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呼應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實現綠色崛起,鹹寧市提出了打造百億茶產業的發展目標。將充分利用茶產業優勢,藉助「萬裡茶道」,建立輻射中西亞和東歐市場的茶葉銷售網絡,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其實,早在17世紀,赤壁的青磚茶就沿著「萬裡茶路」遠銷歐洲。那麼,羊樓洞作為青磚茶的鼻祖之地,書寫過怎樣的輝煌?赤壁作為「茶馬古道」的三大源頭之一,又曾創造過怎樣的傳奇?在百億茶產業發展目標面前,赤壁市又將如何發力,去續寫昔日榮耀的篇章呢?
羊樓洞茶業的前世今生(上)
萬裡茶道之起源 磚茶美名享中外
赤壁自古就是「榷茶之地」
9月19日,在去羊樓洞之前,赤壁市委宣傳部的工作人員建議記者先去一趟位於市區的博物館。在茶文化展廳,珍貴的文物、歷史照片和文字資料一一映入眼帘,生動展示了茶業歷史、制茶工藝、茶葉貿易和茶文化等。在講解員饒潔的細緻講解下,一幅關於赤壁茶業發展歷程的畫卷在記者眼前徐徐打開。
赤壁,古稱蒲圻,境內大部分屬微酸性黃紅壤土,年平均氣溫13-18℃,年平均降雨量750-1500mm。由於氣候溫潤,雨量充沛,適宜茶葉生長。另據華中農業大學倪德江教授等人的研究,羊樓洞茶區的形成,除固有的自然環境與區位優勢外,還得益於佛教、道教興盛後帶來的飲茶之風,得益於當時國家茶馬互市和以茶治邊政策、官朝引領等因素。
赤壁茶葉種植歷史悠久,始於漢,興於唐,盛於明清。據傳,唐代太和年間,因朝廷喜愛,「羊樓洞茶」被定為貢品,朝廷還委派官員實地考察風土人文;又其氣候地貌萬山如羊,石人觀音洞泉如仙,因而將此處以「羊、樓、洞」三個字命名。皇帝對此地下詔「萬民種茶,昌盛大唐。」
史料顯示,早在唐宋時期,蒲圻及羊樓洞就開辦茶葉與邊疆民族地區進行交易的市場。茶葉一斤易一羊,十斤易一牛,兩千斤易馬匹五十。宋元之時,赤壁被定為「榷茶之地」。明永樂年間,羊樓洞開始製作圓柱形的「帽盒茶」。當時,產於羊樓洞及周邊地區的老青茶,大批銷往蒙古等邊疆地區。
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在親徵噶爾丹後,開放了漢蒙民族的民間貿易,羊樓洞供邊銷的帽盒茶製造業更加興盛。清康熙年間,羊樓洞茶成為朝廷饋贈外國使團的貴重禮物。有研究稱,俄羅斯茶葉的祖先是羊樓洞。《中國茶文化與茶藝課程》介紹:俄羅斯於1833年從我國湖北羊樓洞購買茶籽茶苗在喬治亞種植,清政府曾派漢口劉氏茶坊學徒劉峻周赴喬治亞指導種茶,獲得成功。因種茶成功,劉峻周還有緣結識了列寧和史達林。十月革命勝利後,劉峻周擔任蘇聯政府國營茶廠經理。1924年10月13日,劉峻周獲得蘇聯政府授予的「勞動紅旗勳章」。
羊樓洞:萬裡茶路的源頭
羊樓洞不僅是青磚茶和米磚茶之鄉,同時也是興盛達兩個世紀的歐亞萬裡茶葉之路的源頭之一。
據《鴉片戰爭前中國茶葉對外貿易大事記》記載:1727年(清雍正五年),沙俄女皇派遣使臣來華,申請通商,訂立《恰克圖條約》,中俄茶葉陸路貿易從此確立。
這條茶路興於清初,是一條堪與「絲綢之路」媲美,輝煌了近兩百年的中俄茶葉貿易之路。它主要有福建的崇安、湖南的安化和湖北的羊樓洞三個起點。這三個起點分別代表三個著名的茶區,各自在中俄茶葉貿易中發揮作用。1853年,太平軍佔領南京,武夷山茶路被迫中斷,羊樓洞的地位進一步提升,成為近代中國一個集種茶、加工、貿易於一體的工商重鎮,成為最重要、最興盛的萬裡茶路源頭。
