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鏡鑑70年:虎頭要塞見證日軍投降最後時刻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歷史應當銘記,遺址警示後人。保護遺址就是銘記歷史。

  四行倉庫:屹立於戰場的精神旗幟

  「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謝團長;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你看那八百壯士孤軍奮鬥守戰場。」這一段讚頌當年「八百壯士」在四行倉庫拼死抗敵的歌詞,今天聽來依舊讓人熱血沸騰。

  始於1937年8月13日的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淞滬抗戰,粉碎了日寇「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言,更是給全國人民以極大的鼓舞。

  1937年10月27日至30日,中國守軍第88師下屬某團中校團副謝晉元帶領第1營的「八百壯士」(實際為400多人),在四行倉庫死守孤樓,奮勇殺敵四個晝夜,掩護大部隊撤退,打退日軍10多次瘋狂進攻,斃敵200餘人,在中國抗戰史上寫下壯烈而光輝的一頁。

  這是淞滬會戰最後一戰,日軍突破四行倉庫外圍陣地,潛至倉庫底層,企圖用烈性炸藥炸毀牆體,打開突破口。緊要關頭,敢死隊員陳樹生身捆手榴彈,拉響導火索後,從六樓跳進日軍陣中,與敵人同歸於盡。

  如今,位於上海西藏路橋堍西北角、蘇州河北岸邊的這座高大建築物,依然堅固如初。四行倉庫於1933年開業,因是舊上海金城、中南、大陸、鹽業四間銀行共同出資建設的倉庫而得名。幾十年來,四行倉庫數易其主,內部結構早已不同。1984年9月3日,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正式將其命名為「八百壯士四行倉庫抗日紀念地」。

  國殤墓園與滇西抗戰紀念館:「一寸山河一寸血」

  國殤墓園,蒼松翠柏之中,矗立著高3.99米的雕塑,再現了中國遠徵軍青年戰士以樹葉為偽裝、頭戴鋼盔、手持步槍、腳穿自編草鞋的威武形象。

  2014年6月,這裡迎回了部分中國遠徵軍抗日陣亡將士遺骸。在那烽火遍地、山河破碎的歲月,每一個昂首走向死亡的抗戰英烈,都留下了一個破碎的家庭。他們走得如此匆忙,一出家門,就成永別。

  1942年5月,日軍侵入緬甸,切斷滇緬公路,佔領了怒江以西包括騰衝在內的大片國土。隨後3年時間裡,從修築滇緬公路到滇西大反攻作戰,滇西民眾與中國遠徵軍、愛國華人華僑一道,為抗擊日本侵略者付出了巨大的犧牲。1944年9月14日,中國遠徵軍經過127天浴血奮戰收復騰衝,騰衝成為中國淪陷區中第一個光復的縣城。

  任何了解這段歷史的人,只要一踏進滇西抗戰紀念館,一定會被大廳牆壁上矩陣式排列的1000頂不同制式的鋼盔所震撼,有的上邊還有明顯的彈痕。看到「鋼盔列陣」就恍如與歷史對話。

  作為紀念館附屬建築,一面中國遠徵軍的名錄牆靜靜矗立在紀念館的西側——106290名中國遠徵軍的名字被鐫刻在上面。

  抗戰雖已成往事,但抗戰精神永存。在騰衝,抗戰遺址就有100多處,當地「以點串線,以線代面」的方式形成了滇西抗戰紀念館、國殤墓園為核心的抗戰文物遺址核心展示區。

  「七三一」遺址與萬人坑:昔日的反人類魔窟

  走進「七三一」遺址,迎面看到的是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本部大樓舊址,也是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所在地。雖已是30攝氏度的高溫,但給人的感覺還是寒氣襲人,狹長的通道和昏暗的燈光映襯著氣氛的壓抑,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生怕驚動地下逝去的靈魂。

