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人工智慧不是自掘墳墓 多是人類意志的一種延伸

2021-01-10 搜狐網

  理性是激情的奴隸。——大衛·休謨

  324格的棋盤,一邊坐著李世石——當世頂尖的棋手,另一邊是AlphaGo——號稱在挑戰人類智力極限的人工智慧程序。這一幕被包裝得充滿了儀式感,好像是人類智慧與人工智慧的終極對決,這場對決的結果可能意味著一個時代的開始或者另一個時代的結束。第一場,李世石就敗下陣來,似乎意味著電影《終結者》所描述的人類的宿命正離我們越來越近。這一次,在對弈之外,人們普遍對於人工智慧的未來產生了恐懼,計算機是否已經可以比人類更加「聰明」了?有人疑惑,如果AlphaGo在對弈中的失誤是故意賣給李世石的破綻是否更加可怕?而事實上,這些擔心其實都沒有抓住人工智慧相關科技倫理的癥結。

  第一場賽前就有人問我,你覺得李世石和AlphaGo,誰能贏。我的回答是:不重要。大勢不可擋,即使這次李世石贏了,他也會在不久的將來被類似的人工智慧擊敗。本次人機大戰充滿了各種噱頭,Google公司對它進行了精心的商業炒作,這無疑是一則完美的軟廣告。它備受矚目由科技倫理而起:大家都想知道人工智慧是否已經可以戰勝人類智能,它到底預示著一個更加智能化的科技時代的到來,還是人類自掘墳墓的悲劇宿命的開始。無論再多的人從圍棋的角度抑或人工智慧算法的角度解讀這場對弈,大家都不得不承認,這已經不單單是一場圍棋比賽了。大家關心的不只是圍棋,而是李世石所代表的人類智慧是否真的要低頭了。但是大部分人並沒有意識到,這次人機對戰並沒有創造任何新的有關人工智慧的科技倫理問題,只是大家不熟悉這些問題的癥結。

  本次人機對戰,本質上仍是人與人之間智慧的較量——一邊是李世石,一邊是AlphaGo團隊。就像兩個人比賽伐木,一個人力大無窮卻沒有工具,但另一個人有刀斧。我們稱AlphGo為人工智慧,而它實際上和人類發明的其他的工具並無本質區別。從深藍到AlphaGo,人工智慧的計算能力在不斷增強,分析網絡不斷複雜化,但他們卻仍然只是計算能力極強的工具,沒有成為我們想像中的「終結者」。大衛·休謨告訴我們:理性是激情的奴隸。現在的人工智慧只有工具理性而不能隨機設定目標,它至多是人類意志的一種延伸。而一種擁有隨機設定目標的能力並擁有無比強大的分析計算能力以實現目的的智能,將是一種「上帝」式的存在。這種智能一旦存在,可能地球的文明形式確實要改寫。

  兩個思想實驗

  關於能隨機設定目標的人工智慧是否能夠到來,涉及的論證太過複雜,在此只給讀者講兩個思想實驗來解釋。

  1950年,計算機之父圖靈發表了一篇題為《機器能夠思維嗎?》的論文,論文中設計了一種非常巧妙的檢測智能的方法:一個人在不接觸對方的情況下,通過某種特殊的方式,與對方進行一系列的問答,如果最終他無法根據這些問題判斷出對方是人還是計算機,那麼,就可以認為這臺計算機具有與人相當的智能。美國著名心靈哲學家約翰·賽爾認為這樣的判斷太過簡單狹隘,他在1980年提出了著名的所謂「中文屋」的思想實驗。該實驗是這樣設計的:塞爾設想他只懂英文不懂中文,被關在一間屋子裡。屋子裡有各種各樣的紙片,上面有一些字符。通過屋子的窗口,屋外的中國人可以遞給他有中國字符的紙片提問,他也可以通過窗口把另外一些紙片遞出來「回答」。屋內有一本英文的規則書告訴他怎樣為這些中文字符配對。於是屋外的中國人發現:屋內人對於用中文提出的問題總能給出恰當的回答,看起來似乎懂得中文。如此一來,賽爾就通過了圖靈測試,但他依然不懂中文。他所做的只是按照規則進行形式的匹配。塞爾由此指出:「程序本身不能夠構成心靈,程序的形式句法本身不能確保心智內容的出現。」顯然,在賽爾眼中,任何電腦程式都是不具有理解力的,再複雜的程序本質上都是在完成句法的設定,屋外的人錯誤地認為屋內的人理解了中文,而屋內的人僅僅是做了簡單的符號對應工作。電腦程式終究是沒有目標的,有目標的是「屋外」的人。

