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機器人飼養員」嗎?他可以讓人工智慧更懂人類

2020-12-03 愛旅遊的人很美

如今,人工智慧在各個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電子商務服務、票務出行、健康諮詢、生活購物等服務體驗端,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這離不開人工智慧培訓師的支持,日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向社會發布了包括人工智慧培訓師在內的16種新職業,據了解,這是自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頒布以來的第二批新職業,據最新分析,預計到2022年,國內外人工智慧培訓師相關從業人員將達到500萬人。

「機器人飼養員」

人工智慧培訓師是指在人工智慧產品使用過程中,使用智能培訓軟體進行資料庫管理、算法參數設置、人機互動設計、性能測試跟蹤等輔助操作的人員,他們也被稱為「機器人飼養員」。

早在2015年,國際紅十字客戶體驗商業集團就在其客戶服務團隊中孵化出第一批國內人工智慧培訓師,幫助培訓人工智慧客戶服務機器人在服務領域。

「我經歷過裁員,幸運的是,我抓住了網際網路新職業的浪潮,成了一名人工智慧訓練師,」2018年加入阿里巴巴的人工智慧訓練師郭成齋說。

讓AI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像郭成齋和王林這樣的人工智慧訓練員在阿里巴巴有超過20萬人,國際紅十字客戶體驗商業集團重慶負責人告訴記者,人工智慧培訓師所做的就是讓情報更「了解」人類,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防疫期間,人工智慧培訓師和人工智慧機器人在電子商務服務、票務旅遊、健康諮詢、生活購物等服務體驗終端展示了高效的服務能力,有數據顯示,雲和人工智慧技術已廣泛應用於防疫和康復,其中2300萬人使用了人工智慧技術,大大提高了效率。

