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醫學專家:中風患者下床練走路並非越早越好

2021-01-16 中國新聞網

  中風後,家庭康復該怎麼做?康復醫學專家提醒——

  中風患者下床練走路並非越早越好

  隨著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發病率的提高,由這些基礎性疾病導致的中風患者數量也在飆升。最新資料表明,我國城鄉居民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就是腦血管病。而冬季天氣變冷,外周血管收縮,血壓波動會變大,中風的發病率也是平常的2倍多。

  中風起病快、致殘率高,後遺的各種功能障礙給患者以及整個家庭都帶來沉重的負擔。想要減少中風後遺症的發生,關鍵就是要做好康復工作。如今,對於中風早期康復,只要及時將患者送醫院即可;比較難做到的,是如何進行正確的家庭康復。

  本期名醫大講堂,本報專門邀請了杭州市一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陳麗娜主任醫師,來告訴大家家庭康復中的各種注意事項和正確的操作方法。

  5年內,中風患者各種功能都有改善可能

  很多人害怕中風,就是擔心中風後不同程度地遺留運動、感覺、言語、認知、吞咽、心理等各種功能障礙,且長時間的癱瘓還可以引起關節活動受限、關節痙攣、肌肉萎縮、壓瘡、骨質疏鬆、營養不良等一系列繼發性功能障礙,從而加重肢體運動障礙。

  「在中風發生後,能及早讓康復醫學介入,一般腦梗在1-3天內開始康復,腦出血在一周內康復,就能減少很多後遺症的發生,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陳醫生說。

  然而,並不是只有住在醫院才能進行康復訓練,長期的家庭康復也能幫助患者恢復部分功能。陳醫生說,中風康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經過前三個月的住院康復後,如果患者病情穩定,功能也恢復到一定程度,隨後就應回到家庭和社區繼續進行康復。

  一方面是因為住院康復成本較高;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患者若長期住在醫院裡,思想上會產生一種「孤獨感」,不利於其今後融入家庭和社會。而且,如果患者能回到以前生活的熟悉環境中,有了家人的關心、與周圍人的交往,能增強其自信心和康復鍛鍊的主動性,有利於最終的功能康復。

  雖然三個月後患者的恢復相對慢些,但只要堅持正確的康復訓練,肢體的功能還可以有所恢復,特別是中風後的言語、認知、平衡、日常生活能力等,在2年甚至是5年內都還有進一步改善的可能,其生活自理能力仍可藉助合適代償的方式予以恢復。

  中風患者下床步行並非越早越好

  恢復步行能力是大多數中風病人及其家屬最迫切的要求,也是康復治療的重要目標之一。「但並不是越早下床練習走路越好,臨床中常見家屬在早期架著或拖著病人行走,這樣做是錯誤的,因為這樣會加速異常步態的出現以及髖、膝關節的損傷。一旦出現這些異常,糾正起來相當困難。」陳醫生說,在讓中風病人下床走路前要做好一系列的準備工作。

  關節活動:患者應仰臥,兩側肢體均要進行訓練,一般先做健側,後做患側。在活動某一個關節時,近端關節必須予以固定,且手法要輕柔適度,一個動作需要3-5秒,每種運動各3-5次為宜,避免產生疼痛,而對本身有疼痛的關節,訓練前可做點熱敷等物理治療。

  橋式運動:患者取仰臥位,雙下肢屈曲,雙足平放在床面;雙手交叉,患側拇指在上方,雙側上肢肩關節屈曲90度,肘關節伸展;輔助者雙手固定患者骨盆,協助完成搭橋動作;指示患者將臀部抬起,使髖關節儘量伸展,誘發在膝關節屈曲狀態下,髖關節完成伸展的分離運動,破壞聯帶運動對下肢運動的束縛;將雙膝關節間放本書,讓患者夾住,不可落下。促使患肢在屈髖、屈膝的狀態下,抑制膝關節外展、外旋的聯帶運動。

  坐:初次坐起時,為避免體位性低血壓,應採用逐漸增加角度的被動坐起法。可先將床頭搖起15°-30°,休息3-5分鐘,逐漸加大角度,每次增加10°-15°,增加坐起時間5-10分鐘,經過2-3天的訓練呈床上90°坐直位;當病人能保持30分鐘後,即可開始練習獨立坐位及轉移動作等。

  站:可先藉助直立床或直立架體會站立的感覺,用鏡子矯正站立姿勢,患者雙下肢負重較好時,然後練習由有依託到無依託的坐站訓練。注意起立時雙下肢要同時負重,尤其讓患者反覆體會患腿支撐坐站的感覺,具體方法如下:。患者取坐位,雙腳平放地上,雙手叉握,雙肘伸直,頭向前,身體向前傾,重心移至腳,雙足,雙腿一起用力站齊,然後挺胸、收臂、站直。

  在前面的這些訓練都達到一定的效果後,然後才可以幫助患者進行步行訓練。陳醫生說:「與前期的準備相比,步行的訓練相對複雜,可以先藉助平衡杆走路,然後在室內短距離步行,接著再上跑步機練速度,最後才可以到室外活動,逐步實現自由行走。