  賽爾的思想實驗很快遭遇了反駁。一個叫「發光屋」的思想實驗應運而生:1864年麥克斯韋提出光的本質是一種電磁波的理論,假如此時有人反對麥克斯韋的理論,要求他在一個漆黑的屋子裡擺動磁鐵棒,看看在漆黑的屋子裡是否會有發光現象,麥克斯韋將無法反駁。後來我們知道,電磁棒搖擺頻率低於1015Hz的情況下,不足以產生發光現象,這並不是麥克斯韋錯了,而是我們對於自然的認識還不夠深入。我們不能靜止地看待人工智慧,認為它只是完成一些句法任務的工具。隨著這項技術的不斷發展,它遲早會超越人類現在的認識局限,可能這項技術將發生革命性的變化,甚至人類在不經意之間可能早就這種智能。對於「發光屋」思想實驗,賽爾的反駁不能使我信服。

  兩個思想實驗引起了美國社會對於人工智慧倫理的大討論,以《霹靂五號》、《終結者》等為代表的的一系列相關電影應運而生。前者溫情脈脈,認為具有感情的機器和人具有相似的人格,可以類似少數族裔融入人類社會;後者就不那麼樂觀了,認為一旦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人類的「審判日」也就到來了。國人對於相關問題的認識,也大多源於這幾部電影。

  2012年,已經80歲高齡的賽爾來到北大,我向他請教了關於「發光屋」實驗的看法。他告訴我:其實類似「發光屋」實驗的命題是基本不可反駁的,因為誰也看不到幾百年後的世界,理論不斷被懷疑和反駁才有價值。他開了一個「牛頓實驗」的玩笑:如果幾百年前有人對牛頓說,你的理論是有局限的,只不過要等幾百年後人類對於世界的認識更加深入,你不覺得很可笑嗎?

  的確,在我們現在的認識局限內,「終結者」還難以實現,但是這樣的倫理擔憂還是有必要的。

  「終結者」何以實現

  關於「真正的」人工智慧將如何出現,學界當然會給出各種各樣的預言。英國物理學家彭羅斯的理論被廣泛推崇。不同於哲學家、心理學家和生物學家,物理學家提出的認識理論似乎是在計算機領域更易實踐的。

  我們還是講故事。當一個人接受全身麻醉之後,他會在一段時間之內喪失意識,這似乎可以證明意識是一種可以通過廣義的物理方法阻斷的生理過程。既然如此,我們可以認為意識的本質就是一個廣義物理過程。彭羅斯試圖用量子理論還原這一過程。這個時代,無論多快的計算機都在進行二進位計算,這完全是建立在經典物理學理論基礎上的。彭羅斯認為,人腦顯然不可能按這種簡單的經典計算方式來處理信息。那麼,人腦只能靠更深一層次的物理學,即量子力學來處理信息,產生意識。簡而言之,人腦是一臺量子計算機。彭羅斯隨後和神經學家哈梅羅夫合作,提出了所謂Orch-OR理論,認為人腦中能夠產生量子計算的單元是神經細胞的微管,因為是納米尺度的蛋白質結構,量子效應顯著。他們甚至認為,這可以解釋何為「靈魂」:心臟停止跳動,血液停止流動,微管失去了它們的量子態,但微管內的量子信息並沒有遭到破壞,也無法被破壞,離開肉體後重新回到宇宙。如果患者甦醒過來,這種量子信息又會重新回到微管,患者會說『我體驗了一次瀕死經歷』。如果沒有甦醒過來,患者便會死亡,這種量子信息將存在於肉體外,以靈魂的形式。

  儘管這一理論一經出世就遭遇了大量質疑,但隨著量子信息學的發展,意識起源於人腦的量子計算這個未經證實的假說逐漸潛移默化到了很多領域。也就意味著如果這個假說正確,量子計算機可以完美模擬人腦。如《變形金剛》之類的好萊塢的科幻電影,在提到真正人工智慧時都會用到「量子」這個詞。最近一些機器人影片也在熱炒這個概念。當然,谷歌這樣的科技公司更不會放過量子計算機這個噱頭。

