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萌主媽咪(原創文章,歡迎轉載)
很多人都覺得3歲以下的孩子最可愛,他們天真懂事、憨狀可掬,怎麼看怎麼萌。但大一些的孩子往往就沒那麼招人喜愛了,頑皮、淘氣、不聽話成了他們的代名詞,要是遇到愛頂嘴的孩子,做父母的更是氣不打一處來。
其實,愛頂嘴真不一定是壞事,它更多的是孩子對自我觀點的表達和高情商的突出表現。
「頂嘴」就是不懂事?別為了掌控感委屈孩子
鄰居家有個八歲的小女孩涵涵,涵涵媽要求孩子很嚴格,每天放學第一件事就是寫作業。有時為了孩子能認真對待功課,媽媽更是會坐在一旁監督檢查。
那天,涵涵漫不經心地寫完了一篇字帖,媽媽很快就挑出了毛病,要求她再寫一篇,寫好了才能休息。
這一回,小姑娘很認真地寫了第二篇,爸爸看了也說寫的好,一看就是真用心了。但涵涵媽不為所動,再次要求孩子繼續寫。
涵涵不幹了:「媽媽說過認真寫好了就可以休息的,怎麼還要我寫?」
爸爸趕緊打圓場:「閨女,媽媽是想讓你再練習鞏固一下,多寫多練才能進步更快嗎。」
小姑娘「頂嘴」到:「但是條件也都是媽媽事先承諾過的呀,難道大人說的話就可以隨便改,就可以不算數嗎?」
媽媽聽到孩子這麼說,覺得面子上很掛不住,便皺起眉頭呵斥涵涵:「媽媽這麼做是為了什麼?每天辛辛苦苦給你輔導作業為了什麼?不都是為了你好麼!我還做錯了?你這會兒就學會頂嘴了是吧!真是太不懂事了!」
涵涵覺得委屈,低下頭,眼淚不自覺就掉了下來……
像這樣的事每天都在數萬個家庭中上演。每個做父母的都愛自己的孩子,但與此同時,他們也並不希望孩子用「頂嘴」來脫離自己的管控,時間一長,「頂嘴」就成了不懂事,「頂嘴的孩子」就是壞孩子。
聰明的父母不會這麼想,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儘早擁有獨立思想、儘早勇敢闡述觀點、儘早掌握說服力。
孩子老「叫板」,原來這才是他的本意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頂嘴是源自無助和困惑,當爸媽告訴孩子「不要」做什麼事情的時候,他們覺得自己的權利被剝奪了卻又無力反抗,惱怒之中不自覺地用回嘴來找尋一種心理平衡。
他們可能是這麼想的:
1)引起大人的注意
不少家長工作繁忙,時常會忽略家庭和孩子,而孩子也正是想通過這樣一種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和關心。
比如,長時間不管孩子,在孩子自己玩手機的時候告訴他少玩一會兒或者休息休息,他們多數會「頂嘴」說「不要」。
2)體現自己的成長
許多時候,孩子開始說「不」往往意味著他開始有自己的獨特性了。
他想們要得到大人們的尊重,想要體現自己的態度和不一樣,因為在孩子們的眼中,「長大」是一件很酷的事情。自己不再是小孩子了,作為一個「大人」,當然希望其他成年人給予自己更多肯定。
3)試探爸媽的底線
孩子大了,有自己的小心思。有時用頂嘴這種方式進行一種對成年人的試探,測試成年人的耐心,想知道頂撞之後,他們有什麼反應,屆時也在自我標榜——我已經長大了。
當然,即使孩子以頂嘴的方式試圖說服父母,在一些原則面前,爸爸媽媽也依然要堅守底線,要他明白什麼是規定,既然有了規定,也就不允許隨意打破。
4)表達自己的見解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爭辯意識會慢慢凸顯出來,在此之前,他們對一些事物的看法也在從家庭的灌輸慢慢轉變為親身感受,甚至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
在發現父母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時,闡述觀點、嘗試討論很可能就是孩子想要表達自己見解的方式。但不幸的是,這種行為往往被成年人看作是「頂嘴」!
