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言行總是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孩子,乃至他的一生。給孩子一個好的人生開端是每個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
在某檔綜藝節目中,姜gary和兒子小好一起去買玩具。雖然小好喜歡很多玩具,但卻反覆詢問價格,不斷的退貨,最後選擇了一個最便宜的娃娃,姜gary都懵了,多次詢問兒子小好後才知道原委,兒子認為疫情原因爸爸沒有工作,為了給爸爸省錢所以選擇了最便宜的玩具。
對這件事,小區寶媽和網友們的一致評價是:姜gary的兒子,懂事得讓人心疼。
孩子懂事是因為父母做對了哪些事?
及時在合適的場合指正孩子的錯誤行為:對孩子來說,犯錯是很經常的事。父母作為孩子的監護人,應該及時指出孩子的錯誤。很多父母在發現孩子出錯的時候,常會煩躁不安,替孩子著急。在這樣的心態下,父母可能不分場合,說出來的話就會不好聽啦,這樣往往會起反作用,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影響。所以指出孩子的錯誤切忌不分場合地批評。
不對孩子使用暴力,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輕鬆接受批評:最近黑龍江4歲女童於某茜遭「繼母」虐打事件,引發廣泛關注。因4歲的小茜多動、淘氣,有時大小便不能自理,引來繼母曲某某的暴打。曲某某為發洩不滿,先後多次用拳頭毆打、用開水燙、抓住頭髮向牆上撞等方式傷害小茜。暴力在4月23日清晨失控。當日6點左右,小茜將大便拉在隨身穿的紙尿褲裡,引起曲某某強烈不滿。曲某某右手拽小茜的衣領,將她的頭使勁往衛生間的門框及門板上撞擊,致使小茜渾身發抖、翻白眼。
任何人都不喜歡別人用苛責的語氣指出自己的毛病,父母的嚴厲和批評,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壓力。孩子喜歡玩「假裝遊戲」,父母用遊戲方式給孩子提意見,孩子的接受程度是比較高的。
不要溺愛孩子:懂事不是每件事都順從,鄰居小薇常說:「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懂事。把孩子培養成唯唯諾諾的樣子,甚至虛偽地阿諛奉承父母,這樣的家庭教育肯定是失敗的。」溺愛,也是一種情感忽視,溺愛源自父母的自戀,父母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卻忽視了孩子真實的成長需要。媽媽覺得你冷,奶奶覺得你餓,對孩子溺愛的家庭,小孩長大以後,性格中自私霸道的成分會比同齡人要高,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會比別人低。
溺愛形成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父母『內在的小孩』向外的投射。溺愛的父母將自己『內在的小孩』投射到現實中的孩子身上,他們無節制地給予孩子,其實是在無節制地滿足自己。——心理學家榮偉玲
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裡,看似孩子更加懂事,其實孩子內心已是傷痕累累。德國著名心理學家海靈格曾說過"孩子是家庭的保護神。",孩子潛意識裡會自然地想平衡家庭的各種力量。當父母關係出現問題時,孩子會做出一些自我犧牲的事情,希望父母把注意力轉移到他的身上,以拯救父母的關係。孩子兒時的懂事聽話有兩點原因,一是屈從於父母的威嚴,日常的體驗告訴孩子,聽父母的可以避免走彎路,另一點原因呢,體會到父母的生活的不容易,為了不讓父母傷心,從而事事依從父母。
父母在教育孩子懂事時,不要忽視孩子的情感。懂事孩子的崩潰,都是靜悄悄的 情感忽視,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孩子需要變得獨立、健康,父母能做的,只有陪伴、守護和提供情感支持。
父母需要對孩子的情緒感同身受,不是簡單地說「不要哭,要堅強」這樣的話;
父母需要接納孩子的脆弱,不是抽身離開,或是攻擊回去;
父母需要發現和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坐下來和孩子一起去探討,最後適當的引導,幫孩子內心充滿力量的去直面窘境。
童年時,孩子與父母間的關係,是成年後的孩子同別人交往並且建立關係的基礎。
所以,父母可以做到:
培養孩子的胸襟和氣度。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決策的能力,讓孩子做一個有擔當、有魄力的人。
培養孩子的情緒感知能力。讓孩子能夠感知他人的情緒,顧及他人的感受,處處大方得體,有禮有節。
教孩子學會自我疏導和排遣負面情緒,不影響公共秩序,不影響他人
每日互動:您平時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呢?歡迎和我們分享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