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82年過去了,毛澤東的「長徵詩詞」還是那麼火?

2021-01-08 振義君

爬過千裡冰封的皚皚雪山,走過人跡罕至的茫茫草地,越過泥濘崎嶇的條條小道,一路走來,歷盡千辛萬苦,有烏江天險、有大渡激流、有彎彎赤水…紅軍戰士用雙腳踏出如此氣壯山河、激昂澎湃的英雄畫卷。頃刻間,歲月的年輪迴轉到八十年前,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血腥鎮壓、瘋狂圍剿,紅軍戰士擦乾身上的血跡、埋好戰友的屍體,浴血奮戰、英勇頑強,於1936年10月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以革命的星星之火形成壯烈的燎原之勢。

長徵前後,詩人毛澤東創作了多篇詩詞,集中體現了長徵精神和詩人情懷。時光飛逝,八十年後的今天,中華民族正闊步走在偉大復興的徵程上,中國人民正喜悅奔向實現小康的徵程上,革命軍人正昂首躍進強軍興軍的徵程上。在國防和軍隊改革的關鍵階段,我們再來品讀偉人詩篇,強大的精神力量和豐富的思想源泉奔湧而來。

強軍路上,「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如影隨行

詩詞之一:《清平樂·會昌》(1934年夏)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鬱鬱蔥蔥。

毛澤東在粵贛省幹部的陪同之下,登上會昌城西北的高峰會昌山(又名嵐山嶺)。毛澤東望著逶迤的山巒,觸發了詩興,寫下《清平樂·會昌》一詞。他的心情雖然苦悶,但並不消沉。詩人豪邁地宣稱自己「踏遍青山人未老」。詩人所看到的是 「會昌城外高峰」。而遠望南粵,「更加鬱鬱蔥蔥」。好一番「風景這邊獨好」的獨白。

啟示:血與火、生與死的徵程中不乏浪漫和自信,身處逆境,更要滿懷信心,終會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毛澤東的《七律長徵》,至今讀起,依舊那麼令人振奮,倍受鼓舞。敵人的「圍追堵截」算什麼?湍急的金沙江算什麼?咆哮的大渡河算什麼?驚險的瀘定橋又能算什麼?那高聳入雲的大雪山和杳無人煙的大草地,這些曾被人們視為可望而不可及的「死亡陷阱」,不是都被我們這些可敬的紅軍戰士徵服了!長徵是一首雄壯豪邁、大氣磅礴的革命交響曲,而這首交響曲的每一個旋律都是革命樂觀主義。走在強軍路上,我們仍將面臨諸多困難,攻堅克難不僅要吃苦耐勞,更需要充分發揚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面對艱難困苦,倘若我們能夠「隨意坐地堪露宿,臥看行雲逐浪翻」,那麼再艱險的路,都能夠如履平地。

強軍路上,「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革命艱苦奮鬥精神永放光芒

詩詞之二:《憶秦娥·婁山關》(1935年2月)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本詞寫於婁山關激戰之後,以婁山關之戰為題材,雖然寫的是翻越婁山關的行軍情景,寫的是勝利後的所見所聞所感,通過嚴肅、緊張的行軍氣氛,透露出激戰的先兆,通過猛烈的西風聲、悽厲的雁叫聲、細碎急促的馬蹄聲和時斷時續、悲咽帶澀的喇叭聲,暗示戰鬥緊張激烈,通過描寫海濤般起伏的蒼山、如鮮血般殷紅的殘陽,藉以表現浴血奮戰、英勇犧牲的激戰情景。

啟示:苦與痛,累與淚的徵程中不乏堅韌與自立,面對困苦,更要敢於面對,終會轉危為安,春暖花開。

在革命戰爭年代,正因為革命前輩在井岡山發揚以門板當床、稻草做被的艱苦奮鬥作風,才點燃起革命的星星之火;正因為革命前輩在長徵路上發揚爬雪山過草地、嚼草根吃樹皮的艱苦奮鬥作風,才使得中國革命轉危為安;正因為革命前輩在延安發揚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艱苦奮鬥作風,最終才取得抗戰勝利。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在國防和軍隊改革的今天,我們仍然需要弘揚革命艱苦奮鬥精神。只有發揮革命艱苦奮鬥精神,才能將崇高理想與現實情況統一起來,才能腳踏實地幹好每一項工作,才能戰勝前進道路上的種種困難,砥礪前行。

