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1日,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將為觀眾帶來一場「跨年直播公開課」的文化盛宴。近日,記者就公開課的相關情況對文化產業管理學院院長範周教授進行了專訪。
「課」要怎麼上
範周院長全面地介紹了2019年跨年公開課的籌備情況,將本年度公開課用三個關鍵詞概括出來:時間性、群體性和互動性。在時間性方面,公開課將沿著時間軸向公眾回顧和追憶新中國70年來文化發展進程。群體性則主要表現為公開課將從範周教授一人的「一枝獨秀」轉變為七位講師的「百花齊放」,多元觀點的分享和碰撞值得期待。公開課的互動性依託於網際網路平臺的特性,公開課以網絡直播的形式傳播,無論是彈幕的展現形式抑或是網民的提問參與都是互動性最有力的詮釋。
在訪談中,範周院長對其他六位講師的演講主題進行了詳盡的介紹。賈旭東教授專注於文化政策的研究,他將在公開課中講述新中國70年文化發展政策的演變。在中國法學界頗具影響力的李丹林教授熱衷於文化立法的研究,將為民眾們分享新中國成立70年來文化立法的觀點。擔任過奧斯卡電影評委的林振宇老師會以電影作為他公開課的切入點,圍繞70年來中國影視傳播的主題向人們娓娓道來。研究音樂產業的朱敏副教授,準備以唱片為例講述70年來中國音樂產業及其衍生產品的發展狀況。在所有導師中最年輕的劉京晶副教授一直深耕網絡文化治理與公共文化的研究,她將對基於網際網路文化進行深刻的解讀和思考。學院黨委書記卜希霆副教授將在公開課最後時段與範周院長一起展望2020年中國文化發展的走向。
如何將70年文化發展的宏大命題耳目一新地展現?這是範周院長十分關注的問題。經過學院師生的反覆討論,公開課選擇從不同年代的人群出發,通過「回憶」各自難忘的往事來闡釋文化發展這一宏大命題。在這一過程中,不同年代極具代表性的文化觀點將被提煉出來,以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於世,讓公開課兼具權威性和趣味性。其中,新中國成立以來不同階段的文化政策和文化法治建設,以及中國共產黨在這些階段中所作出的重要決定將成為此次公開課的另一大看點。據範周院長透露,有關新中國建立初期黨中央對文物保護等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在此次公開課中將一一「露面」。
「知識消費」,這是最好的時代
「近些年來跨年活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範周院長在訪談中多次談到。在辭舊迎新之際,人們已不再滿足於大魚大肉般的物質享樂,而是利用寶貴的休息時間進行理性的「知識消費」。與眾多極具商業色彩的跨年演講不同的是,文化產業管理學院的跨年公開課是完全公益的。免費而優質的公開課極具觀賞性和吸引力,近千張現場門票可謂是「一票難求」。同時,作為一門學科、一門課程,公開課不求觀點的「新奇」,但求事實的「精準」。在此次公開課中,任何歷史事件的時間、地點、起因、意義等元素,都需要建立在精準的知識框架之上,力求嚴謹科學。作為北京高精尖學科建設的重要內容,此次公開課將進一步延展為文化產業管理學院「精品課程」的實驗典範。在長達半年多時間的準備過程中,全院師生從策劃、技術、宣傳、推廣等各個環節分工協作,在鮮活的實踐中一起完成了「新中國70年文化發展史」的課題。
作為學院「品牌活動」的跨年公開課,每一年的主題都與時俱進。從2018年「見證·文化40年」到2019年「新中國70年文化發展回顧和反思」,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密切關注經濟社會發展對文化發展的影響,從不同的角度關注、剖析中國人的文化生活。
「頂天立地」的新設想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在全國同類學院中擁有多個「之最」——學科門類最全、師資人數最多、學位授予層級最全。範周院長用「頂天立地」來概括學院未來的建設設想。
所謂「頂天」,就是要為國家的智庫建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學院將在未來就「雄安新區」專題文化研究、「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以及與「一帶一路」倡議的文化發展戰略進行深入研究,為國家重大文化決策提供重要參考。所謂「立地」,即是要解決城市、園區、企業在文化產業發展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
擔負做好「頂天立地」的文化使命,人才培養戰略是關鍵一環。範周院長強調,文化產業是一門應用學科,文化企事業單位是學院人才培養的重要支撐。學院未來將繼續加強國內外交流與合作,搭建國際化的人才培養平臺。範周院長在訪談的最後強調,「傳播也是生產力」。學院要抓好5G時代的契機,對全媒體、融媒體進行大膽的嘗試。(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