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兒時最好的玩伴。父親是國家職工——鐵路局架橋處工人,身材魁梧,力大無比,整日裡與鋼筋水泥打交道,又傳言他會氣功,刀槍不入,故而在村裡算是個風雲人物,全國各地去架橋修路。
偶爾回家休假幾個月,村裡沒人敢惹,酒量超大,喝醉了滿村罵,連村長也不放過,那時國家職工地位是高過村長的(鐵飯碗嘛~),老婆更是高居被罵榜首,但她顯然早患上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每次總嘰嘰歪歪到被大罵一頓後再挨一頓揍,才恢復平靜,接下來蟬鳴蛙叫,鄉村愛情才算開始。。。我這小夥伴兒就是在如此家庭氛圍下長大的。
阿超大概十六七歲也子承父業進了鐵道部做架橋工人。職工子女的優等待遇(那個年代你懂得),跟隨父親去了深圳,趕上大開發中期,偶爾也回老家,洋氣多了——穿風衣帶圍巾,帥氣又時髦,媒婆們幾乎踏破門檻,但無一入選。說話也帶廣東味兒,但因內向,話不多,漸漸地,我們愈行愈遠。
直到幾年後我有次從深圳回老家,聽說他出事了,真正知道內情的人也不多,據說是在深圳一工地開鏟車,不小心把某領導的寶貝女兒腦袋鏟掉被嚇傻了。
有一年他聽說我回來就跑我家來找我,風衣已經換成軍大衣,看樣子至少有一年沒洗了。眼睛發直,見面第一件事自然是跟我要煙抽。
和我聊天多數記憶仍定格在深圳風光的歲月裡,偶爾會發出讓我毛骨悚然的笑聲:「永叔,深圳人真洋氣,深圳話你會說嗎?」
我說:「不大會」。
他突然冒一句「丟雷老母個超嗨。。。」說完一陣哈哈大笑。我差點嚇尿。我當然知道他不是故意罵我,他可能就記住了這一句廣東話。我給他點支煙,他坐一下就走了。
再後來聽說父親通過媒婆給他介紹了隔村的女孩結婚。我不知道女孩家人是否知道他的病史,也許是看上他父親國家職工,家道也算富裕。很快就迎娶了。但分的也快,新娘住了一個晚上,第二天就回娘家再也不來,過幾天就出遠門打工失聯了。。。後來傳言說第二天阿超妹妹打電話回來問哥哥怎麼回事兒,阿超很大聲重複說:硬不起來,一個晚上都硬不起來。。。這話後來在全村就傳開了。。。
阿超繼承了父親的身材和力氣。父親退休後在家長期酗酒,酒後依然是蓋過全村蟬鳴蛙叫的罵聲,緊接著是打,先是母親後是阿超。。。日復一日。再後來阿超年齡和膽量都在發育,挨揍的變成了父親,當然母親被揍的角色從未改變,再後來,這個號稱「刀槍不入」的鐵漢子被胃癌吞噬。只留下母子二人。大鬧聲沒以前那麼高頻和激烈,但媽媽偶爾也是在兒子的拳頭聲中停止了爭吵和喊叫。。。
如今故事還在繼續,阿超四十了,我倆同歲。。。
上期關於孩子問什麼時候的問題,共有68位朋友參與回答並給出自己的解析,有31位選擇B選項,得5分,謝謝各位朋友的積極參與!
【孩子學習外語:雙語兒童培育要點……】對6歲一下的兒童來說,任何語言都會被當作場景的方式植入到腦海中,這是天然的事情。這一點並不等於說,一遍又一遍聽,就能夠變成腦海中的意識。植入過程最重要的首選項是:
A、一定要結合生活場景
說明:這一點很重要,這是植入的方式
B、一定要持續持久出現 5分
說明:這一點最重要,必須確保1000天以上的重複
C、父母一定要使用
說明:這一點有最好,沒有影響也不大
D、一定要適合孩子的接受程度
說明:這是必須的,成人語言學習方式是完全不合適的
語言學習如此,物理,數學,科學都是如此。當然,學習第二門外語,也是如此。天天持續,互動,活動,而不是僅僅看,或者聽。沒有活動配合,沒有互動交互,沒有來回的核實,響應,以及遞進,那是會被孩子當作無用的東西屏蔽的。只有融入現實場景,孩子覺得這個有用,才自主意識地開始存入,刻錄,積累。
收起
閱讀思考點滴:
學習語言的過程是學習所有學科的經典案例,那就是日積月累。而不是突擊,只有為了考試,才突擊,而且遺忘得非常快。日積月累地增加語言的發音,識別,聽,辨認,看,並且自己使用,模仿,上千次循環,之間矯正,修正,微調,不斷豐富積累,最終形成一種自動的反應模式。這就是我們的語言。語言需要的是持久出現,每天都有,隨時都有,隨時都聽,隨時都用,說的過程中,糾正,重新說等,多種形式的交流活動中,大腦吸收,修訂,落定。
孩子學習中文的說和聽,都不是嚴肅的教室學習過程,也不是教師的系統教育方式,也沒有嚴格的教學大綱,以及教學材料。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也都學會說和聽了。重要的一點就是每天都在持續進行中。如果用這種持續的方式學習音樂,能夠成為莫扎特,接觸繪畫,能夠成為畢卡索,接觸水,能夠成為菲爾普斯,接觸牛羊,能夠成為畜牧行家,都是類似的。
【如何回答孩子的問題—3/7:孩子問魚什麼時候睡覺啊……】當這種問題出現時,孩子頭腦中已經形成了兩個認識,第一個就是睡覺,第二個就是魚與我一樣也需要睡覺。這兩個認識形成後,就會採用比擬的思考方式提出問題。那麼,父母對這樣的問題,應該採用什麼思路來應對:
A、鼓勵孩子持續觀察
B、給出孩子明確的答覆
C、告知孩子自己不知道
D、討論如何自我答覆
你的答案呢,回復A/B/C/D 來告訴小編呢(☆▽☆),最好加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