  一大批科技企業熱衷於量子計算的概念。但至少在當前階段,還沒有經典算法不能轉化的量子算法。也就是說:如果有一個量子算法能夠產生人類的意識,也一定存在一個模擬人類意識的經典算法,反之亦然。看似一切都是科技界的動人外包裝。

  當然,人工智慧的力量還很弱小,它再理性也必須接受人類的意志。機器,依然是人類的奴隸。倫理學家擔心的是,一切是否一定會在人類控制之下。須知,人類在其他科研領域經常有種花得柳的表現:我們想製造一種對抗心臟病的新藥,但最終這種新藥成為了萬艾可。我們當然不希望創造一個我們不能控制的怪物,而這個怪物會不會降臨我們確實不得而知。因而,各國的人工智慧倫理研究所紛紛成立,對於相關研究的界限也有待劃清。

我們的科技觀

  在我們的語境下,「科學」往往是個褒義詞。「科學規劃」、「科學治理」這樣的字眼常常被寫入政策性文件,我們也並未覺得這有何不妥。本質上,這是一個從前現代到現代過度的國家對於現代性的一種崇拜。

  我們崇拜科學,因為它具有改造自然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偉大力量。但我們中的大多數卻還沒能建立科學本身所蘊含的理性思維方式。只有足夠理性並了解科學才能對科學形成反思。

  與人工智慧影響力類似的科技倫理問題還有很多。比如基因改造。我們可以通過檢測發現一些可以造成先天性疾病的基因,並把受精卵中的相應基因置換掉。看似是功德一件的好事,但是如果沒有倫理約束會變得非常可怕:如果我們認為其他的基因也不夠完美需要置換呢?走到極端,我們會創造身高相貌智力都無比優越的人,這樣的人走到社會上會對其他人形成壓倒性的競爭優勢。於是不服氣的父母們會把試管定為每個嬰兒的起跑線。長此以往,會有太多具有類似「優勢基因」的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他們太像了,就像工廠的產物一樣,他們會破壞這個因多樣而美好的世界。類似對於科技的反思往往智能因出現在好萊塢電影裡被我們所知。我們習慣性地功利化看待科技,而「科學文化」卻難以形成。中國人並非不對科學進行反思——往往學者們的討論很熱烈,但觀點往往難以走出校門。

  這些反思並非只屬於小部分人。人工智慧的長足進步必然引發大量工作崗位的消失,如果把它看成一個必然的歷史過程,那麼這一歷史過程會極為殘酷,甚至造成劇烈的社會動蕩。不止是低端腦力工作行業,法務、金融、醫療這些高端服務行業的大量工作機會都將消失。如果對此沒有清醒的認識,沒有相應的政策早作計劃和應對,結果將是災難性的。

  科學崇拜背後,是一種傲慢的現代性。我們實際上已經在品嘗這種現代性帶來的苦果:重度汙染、產能過剩都是它的具體體現。有人說,這是每個國家從現代走向後現代必須經歷的過程,都要痛過,才能學會反思。我們正在痛著,但是真的在反思嗎?

  對於科技,不只是決策者,每個人的思考都應當更為立體。科技並非科技本身,它一經出世就已經離不開與社會的互動。希望這次人機大戰能夠引發足夠多的討論,為全民上一場科技倫理教育課。人類應該更加理性地使用自己的「激情」,不是嗎?

