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虎門銷煙」是一件大好事,值得歌頌,但在晚清朝廷的守舊官員眼中,這是愚蠢的,為什麼呢?第一,由于禁煙政策,鴉片戰爭爆發;第二,禁菸運動違反了傳統官員的利益。
而且林則徐是被道光帝重用並信任,才被任命為欽差大臣,掌管硝煙之事,但是當英軍抵達天津大沽口,威脅北京時,道光帝又急急忙忙下令直隸總督琦善去議和,林則徐卻成了這場戰爭的替罪羊。
無論是妥協派,還是敗陣的靖逆將軍奕山,他們都不顧一切地陷害林則徐,表示英軍只有林則徐一個人恨之入骨,林則徐的處境可想而知,1841年6月28日,道光帝下旨,革除了林則徐的「四品官銜」,「重刑發配伊犁,以贖罪」。林則徐彼時是流放之人,清末一大「罪人」,落魄如斯,正一品伊犁將軍布彥泰又如何對待他?先說伊犁將軍吧,清朝伊犁將軍的地位比八大將軍高,一般都是滿族八旗或蒙古八旗的親貴擔任,只有李雲麟才是漢軍的正白旗。
那就是布彥泰屬於皇帝的親信,而道光帝是支持林則徐的,可是偏偏打不過英軍,甚至讓道光軍深感「清要亡於此」,朝廷中的守舊派紛紛指向林則徐,此時,道光帝實屬無奈,只好將林則徐放逐,平息了這件事。
此外林則徐虎門銷煙一事,也得到了民間的大力支持,當時清王朝已呈現出蕭條的景象,街頭巷尾,煙館隨處可見,而鴉片嚴重侵蝕著人們的身體和精神,愛國人士無不痛心,「硝煙」在他們看來極為必要,很多人對林則徐也深為欽佩。
一八四二年八月,林則徐從西安出發,經涇川抵達甘肅,孔知府派人將林則徐一行送回三十裡外的地方,到達蘭州時,時任陝甘總督的富呢揚阿與林則徐是老朋友,彼時並不落井下石,而是設宴款待。林則徐到伊犁途中,其實都是被人看管的,和一般流放的囚犯有很大不同。
同一年十一月四日,布彥泰得到林則徐已到達精河縣與伊犁交界的四臺,便派人前去迎接,讓林則徐頗有感慨:「此行前所未有也。根據林則徐所著的《荷戈紀程》記載:「將軍饋米、麥子、羊羔、犬、雞、鴨等物,四人或以酒餚,或以羊羔,皆得之。已是日未刻,將軍便發折,知為餘報仇報仇,並派人掌管糧餉。伊犁本來就屬於蠻荒之地,可布彥泰不但給林則徐送去野豬、野豬之類的糧草和安家之物,還親自拜見林則徐,設宴款待林則徐,為什麼布彥泰對他如此恭敬?同樣的道理,其中之一就是,林則徐雖遭流放,但仍極有可能再獲重用,的確如此,1845年,朝廷便將林則徐重新起用。
第二,布彥泰早就聽說過林則徐的大名,心中對林則徐也十分欽佩,他地處伊犁,遠離朝廷,不是一個守舊派,自然也不必過多顧慮,從個人感情出發,布彥泰便多關心林則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