強軍路上,「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的革命英雄主義激勵前行

詩詞之三:《清平樂·六盤山》(1935年10月)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捲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詩人毛澤東率眾將士於1935年10月7日親自登上萬裡長徵最後一座主峰——六盤山主峰,面對西部的高天白雲,清朗秋氣,再凝望陣陣南飛的大雁,毛主席一抒胸中情懷,以閒遠歡欣之氣眺望又要開始的新的徵戰。而「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與《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中的「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這些詩句,則讓人提前聽到「打敗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口號聲了!

啟示:悲與傷,困與苦的徵程上不乏豪邁與自強,大敵當前,更要奮起鬥爭,終會柳暗花明,榮耀凱旋。

長徵路上,冰封的皚皚雪山、人跡罕至的茫茫草地、峽谷急流、有烏江天險、有彎彎赤水、有大渡激流,加之蔣介石百萬大軍的圍追堵截、糧食的嚴重短缺,每一條都足以讓人恐懼、絕望。可長徵中的前輩們,卻利用自己的兩隻腳,長驅直至兩萬餘裡,縱橫十一個省。他們血戰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大雪山……兩萬五千裡長徵路,兩萬五千裡血與汗的洗禮。革命前輩排除萬難,經歷了九死一生的激烈戰鬥,戰勝了任何人都難以想像的艱難困苦,他們在一條布滿荊棘和鮮血的道路上一步步艱難地走來,走向了光明和勝利。今日,一些西方國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中國面臨的國際形勢日趨複雜,面臨的軍事挑戰也日漸加劇,我們革命軍人要有「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革命英雄主義,當兵打仗,練兵打仗,帶兵打仗,要有「首戰用我,用我必勝」的高昂鬥志和英勇氣魄。

有非凡經歷的人不一定成為偉大的詩人,而偉大的詩人則必有非凡的經歷,因為只有非凡的經歷才能讓詩人具有非凡的體驗和感情,領略到非凡的人生境界,創造出非凡的藝術境界。所以說,偉大的共產主義領袖毛主席就是這樣一位有著非凡經歷的偉大詩人。鐵流兩萬五千裡,每一步都熔鑄著詩人情懷,都檢驗著精神之鈣。而今,我們正邁向新的強軍徵程,我們理想的旗幟決不能褪色,我們前行的步伐決不能懈怠。願長徵精神常伴我軍,永葆我軍星光閃耀。