馬克思在《俄國的對華貿易》一文中記述:「1853年,因為中國內部不安定,以及產茶省區的通路被明火執仗的起義者隊伍佔領,所以運到恰克圖的茶葉數量,減少到5萬箱,那一年的全部貿易額只有600萬美元左右。但是在隨後兩年內,這種貿易又恢復了。1855年,運往恰克圖供應集市的茶葉不下11200箱。」馬克思的這段文字,正好印證了中俄茶葉貿易確實受到茶路源頭變遷的影響。
歷史上,這條茶葉之路以羊樓洞為起點,順長江至漢口,逆漢水至襄陽,再改水運為畜駝車拉至黃河,一路走東口(今河北張家口),一路走西口(今內蒙古包頭)。東路磚茶往北入歸化(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再往北到庫倫(今蒙古國烏蘭巴託),最後到達俄羅斯恰克圖,由此轉口銷往俄羅斯及歐洲。西路經蘭州、敦煌、阿拉木圖到達歐洲。這條「萬裡茶道」,鼎盛期每年輸出磚茶几十萬擔。羊樓洞的「川」字牌青磚茶名揚海內外,而「羊樓洞」三字在蒙古和俄羅斯人眼中,即「茶葉聖地」。
2013年3月23日,出訪俄羅斯的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發表重要演講時,稱讚「17世紀的萬裡茶道」是中俄兩國的「世紀動脈」。
羊樓洞曾有「小漢口」之稱
民國《蒲圻縣鄉土志》載:「茶為出口大宗,蒲邑四鄉皆產之,而種植較盛、獲利頗多者,厥惟南鄉,以其近羊樓洞茶市也。」羊樓洞在哪?著名詩人、作家劉益善在《羊樓洞茶事春秋》一文的開篇寫道:「湖北赤壁市西去二十七公裡處,有一古鎮叫羊樓洞。它頭枕幕阜群山,背依松峰山北麓,迎送著日月,寂寞而清冷……」
9月19日,我們來到了羊樓洞,走進羊樓洞明清石板街,試圖通過尋訪,觸摸到它昔日的榮光。
據當地居民介紹,極盛時的羊樓洞古鎮有茶莊200餘家,還有商人爭先恐後來到此地辦工廠、制利市、設銀行、開酒店、興洋行,鎮上人口超4萬,使得這彈丸之地的古鎮,一時繁華似錦,人流如潮,日日生意興隆,夜夜燈火輝煌。甚至有人讚譽稱,羊樓洞小鎮吞進的是山野的綠色,吐出的是「洞茶」的芳香,其繁華已超過蒲圻縣城,有「小漢口」之稱。到了清道光年間,有英、德、日、俄等國商人競相於此辦廠制茶,國內晉、津、滬茶商亦蜂擁而至,一時成為聞名國際的茶市。
「羊樓洞的文化價值不亞於西安的兵馬俑」
令羊樓洞人自豪的是,在全國千百種茶葉中,只有羊樓洞的茶葉兩次得到皇帝與領袖的關愛。第一次是朱元璋的軍士徵戰沙場時,普遍染病,因羊樓洞籍軍士隨身所帶茶葉而祛病康復。朱元璋登基後,賜名羊樓洞茶為「松峰茶」。第二次是毛澤東主席訪問蘇聯時,送給史達林的禮品茶,就是「松峰茶」。
如今,羊樓洞昔日貿易的繁華已蕩然無存。沒有了店鋪和客商,古街上雖有一些村民居住,但人煙稀少,已經難尋「小漢口」的痕跡。唯有明清石板街上被獨輪車碾出的道道深槽,似乎還在無聲訴說著小鎮昔日的繁華。
2012年6月底,國家文物局在赤壁召開「萬裡茶路文化遺產保護研討會」期間,陝西省文物局副巡視員齊高泉拉著時任赤壁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李滿林的手說:「羊樓洞是一塊塵封的寶石,一定要保護好,開發好,利用好,它不亞於我們西安的兵馬俑,甚至超過它的文化價值。」
青磚茶特色明顯
羊樓洞青磚茶,以老青茶為原料,經發酵、篩分、壓制、乾燥製成。其色澤青褐,香氣純正,滋味尚濃無青氣,湯色紅黃尚明。