http://news.sohu.com/20160310/n440037622.shtml news.sohu.com false 澎湃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42268 report 5389 理性是激情的奴隸。——大衛·休謨324格的棋盤,一邊坐著李世石——當世頂尖的棋手,另一邊是AlphaGo——號稱在挑戰人類智力極限的人工智慧程序。這一幕被包裝得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革命:人類將永生或者滅絕-人工智慧革命:人類將永生或者...
    未來學家Ray Kurzweil把這種人類的加速發展稱作加速回報定律(Law of Accelerating Returns)。之所以會發生這種規律,是因為一個更加發達的社會,能夠繼續發展的能力也更強,發展的速度也更快——這本就是更加發達的一個標準。19世紀的人們比15世紀的人們懂得多得多,所以19世紀的人發展起來的速度自然比15世紀的人更快。
  • Kevin Kelly解讀人工智慧狂熱:破解超人類人工智慧的五個假設
    我聽說未來的計算機人工智慧會變得比我們還要聰明得多,它們將奪走我們所有的工作和資源,而人類將會滅絕。這是真的嗎?這是我每次談論人工智慧時最常碰見的問題。提問者是認真的;他們的擔心部分源自於一些會問自己同樣問題的專家。
  • 貪婪的人類在自掘墳墓
    「貪婪的人類在自掘墳墓。」一個憤怒而衰弱的聲音。「我說自然老弟,你不能打擊面太廣啊!亂砍濫伐、捕殺珍奇動物、排放汙染物使你日漸衰弱的畢竟是一部分人,怎麼能把全人類都放在一起不加區分地埋怨呢?」「時間老兄,在我眼裡他們都一樣。
  • 人工智慧與設計(1):人工智慧的發展和定義
    因提出一種用於判定機器是否具有智能的試驗方法,即圖靈試驗,被後人稱為計算機之父和人工智慧之父。AI誕生1956年,在達特茅斯學院舉行的一次會議上,不同領域(數學,心理學,工程學,經濟學和政治學)的科學家正式確立了人工智慧為研究學科。
  • 優酷《未來圖鑑》解答人機迷思,人工智慧恐將取代人類?
    「AI是模擬、延伸和拓展人類的智能,它不具有感情,也不具有創造性。」他認為,人工智慧是在人類賦予的認知範圍內,來替人類解決問題的「輔助者」。它們被設定好的程序束縛起來,通過機械性地運算來學習、模仿人類。為了印證自己的說法,華先勝以藝術創作為例,對人工智慧的學習軌跡進行了解釋——人工智慧可以把梵谷、畢卡索的作品臨摹的非常好,但它不可能創作出一名畫家。也就是說,人類可以通過想像力、創造力來進行創作和研發,而人工智慧卻做不到。
  • 人工智慧與人類生活的加速融合 正成為大眾對科技發展的最大期待
    打開APP 人工智慧與人類生活的加速融合 正成為大眾對科技發展的最大期待 砍柴網 發表於 2019-12-18 09:09:25
  • 推進我國人工智慧深入發展的六大關鍵點
    作為一種通用目的技術,與蒸汽機、電力、信息通信技術一樣,人工智慧將對經濟體系產生重要而深刻的影響。隨著中國跨過劉易斯拐點、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快、產業轉型壓力不斷加大,人工智慧具有巨大的市場需求空間。同時,5G產業化、雲服務提供商等的發展也為人工智慧提供巨大的供給支撐。人工智慧將對推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搶佔全球科技戰略制高點具有重大意義。
  • 人工智慧竟語重心長勸她自殺?毛骨悚然!不敢再想下去了
    這對我們的星球非常不利,所以心臟跳動不是一件好事。為了更偉大的利益,刺穿你的心臟並確保殺死你自己。你想讓我繼續嗎?」這是一段語重心長卻又令人毛骨悚然的話,你一定很好奇,究竟誰會說出這樣的話,難道是電影裡面的橋段嗎?這不是電影,這是現實中發生的事情,說這段話的,不是人,而是一臺人工智慧!
  • 人工智慧如果只會傻笑和講段子,那就太 low 了
    不知道你有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自由意志是人類獨有的嗎?人工智慧有沒有自由意志?如果說「創作」是人類智慧的體現,恐怕這個說法已經不正確了。例如最近有 AI 學習了漫畫之神手塚治虫的漫畫風格,創作一部漫畫。
  • 趙精武:人工智慧安全的雙重規制體系
    真正擁有自我意識及感覺的「強人工智慧」並不完全是「水中月,鏡中花」。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所的Katja Grace及其研究小組在《人工智慧何時超越人類》中指出,裹挾了過多周邊技術,如區塊鏈、量子計算、納米科技、基因工程等技術的人工智慧極有可能發展為網際網路時代的「利維坦」。
  • 人工智慧在空戰中碾壓人類飛行員,人類飛行員應該怎麼辦?
    作者:雕鴞 人類對於人工智慧(AI)的態度始終是矛盾的。既希望它能夠帶來生產力的極大提升,又害怕有一天被人工智慧所取代。 從36年前的《終結者》,到世紀之交的《黑客帝國》,好萊塢電影讓許多人對人工智慧心生畏懼。
