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今年最讓我感到恐怖的一條新聞。
不久前,某知名高中,舉辦了一場活動。
校方要求兩千多名學生,向自己的父母下跪、磕頭。
與此同時,司儀用一種極其造作的語調,替學生們說:
您的斥責,是為了助長我們頭腦的智慧您的鞭策,是為了消除我們前行的障礙這一拜,我們深深感謝您!
什麼意思?
你罵我,是為了讓我長記性?
你打我,是為了讓我能前行?
我真的好奇——
新中國已成立近七十年,為何還能看見這樣的封建殘餘?
我不是說,跪拜就一定不好。
比如,《海賊王》中就有一幕,我每每重看都會淚目——
暴風雨來襲,老頭哲普和少年山治,兩個人被困在孤島上。
為了救山治,哲普給了山治所有的食物,並犧牲了自己的一條腿。
山治得知真相後,顫抖著問:「你為什麼對我這麼好?為什麼啊?」
哲普答:「因為你和我,擁有一樣的夢想。」
多年以後,山治加入草帽海賊團。
告別了故鄉,告別了亦師亦父的哲普。
臨走前,哲普輕聲叮囑道:「山治,別感冒了。」
少年往事,瞬間湧上心頭。
山治淚流不止,跪拜著喊道:
這份恩情 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這是發自肺腑的致敬,感動了全球數億觀眾。
而不是像我們的高中,只把傳統禮儀,當成形式主義。
在這所高中官微發表的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
舉行「跪拜禮」時,常有一些學生,不經意露出諷刺的笑容。
這說明了,他們的身體雖在跪拜,內心卻由衷感到滑稽。
這說明了,他們的行為並不出於真誠,而只是迫於環境的威逼。
與自主跪拜的山治不同,他們只是「聽大人話」的提線木偶而已。
到底何為「中國式教育」?
在我看來,很多時候其實就是——沒有教育。
沒有教育,只有馴服。
沒有知識,只有分數。
沒有溝通,只有壓制。
沒有引導,只有強迫。
而,關於這些社會弊病,曹保平拍了一部電影——
《狗十三》
豆瓣8.5,歷經五年塵封,中國最神秘的青春電影終於上映。
這五年裡,關於青春,我們都拍過什麼?
拋開爛片不談,至少有三部作品堪稱優秀。
《中國合伙人》——以俞敏洪等人為原型,展現商界大佬的風雲人生。
《芳華》——以嚴歌苓等人為原型,展現文工團高幹子弟的輝煌和悲情。
《無問西東》——以梅貽琦等人為原型,展現名校學子胸懷天下的壯志與犧牲。
發現沒?
以上作品講述的,都是極少數精英人士的故事。
我們觀影時,雖能體會到他們的感情,卻並不容易產生太大共鳴。
這是因為,我們大多數人只是普通人,擁有的並不是那樣的青春。
沒念過名校,沒當過大佬,沒上過戰場,也不怎麼關心宏觀時勢。
我們面對的,通常只是眼前的家長、老師和朋友。
就像《狗十三》中的李玩(張雪迎 飾)。
以下內容含不完全劇透
作為一名十三歲少女,李玩經歷了怎樣的成長過程?
課堂上,老師正在講學,忽然飛進來一隻蝙蝠。
見到蝙蝠,學生紛紛起鬨,有的伸手去抓,有的用書本拍打。
蝙蝠飛得很高,卻被困在教室,只能盲目亂竄於天花板之下。
出於恐懼,蝙蝠十分慌張,可它的最終結局,還是被老師拍死在地。
什麼意思?
劉慈欣曾經說過:
在中國現實的引力實在太沉重了任何超脫飛揚的思想都會砰然墜地
被聯合殺死的蝙蝠,是在暗喻擅於泯滅天性的環境。
學校中,興趣小組開始報名。
由於熱愛星空和宇宙,李玩很小就會讀《時間簡史》,所以她報了物理系。
結果,卻因「能加分」,而被父親和老師逼迫,改成自己毫無興趣的英語系。
說白了——
父親和老師真正關注的,只是成績單上的數字,而非她的真實內心。
就這一點,戳中了多少人?