蒙古人常說:「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原來,北方高寒,多以食肉,「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熱,非茶不解。」青磚茶不僅可以有效促進動物脂肪的分解,而且可以補充遊牧民族所缺少的果蔬營養成分。於是,青磚茶以其獨特的功效,成為北方草原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被譽為「生命之茶」。蒙古人到親朋家作客,或是赴重大的喜慶活動,帶去一兩塊磚茶,會被認為是上等的禮物。土默特地區的蒙古族婚禮習俗中,磚茶通常是彩禮中的首選物品。正因為磚茶在蒙古人的生活中有著獨特的地位,所以磚茶還一度代替蒙古的貨幣,並在蒙古族聚居區通行百年之久。
據介紹,赤壁有15萬畝優質茶園基地,是不同於普洱大葉茶樹的小葉茶,相對其它茶口感更加柔綿。
2013年4月,李滿林到湖南安化考察時,安化白溪沙茶廠有限責任公司的總經理劉新安對他說:「趙李橋磚茶廠過去是我們的老大哥,青磚茶是你們的『專利』,我們如果做青磚茶,就是幫你們做廣告。」長沙的一位專家對李滿林說:「青磚茶雖然也是發酵茶,但卻不失原有的清香味,這是青磚茶在黑茶中區別其他茶的獨特優點和優勢。」
「川」字牌的由來
「川」字磚茶百年品牌,其由來與古代聖賢有關,也與赤壁羊樓洞當地的三股泉水有關,可謂「人傑」與「地靈」相融合的產物。據介紹,羊樓洞最早與「川」字有關的商號,是清代山西旅蒙最大商號「大盛魁」開辦的「大玉川」茶莊(後改名「三玉川」)。而「大玉川」商號來歷也有典故,是取自宋代的一全套茶具,叫「大玉川先生」,而這套茶具是為了紀念「亞茶聖」——唐代詩人盧仝。同時,「川」字商號與山西祁縣渠家大院也有淵源。渠家大院門樓頂端有醒目的「納川」二字,取海納百川之意,既代表「聚財」,又寓意「包容」。更巧合的是,羊樓洞當地有觀音泉、石人泉、涼蔭泉三股天然泉水,竟然也成為川字象形。
說到觀音泉,也有美好的傳說。據當地人講,羊樓洞東面松峰山北麓有蒲圻四十八名泉之一——觀音泉。泉水順山麓而下,蜿蜒注入羊樓洞鎮。因泉水有多種礦物質,是羊樓洞歷代精緻磚茶的水源。傳說是觀音菩薩在松峰山埋入一個淨瓶而形成的。
青磚茶生產製作工藝變遷
羊樓洞磚茶,最早是「置茶於蒸籠上,架鍋上蒸之,蒸畢傾入鬥模內,置壓榨器中,借槓桿之力,壓成磚形,隨即脫模放室內,任其自幹,數日後即可裝箱起運。」後來,磚茶壓制設備由槓桿壓榨器改為螺旋式壓榨機,製成的磚茶,較為緊密而結實,也更易運輸和儲存。
《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茶葉卷·茶葉機械》記載:「清鹹豐年間(1850-1861),湖北省羊樓洞茶廠開始用人力螺旋壓力機制帽盒茶(即磚茶)。」而鹹豐年以前,主要以「土法」為主,主要有九道工序:即晾青、搓揉、發酵、烘焙、分篩、壓制、修磚、晾磚、裝箱。
1861年,漢口開放成為對外通商口岸,俄國人在羊樓洞建立了磚茶工廠,進一步改良中國壓制磚茶方法,改用蒸汽壓力機,這是中國最早的機制磚茶。1878年,又改用水壓機生產。
羊樓洞茶商在自覺改良加工設備的同時,清政府也極力推動製作技術的改造。《武漢通史·晚清卷》記載:「在張之洞贊助下,商辦機器焙茶公司於1898年在漢口成立,董事長是江漢關稅務司穆和德……同年,中國第一部茶葉壓機運到羊樓洞茶區開工制茶。」