此外,防疫期間,因票務問題求助的旅客較去年同期增加13倍,在人工智慧訓練器的幫助下,智慧機器人發揮了智能外呼推送的作用,及時解決了230萬消費者的旅遊機票問題,在電子商務領域,在人工智慧培訓師的「飼養」下,智能服務幫助企業在防疫期間提高客戶滿意度。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突破!這些傑出的畫作是由人工智慧機器人繪製的
    藝術策展人兼畫廊總監艾丹·米勒(Aidan Meller)在研究人工智慧廣泛發展的「可怕」含義時思考了這個問題。嚴格來說,米勒的背景是藝術,他之前沒有機器人或人工智慧方面的經驗。然而,他對當今文化思潮(人工智慧)的痴迷,導致了一種新型藝術家的誕生。梅勒表示,開發AI - da機器人是為了讓人們討論和分析人工智慧技術的優點。
  • 人工智慧革命:人類將永生或者滅絕-人工智慧革命:人類將永生或者...
    -  精靈模式:能夠執行任何高級指令,比如用分子組合器造一個更好的汽車引擎出來- 獨立意志模式(sovereign):可以執行開放式的任務,能在世界裡自由活動,可以自己做決定,比如發明一種比汽車更快、更便宜、更安全的交通模式。這些對人類來說很複雜的問題,對於一個超級智能來說可能就像「我的筆掉了,你能幫我撿一下嗎?」這麼簡單。
  • 「機器人黑客」和「人類黑客」,究竟誰更牛X?
    誰解出來就可以用漏洞「懟」別人一下,懟了別人之後自己就能得分。誰的分高誰贏。人機大戰、人人大戰和雞雞大戰整整進行了一整天。不知道你有沒有猜到結果:人類戰隊 Mirage 奪得第一,而機器人戰隊 Tinker 取得了第二名的成績,後面的名次人類黑客略佔先。
  • AI倫理:機器人伴侶可以代替人類伴侶?
    不斷加速的人口老齡化也助力了機器人看護業的興起。專家預計,到2050年,全球65歲及以上的人口將增加一倍以上。與此同時,許多發達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也在不斷減少,護理機器人正日益被視為人類老年生活的一劑良藥。現如今,護理機器人的形態各異,而且功能齊全。可愛的桌面機器人會提醒老年人按時吃藥和定期散步;一些機器人可以將零食餵食給垂死的病人。
  • 女性機器人備受喜愛,滿足人類需求,未來能代替真人生存嗎?
    人工智慧已經是人類無法擺脫的事物,它們的出現可以幫助人類做家務、忙工作,沒有一個人不喜歡這樣的人工智慧,如今人類壓力實在是太大了,想要找尋一個能夠相伴餘生的人,簡直太難了,所以他們想要購買一臺女性機器人,日本女性機器人在某些方面做得特別逼真,甚至連皮膚都特別柔軟,如果不仔細看的話,甚至都難以辨別誰是真人誰是女性機器人
  • 人工智慧沒那麼簡單 這些誤解你有嗎?
    最近,人工智慧成為了又一個大的風口,幾乎街前巷尾所有的人都在討論人工智慧,但有的時候,小智君真的聽不下去,連一些基本的常識,也總是有人搞錯。所以今天小智君來替大家梳理,那些年你誤解的人工智慧。
  • 贏不了機器人,人類和AlphaGo的差距到底在哪裡?
    儘管出於人類的尊嚴不想承認,但是事實是,當擁有「世界圍棋第一人」之稱的柯潔絲毫沒有反抗之力地被阿爾法狗打得毫無脾氣的時候,人類在圍棋這一方面將再也沒有打敗人工智慧的可能。說這話並不是我長他人志氣,而滅自己威風。要想知道人類跟阿爾法狗的差距到底在哪裡,首先我們就要先明白一個最基本的問題:阿爾法狗到底它是什麼?可能有人會說:「這不是顯而易見的嗎,阿爾法狗它是一個人工智慧!」。
  • 我是人工智慧大家庭中的七妹-智慧型電話機器人
    人工智慧是包括十分廣泛的科學,它由不同的領域組成,如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等等,總的說來,人工智慧研究的一個主要目標是使機器能夠勝任一些通常需要人類智能才能完成的複雜工作。但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對這種「複雜工作」的理解是不同的。2017年12月,人工智慧入選「2017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
  • 人工智慧撰寫文章發表 AI對消滅人類沒興趣
    人工智慧撰寫文章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只不過是有時候機器寫出的文章和真人無異,大家沒有發現罷了。最近應該英國《衛報》刊登了一篇完全由人工智慧撰寫的文章,引發大家熱議。文章標題為《機器人寫了這篇文章,人類你害怕了嗎?》
  • 球首臺人工智慧機器人發球機,你想入手嗎
    其實很多人都很喜歡打桌球,但是苦於沒有人陪自己訓練,而最近全球首臺人工智慧機器人發球機誕生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假如你有了這臺機器,哪怕沒有人陪你訓練,你也可以有一個很好的發球手,不停地陪伴你訓練。經過了六年的實驗,世界上首臺人工智慧機器人發球機近日在位於上海的中國桌球學院研製成功,很多人都了解到了這一好消息。其實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機器人其實非常靈活,它可以非常快速地去發球,可以達到人們的需求,所以也深受很多人喜歡。