  這片24.8萬平方米的「七三一」遺址核心區,是世界戰爭史上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細菌戰遺址群,同奧斯維辛集中營並稱為世界兩大滅絕人寰的殺人魔窟。在這裡,有3000多名中國抗日愛國軍民以及蘇聯、朝鮮等國家的反法西斯人士慘遭毒害,被用作人體實驗和細菌實驗。

  細菌實驗室及特設監獄是當年日軍關押「馬路大」(即用來做人體實驗的人)和做細菌實驗的地方,是能夠證明「七三一」部隊進行細菌武器研究和人體解剖的直接證據。「七三一」部隊潰逃前夕將其炸毀,1982年舊址部分殘存建築設施消失,僅存建築基址。去年底已完成考古清理,目前地下中心走廊和特設監獄部分基址已裸露出來。

  「七三一」部隊本部大樓與細菌實驗室及特設監獄有一條通道連接,被日軍敗逃時炸得只剩下45米,當作實驗對象的活人從這條通道被帶去進行細菌實驗,因再無生還可能,被稱為「死亡通道」。如今殘存的狹長通道牆刻上了上千名在細菌實驗中被殘害致死者的人名,猶如一個個亡魂在揭露日軍罪行。

  在被炸得沒了房頂只剩幾面承重牆的凍傷實驗室,當年「七三一」部隊用活人做凍傷實驗,並對實驗者四肢凍傷後進行止血、輸血、解剖、切斷、縫合等一系列實驗。

  夕陽餘暉下,凝望這片遺址,它仿佛正訴說侵略者罄竹難書的罪行。

  雞西滴道萬人坑位於黑龍江省雞西市滴道區穆稜河以北的山坡上。這裡是日本侵略者殘害我礦工生命、瘋狂掠奪資源的重要罪證。滴道煤礦是日本對華掠奪開發最早的煤礦之一。1934年至1945年,日本推行「以戰養戰」戰略,採用「以人換煤」方式對滴道煤礦進行開採,萬餘礦工及家屬死於非命,被集中掩埋。

  侵華日軍為了殖民統治,從日本遷來3000餘人的「開拓民團」,留下萬人坑、煉人爐、大煙館、洗煤廠等大量日偽建築風格的民宅、工廠。隨著近年當地開發建設,這些證據逐漸消失。

  偽滿皇宮:不能淡忘的屈辱史

  長春曾是偽滿洲國的國都「新京」。偽滿皇宮坐落在長春市東北角,高高的宮牆把10多萬平方米的偽滿皇宮圍了起來。宮牆外,每隔不遠都有碉堡式建築。

  偽滿皇宮分為東西不對稱兩個院落。位於偽滿皇宮最核心位置的緝熙樓是溥儀和婉容等人生活的地方。緝熙樓見證了溥儀的傀儡生涯。從1932年到偽滿洲國垮臺,溥儀一直在緝熙樓生活,即便是日本人後來為他修建了頗為華麗的同德殿,他也不敢前去居住,擔心其中有日本人安裝的竊聽設施。

  勤民樓是溥儀辦公的場所。被日本人支配的溥儀,根本無公可辦。有文獻記載,溥儀常常坐在衛生間裡「裁可」文件或奏摺。溥儀在自傳中透露,他從未裁過「不可」二字,他和很多大臣們是不允許有異議的。

  這座樓裡發生過很多重要的事情,其中影響最深遠的就是籤訂了出賣中國東北主權的《日滿議定書》。1942年,南京偽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來到勤民樓與溥儀相見,他們互贈紀念品,並表示要為建成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協同賣力。

  同德殿是偽滿皇宮裡的另一座主要建築。為了表明偽滿洲國是「中」日合璧,宮殿的設計很特殊,儘量表現出混搭風格。1944年開始,溥儀就在同德殿前的廣場上接見了多批日本「神風隊員」。溥儀與他們握手,並高呼「天皇陛下萬歲」。

  偽滿皇宮記錄了中華民族一段屈辱歷史,它讓人們牢記「落後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訓,從而發憤圖強,振興中華。