相關焦點

  • 毛澤東詩詞中的秋-中新網
    與其寫春景、夏景相比較,毛澤東詩詞中寫秋的佳句往往留給人們的印象,「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正西風落葉下長安,飛鳴鏑」等都已深入人心。  毛澤東寫秋景的詩詞中,有二首詩詞是繞不過去的,一首是《採桑子·重陽》;一首是《清平樂·六盤山》,前者抒胸臆,後者寄情懷。
  • 毛澤東詩詞的字斟句酌
    據曾擔任毛澤東保健護士長的吳旭君回憶:從1963年3月至1973年冬,毛澤東對全部詩稿反覆看過數次,對有些詩詞作過多次修改。修改都由吳旭君作記錄,等到推敲好的句子定下來之後,毛澤東再親筆寫到手稿上,然後叫她把修改記錄燒掉。1973年冬天,他又叫吳旭君把全部詩詞抄寫一遍。毛澤東又作核對。如此反覆,足見毛澤東對修改作品的嚴謹程度。
  • 毛澤東詩詞中的十百千萬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十百千萬 數字原本枯燥單調乏味,可詩人的生花妙筆使其情趣陡增,韻味無窮。巧用數字的古詩佳作俯拾皆是,如邵雍的《山村詠懷》「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因巧妙嵌入數字而膾炙人口。毛澤東心中有「數」,在數字王國「勝似閒庭信步」,將數字魅力揮灑自如,虛實有度,文採飛揚,氣象萬千。
  • 《毛澤東詩詞》中的山和水
    今天是毛主席誕辰紀念日,我將《毛澤東詩詞》認認真真、反反覆覆地讀了好幾遍,發現詩詞中有不少描「山」繪「水」的佳行麗句。  開篇第一首,《沁園春·長沙》,寫作時間為1925年,正是國共首次合作期間。時任中共中央執行委員的毛澤東返湘。
  • 毛澤東詩詞中的炮火硝煙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炮火硝煙 一代偉人毛澤東「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念奴嬌·井岡山》中的「猶記當時烽火裡,九死一生如昨」,是對槍林彈雨的無限感慨,也是對南徵北戰的深情眷戀。毛澤東戎馬倥傯,身經百戰,越是戰事緊急,越是驚心動魄,越能激發毛澤東的勃勃詩興。
  • 毛澤東詩詞中的江
    是他的表兄王季範,在毛澤東人生的關鍵時刻,引領方向,做通了毛澤東父親的工作,使少年毛澤東得以繼續求學,走出相對閉塞的韶山沖,走向一個廣闊燦爛的世界。   1911年王季範領著少年毛澤東來到長沙求學,直到1923年,毛澤東在長沙讀書和從事革命活動長達十多年之久。在第一師範讀書時,常和同學蔡和森、何叔衡、陳章甫等登臨嶽麓山、橘子洲頭遊覽,暢遊湘江,縱論人生國事,尋求革命真理。
  • 萬類霜天競自由——談毛澤東詩詞中的秋意象
    ■悲秋情結是古典詩詞吟詠秋景的主基調,讚美秋天的詩人與詩句寥若晨星。詩人毛澤東打破肅殺哀婉的文人悲秋傳統,高揚古典詩詞中微弱孤寂的贊秋情愫,展現了遼闊豪邁的藝術境界。他筆下的秋意象充滿生機與活力,絕無哀婉與悲情,足以使千古文人的悲秋文字黯然失色,彰顯了豁達激越、超凡脫俗的人格魅力。本期講壇邀請汪建新教授講述毛澤東詩詞中的秋意象。
  • 毛澤東詩詞中的帝王將相
    毛澤東曾說:「我的心和魯迅是相通的。」在歷史觀上,毛澤東也有兩個字:「騙人」。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總稱,記載了歷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內容。這部卷帙浩繁的中國史籍,從1952年至1976年,毛澤東整整讀了24年。他曾對北京大學中文系講師蘆荻說:「一部《二十四史》大半都是假的,所謂實錄之類也大半都是假的。
  • 歷史解密:毛澤東長徵在川南痛失愛女始末
    毛澤東長徵來到川南古藺縣白沙場,妻子賀子珍生了一個女兒。毛澤東來不及與孩子見上一面,賀子珍就把孩子寄養一貧苦孤寡老人家裡。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大業,毛澤東和賀子珍夫婦隨中央紅軍踏上了徵途……中央主力紅軍長徵經過川南已整整78年了,在毛澤東誕辰120周年之際,特以此文緬懷在長徵途中痛失愛女的毛澤東。
  • 汪建新:毛澤東詩詞中的贊秋情懷
    毛澤東詩詞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在毛澤東創作的幾十首詩詞中,幾乎找不到一首直接或間接描寫春天的作品,卻有不少詩詞吟詠秋天或寫於秋天,如《西江月·秋收起義》寫於1927年秋;《西江月·井岡山》寫於1928年秋;《清平樂·蔣桂戰爭》寫於1929年秋;《採桑子·重陽》寫於1929年秋;《五律·挽戴安瀾將軍》寫於1942年秋;《七律·憶重慶談判》寫於1945年秋;《五律·喜聞捷報》寫於1947年中秋;《七律·和周世釗同志》寫於1955年秋
