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中國人心裡最重要的節日,當闔家團圓,守夜祝團圓。無論多忙,多遠,所有的中國人都一定要在這幾天裡踏上歸家的路。誰也擋不住回家的路,你回家了嗎?
家裡老一輩的人時常感嘆,如今的年味兒啊,是越來越淡了。隨著傳統民俗逐漸被遺忘,似乎他們心裡的歡樂時光也被留在了那個年代。
讓我們回顧一下每個時代的春節吧。
50年代:過的是「翻身節」
1949年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發布《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規定每年春節放假三天,以示慶賀,表示人民的政府尊重人民的風俗習慣。
建國伊始,百廢待興,「生於五十年代」的北京人,對於春節最大的記憶,是困窘的日子裡難得的幾日豐足。
1957年春節《北京日報》上刊登了一篇《一戶普通人家的大年夜》的文章,描述了當時過年的情景。文章寫道:三十晚上,我到一戶熟朋友家去串門,還沒進屋,就聽見大人、小孩們的—片笑聲。我問主婦鄂老太太過節吃什麼,她說:「我們買了幾斤肉、一隻雞、一條魚,加上點青菜、豆腐,夠我們一家子快快活活地吃幾天的了。」
60年代:過年在公共食堂
1958年,「人民公社化」風暴驟起,全國普遍建起了以村為單位的集體食堂。
那個年代過春節,典型的景象是:各生產隊的大街小巷都被打掃得乾乾淨淨,家家戶戶貼上新春聯,掛起毛主席像,大街上吊掛著五顏六色的標語。
除夕夜各生產隊集體食堂準備了豐盛的晚餐。大家放開肚皮,拼命地吃,想將一年來虧空的油水,都一下子吃回來。會餐之後,社員們還領了羊肉餡回家包餃子。
集體性是60年代春節的特徵。城裡的單位發票看電影、操辦遊藝會、團拜,街道統一發票證、購貨本,組織打掃衛生。六十年代,各單位也有組織文藝晚會的。大年三十的晚上,大家聚在一起,各自拿出拿手的節目,倒也歡樂祥和。
70年代:過個「革命年」
70年代是「滿懷革命豪情的年代」。
到了春節,上級又是「強調」又是「要求」,要過一個革命化的春節,春節之際要狠抓革命,猛促生產,高門兒大嗓幹到臘月二十九,吃完餃子,初一早上再動手。這叫移風易俗過春節,大年三十不歇腳。
「那時,過革命化春節,除夕要吃憶苦飯,要牢記舊社會的苦難。晚飯全家人要面對毛主席像說:感謝毛主席帶來幸福生活。」
那時候也沒有春晚,每家每戶連有收音機的都不多,電視就更是奢侈品,電視臺雖然存在,但基本就是個擺設,一天也沒幾個節目。所有的娛樂就是小孩放鞭炮玩遊戲,大人喝酒吃飯,跳忠字舞,以此來辭舊迎新。
在革命口號震天響的年代,除夕夜的城裡到處冷清清、靜悄悄。只有革命的紅旗滿天飄,沒有鞭炮,沒有團圓的年夜飯,沒有聯歡會。典型的過節場面是,一家人在昏黃的燈光下吃年夜飯。
80年代:看春晚過春節
1983年第一屆春節晚會隆重舉行。
《1983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是第一屆春晚,也是中國電視節目的一個裡程碑。
本屆春晚由黃一鶴鄧在軍擔任總導演,晚會四位主持人是王景愚、劉曉慶、馬季、姜昆。
從此,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成為了電視觀眾歡度春節的一個重要形式,成為了老百姓每年除夕夜的視聽盛宴,更成了華人的年夜飯。
該屆春晚給人印象最深的節目就是歌曲《鄉戀》,而李谷一則成為了春晚正式登臺的第一位歌手。
不知是有了現場直播的春節晚會,市場上的彩電才緊俏,還是家有彩電的人多了,春節晚會才愈發火爆,反正節前「搶購」彩電可稱得上80年代的一景兒。
90年代:開放的春節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詩篇,天地間蕩起滾滾春潮,徵途上揚起浩浩風帆……」這首《春天的故事》,在上世紀90年代,可謂紅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而這首歌也唱出了90年代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在90年代,人們過年不再是守著電視看春晚,外出旅遊、去飯店吃年夜飯等逐漸流行起來。老百姓日子越過越紅火,過年的主要話題已經轉移到怎麼走出去發展、如何致富上來。
00年代:休閒的春節
進入21世紀,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去飯店吃年夜飯,很多人總結的好處就是:方便,快捷,省事。而且年夜飯的規格也越來越高,人們更追求於品類齊全而又健康的食材;
KTV,電影院也成了人們過年休閒娛樂必不可少的場所。
21世紀旅遊過節成了潮流,更多人已不再滿足於在國內轉悠,新馬泰、歐美,成了春節最火的旅遊路線。
現在的春節:網絡的春節
網絡在最近的10年可謂是飛躍般的發展,手機,電腦成了每個人必不可少的娛樂工具,手機拜年,互動搶紅包,網絡吐槽春晚也成了每年除夕晚上的又一道年夜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