  虎頭要塞:見證日軍投降最後時刻

  在中國東北角至今保存著一個規模相當龐大的侵華日軍東北軍事要塞群。虎頭要塞就是其中之一。這處號稱「東方馬其諾防線」的修築,奪去了中國十餘萬勞工的生命。

  日本天皇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後,各戰線的日軍已基本放棄抵抗,但虎頭要塞的日本駐守軍隊卻因無線電通訊中斷等原因並不知道戰爭已經結束,仍然堅信「日軍沒有受到重創」,拒不投降。經過十餘天激戰,8月26日,虎頭要塞被蘇聯軍隊和中國東北抗日聯軍攻陷。

  沿著石階進入巷道,頓覺寒氣逼人,由水泥、鋼筋混凝土澆築而成的巷道,常年氣溫在10攝氏度左右。在這個幽深的「地下城堡」內,設有士兵宿舍、會議室、彈藥庫、發電站、浴室、廚房、醫務室等各種工事。據稱,它在戰爭吃緊時可容納數萬兵力。戰爭結束後,蘇軍對虎頭、東寧等日軍各要塞實施了大規模的爆破封閉,直至今日還有很多坑道並未打開。

  2005年8月15日,聯合國和當年參戰國代表來此弔唁,確認虎頭要塞為「二戰終結地」。在虎頭要塞主陣地中猛虎山山頂,聳立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地紀念碑」,上面寫著「此次大戰,歷時六年。參戰者凡六十餘國,涉及全球人口五分之四,亡者約五千餘萬人。中國實為遭受戰爭傷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其慘烈之狀不堪回首。建碑以記,昭示和平。」

  芷江受降舊址:「凱旋門」前歡呼勝利

  「八年烽火起盧溝,一紙降書落芷江。」站在湖南芷江受降舊址前,每一個中國人都會神情激動,心潮澎湃。因為正是在這裡,1945年8月21日下午,侵華日軍代表今井武夫在投降備忘錄上簽字。這標誌著日本侵華戰爭結束,標誌著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抵禦外侮首次取得全面勝利。

  走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舊址,最先看到的是四柱三門「血」字型的受降紀念坊,這座紀念坊始建於1946年2月,高8.5米,寬10.64米,其造型寓意著中華民族經歷了艱苦卓絕的八年血戰,用3500多萬同胞的鮮血換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受降堂是當時日本投降代表代表日本政府向中國政府無條件投降的會場,1945年8月21日中國政府在此舉行了中國戰區受降典禮。如今雖然經過了簡單翻修,但會場依然保留了當年的格局。

  勿忘歷史,珍愛和平。前不久,當代詩詞名家熊東遨參觀芷江受降紀念坊後,百感交集,寫下七律:「受降城下誦碑銘,一憶前情一慟生。傾國力皆心付出,滿山花是血澆成。往來刀劍驚風雨,多少屍骸失姓名。省得立坊真要義,五洲從此不言兵!」

  保護抗戰遺蹟,銘記歷史榮辱

  當前,許多抗戰遺蹟被修繕、保護和利用,它們提醒著今人以史為鑑、勿忘歷史。然而,也有一些抗戰遺蹟年久失修,有的瀕危或湮滅。

  重慶是全國抗戰遺址保存數量最多的城市之一。渝中區中山一路的小巷內,中蘇文協舊址已經成為危樓,剩下十多根石柱支撐著搖搖欲墜的舊樓,藤蔓和枯草沿著柱子繞上了房頂,白色牆灰脫落後露出裡面灰色的磚頭。所謂屋頂也是由幾根木架子和殘餘瓦片構成,天花板的木板有很多裂縫。

  作為抗戰時期陪都和盟軍反法西斯遠東司令部所在地,重慶留下了一大批與抗戰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相關的史跡及代表建築。據重慶市抗戰遺址現狀報告,重慶市抗戰遺址共計767處,現存395處,消失372處,佔48.5%。「中國民主同盟總部舊址」、「國民政府教育部舊址」、「新蜀報舊址」、「劉湘公館」等建築,近年來因城市建設用地需要,消失在棟棟樓宇間。

