都充分徵求了村民意見。
「讓到達已成功運營危廢處置中心現場參觀學習的村民,現身說法,遠比政府工作人員的說教效果要好。」鄒春林總結說。
其次,當地政府還通過不斷地發動走家入戶的面對面宣傳,以消融村民的疑惑。
「現在大多數村民都支持這個項目了,因為村民得知長沙危險廢物處置中心建設會給鎮裡帶來發展。」北山村村民趙松明說。
獲悉該項目動工開建,湖南省委常委、長沙市委書記易煉紅表示,長沙縣和北山鎮黨委、政府通過耐心細緻地做群眾工作,宣傳政策,解釋項目的科學性、合理性,真心實意地聽取北山群眾的意見建議,十分有效地解決了北山發展過程中的實際問題,最後得到了群眾的認同、理解和支持,「說明只要把群眾工作做細做透,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據悉,到目前為止,長沙危廢處置中心安置區,政府公建部分已完成90%的工程量,下階段還將在項目核心區打造新農村示範片區——北山新城。
此外,6000畝(第一期2000畝)的北山產業園已於去年12月26日與4家企業正式籤約,「北山將從農業大鎮向工業大鎮轉變」。
北山鎮政府負責人表示,長沙危險廢物處置中心建成後,仍要接受國家及省市縣等各級環保部門,以及由13位群眾代表組成的群眾監督委員會的監督檢查。該項目的廢水、廢氣排放均安裝了在線監測系統,與環保部門的汙染源在線監控中心聯網,實行實時動態管理。
「一旦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三廢』排放達不到國家環保規定及標準,按照環保部門的要求,該停則停,該整改則整改,不會因此影響到村民的正常生活。」上述鎮政府負責人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