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中的神仙鬼怪

2020-11-30 人民網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神仙鬼怪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了浩如煙海的神話傳說,為歷代文學創作提供了不竭素材。毛澤東詩詞植根於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蘊涵著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元素,其中也包含對古老神話資源的挖掘與運用。毛澤東賦予神話人物以善惡、正邪、美醜等多種特徵,表達了鮮明的愛憎情感和深邃的價值觀念。毛澤東詩詞中的神話內容,與詩意水乳交融,顯示著他對神話原型的透徹理解和把握,反映出他對現實生活的深刻認識和感悟,也彰顯了他對神話人物形象獨具匠心的改造與超越,從而達到了「器大聲宏,志向高遠」的詩美境界。
  不周山下紅旗亂
  1930年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次反「圍剿」勝利後,毛澤東寫下《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1962年《人民文學》發表這首詞之前,毛澤東將最後一句「教他片甲都不還」改為「不周山下紅旗亂」。「不周山」,最早見於《山海經·大荒西經》:「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毛澤東引用「共工頭觸不周山」的典故,還專門寫了400多字的注釋。共工是我國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不同史籍和神話對其褒貶大相逕庭:有的說他是治水英雄,尊為「三皇」之一;有的說他是一位惡神,最終被禹所殺。
  毛澤東羅列了《淮南子·天文訓》《國語·周語》《史記·補三皇本紀》等有關共工的史跡後,寫道:「諸說不同。我取《淮南子·天文訓》,共工是勝利的英雄。你看,『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他死了沒有呢?沒有說。看來是沒有死,共工是確實勝利了。」毛澤東一反歷代史書對共工的非議,把「與顓頊爭為帝」的共工演繹成為砸爛舊世界、創造新天地的勝利英雄。面對紅軍英勇殺敵的壯烈場面,毛澤東眼前幻化出一個更為宏闊的神話世界。共工觸倒天柱,斷裂地維,挺立於宇宙之間,儼然成為「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形象代表。毛澤東說「共工沒有死」,是說他的精神不死。共工精神是堅忍不拔、寧折不彎的鋼鐵意志,是勇於挑戰、敢為人先的創新意識,是義無反顧、捨生忘死的奉獻精神。「不周山下紅旗亂」,把神話故事與現實鬥爭、不周山與紅旗、共工與紅軍緊密聯繫在一起,由一次具體戰役引向整個中國革命的必然勝利。毛澤東用典妙絕千古,表現手法不落俗套,詩意境界煥然一新,賦予這個神話以全新的時代意義。
  神女當驚世界殊
  1956年6月初,毛澤東在武漢暢遊長江之後,揮毫寫下《水調歌頭·遊泳》。他沒有拘泥於「萬裡長江橫渡」的體驗本身,而是選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壯舉和「高峽出平湖」的構想,引發「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的慨嘆。「神女」,指巫山神女。相傳赤帝之女瑤姬,曾助大禹治水,疏浚三峽功成後,就化為神女石。楚國宋玉《高唐賦》將其描繪成「旦為朝雲,暮為行雨」的美貌仙女。毛澤東引用這一神話時,使之脫胎換骨而成為華夏山河滄桑巨變的歷史見證者。
  龜、蛇二山隔江對峙,是武漢市區長江河面最窄處,從辛亥革命到新中國成立前,曾有過六次籌建大橋的嘗試,但江水濤聲依舊,只有新中國才真正成就了「天塹變通途」。而「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的三峽工程,1919年就已見諸孫中山的《建國方略·實業計劃》,毛澤東積極經營擘畫,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終於在2009年竣工。毛澤東藉助神女的感嘆,禮讚中國人民改天換地的精神風貌和驚天偉力,頌揚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和宏偉藍圖。