  科學的保護機制也亟待探索完善。近期,由黑龍江、吉林、遼寧110家抗戰遺蹟管理單位參與的「東北抗戰遺蹟聯盟」成立。此舉將致力於加強跨地區、跨單位合作,建立聯動機制,不斷提升抗戰遺蹟的保護和利用水平。

  長期以來,抗戰遺址保護存在權屬關係複雜、利益難以協調等難題,處於繁華市區的部分遺址保護還面臨城市開發的壓力,甚至出現部分遺址被拆後另選址興建「複製品」的現象。今年正值抗戰勝利70周年,不少地方加大了對抗戰遺址的保護力度,不僅投入大量資金,而且在保護理念上注意避免「保護性破壞」之痛。半月談記者在一些抗戰歷史名城看到,當地遵循整體保護原則,避免打破城市原有機理,而把抗戰遺址當作城市固有組成部分,讓遺址與周圍環境渾然一體,真正地還原歷史、呈現歷史、述說歷史。(參與採寫記者:王建、劉碩、張琴、李建平、吳振東、潘旭)

相關焦點

  • 虎頭要塞,「二戰」最後終結地,看完真的漲知識!
    然而在日本宣布投降後的12天裡,虎頭鎮,這個處在中國東北的世界上最為堅固、最具規模的地下軍事要塞,日軍近1500名殘餘勢力仍在負隅頑抗,在中蘇聯軍的殊死打擊下,於26日被徹底攻陷,「二戰」的最後一戰以這裡日軍的覆來為終結   整整60年過去了,虎頭要寒這一歷經了「二戰」落幕之戰的慘烈戰場,已成世界上獨有的重大歷史遺產。   重大、鮮知、獨特的歷史遺址和事件,是我多年奔波尋訪和追逐拍攝的目標。
  • 虎頭要塞|二戰終結地,日本自掘的墳墓
    【環球網報導 記者 鮑宇雁 實習記者 梅旭航】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通過廣播宣布無條件投降,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取得了最後的勝利。然而在中國東北烏蘇里江畔的小城虎林,駐虎頭日軍憑藉要塞險峻繼續負隅頑抗,8月26日,日本守軍被蘇聯紅軍全殲,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比日本宣布投降整整遲了 11 天。
  • 日軍躲進要塞不投降,蘇軍用兇狠方法,14000名日軍僅存活100人
    1945年,盟軍攻入柏林,德國不得不宣布戰敗,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已經平定。此後,為了早日迫使日本投降,蘇聯正式向日本宣戰,由東北進入中國戰場與日軍作戰。駐守在東北的日軍戰鬥力很強,我們稱之為關東軍。得名於其佔領了中國的關東州,並且一直是中國戰場的日軍主力。抗戰前期的時候還有大量甲級師團。
  • 一農民撿破爛,挖到一地洞,發現裡邊居然有2000名日軍
    當時在中國的東北,日寇妄圖將此地當成侵華大本營,所以很用心的在這裡修建了眾多防禦工事,其中以虎頭要塞最為著名,我們在影視劇中僅僅知道這裡易守難攻。 但是,據資料記載,虎頭要塞的修建是東北民眾用血淚和汗水換來的,當時日本強抓我國勞工前前後後花費了整整10年的時間才將此地修建完成,在10年的時間裡,無數中國勞工要麼活生生的累死,要麼被日寇折磨致死,甚至還有人被凍死。
  • 二戰投降後,一支日本軍隊躲中國地下,寧願吃老鼠都不敢出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除了自殺的日本士兵以外,多數投降日軍都被遣送回國,但卻有一支日本「鬼軍」拒不投降,藏在中國地下,寧願吃老鼠都不敢出來,最後結局有些殘忍。這支日軍隊伍其實屬於日本關東軍,駐紮在黑龍江省的東寧縣城,日本戰敗後,他們就躲進了東寧要塞。
  • 二戰中不接受日軍投降,17萬戰俘全部處死,至今都令日本後怕不已
