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漢揚雄的《方言》裡,螳螂一稱為"虰",二稱為"髦",三稱為"芊芊"。
綠螳螂是我最喜歡的夏蟲,它在晨風裡悠閒在翠綠色的枝葉上,幾乎與周圍的氤氳之綠融為了一體。它通體翠綠,大眼睛,細脖子,大肚子,揮舞綠色的兩把大刀,北京人因此叫它"刀螂"。細究它的名稱,按李時珍的說法,"刀螂"其實是"當郎"的俗稱--"螳蜋兩臂如斧,當轍不避,故得'當郎'之名,俗呼為'刀蜋'。"而"當郎"之名,實際是"蟷蠰"的簡化。這是最古老的字典《爾雅》裡它的名字,"蟷"字應該來自"當車"的當,"蠰"呢?襄是高舉,應是它奮臂的樣子。古人對螳螂的形容就是"驤首奮臂","驤"是昂首,昔鄒陽上書吳王就曾說:"臣聞蛟龍驤首奮翼,則浮雲出流,霧雨鹹集",多有氣勢啊。螳螂因此也就被稱為"天馬",它輕行若飛而有馬像,有天馬行空態。而我更喜歡《爾雅》給它的另一個名字:"不過"--不讓經過,更驕橫而更有詩意。
在西漢揚雄的《方言》裡,螳螂一稱為"虰",二稱為"髦",三稱為"芊芊"。"虰"字的意思是約定,湯顯祖《牡丹亭》中有"知他同誰虰作夫妻分"的唱詞。但《爾雅》中說,虰蛵是"負勞",也就是今天的蜻蜓,所以,"虰"的叫法是混淆了。時髦的"髦"呢?"馬不齊髦","髦"本指馬頸上飛揚的長毛,因其英俊,才有"時髦允集"的用法。因此,稱螳螂為"髦",我倒覺得妥貼,其形態,從長頸、大眼,觸鬚,再到扁肚、斂翅、弓足,都夠"時髦"。而"芊芊"呢?"芊"是透明的綠色,"碧色肅其芊芊","青草芊芊晴掃煙",用到螳螂上,"芊芊炯翠羽",多美啊。
螳螂因螳臂當車的典故而顯其高貴。這個典故由莊子講述是,"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完整故事應是,齊莊公(?-前548)外出狩獵,竟有小小螳螂舉臂要擋其輪。齊莊公問:"此何蟲也?"隨從答,"此螳螂也,其為蟲知進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輕就敵。"齊莊公由此意識到了勇士的作用。而莊子"不知其不勝任也"的概括,則使它更具悲劇感。
螳螂因此是不怕人的,別樣昆蟲都顯低賤,獨它頭顱高昂,長頸能靈活地轉動,一雙大眼睛會目不轉睛地與你對視。螳螂有翅膀,其翅碧透,展翅遠美於蟬翼,但它似乎又不屑於飛,翅只作為其威儀的一部分。它尋喬木攀緣而上,順蔓草攀緣而下,常以"延頸鵠望"姿展示其在昆蟲同類中之優越。鵠是天鵝,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一個小小昆蟲竟有鴻鵠志,因此它是極易被捕捉的,被捕後,依然會揮舞其驕傲之臂。昔齊莊公,正是因此而懂了:勇士的作用,便是用以赴死的。
我不知道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是怎樣感受到螳螂的悲劇性的。他在《昆蟲記》中說,螳螂是通過犧牲自己而繁衍後代的,公螳螂要在交配中把自己變成母螳螂的能量,才能保證母螳螂的生殖。於是就有了"螳螂殺夫"的說法。法布爾這樣描寫:"在吃它丈夫的時候,雌性螳螂會咬住它丈夫的頭頸,一口一口地吃下去,最後剩餘下來的是它丈夫的兩片薄薄的翅膀而已。"這當然被證明是文學的誇張--公螳螂在母螳螂飢餓時才會獻身成為飽餐,當然,這獻身本來就夠壯烈的。
"蟬響螳螂急",螳螂在生物鏈中,扮演的是捕蟬的角色。莊子說,螳螂捕蟬是"執翳而搏之",所謂"螳螂翳下偏難見","翳"是遮蔽。螳螂是借樹色為翳,志得意滿地接近蟬的,這個"翳"指它本有融在綠葉間的保護色。而一旦它接近蟬,見得就忘其形了。蟬、螳螂、黃雀、童子組成的生物鏈--蟬在綠蔭叢中飲清露本可自得,卻偏要引頸自鳴其安,螳螂因此曲頸舉臂而要捕之。螳螂一心捕蟬,貪心務進,就不知黃雀在後,正待其畢露原形。而黃雀正欲啄而食之,又不知童子正挾彈丸於樹下,迎欲彈之。這都是因為前之利,而不能顧後之害也。
芒種之日螳螂生。螳螂與許多昆蟲一樣,都是感陰而生,陰盛時歡躍,到陰衰就完成了一個短暫的生命期。芒種是陰陽關係開始出現微妙變化的節氣--陽氣至此將壯碩,到夏至達到頂點,一陰在芒種時醞釀將生,螳螂就孵化了。也和許多昆蟲一樣,螳螂孵化,亦要經過多次蛻變,才能成熟為"驤首奮臂,修頸大腹,兩手四足,善緣而捷,以須代鼻",聞秋信而開始捕蟬。到了秋深,風寒了,葉紅了,母螳螂就躲到已經稀疏的樹杈上產子,產完子,身子就變得乾癟,似乎可被秋風吹走了。螳螂產下的子名"螵蛸",唐朝詩人章孝標有詩句:"花緣網結妒螵蛸",詩意也美。為什麼要"妒螵蛸"?古人解釋"螵蛸"這個名稱的意思是:螵從票,指螳螂成蟲後能勁疾輕舉;蛸從惟妙惟肖的肖,是母體體現的母性。螵蛸的外表是粘在樹上的一顆硬殼,按李時珍的描寫,它"長寸許,大如拇指,其內重重有隔房,每房有子如蛆卵。卵至芒種節後一齊出,故月令有雲,仲夏螳螂生也。"誇張些,就說成"一房百子"了。而只有產在桑樹上的螵蛸稱"桑螵蛸",它得桑皮之津而有藥效,是一味滋陰益精的藥,可療男子虛損,可治小孩尿床。
螳螂的遺憾是不會歌唱。螳螂為什麼靜默無聲呢?古人說,是因為其氣散為殺氣了,因此不鳴。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