  血吸蟲病曾經在中國南方省份長期肆虐,危害極大。1958年7月1日,毛澤東寫了《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中「牛郎欲問瘟神事,一樣悲歡逐逝波」一句極具特色。古典詩詞中,吟詠牛郎織女相思之苦的作品不計其數,可在毛澤東筆下,牛郎不再是愛情悲劇的主人公。他出身農民,或許自己就染過血吸蟲病,上天之後自然要過問「瘟神」情況。幾千年來深受血吸蟲病之害的,都是要下田下水幹活的貧苦農民。但牛郎的關心也只是枉然,悲者自悲,歡者自歡,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做到「紙船明燭照天燒」,真正送走「瘟君」。毛澤東通過牛郎的悲憫與無奈,反襯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帝子乘風下翠微
  20世紀60年代初,毛澤東的同窗、好友周世釗、李達和樂天宇三人相約送給毛澤東幾件九嶷山的紀念品及有關詩詞作品,引發毛澤東無限遐思,以浪漫筆觸寫了《七律·答友人》。這首詩別具風採和情韻,是友誼之歌、懷鄉之曲,也是現實與理想的雙重變奏。作品開篇即把人引入具有神奇湖湘文化魅力的神話世界:「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九嶷山又名蒼梧山,相傳堯帝的女兒娥皇與女英同嫁舜帝。據南朝梁任昉《述異記》:「昔舜南巡而葬於蒼梧之野,堯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與慟哭,淚下沾竹,竹文上為之斑斑也。」二妃投湘水而死,化為湘水之神,得名湘妃。
  自屈原在作品裡將舜妃故事詩化表達,哀婉傷感幾成後世詩作基調。可在毛澤東想像中,輕盈美麗的女神從白雲繚繞的九嶷山飄然來到人間,手裡的竹枝染有千滴淚痕,身穿萬朵紅霞化成的百重彩衣。她們不再是投江殉情的悲劇人物,而是湖湘兒女飽受苦難的見證,如今卻因三湘大地「舊貌變新顏」而悲喜交加,轉幽居為入世。毛澤東曾坦言:「人對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鄉、過去的朋友,感情總是很深的,很難忘記的。到老年就更容易回憶、懷念這些。」「『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就是懷念楊開慧的。楊開慧就是霞姑嘛!」毛澤東的解釋可謂石破天驚!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毛澤東的情感表達如此含蓄,如果沒有這一表白,讀者實難覺出其中深味。而在《蝶戀花·答李淑一》中,毛澤東的抒情則更直白。在古代神話中,吳剛被罰砍樹,嫦娥偷食仙藥,二人都不光彩。「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袖」,毛澤東將他們塑造成敬仰楊開慧、柳直荀的正面形象,進而表達出烈士英靈與天地同壽、與日月同輝的深刻主題。
  妖為鬼蜮必成災
  鬼怪,是指除人類和神以外存在於天地中的超自然生命,給人的印象大多是詭異邪祟。古人認為「鬼,歸也」,人死為鬼,靈魂回到原來的地方。「怪」,《說文解字》釋為「異也」,指自然界奇異怪誕的事或物,莊子說:「人妖物孽曰怪。」《論語·述而》有云:「子不語怪力亂神。」毛澤東詩詞中有幾處提到鬼怪妖魔,絕不是為搜奇獵怪或故弄玄虛,往往都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
  毛澤東在《清平樂·六盤山》中寫道:「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後漢書·張純傳》註:「蒼龍,太歲也」,是一種兇神惡煞。毛澤東自註:「蒼龍,蔣介石,不是日本人。因為當前全副精神要對付的是蔣不是日。」1950年國慶期間,毛澤東填了《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他用「百年魔怪舞翩躚」來痛斥近代中國的黑暗社會。自1840年鴉片戰爭起,西方列強不斷入侵中國,中華大地豺狼當道,群魔亂舞,鬼蜮橫行,將中國變成人間地獄,給人民造成深重災難。毛澤東在《七律二首·送瘟神》中寫道:「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李賀《秋來》有「秋墳鬼唱鮑家詩」之句,「鬼唱歌」渲染了血吸蟲病疫區民生凋敝、人哭鬼歌的悲慘現實。
  1961年寫的《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借「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神話故事,集中反映了毛澤東既不信鬼也不信邪的鮮明態度。「一從大地起風雷,便有精生白骨堆」,正邪之爭,不可避免。「妖為鬼蜮必成災」,鬼蜮,古代傳說中水裡一種暗害人的怪物,比喻陰險作惡之人。「今日歡呼孫大聖,只緣妖霧又重來」,毛澤東特別推崇始終致力於降妖除魔的孫悟空。如果結合當時的國際鬥爭風雲來解讀這首詩,就更容易理解毛澤東的鬥爭精神與堅定立場。

相關焦點