  • 毛澤東詩詞與湖湘文化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與湖湘文化 毛澤東是土生土長的湖南人,湖湘文化在塑造毛澤東思想與人格的同時,也造就了精美絕倫、獨領風騷的毛澤東詩詞。毛澤東繼承了湖湘文化的優秀傳統,毛澤東詩詞中所表現的心憂天下的愛國主義情操、激情澎湃的浪漫主義格調以及經世致用的現實主義情懷,都從不同角度折射出湖湘文化的精神風貌與價值追求。
  • 毛澤東「吊羅榮桓」時有批判林彪之意嗎?
    原標題:毛澤東「吊羅榮桓」時有批判林彪之意嗎? 《七律·吊羅榮桓》(詩見文末)在毛澤東的全部詩詞中算是最難理解和最難注釋的,也是絕大多數毛澤東詩詞注釋本注釋得最混亂、理解得最錯位的。
  • 毛澤東詩詞中的神仙鬼怪
    毛澤東詩詞植根於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蘊涵著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元素,其中也包含對古老神話資源的挖掘與運用。毛澤東賦予神話人物以善惡、正邪、美醜等多種特徵,表達了鮮明的愛憎情感和深邃的價值觀念。毛澤東詩詞中的神話內容,與詩意水乳交融,顯示著他對神話原型的透徹理解和把握,反映出他對現實生活的深刻認識和感悟,也彰顯了他對神話人物形象獨具匠心的改造與超越,從而達到了「器大聲宏,志向高遠」的詩美境界。
  • 從毛澤東詩詞感悟偉人家風
    汪建新 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教授、副院長,長期從事黨的幹部教育事業,尤其專注於毛澤東詩詞的教學與研究。 今天是毛澤東同志誕辰126周年,讓我們一起回顧歷史,領悟毛澤東的家風家教思想在我們黨內具有的重要典型示範意義,從毛澤東和家風有關的詩詞作品中,感悟和解讀他的偉人家風。 嚴父慈母恩難忘 毛澤東深受母親文七妹的影響。他曾說:母親對我的影響很大,她待人忠厚、和善、賢良、勤勞節儉。
  • 毛澤東詩詞中的花草樹木
    可用這句話來審視詩詞中的植物意象,顯然是大謬不然。中國古典詩詞中出現的植物數不勝數,詩人們喜歡用情態各異的花草樹木形象,來表達不同的志向和理趣,抒發不同的心境和情懷。「桃花依舊笑春風」讓有情人體驗到浪漫的甜蜜;「天涯何處無芳草」使失戀者瞬間變得灑脫;「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映襯出傲然挺立的剛毅和堅強。
  • 經典|毛澤東詩詞書法欣賞,觀山先生寫的太精彩了
    毛澤東詩詞,是指毛澤東創作的舊體詩詞作品,是繼解放初期《毛主席詩詞十八首講解》之後,20世紀70年代末期發表的詩詞作品,共43首,其中詩14首,詞29首。毛澤東詩詞中,充盈著一股剛勁挺技的「虎氣」,可謂近百年來詩壇、詞壇的一大奇觀!
  • 毛澤東最經典的詩詞:至情至性,霸氣十足!
    今年的9月9日,毛澤東逝世44周年。在詩詞上,毛澤東也留下了諸多名篇。他的詩詞往往在看似不經意的輕描淡寫間,展示縱橫萬裡的境界,發出吞吐山河、雷霆萬鈞的氣勢。《無題》一九一O年秋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 毛澤東詩詞中的陰晴圓缺
    胸中日月常新美  舊中國內憂外患,積貧積弱,這不斷激發起毛澤東要改造中國與世界的愛國熱情和使命意識。「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這個「日月」是客觀的,指「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翩躚,人民五億不團圓」的黑暗現實。  以天下為己任的毛澤東,非常注重自我修身。1902年,毛澤東進入南岸私塾讀學。
  • 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 從詩詞中再「出發」
    《清平樂·六盤山》 1935年10月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捲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毛澤東在1935年10月紅軍長徵中翻越六盤山時的詠懷之作。六盤山是紅軍長徵路上翻越的最後一座高山。
  • 毛澤東為什麼偏愛梅花
    原標題:毛澤東為什麼偏愛梅花 在中國歷史上,許多人都有襯託自身情趣和品格的心愛之物,如仙風道骨的李白愛酒,慷慨悲壯的辛棄疾愛劍,淡泊閒逸的陶淵明愛菊。 一代偉人毛澤東則對梅花情有獨鍾。他一生戀梅、惜梅、品梅、詠梅,與梅花結下了不解情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