  中風病人選擇和使用手杖也很有講究

  一般情況下,中風病人多選用手杖。功能好的病人可選用單足手杖,如果平衡能力和協調能力較差,應選用三足或四足手杖。但不論選用什麼樣的手杖,用時都應調節好合適的長度。

  陳醫生在講堂中教了一種非常簡單實用的方法:即自然站立,股骨大轉子到地面的高度即為手杖的長度;或自然站立,屈肘30°-40°,腕向上抬起約25°,小足趾前外側5釐米處到手杖面的距離即為手杖的長度。

  另外,對於使用手杖的各種走路方法,陳醫生也做了詳細介紹。

  三點步行:病人先伸出手杖→邁出患足→邁出健足,此種步行方式因邁健足時有手杖和患足兩點支撐作用,因此穩定性較好,大多數病人習慣用此方法。少數病人為伸出手杖→伸出健足→伸出患足方式步行。

  兩點步行:同時伸出手杖和患足,再邁健足。此種步行速度快,適合於癱瘓程度較輕、平衡功能好的病人,有較好的實用價值。(通訊員 張穎穎 本報記者 何麗娜/文 本報記者 徐彥/攝)

相關焦點

  • 中風偏癱≠在病床上「等死」 中風康復勿入三個誤區
    核心提示:由於對康復醫學認識不足,偏癱患者在醫院進行完急性形形字多餘期治療後,以為被判了「死刑」,成為病床上的「死刑犯」,別無他法,只能回家等死。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針灸康復科副主任周國平教授認為,中風患者康復越早進行,預後越好。一般來說,患者脫離生命危險,病情穩定後,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應該在48小時後進行康復,而出血性腦卒中患者則應在7-14天後進行康復。
  • 中風康復訓練要趁早
    ,而是在康復治療師正確的指導下活動得越多越好。事實上,康復訓練宜早不宜遲。只要病情穩定的患者,即沒有生命體徵急劇變化的情況下,四十八小時後就能進行康復治療了。在專家看來,中風後不願動或家屬照顧太好致使病人活動太少是腦卒中患者康復的「大忌」。在急性卒中救治過程中,有腦梗死急救能力的醫院、120急救中心、病人家屬這三要素缺一不可。
  • 中風後手腳無力還能恢復嗎?專家指導康復來恢復最大限度的功能
    因為很多人中風後,會出現手腳無力或偏癱的情況,想要解決這種情況,就需要通過康復訓練來實現。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粵東醫院康復醫學科的喻勇醫生表示,康復的主要原則,就是以功能康復為目標,幫到病人恢復最大的功能。而中風之後的康復訓練是也專門的一門學科,要掌握正確的鍛鍊方法,才能讓讓中風後的身體儘快恢復。
  • 中風偏癱後還能恢復正常行走嗎?
    腦卒中(中風)偏癱後還能恢復正常行走嗎? 腦中風,又稱腦卒中,包括腦梗死和腦出血,嚴重危害患者的生活質量,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負擔。
  • 骨折後切忌絕對靜養 康復訓練越早開始越好
    俗話說「傷筋動骨一百天」,骨折治療只是個開端,康復才是根本。骨折後多做抬高患肢訓練人們常說,「傷筋動骨一百天,骨折需臥床靜養」。當遭遇骨折後,真的需要一百天臥床不動嗎?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康復理療科主任尹清首先糾正了絕對靜養的錯誤觀點:「骨折是需要相對靜養的,但不等於完全不動。骨折後缺乏康復訓練可能導致壓瘡、骨質疏鬆、肌肉萎縮、心肺功能下降、情緒低落等一系列不良後果。」
  • 研究發現音樂療法有助於中風患者康復
    據外媒報導,英國安格利亞羅斯金大學的一項新研究發現,音樂治療對急性腦卒中患者的神經康復以及他們的情緒都有積極的影響。 腦卒中俗稱「中風」,目前已成世界範圍內致死第二大原因、致殘第三大原因。
  • 快速識別中風 記住「FAST」救命口訣
    2018-06-11 11:08圖文來源:新華報業網對於中風患者來說,時間就是生命。因此,搶救急性腦梗患者,有「黃金6小時」之說,意思是發病後6小時內接受溶栓治療或動脈取栓,能大大降低死亡率和致殘率。中風致死率已超癌症,南京每4個病亡者1個死於腦血管病快速識別中風 記住「FAST」救命口訣製圖/王志超對於中風患者來說,時間就是生命。
  • 中風3年,腿腳還是很不靈活應該怎麼辦?你真知道?看專家的理解
    中風3年了,腿腳還是非常的不靈活應該怎麼辦?你真的知道嗎?今天相關專家帶各位一起了解一下,只要肌力沒有完全的喪失,就可以鍛鍊恢復。所需要的,就是要相信自己,並且堅持鍛鍊,每一天都會有進步,可能進步會非常的小,一天兩天看不出來,但是日復一日的進步積攢起來,你就會發現自己的改變,未來永遠會比現在更好。
  • 中風偏癱後,若想身體變好,跟著這2步,做好康復訓練
