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紀的增長,人的骨頭變得鬆脆、衰弱,平衡及協調功能也隨之下降,因此,老年人很容易摔倒受傷,造成骨折。俗話說「傷筋動骨一百天」,骨折治療只是個開端,康復才是根本。
骨折後多做抬高患肢訓練
人們常說,「傷筋動骨一百天,骨折需臥床靜養」。當遭遇骨折後,真的需要一百天臥床不動嗎?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康復理療科主任尹清首先糾正了絕對靜養的錯誤觀點:「骨折是需要相對靜養的,但不等於完全不動。骨折後缺乏康復訓練可能導致壓瘡、骨質疏鬆、肌肉萎縮、心肺功能下降、情緒低落等一系列不良後果。」她告誡場下的中老年聽眾,骨科術後康復治療非常重要,在不影響骨折穩定性的前提下越早開始越好。
尹清指出,骨折康復早期即固定期,腫脹、疼痛、肌肉痙攣是最主要的症狀。因此,早期康復治療的目標主要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除腫脹、緩解疼痛。具體做法有物理療法(電療、光療、超聲等)、運動療法、姿勢體位治療等。
患者在家康復期間,應對被固定的關節做主動運動,如「握拳—鬆手—握拳」,健肢儘可能維持正常活動,必要時尋求助力,活動範圍由小到大,次數由少到多,速度由快到慢。為了有助於腫脹消退,患者還可以多做抬高患肢動作,使肢體遠端高於近端,近端要高於心臟平面。家屬可以為其做從肢體末端向軀幹方向的向心性按摩。
數月不動 手肘骨折好了肩卻受損了
「前不久,我接診了一位手肘骨折病人。骨折6月了,竟然無法抬起手臂,不能梳頭,連上廁所都困難。檢查詢問才知道,其實她的手肘骨折處已經基本癒合,但是因為擔心手肘受傷,整條胳膊數月基本沒動。這下,手肘不僅恢復效果不好,本來健康的肩關節也受損了。」尹清主任講述的病例令講座現場一陣唏噓。
她接著說到:「對於骨折恢復的中後期,康復訓練就顯得更為重要。目的在於促進骨折癒合,防止和減輕併發症。手段主要有主動活動、抗阻訓練、被動活動、按摩、負重等。」在家庭生活當中,她建議患者和家屬按摩時加強力度,上肢骨折後重點訓練持物、穿衣、梳洗、進餐、書寫等。下肢骨折後重點訓練站立、下蹲、步行、踏自行車等。但是要注意練習要有適當的間歇期,一般每日或隔日進行一次,過於頻繁的練習反而消弱肌力,甚至勞損。
尹清同時提醒患者及家屬,恢復過程中要密切關注觀察治療前後骨折部位腫脹、疼痛是否加重以及肢體末端的血循環是否正常。
骨頭湯並不能補鈣
據悉,我國每年20%的老人發生跌倒,跌倒的發生與年齡呈正比,75歲以上人群發生率上升到35%。因此預防骨折的發生對於老年人來說就顯得格外重要。尹清在講座最後提醒到,預防骨折首先要從預防或延緩骨質疏鬆的發生開始。她說:「老年人應該多吃些富含鈣質的食物,如蝦皮、豆製品、芝麻、牛奶等。骨頭湯沒有多少鈣質,並不能補鈣。對於女性來說,40歲以後就可以適當服用些鈣片。另外,老年人還應經常進行一些力所能及的體育鍛鍊,同時接受陽光的照射。」
尹清特意強調了居室環境改造對預防老年人跌倒骨折的重要性。「老年人跌倒常常發生在室內,所以,要特別注意室內防摔。居室裡物品的擺放,要以不妨礙老年人行走為原則;居室裡桌椅等家具應穩固,不能搖擺晃動;居室裡的地板和鞋子要防滑。老年人最好不要穿拖鞋;樓梯、過道、衛生間的照明要充足,地面要保持乾燥,不要有積水;浴室和坐便器旁邊要安裝可供老年人方便使用的把手。」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