  • 搭載人工智慧的太空機器人CIMON 2乘SpaceX抵達國際空間站
    這兩款機器人都是由歐洲航空公司空客代表德國航天局(DLR)開發的,並採用IBM的沃森系統作為它們的人工智慧系統。 CIMON 2比其前身有了一些重大的升級。例如,新的機器人已經更新了來自IBM雲的「Watson音調分析器」,使CIMON 2能夠評估和反應太空人的情緒。
  • 掃地機器人半夜開工闖下「大禍」,人工智慧會終結人類文明嗎?
    儘管霍金和馬斯克一直呼籲對人工智慧及早進行規範和預防,但是由於這項技術畢竟能夠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太多的方便,因此,很多人仍然對基於人工智慧的技術和產品津津有味,不過,最近發生的一件事,可能不得不提醒人類注意:人工智慧能夠顯著提升我們的幸福指數,但是也可能帶給我們極其糟糕的生活體驗,有時候這種糟糕的體驗甚至是讓人崩潰的。
  • 發展人工智慧不是自掘墳墓 多是人類意志的一種延伸
    它備受矚目由科技倫理而起:大家都想知道人工智慧是否已經可以戰勝人類智能,它到底預示著一個更加智能化的科技時代的到來,還是人類自掘墳墓的悲劇宿命的開始。無論再多的人從圍棋的角度抑或人工智慧算法的角度解讀這場對弈,大家都不得不承認,這已經不單單是一場圍棋比賽了。大家關心的不只是圍棋,而是李世石所代表的人類智慧是否真的要低頭了。
  • 提綱挈領,全面分析,告訴你什麼是人工智慧——AI
    人工智慧隸屬於計算機科學,目的是更深入的了解「智能」的實質,並利用「智能」幫助人們進行學習生產等。生產開發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作出反應的智能機器,是該領域的共同目標。由此可見,人工智慧研究領域包括,機器人技術、語言識別、圖像處理等等相關外延。人工智慧涉及到的領域也十分廣泛,比如語言學、行為科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美學等等,雖然其本身屬於計算機科學領域,但範圍又遠遠超出了計算機科學的研究範疇。
  • AI真的可怕嗎?20部電影帶你一起認識人工智慧
    在那裡,格裡森被介紹給名為「艾娃」的人工智慧機器人(艾麗西卡·維坎德飾演),原來他被邀請到這裡的真正目的是進行針對伊娃的「圖靈測試」。沒想到這個「艾娃」…… 3.,他致力於開創有史以來最人性化的有感知的機器人,全方位結合了人類情感和智慧。
  • 機器人騷起來,就沒人類什麼事兒了
    這款機器人按摩師真的讓人心動呢。  咖啡機器人已經不再是一件新鮮事,但最近又出了一款會「拉花「的咖啡機器人。  這拉出來的每款咖啡都是大師級別的,大家會不會更願意消費呢?    機器人背後的辛酸故事  為了訓練這些機器人,研發人員動用各種暴力手段,比如手推、腳踹,木棒捅,鐵球撞來調戲機器人,不知道機器人日後「覺醒」了會不會報復他們……  這就是開頭那隻波士頓狗的最早期,「我背負了這麼多,你踹就踹吧,還蓄力......"
  • 人工智慧可以幫助您評估下一次投資嗎?
    自上世紀五十年代在達特茅斯會議確立概念以來,人工智慧已歷經近70年的發展。2018 年可以說是人工智慧落地元年。於今天凌晨舉行的蘋果秋季發布會上,最新款iPhone系列所搭載的A12處理器也內置了人工智慧模塊,這一組件將用於沉浸式AR體驗、更好的HDR效果以及更精準的人臉識別。
  • 松鼠AI慄浩洋:人工智慧將在創造力上超越人類
    虎嗅註:人工智慧在未來勢必將取代人類的部分工作——繁瑣的、機械性、重複性的那部分,這是我們的共識。人類一向覺得,如果說我們有比人工智慧「更優越」的地方,那就是人類的想像力與創造力。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在虎嗅2018F&M創新節上,乂學教育松鼠AI智適應教育的創始人慄浩洋表達了他的觀點:長則十年,短則五年,人工智慧將在創造力方面超越人類。
  • 被電腦「附體」的人|關於人工智慧(A.I.)的實驗
    倫敦經濟學院的研究人員想了解人工智慧的身體和外表通過何種方式影響我們對它們的覺察力。對於了解人工智慧而言,這一點極其重要。因為在未來,我們的周圍可能充斥著與人類毫無二致的機器人——我們需要知道對此將作何反應。實驗的緣起「當前,大多數時候我們看到人工智慧,都有一個非常明顯的機械外表,」研究員之一Kevin Corti說。
  • 一隻人工智慧機器人
    AIScry 是一個人工神經網絡算法應用,它會識別你所拍到的任何事物。但不一定準。操作很簡單。打開應用,允許使用攝像頭和語音。它立馬就會播報自己看到的一切,至少有 3 種英文口音換著來,有點鬼畜。被 Google 人工智慧機器人 AlphaGo 連著刷了幾天屏之後,你可能對神經網絡還是不怎麼了解。或許可以考慮領養一隻活的人工智慧機器人回去慢慢認識?AlScry 的開發者 Samuel Kronick 也是這麼想的,「用不那麼機器人的方式去介紹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