羊樓洞茶業的前世今生(下)
打造百億茶產業 重塑輝煌前景可待
時代變遷磚茶由盛到衰
「茶葉自明代傳入歐洲後,受到各國人民的普遍歡迎,與咖啡、可可並列為三大飲料。」在赤壁市博物館參觀時,講解員饒潔在講述羊樓洞茶葉輝煌的歷史的同時,也向記者說起了羊樓洞茶業發展史上一段不堪回首的過去。
原來,在十六世紀中葉,侵擾當時邊疆的哥薩克人,把茶葉經西伯利亞帶到俄羅斯後,從此,老沙皇在覬覦中國東北、西北邊境時,一直把掠奪中國茶葉作為他的重要目標之一。
大約在同治是十二年至十三年間(公元1873年-1874年),尼古拉一世的親戚貴族財閥巴提耶夫所經營的洋行,將在羊樓洞開班的常莊停業,遷至漢口,把羊樓洞變成原料供應地,羊樓洞磚茶業的民族資本受到嚴重威脅。在羊樓洞茶市上,每當新茶開摘,俄商便先誘以高價,吸引新茶上市。等到大批新茶湧到,便製造種種藉口壓低價格,或訛詐勒索,其回扣一項高達百分之二十至四十,迫使茶販賠本。
1891年,俄皇太子來中國「遊歷」,特地專程路過武漢,親臨羊樓洞的俄商磚茶廠視察。這次視察,煽起俄商掠奪羊樓洞磚茶的狂熱,嚴重阻礙了羊樓洞民族資本磚茶加工業的發展。而後,羊樓洞的幾十家茶莊,以及他們在蒙古的銷售莊不到幾年就相繼倒閉。
到十九世紀末,沙俄取代英國對華茶葉貿易的壟斷地位。從此羊樓洞的青磚茶因國內邊疆市場縮小,銷路日減,便只能任俄商低價收購。到二十世紀初,主要經營兩湖茶葉邊銷的大茶莊,也無法和俄商對抗,不久也倒閉了。
自清末後的二十多年裡,羊樓洞茶業發展緩慢,但一場更大的浩劫卻悄然襲來。1938年秋,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踏進了羊樓洞,當年11月7日和次年9月,日軍兩次燒毀羊樓洞房屋上千間,並殺害老幼百姓三十餘人。隨後,日本侵略者委派了清水俊仁、井上哲等人,夥同「義興」和「聚興順」總號駐漢代理人宋維鏞、侯效岐等人,在武漢聯合成立了「制茶株式會社」。1943年,「義興」和「聚興順」兩家茶莊改成中日合辦,侵略者還派出日商做監督。從此,「義興」和「聚興順」茶莊的性質,也就由民族資本主義變為日偽資本。日本侵略者藉助法西斯統治和殘酷剝削,在羊樓洞壓制了兩年磚茶(1943—1945年),他們把磚茶運往蒙古,賺取高額利潤,以滿足其在侵華戰爭中的經濟需要。
據《茶葉通史》中的記載,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羊樓洞茶業恢復了生產,而且青磚茶和米磚茶都集中在赤壁的趙李橋茶廠大量生產,以此滿足邊銷的需要。
赤壁磚茶再引關注
2012年5月22日,在「中國著名作家寫赤壁」活動中,15位受邀作家到趙李橋磚茶廠採風品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畢淑敏喝了一口青磚茶,眼眶溼潤。她說:「這次來赤壁,終於找到久違的『老朋友』,川字牌磚茶的味道,讓我銘記一生。」
為何一杯普通的磚茶會讓畢淑敏如此感慨並且銘記一生呢?這和她的一段經歷有關。1969年,17歲的畢淑敏應徵入伍,來到阿里高原當兵,這裡空氣稀薄、缺氧。畢淑敏在這裡的11年間,她親眼看到了好多戰友倒下了就再也沒有站起來。在苦寒的邊防哨卡,磚茶溫暖著戰士們的身體。這段經歷,成了她人生中最寶貴的回憶,成了她作品中不可或缺的段落,而「川」字牌磚茶,也因此成為她記憶中永遠的溫暖。赤壁採風活動結束後,2012年7月24日,她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的《洞茶》一文中寫道:「……從此我與這磚茶朝夕相伴,它灼痛了我的舌,溫暖了我的胃,安慰了我的心,潤澤了我的腦,是我無聲的知己。」