    二戰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世界大戰,也讓社會的發展倒退了幾十年,在這場戰爭中發生了不少慘案。法西斯國家的侵略者似乎沒有什麼道德可言,他們在乎的就只有無盡的殺戮,而當時的中國正是法西斯國家日本的目標,這場戰爭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日軍的殘暴。
  • 日軍戰敗投降後,「731部隊」創立者石井四郎,最後結局令人憤慨
    日軍戰敗投降後,「731部隊」創立者石井四郎,最後結局令人憤慨文/文史紀事世界四大文明中,唯我中華民族文明從未中斷過,中華民族曾經是被打敗過,但從未被摧毀過靠的是民族危亡之際敢於站出來的那群人,靠的是必勝的信念與毅力,靠的是民族文化自信,即便曾經在二戰中遭受日軍慘無人道的侵略,我們也未曾放棄過。中日甲午海戰後,日本得到大量的賠款後並不滿足於現狀,始終對我中華大地虎視眈眈。清朝滅亡後,中原大地陷入內亂,日本更是蠢蠢欲動,終於在1931年,日軍找了一條荒謬的理由炮轟瀋陽北大營,並且不費吹灰之力佔領了東三省。
  • 侵華日軍海拉爾要塞北山遺址,一座用勞工血淚和生命築成的要塞
    侵華日軍海拉爾要塞北山遺址,一座用勞工血淚和生命築成的要塞[2014年12月27日(周六 陰)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圖文/玉文葉子雙行記侵華日軍海拉爾要塞北山遺址,位於海拉爾城區北部的敖包山下,也稱海拉爾築壘地域,是日本關東軍為進攻蘇聯,在中國東北邊境設立的
  • 二戰時期日軍的國旗、軍旗的的不同圖案以及其蘊含的寓意
    1870年正式定為日本海軍旗幟。二戰結束後,成為日本代國旗,中國軍民因為太陽旗酷似狗皮膏藥,所以稱之為「膏藥旗」,而英美盟軍則稱之為「丸子旗」。1999年8月,日本國會通過《國旗國歌法》,將「日之丸」正式定為日本的國旗。
  • 「三個必勝」史實展開展:重溫抗戰記憶,見證勝利榮光
    南京不僅是震驚中外、慘絕人寰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發生地,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國戰區日軍投降籤字儀式和中國審判日本戰犯軍事法庭所在地。史實展通過歷史照片、珍貴文物和音像資料片,充分展示了中國抗戰勝利時刻的偉大榮光,也警醒人們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
  • 最後投降的日軍:蝸居叢林31年,竟然不是日本人
    1972年被獵人發現而走出叢林的日軍小野田寬郎(上圖),通常被認為是「最後投降的日本兵」。其實在小野之後,另有一名日軍隱藏在印度尼西亞的叢林中拒不投降。他就是躲在森林中生存了31年的中村輝夫。  中村輝夫,準確地說應該叫李光輝,本名叫做史尼育唔(Suniuo),籍貫在我寶島,民族:阿美族人,隸屬於原住民兵團、高砂義勇隊。
  • 二戰中讓美國蒙羞的戰役,麥克阿瑟將軍逃跑,80000人投降
    現如今有人提到珍珠港戰役稱其不僅是日本人的陰謀更是美國人的陰謀,因為當時美國迫切的想要加入二戰通過發戰爭財的方式解決自己國內經濟危機的問題,這次珍珠港事件就是羅斯福搞出來的苦肉計。雖然但是羅斯福是真的很想加入二戰,但我覺得苦肉計這件事情不太可能。
  • 一戰期間青島德軍向日軍投降:面對10倍日軍堅守2個月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11月7日一戰青島德軍向日軍投降1914年:面對10倍日軍堅守2個月歷史上的今天,跟著薩沙每天學半分鐘歷史。1914年11月7日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青島德軍向日軍投降。1898年青島被德國強行租借為殖民地,修建了軍事要塞和軍港,成為德軍在遠東最重要的支點。
