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3年到2019年,6年的時間裡,上海白領的體檢異常率從94%增加到了接近99%。
也就是說,在100位白領中只有一位是完全健康的。
以前父母口中的白領,不僅賺的多,工作也頗為悠閒。
當代白領卻與之大相逕庭,按照近兩年的調查推算,上海普通白領的薪資一般在10000以上,以90後群體為主。
1萬薪資在上海怎麼生活呢?一般中等偏下的房租需要3000左右,個人吃喝2000左右,買衣服化妝品至少2000左右,加上出行、應酬、娛樂等等,不負債已算是萬幸。
所以很多年輕人不敢生病,生怕檢查出來異常,沒錢醫治。
而不看體檢報告,就是90後逃避生活的方式。
大黃蜂的焦慮
當今的網際網路,總是給年輕人施加了太多的壓力,比如大家每天都能看到的知識付費。
所有人都在告訴你,快去學習吧,你現在的知識不夠,不學習就會被淘汰,於是各種音頻、視頻、社群學習班出現了。
過量的填鴨式學習,只會讓大家覺得焦慮,學習到的東西反而成了雞肋。
曾經有幾位動物學家,他們討論動物飛行的原理,最後得出了一致的結論:會飛的動物,身體構造都必須是輕巧且雙翼修長的。
此時一隻大黃蜂飛過,身體肥胖笨拙,翅膀也很短小,見此幾位動物學家面面相覷,因為根據流體力學原則,它是飛不起來的。
一位社會學家路過,順口說道:沒什麼不能解釋的,它必須飛起來,否則,它只有死路一條。
現在的90後就像大黃蜂一樣,被焦慮充斥著身體,笨拙而又吃力的飛行,一旦停下,就會面臨淘汰。
在99%的體檢率異常人群中,焦慮、抑鬱的人群佔了45%,從而帶來的是失眠、脫髮、皮膚差……
松鼠的囤積症
松鼠喜歡囤積食物,將吃不下的食物埋藏在樹下、樹洞、草叢中,在秋冬沒有食物的季節,就可以挖出來飽餐一頓。
為了生活,松鼠養成了囤積症,它們看到食物就想納為己有。
當代的年輕人也是一樣,瘋狂的囤積各種東西,就想著「萬一哪天能用得上」。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這句話倒是不假,但現在的網際網路卻告訴我們:你要全方面的準備,才有可能搶到機會!
於是看到有人PPT做的好,連忙收藏起來,想著年終總結可以用得上;看見設計圖很美,馬上保存,想著回頭自己也能修漂亮的圖片;看見廣告說數據處理有8種方法,立刻點進去購買課程……
等回頭再看的時候,我們發現囤積了太多的東西,根本沒時間學,但感覺每一項對自己又有用,不捨得放棄的越多,焦慮感就越強。
龍貓的灰塵沐浴
龍貓原產於乾旱少雨的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它們沒有汗腺,毛孔會分泌油脂,小顆粒粉塵能夠快速吸附油脂達到清潔的效果,所以龍貓一般用火山灰或者沙土洗澡。
如果想用水洗,那麼就先要讓龍貓克服對水的恐懼感,而且龍貓一個毛孔會長數十根毛髮,想用水洗乾淨毛髮根部的油脂,就需要大量的沐浴露和長時間的衝洗。
網際網路碎片化的知識就像油脂一樣吸附在我們身上,以我們自身的能力,需要大量的時間去消化梳理才能夠解脫和放鬆。
否則就會成為現在大部分年輕人的狀態,背負著雜亂無章的知識,感覺自己什麼都知道一點,但鑽研的又不夠深刻,每天焦慮自己為什麼每一項都不精通?
所有販賣焦慮的媒體,壓倒性的告訴我們需要多學習,卻極少有類似火山灰或者灰塵的清洗劑,能夠準確幫我們甄別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不要的,從而減少負擔。
1908美國率先提出了職業生涯規劃的概念,目的就是解決個人、組織和社會的關係,怎樣平衡工作、家庭以及個人生活。
只有正確的規劃和學習,才能讓我們從眾多紛雜的知識中定位自己需要的,避免網際網路的知識焦慮。
假知識付費,真販賣焦慮
販賣焦慮這個詞,很長一段時間是說羅振宇的「邏輯思維」。
每天灌輸給我們一點小知識,這點小知識簡單通透,結尾處卻又意猶未盡,吸引你繼續學下去。
每天大量不同領域的碎片化知識,讓你的眼界越來越廣,隨之而來的就是大量的學習,又在學習的同時,質疑自己為什麼知識如此匱乏?
別人會而我不會,就會產生焦慮。
簡單來說,販賣焦慮的三個步驟是:①別人會,你不會;②別擔心,我能解決;③收費;
知識付費能提升自我嗎?可以,但過量的知識只會讓你像氣球一樣,快速的充氣膨脹,看起來壯碩充實,其實一戳就漏。
強行灌輸的知識,沒有自己的融會貫通,終究只是皮囊。
大黃蜂身體笨拙,為了生活不得不學會飛行,但其實大黃蜂有時候也會在花朵裡休息。
累了,就放鬆一下,學會享受生活。
松鼠雖然囤積,但科學家們發現,其實松鼠是在熟悉的路徑上埋東西,方便它們日後尋找。
找對方法,才能將生活捋順,雜亂無章的積累只會成為負擔。
龍貓不喜歡水,於是用火山灰洗澡,火山灰裡的成分還能殺滅蟎蟲和真菌。
網際網路大勢並不一定正確,人人都用水洗澡的時候,不妨嘗試用沙土洗澡,只有適合你的才是正確的。
在這個焦慮的年代,學會讓自己放鬆很重要,畢竟健康才是全部,沒有了健康,生活也就失去了本來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