2012年10月25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副臺長趙鐵騎帶領蒙、維、回等五個少數民族記者到趙李橋磚茶廠採訪,進行現場報導。2012年10月29日,李滿林到復旦大學拜訪著名學者錢文忠教授,錢教授認為:「赤壁不僅有三國,還有羊樓洞青磚茶」。2013年7月28日,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陳建功在赤壁新街口商業街品嘗了1985年產的川字牌青磚茶後讚譽:「赤壁青磚茶歷史悠久,獨具特色,衝泡後的青磚茶湯色美、味道醇,令人印象深刻」。
近年來,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陽光衛視、鳳凰衛視、河北衛視、山西衛視以及《湖北日報》、《福建日報》、《廣州日報》等多家媒體記者亦紛紛慕名前來採訪報導。
茶葉發展「喜事不斷」
「磚茶產業如同赤壁古戰場一樣,也是老祖宗留給赤壁人民的一塊瑰寶。它不僅是一個在全國有著不可複製優勢的傳統產業,也是一個市場前景廣闊的具有巨大潛力的朝陽產業。」據此,赤壁市近年提出了「延續百年茶香,擦亮百年品牌,打造百億茶業」的奮鬥目標。
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赤壁茶園面積達11.1萬畝,年茶葉總產量達到2.69萬噸,生產產值4.8億元,全產業鏈產值15億元。
而同為黑茶,雲南普洱和湖南安化黑茶的風生水起,令赤壁人坐不住了,立誓要將資源優勢轉為產業優勢。
赤壁市特產局副局長李新華說:「安化縣長告訴我們,政府出面引導一個產業發展,可以讓企業少走10至20年的彎路。」趙李橋鎮黨委書記洪金虎感慨道:「安化交通、區位條件和生產基礎都不如我們,但人家政策扶持力度、基地建設、品牌營銷、生產工藝等都值得借鑑。」 品牌,是企業和產品遨遊市場的通行證。為擦亮磚茶品牌,赤壁對積極創建品牌的企業,一次性給予2萬至20萬元獎勵,並設立茶產業發展專項基金7500萬元。
2013年以來,赤壁喜事不斷:赤壁獲「中國青磚茶之鄉」稱號;趙李橋茶廠有限責任公司被評為「全國質量誠信優秀企業」,其「火車頭」牌米磚茶和「川」字牌青磚茶被評為全國質量檢驗穩定合格產品。
而一項項成果的取得,背後是無數辛勞的付出。赤壁所有茶園早在2004年就已通過無公害產地認證。2013年冬至2014年春,在原有茶園基礎上,改造低產茶園5000畝,新發展無性系良種茶園2.8萬畝,新建良種採穗圃200畝,扦插繁育良種茶苗1000萬株。
「中國赤壁磚茶現代產業科技示範園」位於赤壁市西南,轄三鎮一場,規劃總面積10平方公裡。羊樓洞茶業、洞莊茶業、思莊茶業、兆豐茶業先後入園建成投產,乾泰恆(兄弟)茶業已開工建設。園區已累計投資12.5億元,項目全部竣工投產後,年綜合產值將突破50億元。
龍頭企業的培植對產業的發展壯大至關重要。赤壁市茶葉加工企業達32家,其中規模企業18家。趙李橋茶廠有限公司、羊樓洞茶業有限公司兩家企業獲得了ISO2000質量體系認證,趙李橋茶業有限公司被商務部認定為「中華老字號」,其「川」字牌商標被國家工商總局授予「中國馳名商標」。
