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面這張照片中,一群通體雪白、頭頂黑斑、尖喙鮮紅的鳥聚集在石堆上,這是一種叫做紅嘴巨鷗的水鳥。
紅嘴巨鷗,夏羽前額、頭頂、枕和冠羽黑色。後頸、尾上覆羽和尾白色,尾呈叉狀。冬羽和夏羽大致相似,但額和頭頂白色,具黑色縱紋。
乍一看,鳥兒們其樂融融並不奇怪。但是裡面暗藏玄機,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有幾隻鳥不太對勁,身體的羽毛過於光滑,姿態也是千篇一律,並不真實。
其實,你看到的有些奇怪的傢伙確實不是真鳥,而是用塑料製成的假鳥模型。請各位看官用火眼金睛看看哪些是塑料假鳥,文末就會揭曉哦!
20年來,美國科學家一直用這些假鳥「欺騙」著紅嘴巨鷗的感情,起因卻是為了拯救一種魚。
哥倫比亞河流域原本是世界上鮭魚產量最多的地區之一,這裡有豐富的水產可以招待遠道而來的水鳥。但是由於人類不停地捕撈和興建水壩,銀鮭、紅鮭等野生鮭魚物種的數量減少了95%。
這樣一來,鳥和魚的生存就變得極其困難。一方面,紅嘴巨鷗是受到保護的野生動物,吃鮭魚維持種群繁衍是理所當然的;另一方面,這片流域是鮭魚重要的孵化基地,幼小的魚被鳥兒吃掉,年邁的魚又會慢慢淘汰掉,魚兒越來越少,不僅恢復野生鮭魚種群變得困難,紅嘴巨鷗也沒辦法填飽肚子。
鮭魚
科學家意識到,長久以往,兩類動物的利益必然會陷入僵局,於是美國陸軍工程兵團和聯邦漁業生物學家決定把紅嘴巨鷗趕走,給它們找一個新的家園。
1999年,他們趕在鳥兒大量繁殖之前,用黑色織物做成了圍欄,並豎起帶有飄帶的木樁。由於紅嘴巨鷗對這個囚牢般的地方充滿牴觸,於是紛紛離開哥倫比亞河邊的米島,跑到其它地方築巢。
但光是趕走還不夠,這樣太殘酷了,還得幫它們找一個新的築巢地。那怎麼才能把它們引過去呢?這時候,就輪到塑料模型閃亮登場了。
研究人員早就給它們盤算了一個好地方,那就是離太平洋更近的東沙島。雖然那裡沒有豐富的鮭魚,但大量的鯷魚和鯡魚足以讓紅嘴巨鷗吃到飽。
人們觀察到紅嘴巨鷗喜歡成群結隊地飛往棲息地、和小夥伴們一塊築巢。於是研究者「對症下藥」,事先在東沙島放了400只塑料製成的紅嘴巨鷗,連續三年在繁殖季開始前,播放紅嘴巨鷗群的錄音,佯裝大部隊在前方的訊息,希望「鳥丁興旺」的氣氛可以引誘它們過來。
這個嘗試大獲全勝。直到2001年,原本棲息在哥倫比亞的紅嘴巨鷗種群不僅全部把家搬遷到了東沙島,口味也變了,食譜中鮭魚的比例從83%迅速降到了30%,真是入鄉隨俗啊!
此後,這一方法繼續沿用,當研究者看準了一個宜居的築巢地時,這些塑料假鳥就會重出江湖,幫助這些隨大流的鳥兒們搬到新家。
這不,2015-2017年,研究人員選中了唐·愛德華茲舊金山灣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準備再次幫助紅嘴巨鷗搬到新家。這個保護區全年監管水位,沒有乾涸狀況,是各種水禽、涉禽理想的住所。
這隻鳥怎麼一動不動呢?
2014年,為了迎接紅嘴巨鷗們,美國陸軍工程兵團對該保護區的五座島嶼進行了改造。次年,島上同樣是放置了近400隻塑料紅嘴巨鷗,太陽能露天揚聲器播放著它們交配和築巢時的叫聲。
這個方法屢試不爽。不一會兒,路過的紅嘴巨鷗就被這些訊號吸引,該年有224對紅嘴巨鷗在兩座島嶼上築巢,並在兩年後實現數量翻一倍。
2017年,研究者撤走了塑料鳥模型和揚聲器,它們已經功成身退,因為即使沒有了假鳥,紅嘴巨鷗們在下一個繁殖季節也會如約而至。
雖然從紅嘴巨鷗的腳環發現,來到保護區的鳥兒只有一小部分是來自哥倫比亞附近。但我們相信鳥兒也是會口口相傳的,生活在保護區的紅嘴巨鷗必定會招呼更多的朋友來生活,讓野生鮭魚可以慢慢繁衍。
答案揭曉:照片中紅筆圈出來的才是假鳥模型,你答對了嗎?
文 | 小實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