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也在不斷地進步。在很多人的眼裡,古代的科學技術是遠遠落後於現代的,這一觀點筆者也是十分贊同的,單以農業生產力來言,古代的生產力主要靠人工與生產效率低下的機器來完成,而現代則出現了大規模工業化的機器來代替人工,生產力大大提升。
然而並非所有現代的事物都比古代先進,醫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距今一千八百多年的東漢,出現了一位神醫華佗,他發明的麻沸散在為救助病人時緩解了病人很大的疼痛。而直到一千六百年後的美國醫生朗格才將乙醚作為麻醉物品運用於醫學上。
我們今天介紹的故事也與醫學有關。眾所周知,當不小心被沒有接種疫苗的貓狗咬傷後需要及時地去醫院打防犬疫苗來預防狂犬病,那麼在狂犬疫苗沒有研發出的古代,又是如何處理的呢?
在古時,狂犬病也被稱作癟咬病、恐水病、瘋狗病。早在公元前五世紀,古人就開始了對此病的預防,《左傳》曾記載:在宋國的大臣華閱死後他的兒子華皋經營家庭不善,這引起了華閱之弟華臣的覬覦華閱死後的遺產,便殺死了華皋的管家華吳並囚禁了華吳的妻子,來勒索華家的玉璧。宋國國君聽聞後處置了華臣,將其流放到外地。此時宋國正好出現了一群瘋狗,於是宋國子民商量著將瘋狗驅趕到了華臣被流放的地方。華臣怕被瘋狗傷害,逃到了陳國。
從宋國人將瘋狗趕到華臣處以及華臣逃離瘋狗前往陳國就可以看出來古代的人已經意識到了瘋狗會對自己的身體健康造成影響。 而《左傳》中還提到了一句:
「國人之癟,無不噬也。」
這個時候的人們也認識到被狗咬後會得病,並且這種病當時沒有治療的方法,只能被動地被病毒吞噬。
那麼古代究竟何時才出現狂犬病的具體救治方法呢?在了解這個之前我們先認識一下葛洪。葛洪是晉朝人,他是道教靈寶派祖師爺葛玄的玄孫。
在葛洪四十歲的時候,被晉朝封為關內侯,但他淡泊名利,不久之後便放棄了高官厚祿,前往偏僻的羅浮山開始了他的隱居生活。在羅浮山的隱居日子中,葛洪一邊研究煉丹術,一邊在百姓間行醫, 狂犬病的醫治方法也是葛洪所發現的,在他的著作《肘後備急方》中就曾提及狂犬病的觀察期:被狗咬後七日之內必然會發病,一個月不發病則可能脫離了患病的危險,至少得數百日安然無恙才算得上沒有感染狂犬病。
我們不得不感嘆於葛洪的醫學技術,因為他所研究的狂犬病的觀察期與近現代所研究的二十至九十天的觀察期基本一致。在醫療水平與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年代,能夠如此精準的得到狂犬病的觀察期,真不愧為「小仙翁」也。
除了狂犬病的觀察期外,葛洪還在《肘後備急方》記載了狂犬病的發病狀況:只要聽到一點點動靜就會焦躁不安,甚至會全身抽搐,而聽到水聲則會表現得特別的痛苦。能夠得到這樣準確的發病狀況,可見葛洪平生救助患者之多。
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因開創性地從中草藥中分離出青蒿素應用於瘧疾治療被授予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青蒿素複方藥物對惡性瘧疾的治癒率達到97%,這為世界各地飽受瘧疾折磨的患者帶來了福音,他們從此擺脫了瘧疾病魔的折磨,很多人的生活重新回到了正常的軌道之上。而在屠呦呦女士的演講中,也提到了葛洪以及他的著作《肘後備急方》。
瘧疾的治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屠呦呦女士也曾經遭遇瓶頸。在面對困境時,她閱遍中醫典籍,終於在《肘後備急方》中發現了葛洪對治癒瘧疾的看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在此基礎上,屠呦呦女士又對青蒿素的提取過程進行了一系列的完善,最終終於成功地提取出治癒瘧疾的青蒿素。
隨著近代西醫的崛起,中醫的研究與發展進程十分緩慢。而對於由此產生的中西醫優劣之辯,筆者認為大可不必。中西醫各有其優點,當然也存在著自身的不足,而這位於各取所長,共同促進才能推動現代醫學事業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