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文Iven
「有一部電影叫《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看得我哭了好一陣子。」 比爾·蓋茨在一次採訪時說。
這部電影在很多人看來是很喪的,而且是一喪到底,沒有happy ending,也沒有像很多敘事電影通常設置的結構那樣——在矛盾衝突之後迎來克服戰勝的高潮。
但,這才是生活素顏的樣子啊。生活不像雞湯是可以熬製的,也不像故事是有套路可循的。
現在的黑天鵝越來越多了,讓人防不勝防,變化成為一種常態。有好的,也少不了壞到讓人一潰千裡的。
這部電影是個很好的引子,由此,我還想荒腔走板地聊一些其他的。
「
你能有多少同情
empathy
」
英文有個單詞叫empathy,譯為同理心。以前我對這個單詞的理解是屬於半瓶搖的,所以在使用頻率上也是極低,認識不夠透徹,當然會下意識避免,萬一出糗多難看。
其英文解釋是這樣的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other people’s feelings and problems,是說理解別人感情和困難的能力。關鍵詞是能力。
首先一點,對於能力,有的人段位高,更多的則像是青銅選手,不客氣地講,大部分人都是,帕累託法則適用性還是很普遍的。
那麼,這到底是個什麼能力呢?
我講個故事,真實的。
前些天,有一位好友深夜打電話跟我說他的女朋友跟他分手了。在電話裡,他泣不成聲,說實話,認識他這麼多年,沒想過一個這麼堅強的男人居然可以哭成一個孩子,哭成那個逼樣。
我知道,他和女朋友異地處了六年,暫先不管他們的感情出現了什麼問題,但他在電話裡面的狀態是我所無法體會的。
All experiences are individual,nobody can appreciate what you』ve been through.(所有的體驗都是個體的,沒人能體會你到底經歷了什麼)
人類的情感體驗雖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分手了都會難受,但人與人之間是不能真正共情的。魯迅也曾說過:"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這種能力是很難做到真正駕馭的,所謂的感同身受本質上也都是騙人的。
下次當你想對別人說,我能感受你到底經歷了什麼的時候,起碼請學著電影裡的律師一樣,請加上一句條件狀語——If i can say that (如果我能這麼說的話),這是一種修養。
「
孤獨與痛苦
loney&pain
」
不難發現的是,不能真正做到共情所產生的一種社會現象就是——孤獨。
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這句歌詞現在品起來還是有點哲學思想的。
史鐵生把孤獨稱為人生的三種困境之一:人生來只能註定是自己,人生來註定是活在無數他人之間,並且無法與他人徹底溝通。徹底是個程度的修飾詞。
據我觀察,其實有效的基本溝通往往都是很難的。
無法徹底地與人溝通勢必讓人產生由內而外的孤獨,情感上的某一部分必然是孑立的,是不為人知的,每個人都有。
研究孤獨理論的弗洛姆說孤獨是令人難以忍受的,人類為什麼是社會性的動物,無法忍耐的孤獨出了不少力氣。
此外,孤獨作為一種情感體驗,跟它聯繫最緊密的就是痛苦了,也是史鐵生所謂的第二種困境:人生來就有欲望,人實現欲望的能力,永遠趕不上他欲望的能力。這是一個永恆的距離。這就意味著痛苦。
痛苦是跟欲望是捆綁的,孤獨的人痛苦是因為有渴求被理解的欲望,但卻無法實現,當然也會痛苦。
孤獨與痛苦,可謂是一對難兄難弟。
想到電影裡,最後李·錢德勒和前妻蘭迪邂逅的那一段對白,看到這裡,實在繃不住了,淚腺炸裂。
最大的痛苦或許就像李說的那樣——there is nothing there(心裡什麼都沒有了)
最大的愧疚就像蘭迪說的——I should fucking burn in hell for what I said to you(我真該為我對你說的那些狠話下地獄)
最深深深的無力感或許就是看到自己心愛之人的心死了吧——You can not just die(你不能就這麼死去,指的是精神上)
「
情感的價值
value
」
情感貨幣多發,也會造成通脹,就像魯迅筆下的祥林嫂,逢人便說自己的悲慘,起初還行,能夠獲得夠分量的同情。但久而久之,只會令人生厭。雖然這是小說裡的人物,但不妨試著反思一下自己。
流多的眼淚不值錢,不節制的感情其實也很廉價。
現在懂為什麼喜歡是放肆,愛是克制了吧。
按照這樣的貨幣類比,我們情感中最令人難以忍受的孤獨和痛苦該怎麼處理呢?
偷偷悶在心理很難啊,消化得了還好,消化不了就是厚重的焦慮,甚至是抑鬱。不過只有不被理解的孤獨和痛苦才是最稀缺的。不是嗎?
摘一句尼採在《快樂的知識》中的話來分享:
你遭受了痛苦,你也不要向人訴說,以求同情,因為一個有獨特性的人,連他的痛苦都是獨特的,深刻的,不易被人了解,別人的同情只會解除你的痛苦的個人性,使之降低為平庸的煩惱,同時也就使你的人格遭到貶值。
我們來反觀李·錢德勒是如何處理他那深沉的孤獨和痛苦的,他一直緘默其口,從未跟任何人去訴說。
因為有些傷痛是無法被治癒的,因為根本就沒有救贖的機會。最後他很坦誠地說出——對不起,我就是出不來了。
每個人都有不和過去和解的權利,生活還是要繼續也並沒那麼容易說得出來。坦誠接受放下真的是需要莫大的勇氣。
也正是因為這樣,這部電影才能觸及靈魂地真正打動那些對痛苦有深刻體會的人,才能讓他們從中汲取力量。
人的脆弱和堅強很多時候都超乎自己的想像。有時,可能脆弱得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也發現自己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
面對不可預知無法逆轉的創傷,用什麼去填充還得繼續的生活仍然是每個人可以做的選擇。
事後,我那朋友跟我走心地說了一段話:我以前真的是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了,她的愛沒有讓我變得珍惜反而讓我有恃無恐,現在追悔莫及。反思自己給到對方的真的是太少 了,愛的獨特感覺嗎?換了我,難道別人就給不了她愛的感覺了嗎?太天真太自我了。
他說的很對,其實戀愛的感覺真的不稀缺,說不定別人比你更懂愛。何況是生活在這樣一個如此容易連接的時代。愛情也不似從前那樣慢,一輩子只夠愛一人。
Never take anything for granted.(永遠不要把一切當成理所當然)
懂得珍惜的人,才能最大可能地降低脆弱痛苦的發生,才是最容易獲得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