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中自古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開悟的楞嚴」,歷代祖師教化眾生,《法華經》、《華嚴經》以及《楞嚴經》都是必修的經典。智者大師登壇弘揚《法華經》時,單講「妙」字,就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本文中,我們就來說一說,這部成佛的《妙法蓮華經》究竟「妙」在何處。
其一,諸宗共尊。
在多數人的印象當中,《法華經》是漢傳佛法天台宗所依據的經典,實際上大乘佛法諸宗派的代表人物,都與這部經有著甚深淵源。譬如玄奘大師,年僅十一歲便通讀《妙法蓮華經》和《維摩詰所說經》;律宗道宣大師,十六歲即通徹《法華經》;《法華經·方便品》有言,「一稱南無佛,皆以成佛道。」又為淨土念佛法門提供依據;華嚴宗的澄觀大師也曾修《法華經》,並讚譽它為「諸經中王」;三論宗吉藏大師在修習《法華經》後,著有《法華玄論》、《法華玄疏》、《法華遊意》等。
可以說,《妙法蓮華經》乃是諸宗共尊的經典。
其二,醍醐妙味。
醍醐是世間難得的美味,佛門藉以指代佛性,「醍醐灌頂」就是指智慧開啟,佛性頓現。憨山大師說,「不聞《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經文善用精闢妙喻,以實物幫助善信領悟深奧玄妙的佛法。
《法華經》中有「七喻」,即「火宅喻」、「窮子喻」、「藥草喻」、「化城喻」、「衣珠喻」、「髻珠喻」、「醫子喻」。誦讀《法華經》,就能體會到諸佛如來,救眾生於水火的一片慈航普度之心。
其三,唯一佛乘。
在很多外道看來,佛家的大小乘教法似乎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大乘信徒「貶低」小乘信眾得少知足,小乘信眾則認為大乘非佛說,然而兩種觀念在《法華經》中得到統一,將大小乘教法納入唯一佛乘。諸佛如來因一大事,故出現於世,即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法華經》的特點是唯一佛乘,為方便而說三。由淺入深,雖然未成佛,但是修福學慧的過程,也深有妙趣。
其四,三止三語。
眾所周知,《妙法蓮華經》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晚年,在位於王舍城外的靈鷲山所說的一部經典。我們關注到了經文中的「七喻」「唯一佛乘」,卻常忽略「三止三語」的細節。世尊為何不請而自說此經,點明要旨後卻「三止三語」?因為這部經,是說給大善根,大機緣的信眾聽的。
法華會上,舍利弗尊者三次啟請,但是佛陀恐怕二乘人當中的增上慢者因不信受而謗佛謗法,所以直等到五千人退席,才開示「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的道理。
其五,眾生皆佛。
我們常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在《妙法蓮華經》中,可以說釋迦牟尼佛為後世一切眾生授記了。如何蒙佛授記?佛告藥王菩薩:「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妙法蓮華經》雖「妙」不可言,卻易轉人心。法達和尚誦讀《法華經》三千餘部,頓起貢高我慢之心,六祖大師作偈點醒他說:「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解,與義作仇家。」同樣是一個「妙」字,卻有迷悟兩種不同境界。一念迷即凡夫,一念悟即如來。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