品牌對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同樣不言而喻。赤壁將218家茶葉加工企業整合為38家,全力打造「川」字牌青磚茶、「羊樓洞」牌老青茶、「松峰」名優綠茶三大品牌,並一次性向國家工商總局註冊申請保護原有羊樓洞文化歷史品牌46個。
在鞏固發展國內邊銷茶的同時,赤壁市還著力開拓萬裡茶道經濟帶沿線國家和地區銷售市場。在新疆、內蒙古、北京、上海、深圳、西安、武漢、長沙等省市設置直銷展示窗口100多家,在俄羅斯和蒙古國設立銷售公司2家,產品進入當地1000多家超市和銷售網點。
2013年9月6日-8日,成功舉辦「中國有機農產品展銷會暨中國首屆青(米)磚茶交易會」,邀請俄羅斯、蒙古國和全國360家參展商、100餘家採購商參加,會展期間籤約項目20多個,籤約資金總額11.4億元。2014年7月,鹹寧市經貿代表團赴哈薩克斯坦、土耳其等國家,重走「萬裡茶道」,對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大戰略,尋求合作發展新機遇,成功舉辦了萬裡茶道·阿拉木圖——湖北羊樓洞青(米)磚茶品鑑會,取得了豐碩成果。
茶葉邁向茶業
赤壁茶葉如何前行
中國茶葉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副會長、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劉仲華:跨界發展助推赤壁產業發展
赤壁茶業要跨界發展,要跳出過去的框架來做赤壁的茶葉,首先要做好整體定位。赤壁選準了青磚茶為特色和亮點。過去的產業在推進茶葉農業上做了很多工作,茶園面積、茶產量、加工技術及生產總量上有大幅度提升,但市場流通體系在哪裡?市場如果不活,產業再大也是沒有前途的。但如果把產業與茶市融合後,商貿流通就活了,茶產業才能興旺發達。
發展茶產業靠茶產業本身的原始積累和直接擴大生產步驟過程太慢,希望赤壁鼓勵招商引資,把金融資本和市外資本都聚集起來,不管是股市、樓市還是鋼鐵企業的閒散資金,可以吸引來支持赤壁茶產業發展。
目前,旅遊產業的快速發展要依靠第三產業,而旅遊與茶產業相結合是天作之合,赤壁更具備這樣的條件,可以通過旅遊帶動赤壁的茶葉走出湖北,走向全國甚至走向世界。那麼如何將茶業與旅遊相融合,這就需要平臺來展現,如果只是簡單的旅遊概念是不夠的,必須有旅遊的支撐點項目進行發展。
希望赤壁市委市政府,利用創新團隊和企業研發中心,支持他們用科技夯實產業基礎,同時用文化放大產業交易平臺,使赤壁茶能快速走出赤壁。
赤壁市茶葉協會副秘書長吳剛:「兩步走戰略」開發市場
作為土生土長的赤壁人,吳剛對赤壁的茶葉有著特殊的感情,談起赤壁茶葉的發展,吳剛有著自己的見解。
他認為,赤壁茶葉要發展首先要「打出去」,即做好出口。國外對茶葉質量要求高,赤壁要對現有的老基地、茶廠進行改造升級,減少茶葉中殘留的農藥、化肥等含量,生產出有機無公害質量好的茶葉。吳剛表示,赤壁茶葉在走出國門的同時,還要穩定國內現有的市場,要對現有的品牌進行整合,針對不同的消費群體開發新產品,吸引更多的人來買茶、喝茶。
此外,政府還應支持本地龍頭企業的發展,支持他們建立高標準化的基地,並設計集旅遊、休閒、觀光為一體的新茶區推進赤壁整體茶產業的發展。最後,還要在宣傳上下工夫,積極引導市民飲茶、品茶,以此形成一種氛圍,間接推動茶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