  • 毛澤東詩詞中的十百千萬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十百千萬 數字原本枯燥單調乏味,可詩人的生花妙筆使其情趣陡增,韻味無窮。巧用數字的古詩佳作俯拾皆是,如邵雍的《山村詠懷》「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因巧妙嵌入數字而膾炙人口。毛澤東心中有「數」,在數字王國「勝似閒庭信步」,將數字魅力揮灑自如,虛實有度,文採飛揚,氣象萬千。
  • 毛澤東詩詞中的江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江   江者,水也。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全詞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悠悠流水,不舍晝夜,流出了歲月,流出了人文歷史。在激昂的詞句中,展現出青年毛澤東凌雲壯志、磅礴氣概和遠大抱負;洋溢著青年毛澤東特有的精神風採。   這首詞最早見之於蕭三《毛澤東同志的青少年時代》一書,後經毛澤東親自審定,正式發表於1957年創刊的《詩刊》上。這是毛澤東最早借吟詠江水直抒胸襟的一首詩詞。
  • 毛澤東詩詞中的帝王將相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帝王將相   毛澤東一生嗜書不倦,尤其愛讀歷史書籍,具有深沉的歷史情懷。毛澤東讀史書,總是以歷史人物的傳記為中心,對歷史進行見解獨到的品評。他評價歷史人物,不因襲舊說,而是獨具慧眼,抓住歷史人物最本質、最突出的特徵,發人之所未發,言人之所未言。毛澤東詩詞思接千載,視通萬裡,中華歷史上下五千多年,從三皇五帝到歷代將相,毛澤東每有所感,就有評說。這些評點,雖只區區三言兩語,卻折射了他的歷史觀,反映了他的是非觀,也表現出「掌上千秋史」的豪情壯志。
  • 毛澤東詩詞中的秋-中新網
    作者:徐廷華   「悲秋」歷來是中國古典詩詞的一個傳統主題。在詩句中每一觸及節令之秋,詩人往往會不由自主地隱喻人生之秋,透著一種蒼涼之感。唐代劉禹錫獨闢蹊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開闢了昂揚向上的新意境。今人寫秋景,繼承了他的這種曠達情懷。尤其在毛澤東的詩詞中,寫秋景可謂氣勢磅礴,胸襟開闊,意象萬千。
  • 毛澤東詩詞中的炮火硝煙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炮火硝煙 一代偉人毛澤東「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念奴嬌·井岡山》中的「猶記當時烽火裡,九死一生如昨」,是對槍林彈雨的無限感慨,也是對南徵北戰的深情眷戀。毛澤東戎馬倥傯,身經百戰,越是戰事緊急,越是驚心動魄,越能激發毛澤東的勃勃詩興。
  • 《毛澤東詩詞》中的山和水
    今天是毛主席誕辰紀念日,我將《毛澤東詩詞》認認真真、反反覆覆地讀了好幾遍,發現詩詞中有不少描「山」繪「水」的佳行麗句。  開篇第一首,《沁園春·長沙》,寫作時間為1925年,正是國共首次合作期間。時任中共中央執行委員的毛澤東返湘。
  • 毛澤東詩詞中的花草樹木
    可用這句話來審視詩詞中的植物意象,顯然是大謬不然。中國古典詩詞中出現的植物數不勝數,詩人們喜歡用情態各異的花草樹木形象,來表達不同的志向和理趣,抒發不同的心境和情懷。「桃花依舊笑春風」讓有情人體驗到浪漫的甜蜜;「天涯何處無芳草」使失戀者瞬間變得灑脫;「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映襯出傲然挺立的剛毅和堅強。
  • 毛澤東詩詞的字斟句酌
    1956年12月4日,在致黃炎培的信中,毛澤東抄錄了《水調歌頭·遊泳》,「以答先生歷次贈詩的雅意」。1961年毛澤東將《虞美人·枕上》書贈給衛士張仙朋時說:「這個由你保存。」1962年2月,毛澤東把《卜算子·詠梅》抄贈劉思齊作為新婚賀禮。 毛澤東的詩詞手跡是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不同心境狀態下書寫的。
  • 毛澤東詩詞與湖湘文化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與湖湘文化 毛澤東是土生土長的湖南人,湖湘文化在塑造毛澤東思想與人格的同時,也造就了精美絕倫、獨領風騷的毛澤東詩詞。毛澤東繼承了湖湘文化的優秀傳統,毛澤東詩詞中所表現的心憂天下的愛國主義情操、激情澎湃的浪漫主義格調以及經世致用的現實主義情懷,都從不同角度折射出湖湘文化的精神風貌與價值追求。
  • 汪建新:毛澤東詩詞中的贊秋情懷
    很高興和大家一起來欣賞毛澤東詩詞。今天我想解讀一下毛澤東詩詞中的贊秋情懷。 在中國傳統社會,絕大多數古代詩人都將悲情愁緒與草木搖落、萬物凋零的秋景聯繫在一起,讚美秋天的詩人廖若晨星。而毛澤東筆下的秋天,充滿生機與活力,絕無哀婉與悲情。僅《沁園春·長沙》、《採桑子·重陽》兩首作品所體現的偉大情懷,就足以使千古文人的悲秋文字黯然失色。
  • 鬼怪中最慘的男三號,被爺爺罵,鬼怪欺負,死神威脅,神仙上身!