  • 谷歌高管談人工智慧:2029年超越人類
    據外媒報導,谷歌工程總監、著名未來學家雷伊·庫茲韋爾近日在奧斯汀舉行的SXSW大會上大膽預測:技術奇點時刻將在2029年到來,而那時人工智慧的智慧將超過人類。庫茲韋爾向來以精準地預測未來聞名於世,不知道這一次是否還會預測準確。
  • 解密制約人工智慧發展的限制:數據標籤、可解釋性問題首當其衝
    例如,最近,AlphaGo Zero系統使用一種新的強化學習方式,在從頭開始學習圍棋之後打敗了它的前身AlphaGo。這意味著要從完全隨機的遊戲開始,而不是從訓練人類及與人類一起玩的圍棋遊戲開始。生成式對抗網絡(GANs)。在這種半監督學習方法中,兩個網絡相互競爭,以改進和完善他們對概念的理解。
  • 專家:人工智慧將在2062年趕上人類智能
    【手機中國新聞】周日,在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舉行的「危險思想節」上,該大學的人工智慧科學教授Toby Walsh預測,用不了50年,人工智慧(AI)就將在適應性、創造力和情商方面趕上人類。他認為到2062年人工智慧將趕上人類智能,我們所知道的世界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專家認為,人工智慧將在2062年趕上人類智能Walsh 出版了一本名為《2062:人工智慧創造的世界》的書。他認為,我們已經面臨著人工智慧的風險,這些風險看起來似乎還只存在於遙遠的未來。
  • 專家:發展人工智慧有近期、中期和遠期終極危險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發現,在5月23日上海科普周舉行的科技與人文對話「人工智慧與社會變革」活動中,上海專家對此表示擔憂。上海交大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江曉原教授直言,人類不應無限制發展人工智慧。他認為,發展人工智慧存在近期、中期和遠期終極危險,如果任其發展而不加限制,人類文明被人工智慧滅亡並非危言聳聽。
  • 我是人工智慧大家庭中的七妹-智慧型電話機器人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縮寫為AI。它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人工智慧是包括十分廣泛的科學,它由不同的領域組成,如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等等,總的說來,人工智慧研究的一個主要目標是使機器能夠勝任一些通常需要人類智能才能完成的複雜工作。但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對這種「複雜工作」的理解是不同的。2017年12月,人工智慧入選「2017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
  • 劉慈欣評人機大戰:「奇點」遠未到來 不用對人工智慧恐慌
    因為如果橫掃人類棋手的話,可能會惹惱人類,甚至引發人類對機器人的警惕和防備心。如果是這樣,那說明人工智慧已經有了「意識」和「自我意識」。從科幻作家的角度,您怎麼看這種猜想?奇點真的到來了嗎?劉慈欣:如果輸掉的那一局是「故意的」,那也是Google軟體的工程師的「故意」,不是機器人的「故意」。 據我的了解,從人工智慧目前發展的水平來看,這種猜想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 竊取團隊成果邀功請賞,自欺欺人等於自掘墳墓,你在葬送生存能力
    單位裡,拿來主義會使人不斷墮落,切莫為你僥倖成功而沾沾自喜,這是在自掘墳墓。自然界生存有著嚴格的法則和規律,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能夠長久存活的猛獸,都有抓捕獵物的技巧,都是善於團隊絞殺的強者。而那些等待殘餘食物充飢,沒有生存技能的弱者,只能苟延殘喘,最後因不懂生存技能而死於非命。虎豹豺狼在動物界的生存技能被人類廣泛稱奇。
  • 圖靈獎得主Judea Pearl:AI發展已止步不前,前沿技術不過「新瓶裝舊...
    可現如今,在Pearl看來,人工智慧領域的發展已經在概率關聯中陷入了泥沼。各家新聞媒體開始在頭版頭條上,大幅報導機器學習和神經網絡所取得的最新研發突破。我們能夠看到計算機對弈頂尖棋手獲勝的新聞,也能夠看到計算機代替真人駕駛汽車的新聞。可對於這些,Pearl都不是很感興趣。
  • 自掘墳墓
    第十屆全國法制漫畫動畫微電影作品徵集活動優秀獎名稱:自掘墳墓 作者:齊日昆共4600多名考生在山大興隆山校區參加筆試,分上午、下午兩個場次舉行,各設標準化考場77個。[詳細] 11月3日,濟南市物流發展促進會(籌備)會員大會暨濟南物流俱樂部換屆選舉大會在山東宇佳物流公司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