由於被強制改了興趣,李玩變得悶悶不樂。
為了討好女兒,父親就買了只狗放在家中。
不跟女兒打招呼,也不問女兒喜不喜歡。
就像後來,李玩接受了狗狗後——
為了討好狗狗,她就要餵狗狗吃方便麵。
不跟狗狗打招呼,也不問狗狗喜不喜歡。
只是自以為是,說:「吃啊,可好吃了……切!」。
對於狗狗的口味,李玩一無所知,還不屑一顧;
對於李玩的內心世界,父親一無所知,還武斷亂改。
李玩的名字,為何要叫李玩?
因為,父親重男輕女,所以就主觀上給女兒隨意起了個「玩玩」。
就像後來,李玩給狗狗取名叫「愛因斯坦」。
不用我說,你也能明白,這是因為李玩主觀上喜歡物理學。
你看,人和狗雖然物種不同,卻總面臨某種相似的待遇。
經過長期相處,雖然無法和愛因斯坦溝通,但李玩還是與之產生了深厚感情。
就像李玩的父親,雖然不明白她的內心世界,但還是與她有著深厚的父女情。
某天,愛因斯坦走丟了。
李玩發瘋一樣尋找,而父親不僅不幫忙,還說她是「瞎鬧」。
忽然有一天,父親通知她:「狗狗找到了」。
這段情節,讓我想起一部美國經典電影:《換子疑雲》。
《換子疑雲》中,朱莉演的母親,因為兒子走丟,發瘋一樣尋找。
忽然有一天,警方通知她:「孩子找到了」。
然而,把孩子領回後,她卻漸漸發現,這並不是自己的兒子。
也就是說,她被急於結案的警方騙了。
她氣憤不已,三番五次要求警方澄清真相。
結果,警方罔顧事實,反指責她「瞎鬧」,甚至還把她送進精神病院關禁閉。
在我看來,《狗十三》也可改個名字叫《換狗疑雲》。
回到家後,李玩很快發現,這隻狗狗不是自己的愛因斯坦。
也就是說,她被急於阻止自己「瞎鬧」的父親騙了。
她氣憤不已,三番五次要求父親不要「糊弄」自己。
結果,不僅僅只是父親——
爺爺、奶奶、繼母、表姐,統統都「指鹿為馬」,串通一氣把她當作精神病……
注意下圖:李玩在臥室痛哭,既像被冤枉的囚徒,又像被關在籠子裡的動物。
王小波說過,中國自文革以後,一直在對獨立思想進行遏阻。
經過父親的一頓毒打後——
李玩不再去貼尋狗啟示,也不再堅持真相和事實。
她開始參加英語興趣小組,並把新狗當成愛因斯坦,學會了指鹿為馬。
因此,為了獎勵終於「長大了」的女兒,父親決定帶她去看天文展覽。
車上,父親情不自禁,興奮地歌唱道: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就是好來就是好啊就是好!
這四個「就是好」,既武斷又自信,幾乎掐滅了李玩萌生任何其它思想的可能性。
這僅僅只是電影?
這僅僅只是五年前才會發生的事情?
不。
事實上,時至今日,我們依然處處都能看到許多這樣的「歷史遺毒」。
比如,在某高中要求學生下跪的文章裡,就有這樣一條高贊評論:
什麼意思?
我質疑你的思想和決定,我就是不孝子女?
培養出習慣下跪的兒女,居然還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
是的。
沒錯。
在這魔幻的中國,在許多家長眼裡——
聽話和順服,就是意味著乖巧與懂事;
世故和麻木,就是意味著長大與成熟。
影片結尾,出於某種原因,父親又間接殺死了新的狗狗。
之後不久,在一場晚宴上,「大人們」為李玩點了一盤紅燒狗肉。
眾人注視之下,李玩吃掉了狗肉,得到了父親的認同和讚許。
至此,她的思想終於被改造,並與過去的自己達成了告別。
達成了當代中國許多兒女,都曾經隱隱經歷過的「成人禮」。
而我也想起《大話西遊》裡,與成長有關的那段經典臺詞:
「你看哪個人。」
「好像條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