  • 此戰是日軍二戰時最慘一戰,上演了人吃人的事件,至今都心有餘悸 ​
    說起二戰,就不得不提日本這個國家。它也是我們國家最恨的一個,它在二戰期間,在我們國家製造了諸多慘案。但縱觀整個二戰,你會發現日本在二戰中敗的非常慘的戰役很少,但今天小編要跟大家講的這個戰役就是其中之一。
  • 日本戰敗投降後,該國拒絕接受日軍投降,17萬戰俘全部被殺死
    在二戰結束後各個國家處死了少數罪行累累的戰犯後,依據公約不得不將戰俘送回他們原本的國家。而有一個國家因在二戰時期受到日軍殘忍的屠戮,將日軍17萬戰俘全部處死,這個國家就是澳大利亞。1942年時澳大利亞士兵被派往東印度群島守衛機場,日本登陸群島發動戰爭且獲得了勝利。戰爭勝利後,日本對島上的民眾和守衛機場的士兵進行了極不人道的屠殺,其中澳大利亞士兵全部死亡,這就是史上有名的拉哈大屠殺。
  • 唯一拒絕日本投降的國家,20萬日軍被掃射只剩1萬,至今讓日本害怕
    眾所周知,二戰末期,隨著德意兩國的先後投降,僅剩日本依舊在負隅頑抗,而美國為了儘快結束這場戰爭,就向日本投放了兩枚原子彈,壓垮了日本的最後一根稻草,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但在眾多國家都在為戰爭的告終歡呼時,卻有一個國家直接拒絕了日本的投降,它就是澳大利亞。
  • 二戰結束後,澳大利亞拒絕日本投降,將17萬日本戰俘全部處死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聯合發表《波茨坦公告》,這個公告主要討論如何戰勝日本以及二戰結束後如何處置日本的問題。其中,公告中對日本投降後的戰俘處置問題進行了說明,規定日本戰俘「完全解除武裝之後,允許他們回國」。
  • 日軍消失70多年的罐頭被挖出,打開後還能吃
    導語:日軍消失70多年的罐頭被挖出,打開後還能吃侵華戰爭爆發之後,日軍全面發起進攻,用自己最強大的攻勢妄圖以最快的速度取勝,初期登陸東北地區,短短一個月就完成佔領,這極大的加劇了他們自信心膨脹,還提出三個月時間全面拿下「中國」的言論,外界都覺得日軍極其狂妄,但又沒有反駁的點,直到各勢力放下芥蒂共同抗敵
  • 日軍投降時650多萬軍隊在同盟國六大受降區分布,向中國軍隊投降131萬
    華中:第3,13,27,34,40,58,60,61,64,65,68,69,70,116,131,132,133,161師團等。第12軍在河南洛陽投降時,兵力有7.274萬人。第6軍在江蘇南京、安徽蚌埠投降時,兵力有18.12萬人;第20軍在湖南長沙投降時,兵力有7.018萬人;第11軍在江西南昌投降時,兵力有6.683萬人;第13軍在上海投降時,兵力有16.5萬人;第6方面軍直屬部隊在湖北武漢投降時,兵力有14.26萬人。即華中日軍合計約70萬人。華南:第104、129、130師團等。
  • 中國有一座村莊,十萬日軍猛攻不下,中日上演二戰規模最大白刃戰
    在長江三峽西陵峽的右側,有這樣一個小鎮(村),準確說是一個要塞。這裡曾是中國抗日的鐵血要塞,日軍曾集結10萬重兵進攻也未能將其攻下,這個要塞的名字叫石牌要塞。當年一場被人稱為「中國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的戰鬥,就是在這個要塞前展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