說到這,我們就應該搞清楚什麼是「頂嘴」,什麼是「解釋」
「頂嘴」與「解釋」究竟有什麼區別?
「頂嘴」是孩子犯錯後不僅沒有反思,反而不禮貌地強行爭辨,毫無道理可言,甚至頗有些抬槓的意思。當然,前提是這個錯誤真的是個錯誤,犯錯的人也真的是孩子。
比如:孩子故意將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弄壞,在你告訴他要主動道歉是,他卻理直氣壯,回答「不要」。
而「解釋」則是指,當孩子和家長在觀點相左時,孩子希望用言語說服父母接受自己觀點的行為。他們往往會反駁你,但同時會給出自己的想法依據。即使在我們看來,這些原因或理由沒有絲毫說服力,甚至相當幼稚。
比如:一個七歲的小男孩想穿短褲上學,爸爸覺得外面的天氣太冷,就要求兒子換上長褲:「兒子,你看外面多冷啊,你不穿長褲,腿很可能會凍壞的。」小男孩卻說:「可是爸爸,我不介意它們凍到,你不用擔心的。」
你看,孩子並不是無理抬槓,他給出了自己的想法,其實孩子只是不清楚腿被凍壞的後果而已。
為什麼鼓勵「頂嘴」
大多數的「頂嘴」都是孩子對自我觀點的勇於表達,是感性的釋放。這樣的孩子往往率真、獨立,更具個性。
德國有位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將一些兩歲到五歲的孩子按反抗力強弱分成兩組,一組反抗性較強,另一組反抗性較弱,並一直跟蹤觀察這些孩子到青年期。結果顯示,在兒童期有反抗傾向的人中,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出決定的能力;而兒童期沒有反抗傾向的人中,僅有26%的人意志堅強,其餘74%的人遇事不能做決定,不能獨立承擔責任。
其實,相比愛頂嘴的孩子,那些不敢表達內心感受、不能做出人生決定的孩子,才是最讓父母操心和擔憂的,難道不是嗎?
家長這麼做,「頂嘴」全平息
1)不打斷,鼓勵孩子把話說完
孩子頂嘴,理由多種多樣,不分情況就對孩子批評指責,甚至大打出手是絕對不可以的。
不阻斷孩子的宣洩出口,學會聆聽,了解孩子的想法,時間長了才能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減少溝通阻礙。
由於年齡以及傳統觀念的加持,在父母的說教下,孩子會聽話地服從家長的大部分要求,但這只是表面現象。從內心出發,不願意、不服氣才是佔據他們內心絕大部分的想法。
父母不妨多給孩子一些空間,多給予他耐心,聽聽他的想法,鼓勵他把話說完。畢竟,來自父母的鼓勵和尊重才是孩子自信的最重要來源。
2)冷靜安撫孩子的情緒
孩子小的時候,是很難控制自己把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行為的。
舉個例子:
爸爸要求孩子停止畫畫,並馬上上床睡覺。但他並不知道孩子想要從原來的活動中抽離出來,馬上投入到另一件事情中,實屬不易。因為,他們需要一個過度時間。
爸爸可以告訴他現在應該做什麼,等自己十分鐘辦完事情後就會來檢查,到時候他應該已經放下手裡的畫筆上床睡覺了。
同樣的道理,在孩子和父母發生爭吵的時候,爸爸媽媽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同時安撫孩子的情緒,給予孩子一些過度時間。
用平和的語言告訴他:「我覺得你要好好思考一下,我們之間應該怎麼交談,你要和我們怎麼說話」,然後離開,剩下的時間留給他自己。
3)以身作則,建立有效溝通
在孩子說出不一樣的想法後,父母完全可以隨著孩子的思路想,甚至在有些事上就按照孩子的說法來做。這樣可以更簡單地了解孩子,甚至逾越隔代鴻溝。
長此以往,孩子自然也就懂得了「換位思考」,主動嘗試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一些問題,這也就是他真正長大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