    鬼怪中最慘的男三號,被爺爺罵,鬼怪欺負,死神威脅,神仙上身!這個是他剛剛被神仙上身,然後和鬼怪說了一堆話,等他清醒過來的時候自己正在酒吧裡,穿的很正式,然後他就有些懵,邀請鬼怪一起喝酒,鬼怪卻要先打他一下,明明是神氣到鬼怪,受苦的確實他。
  • 毛澤東詩詞中的陰晴圓缺
    1923年底,毛澤東由長沙前往上海再轉廣州,準備參加國民黨一大。「更那堪悽然相向,苦情重訴」「眼角眉梢都似恨,熱淚欲零還住」,離別之際,依依不捨,恰如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中「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東門路」,指當時長沙東門小吳門外通往火車站的道路。古詩中常用東門泛指送別之地,如漢樂府詩《東門行》:「出東門,不顧歸。」「橫塘」,指長沙小吳門外的清水塘。
  • 從毛澤東詩詞感悟偉人家風
    汪建新 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教授、副院長,長期從事黨的幹部教育事業,尤其專注於毛澤東詩詞的教學與研究。 今天是毛澤東同志誕辰126周年,讓我們一起回顧歷史,領悟毛澤東的家風家教思想在我們黨內具有的重要典型示範意義,從毛澤東和家風有關的詩詞作品中,感悟和解讀他的偉人家風。 嚴父慈母恩難忘 毛澤東深受母親文七妹的影響。他曾說:母親對我的影響很大,她待人忠厚、和善、賢良、勤勞節儉。
  • 萬類霜天競自由——談毛澤東詩詞中的秋意象
    著有《破譯廣告》《問鼎名牌》《品讀歷史深處的女人》《毛澤東詩傳》等專著,主講電視系列片《毛澤東的詩人情懷》,譯著有《戰略管理》《面向未來的管理---組織行為與過程》等。 ■悲秋情結是古典詩詞吟詠秋景的主基調,讚美秋天的詩人與詩句寥若晨星。詩人毛澤東打破肅殺哀婉的文人悲秋傳統,高揚古典詩詞中微弱孤寂的贊秋情愫,展現了遼闊豪邁的藝術境界。
  • 「90歲」農講所辦毛澤東詩詞大會:紅色詩詞宏亮響起
    5月18日,武漢首屆毛澤東詩詞大會在武漢革命博物館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舉行,高校學子、退休教師、部隊官兵、文博工作者、律師、工程師、文秘等同臺PK,吸引了眾多遊客。「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在毛主席曾經工作過的這個地方,一首首大氣磅礴的毛澤東詩詞縈繞耳畔,帶領人們重溫崢嶸歲月,感受偉人的胸襟與革命樂觀情懷。
  • 經典|毛澤東詩詞書法欣賞,觀山先生寫的太精彩了
    毛澤東詩詞,是指毛澤東創作的舊體詩詞作品,是繼解放初期《毛主席詩詞十八首講解》之後,20世紀70年代末期發表的詩詞作品,共43首,其中詩14首,詞29首。毛澤東詩詞中,充盈著一股剛勁挺技的「虎氣」,可謂近百年來詩壇、詞壇的一大奇觀!
  • 中流擊水浪遏飛舟--毛澤東詩詞中的「長江情結」
    中流擊水浪遏飛舟--毛澤東詩詞中的「長江情結」  毛澤東1956年5月31日這次來武漢,目的之一就是向有關專家了解工程的設計和經費預算。為長江而來,自然要到中流擊水。  30年前,毛澤東曾佇立長江邊上的黃鶴樓,所見是「沉沉一線穿南北」的滿目蒼涼和「龜蛇鎖大江」的沉鬱。因為他那時的心情是蒼涼的。如今,正在修建的長江大橋的橋墩,有如宏圖一般聳立在水面。在江中揮臂擊水,於風吹浪打之中,毛澤東悠然地從橋墩旁邊划過。
  • 毛澤東最經典的詩詞:至情至性,霸氣十足!
    今年的9月9日,毛澤東逝世44周年。在詩詞上,毛澤東也留下了諸多名篇。他的詩詞往往在看似不經意的輕描淡寫間,展示縱橫萬裡的境界,發出吞吐山河、雷霆萬鈞的氣勢。《無題》一九一O年秋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 為什麼82年過去了,毛澤東的「長徵詩詞」還是那麼火?
    長徵前後,詩人毛澤東創作了多篇詩詞,集中體現了長徵精神和詩人情懷。時光飛逝,八十年後的今天,中華民族正闊步走在偉大復興的徵程上,中國人民正喜悅奔向實現小康的徵程上,革命軍人正昂首躍進強軍興軍的徵程上。在國防和軍隊改革的關鍵階段,我們再來品讀偉人詩篇,強大的精神力量和豐富的思想源泉奔湧而來。
  • 毛澤東:三峽修成後,不要忘了我!《遊泳》中驚天動地的宏偉構想
    三峽大壩毛澤東詩詞中與長江的不解情緣,以及徵服自然的決心和信心毛澤東在青年時期就寫上了這樣的一組勵志名句: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地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毛澤東的詩詞中也多次提及並讚美長江,如《菩薩蠻·黃鶴樓》中的: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又如,《七律·登廬山》中的: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這裡都是描寫了長江水系的龐博和氣勢的壯闊,同時也表達出了作者對長江的深深的崇敬和由衷的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