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三月,天氣轉暖,田間地頭很多小動物開始活躍起來。一些不在保護動物目錄之列的小動物,因具備一定經濟價值,成為「獵人」的目標,比如陸生節肢動物蜈蚣。眾所周知,蜈蚣有毒,很多人見到都會避而遠之,但因藥用價值較高,不少人將其看成「搖錢樹」。在金東,就衍生出「蜈蚣經濟」,不少村民盯準這個時節,夜裡下地「覓寶」。據了解,每條10釐米長的蜈蚣市場收購價兩元,普通村民忙一晚上大多能換來幾十元錢補貼家用,而「高手」一晚上可捉上百條,月賺數千元不是難事。
記者 樓盼 報導組 周江徽 文/攝
帶上「四件套」,就能下地抓蜈蚣
3月26日晚上9時,記者來到金東區東孝街道楊溪村附近的田間地頭,放眼望去,一盞盞移動的探燈若隱若現,探燈下是出門捉蜈蚣的村民。記者注意到,村民的標配為「四件套」:腳穿膠鞋,頭戴探燈,一手提著一隻塑料水桶,一手拿著20多釐米長的大鑷子。「今晚收穫如何?」「還好還好,肯定沒你多。」……抓蜈蚣的隊伍中,有的是單兵作戰,有的是夫妻搭檔,還有的是全家動員,他們碰頭時還會相互詢問「戰況」如何。
「捉蜈蚣必須要穿戴好『四件套』。」村民施先生告訴記者,穿膠鞋是為了避免溼滑和蟲蛇叮咬;探燈是為了照明;水桶用來裝蜈蚣,一定要光滑,並放置少許樹葉,避免蜈蚣爬出和相互撕咬;鑷子要長,避免被蜈蚣咬到手。捉蜈蚣技巧雖然簡單,但畢竟夜間作業要注意安全,步要穩、眼要尖,還需留心草叢裡的蟲、蛇等動物。
村民方女士說,在她印象中,捉蜈蚣的熱潮始於2012年,每當天氣轉暖,天黑後村民就湧向田邊,到處翻找蜈蚣。「一個晚上基本能捉到四五十條。」方女士說,夜間分辨蜈蚣也有竅門,探燈照在蜈蚣背上,會發出隱隱的反光。而且蜈蚣見到亮光,會在草叢中扭動起來,很容易被發現。
據了解,每年3月到5月是捉蜈蚣的黃金期。村民們說,今年收成不如往年,可能與金華近段時間雨水多、氣溫低有關,蜈蚣數量明顯少了一些。「我捉蜈蚣兩年了,這幾天都是晚上7時出門、10時收工。」施先生說。
一條蜈蚣能賣2元,有人月賺近萬元
「蜈蚣抓了銷往哪裡?一條蜈蚣能賣多少錢?」記者問。「蜈蚣越新鮮越好,不能過夜。收工後,我們馬上把蜈蚣送往塘雅鎮含香指定的臨時收購點,並現場結款。」施先生說,現在10釐米以上的蜈蚣能賣2元。如果天氣好,像他這種水平的,一個月可以賺3000元左右。
當晚11時許,記者跟隨施先生來到含香「臨時蜈蚣收購點」。現場人聲鼎沸,很多村民拎著大桶小桶湧向收購點,排隊等待收購人員清點自己的「戰果」。一名姓葉的村民說,他捉蜈蚣已經5年,從晚上7時一直抓到後半夜,可捉200條以上,月賺萬元不難。他還告訴記者,通常收購價是按蜈蚣長度來定,往年一般要求大於12釐米,價格每條2元左右,「今年蜈蚣少了,不太好捉,所以收購標準降到了10釐米。」
「我們收來的蜈蚣主要銷往蘭溪的藥材批發交易市場。」現場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收購人員說,蜈蚣是一種常用藥材,很多藥品裡都需要添加,比如治療皮膚瘙癢的藥品,添加了蜈蚣後療效好,沒有副作用,因此藥材市場上蜈蚣的需求量很大。金華以及臨近的衢州等地,收購的蜈蚣基本上銷往蘭溪,因為當地有一個自發形成的蜈蚣批發市場。
「蜈蚣可以養殖吧?」記者問。「當然可以養,但哪有野生的好?」村民葛小忠說,金東蜈蚣小有名氣,可能是這裡的地理條件適合野生蜈蚣繁殖,早些年就有人專門來收購。「養殖也是一條路,但划不來。一條蜈蚣從養殖到可以出售,需要兩年左右時間,而到野外捉則簡單得多。不過,一年中也就4月和5月可以捉,過陣子蜈蚣就進洞產卵了,到時就捉不到了。」收購人員說。
記者還了解到,金東部分鄉鎮早在五六年前就自發形成蜈蚣交易市場,源東、曹宅、傅村等地都有人捉蜈蚣、收蜈蚣。
過度捕捉蜈蚣或會影響當地生物鏈
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工作人員表示,蜈蚣屬於一般動物,沒有被列入野生動物保護名單,可捕捉或飼養。不過,每年5—7月是蜈蚣的產卵期,尤其是立夏後,蜈蚣就進入了產卵盛期,村民們如果大量捕捉,可能會讓蜈蚣數量驟減,或對當地的生物鏈有所影響。
如果被蜈蚣咬傷該怎麼辦?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黃明偉表示,蜈蚣毒液呈酸性,含有兩種類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組胺樣物質和溶血蛋白質;此外還含酪氨酸、蟻酸、脂肪油、膽固醇等。一般而言,蜈蚣毒性沒有蛇那麼劇烈,大部分人被蜇咬後,可用手擠壓傷處,再用鹼性肥皂水(別用香皂)、蘇打水、3%氨水、4%碳酸氫鈉等清洗傷口,塗抹碘酒、酒精進行消毒。也可以用拔火罐、吸奶器吸出毒液。不過,也有少部分人,對於蜈蚣的毒液反應會特別劇烈,出現紅腫和劇痛,這時就一定要去醫院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