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湖南在線
昨日,記者從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新發現了蛇雕、灰臉鵟鷹、紫翅椋鳥、灰紋鶲、黑鵯5個鳥種。至此,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的鳥種由原來的329種增至334種。
保護區每年例行的夏候鳥調查,是對東洞庭湖溼地保護區生物多樣性摸底調查的慣例。今年六月,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再次對保護區轄區內的夏季鳥類資源進行全方位調查。此次調查圍繞著洞庭湖岸周邊的南湖公園、金鶚山公園、丁字堤、團湖、大西湖、小西湖、採桑湖、君山公園、月山等候鳥較集中的棲息地展開。對於常見鳥種,調查人員主要實施無傷害鑑定並記錄種類;對不常見鳥種,則利用長焦相機記錄了其形態特徵。
據統計,此次夏候鳥調查最終記錄了80種鳥,其中在採桑湖附近記錄到的紫翅椋鳥(Sturnus vulgaris)、在月山記錄到的灰紋鶲(Muscicapa griseisticta)、在君山公園發現的黑(短腳)鵯(Hypsipetes leucocephalus),在東洞庭湖國家級保護區均為首次記錄。近日,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在南湖附近的龍山無人區和君山島附近再次記錄到新鳥種——蛇雕、灰臉鵟鷹,二者均為國家二級野生保護物種。
據了解, 2008年至今,通過夏候鳥調查,東洞庭湖已連續發現10個新鳥種。其中2008年發現1種、2009年發現4種、今年發現5種。
[相關連結]
蛇雕(Spilornischeela):CITES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Ⅱ級,國家重點保護Ⅱ級。中文俗名:蛇雕大冠鷲鳳頭捕蛇雕。全長約70cm。頭頂及冠羽黑色,羽基白色,端緣淺棕色,使羽冠顯出顯著花斑。棲居於深山高大密林中,在高空盤旋飛翔,發出似嘯聲的鳴叫。以蛇、蛙、蜥蜴等為食,也吃鼠和鳥類、蟹及其他甲殼動物。用樹枝築巢於高大樹上。每窩產卵1枚。分布於泰國、緬甸、印度、巴基斯坦、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中國。
灰臉鵟鷹(Butastur indicus):隼形目鷹科的鳥類,是一種中型猛禽,體長39—46釐米,體重375—500克。上體暗棕褐色,翅上的覆羽也是棕褐色;尾羽為灰褐色。繁殖於俄羅斯東部、日本和朝鮮等地,越冬於印度、緬甸、中南半島、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紐幾內亞等地。棲息於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以及針葉林等山林地帶,以小型蛇類、蛙、蜥蜴、鼠類、松鼠、野兔、狐狸和小鳥等動物性食物為食。
(責任編輯:new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