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壇,最不缺的就是送別詩。曾經不懂,為何古人有那麼深的送別情結,後來有人說古代「車馬很慢,書信很遠」,很多人一轉身就可能是一輩子的不復相見。
所以蘇軾的《臨江仙.送錢穆父》雖豁達地說出了千古名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但其內心的不舍只有東坡自己知道;而白居易在《南浦別》中寫的「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又道出了多少痴情人的心傷;哪怕一向灑脫的李白,在《勞勞亭》中也無奈地寫出了「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的傷心之語。
到了現代,我們以為送別不會再那麼痛苦,畢竟這是一個通訊如此發達的時代。直到大學畢業後,我們才發現有些睡在上鋪的兄弟真的再也沒有見過了。正因如此,送別的傷感不只體現在古詩中,也抒寫在現代詩中 。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席慕蓉的一首送別詩,詩名《送別》。這是席慕蓉充滿禪意的悽美之作,開篇兩句已經風靡網絡多年,成為了網紅詩句,只是很多人不知道出自這首詩。讓我們一起來品一品:
在這首詩中,我們讀到的是席慕蓉在送別好友時的思考,想起從前,想起年少時的任性,內疚、悔恨都寫在了字裡行間。
全詩可以分為三個小節,第一節前兩句就已經夠驚豔了,成為了不少網絡小說常用的句子。兩個「不是所有的」,將詩人內心的遺憾寫得躍然紙上,排比式的句型令人眼前一亮,充滿了感染力,如夢如幻。接下來詩人試圖用「必然成空」的說法來安慰自己,但卻沒用。為了形容悔恨之深,詩人用了「種植」二字,可謂十分高明。
第二節從「我並不是立意要錯過」開始,對詩人來說最大的遺憾不是錯過,而是將來要重複錯過。花滿枝椏的昨日和充滿離傷的今朝,詩人還有千言萬語都已經來不及說出口。在這一節中,最美的是「花滿枝椏」意象的引入,用它來比喻青春的揮霍時光,與眼前的傷情形成鮮明的對比,寫進了人心坎裡。
最後一節從「餘生將成陌路」開始,具體寫送別的情形。讀席慕蓉的詩經常能有看一幅畫的感覺,原因就在於她善於將典型意象形象化,這幾句詩也不例外。詩人在暮色中向友人深深地俯首,道一句珍重,這一幕靈動雋永,寫得十分高明。最後的落筆,再反覆詠嘆「終必成空」,突出前面的「儘管他們說」,感人肺腑。
很多人在讀完這首詩後都感嘆:現代詩也能這麼美!是的,讀席慕蓉的詩就是一種享受。通讀這首詩,無論是意境,還是字句的運用,都是現代詩中的佳品。但最重要的,是詩人對「情」字的思考,關於錯過,關於時間和友情,詩人都在這場送別中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我們總是在得到時不知道珍惜,卻在分離時痛徹心扉,這首詩能讓大家想到什麼呢?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