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土地入股,收益有分紅
走進江西省樟樹市吳城鄉塘下村中藥材種植基地,三五成群的農民趁著晴好天氣忙著施肥、打藥、除草,一株株新栽種的枳殼苗迎風展綠。
「村裡的土地種上中藥材,大家既當工人又當股民,日子越過越紅火。」村黨支部書記張文強說,村裡引入當地醫藥龍頭企業——江西夢達公司,興建中藥材種植基地,成立中藥材種植合作社,全村476戶農戶以土地入股合作社,掛果後每畝年均可分紅2000元以上,豐產期分紅更多。
「自從開春起,除去雨天基地用工就沒停過,一個月能出二十來天的工呢。」每天早上,塘下村三組的付尾如到村口的合作社領當天的勞動任務。老付家的土地入股給合作社,現在到基地打零工,每天能賺80多塊錢。老付說,在基地打零工每年有6000餘元的收入,等到藥材基地有了收益,每畝地每年還分紅2000餘元。
張文強介紹,近年來國家對中醫藥產業越來越重視,吳城鄉有著種植中藥材的傳統,大家商議後決定引進民間資本,發展適度規模的中藥材產業。「起初,公司提出從村民手中租土地種藥材,收益歸公司,農民賺租金,結果被我們拒絕了。」張文強認為,單純流轉土地的模式,農民參與程度不高,僅能獲取有限租金。
經過公司、村委會、村民三方磋商,找到了一條合作共贏的發展模式:公司負責育苗、種植、管理、銷售,合作社負責土地流轉、勞務用工及相關協調服務,農戶將土地入股給合作社,平時可以優先在基地務工,待基地產生收益後,公司、合作社、農戶三方再按4∶1∶5的比例分紅。
合作社牽線,種地有保障
平時賺勞務費,年終拿分紅,一開始幹部上門做群眾工作時還是遇到了阻力。塘下村上店村小組村民張根秀,種了大半輩子田,幹部動員他拿土地入股,就是不同意。碰了幾次釘子,張文強意識到,許多農民把土地看作「命根子」,他們不願入股,是覺得與公司打交道,自身處於弱勢地位,缺少保障。
對於群眾的顧慮,張文強當機立斷,由村委會牽頭組建中藥材種植合作社,「村民與合作社籤合同,合作社再打包和公司籤合同,以後有啥糾紛,由合作社代表村集體出面與公司交涉。」有合作社牽線搭橋,張根秀等人終於吃了「定心丸」,並籤下了入股合同。
「有了公司作龍頭,種什麼、怎麼種、種多少,都有標準化的流程,合作社只要領著大夥按要求幹,這樣不僅能保證藥材合乎企業生產需求,還能提高種植效益,技術管理、市場銷售更不用愁。」張文強表示,合作社專門做了帳本,基地勞務用工、公司投入資金使用等情況一目了然,定期向村民公開接受監督,保證大家勞務用工和分紅收益一分不少。
拿出了六成的收益給農戶和村集體,投資方夢達公司豈不是吃虧?公司董事長付四平不這麼認為,「做企業要大氣,更要有遠見。農民參與分紅,對公司來說也是有舍有得。」
「我們其實也是受益者。」付四平掰著指頭算了一筆帳,「一是基地建成後,公司有了穩定的中藥材原料供應保障,每年至少可節省100萬元的採購成本。二是農戶的土地無償提供給公司使用,每年可省去40多萬元的土地租金,緩解了資金投放壓力。三是農戶的分紅直接與中藥材的收成掛鈎,更有利於調動農戶的積極性。」
「群眾得大頭,企業有賺頭。現在基地已種植枳殼2300多畝,按照現在行情算,每畝至少能有4000多元的收益,公司佔四成,畝均收益1600多元,除去務工支出、購苗、肥料、藥水等各類成本,一年還有280多萬元的純收入。」付四平談到將來的發展信心滿滿,他說,今年還要新增吳茱萸、黃梔子、車前草等道地中藥材,打造一個萬畝連片的中藥材種植示範基地,帶動更多的農民增收致富。
《 人民日報 》( 2018年06月03日 10 版)
(責編:趙爽、李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