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劉元春。主辦方供圖
封面新聞記者 粟裕 見習記者 楊程凱
「危機孕育機遇,後疫情時期的文化消費市場將迎來新一輪的升級變革。」1月16日,第二屆中國文化經濟學術論壇暨文化和旅遊企業品牌年會在京舉行,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劉元春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專訪時,結合新冠肺炎疫情談及了對「文化經濟」的思考。
他在此次活動的致辭與主題演講中表示,疫情對數字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雲上文化」為代表的新型文化經濟正在推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加速消費結構重塑。
他指出,2020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國際環境日益複雜,貿易形勢日益嚴峻,黨中央深入研判國內國際發展形勢,作出重大戰略部署,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在這個背景下,文化經濟作為跨越文化與經濟的新興交叉學科,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他認為,文化經濟的研究有利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現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共同繁榮。其次,文化經濟的發展是提升國內消費、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點。再次,文化經濟的發展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撐。
他同時強調,當前文化經濟的發展也面臨著一系列新形勢。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增長,文化消費水平持續提升,文化服務業比重持續增加,文化經濟面臨轉型升級,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另一方面,以新基建為代表的數位技術將進一步釋放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潛力,推動消費網際網路到產業網際網路的演進,為文化經濟帶來新創意和新場景,進而形成文化經濟新範式。
劉元春表示,中國人民大學在經濟學領域有深厚研究基礎,為國家經濟發展和相關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此次論壇旨在通過共同探討文化經濟細分領域的各類問題,為推進文化經濟學科發展乃至為國家文化經濟決策和文化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他在接受封面新聞專訪時表示,在疫情大流行、大衝擊之下,抑制了線下實物消費和服務消費,但與此同時,也轉化和催生了一批新型消費和升級型消費,構成了疫情之下的文化消費新形態。「新消費」的培育壯大和刺激釋放對於市場的回補和重塑至關重要。危機孕育機遇,後疫情時期的文化消費市場將迎來新一輪升級變革。
「疫情過後,我國居民消費信心將有明顯恢復,隨著大眾消費逐步釋放和新消費需求的增長,文化消費將迎來機遇。」劉元春還表示,要把復工復產與擴大內需結合起來,把被抑制的消費釋放出來,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費、升級消費培育壯大起來。
第二屆中國文化經濟學術論壇暨文化和旅遊企業品牌年會,由中國人民大學指導,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創意產業技術研究院、文化品牌評測技術文化和旅遊部重點實驗室聯合主辦,旨在推動中國文化經濟問題的研究和交流,促進文化和旅遊企業文化品牌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