    中風是一種中老年人中比較常見的疾病,現在中風的患者不斷增多,很多人因為自身患有心腦血管上的疾病,所以會出現中風,也有些人是突然受到了刺激導致的。總之不管是哪種原因導致的中風,都應該注意,每天要做康復訓練,避免出現意外影響生命。
  • 中風會經歷多少痛苦?病倒後,牛津專家才發現自己「所知甚少」
    Udo Kischka教授曾是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臨床神經科學系的腦損傷康復顧問,幫助過很多中風患者。顯然,他是這個領域的醫學專家。但當自己中風後,他坦言自己對這種疾病帶給患者的痛苦所知甚少。他意識到,只有真正了解患者的感受,才能更好地照顧他們。這段經歷也在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上進行了分享。
  • 德國團體康復治療是什麼?一起了解霽達康復背後的堅持
    所以對於中風的治療方法來說,德國團體康復治療方法採用的創新、用心、多元的團體治療課程,是將功能康復和趣味性活動有效結合,可以讓患者在團體中獲得鼓舞,激勵他們更好地實現康複目標,從而幫助他們更好更快的回歸社會和正常生活。
  • 高科技:康復機器人可幫助中風患者恢復下肢力量
    從外形上看,這臺智慧機器人更像是一臺被卸下了履帶的跑步機,站在原本可以「跑步」的位置,顯示屏、扶手、護欄一應俱全,綁上防護帶,選擇相應的「課程」進行訓練,這便是研究團隊於今年新推出的適合中風患者進行恢復訓練的小型多自由度下肢康復機器人——「iReGo」。  「往左、往左,再過去一點,好了好了到了。」
  • 科學家研發新工具 讓中風患者也能正常行走
    對於患有步態障礙的中風患者來說,腿部的膝蓋很難完全彎曲,因此在行走過程中腿部就無法離開地面太高。為了補償高度,患者在走路時通常會擺動側面的臀部肌肉來抬起受影響的那隻腳,從而導致步態笨拙,而且非常容易跌倒。
  • 探營進博會:看看外骨骼康復機器人是如何幫中風癱瘓患者走起來的
    愛布機器人是康復機器人公司ExoAtlet 在中國的全資子公司。 這次進博會參展的是ExoAtlet外骨骼康復機器人一代和二代(EA-I & EA-II),專門為下半身完全/不完全損失患者康復和行走輔助開發的康復機器人。愛布外骨骼康復助行器的運動軌跡類似於正常人的腳腕、膝關節、髖關節角度和以及施加力量程度,採用更接近正常人的步態。
  • 中風偏癱如何通過查體判斷康復情況,專家親自演示,既詳細又實用
    中風偏癱如何通過查體判斷康復情況,專家親自演示,既詳細又實用 2020-11-27
  • 新冠病毒或致年輕患者突發中風 大多為無症狀或症狀較輕
    新冠病毒或致年輕患者突發中風 大多為無症狀或症狀較輕  Emma Chou • 2020-04-23 18:53:47 來源:前瞻網
  • 這種病,極易被誤診為腦癱,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本次活動是國內首個全方位、系統性交流SMA疾病、診療、多學科管理及前沿趨勢的國際性醫學論壇,講者包括國際著名學者和中國SMA領域的資深專家,吸引了來自中國及亞太地區的百餘位醫學專業人士參與。 SMA診治中心聯盟成立,25家醫院成首批成員 「隨著第一批SMA患者開始藥物治療,中國在SMA藥物治療的道路上正式起步了。」
  • 知否,知否,鄒城這家康復醫學中心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提起康復醫學,是否有很多的問號?什麼是康復醫學?康復醫學具體做些什麼?......兗礦新裡程總醫院康復醫學中心搬了新家後正式投入運營跟著小編,一覽科室新貌,了解康復醫學背後的秘密~什麼是康復醫學?
  • 中風偏癱老人康復訓練「五步走」
    步行是中風偏癱老人獨立生活的關鍵,步行康復訓練是老年人第二次「學習」走路。當然,並不是每一個中風偏癱老人都能進行步行康復訓練,這取決於老人病情的輕重、年齡、心肺功能、肌張力、併發症等。  偏癱老人步行康復訓練,主要分為坐起訓練、站立前準備訓練、站立訓練、步行訓練、上下臺階訓練五個階段進行。
  • 急診取栓創奇蹟,走路開口贊良醫|玉田縣中醫醫院腦病三科為患者...
    支氣管鏡等等他都嘗了個遍,甚至有一天清晨心電監護突然顯示直線,突發心臟驟停,他還曾經兩次全院多學科會診,就這樣在重症醫學科昏迷十多天後病情逐漸好轉後又轉入腦病三科繼續常規治療。漸漸地他意識轉為神清,拔掉了胃管、尿管,當他還是氣管切開的時候,他向我們舉起了大拇指,我們也和他回應舉起了大拇指說:「好樣的!」之後氣管切開堵管的時候他會說的第一句話竟然是「好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