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單佛經的經名,就隱含著那麼多信息!

2021-01-08 中華神秘文化

我們平時未必讀過佛經,但一定聽說過很多佛經的經名。這些佛經的經名全稱,往往讀起來有些拗口,而且還難解其意——如果你有這種感受,不妨花幾分鐘時間,跟神秘君一起來認識一下佛經的經名——你大概想不到,一個短短的「標題」,竟隱含著那麼多信息!

佛經的命名,通常以「人(人名)」、「法(教法)」、「喻(譬喻)」三個元素為基礎。把這三個元素排列組合,就構成了七種佛經的命名方式,稱為「單三復三具足一」。

所謂「單三」,即:

單人,如《佛說阿彌陀經》、《維摩詰所說經》,佛、阿彌陀佛、維摩詰,都是人名,也就是以該經法主的名字來命名;

單法,如《涅槃經》、《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涅槃、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都是佛說的法,也就是以佛所說的法相來命名;

單喻,如《梵網經》,「梵網」代表無窮盡之意,這是比喻《梵網經》裡的教法無窮盡、心法無窮盡,也就是以使人容易理解經中意義的比喻來命名。

所謂「復三」,即:

人法,如《文殊般若經》,文殊是菩薩,是人名,般若是法,也就是以人、法為名;

人喻,如《如來師子吼經》,如來是人名,用師(獅)子吼作比喻,表明佛說法能懾服一切邪魔外道;

法喻,如《妙法蓮華經》,妙法是法,蓮華是喻,比喻念心像蓮華一樣,出汙泥而不染,每個人心中都有蓮華,故稱為蓮華世界。

所謂「具足一」,即:

人法喻,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是法,佛是人,華嚴是喻,比喻證得大方廣之理的佛,其因地要修十度萬行,莊嚴果上功德。

由此,我們通過一部佛經的經名,就可以大致判斷這部佛經的主題。而在學習一部佛經時,也往往要先研究經題。據說,當年天台宗智者大師講《妙法蓮華經》這五個字的經題,竟達三個月之久。

下面,我們僅以《阿難問事佛吉兇經》為例,來看看這部佛經的經名向我們傳達了哪些信息。

這是一個以「單人」命名的經題。可以把它分成五個欄位來解析:

「阿難」,是人名,他是釋迦牟尼的堂弟,出家之後,做佛的侍者,在諸弟子中,以多聞而著稱;

「問」,就是阿難尊者為了利樂眾生,明知故問,目的是為了啟發後世大眾,而提出的重要問題;

「事佛」,即承事佛陀的教誡;

「吉兇」,凡稱心如意為「吉」,凡事不如意,乃至禍害災兇為「兇」。這兩個字是評斷事佛的結果;

「經」,是通題,凡是佛所說的教法教義都稱作經。

把這八個字結合起來講,就是佛的弟子阿難,向釋迦牟尼請教說:「信奉釋尊的教誡,依教奉行,所獲得的結果是吉是兇,是福是禍?」釋迦牟尼對他進行了答疑解惑。

相關焦點

  • 那些耳熟能詳的佛經,到底是「真經」,還是「假經」?
    關於「假經」的說法,看過西遊記的人想必不會陌生。當唐僧師徒費盡千辛萬苦抵達靈山後,得到了如來的認可,於是命阿難陀與摩訶迦葉傳經與唐僧他們。怎料阿難陀與摩訶迦葉二人心中有「想法」,竟然給了唐僧師徒無字佛經。在他們看來,這就是「假經」。
  • 佛經真的很難讀懂嗎?我們應該以怎樣的順序讀經?
    現在的一般年輕人,都在詛咒佛教典籍的難懂難讀,那是由於他們看的佛書太少,同時也沒有看到大部的佛經;比如《大般若經》《大涅槃經》《華嚴經》《法華經》《維摩詰經》等,他們可能從未見過,至於《阿含經》,看的人就更加少了。
  • 學佛,要讀佛經,讀經要這樣讀,否則不如不讀
    讀經是初學佛子的一門極其重要的功課,讀佛經相當於直接在聽佛陀講經說法。現代人大部分都越來越懶惰了,不想自己讀經研習修行,而總想吃現成的,於是現代的人大都愛聽大師現場講法而不讀佛經,這豈非本末倒置?不讀佛經,您怎麼知道對方講的是不是正法?佛藏智慧深不可測,佛經傳入中國數千年以來大多被以訛傳訛。
  • 佛經中的「四大名著」,看看你最喜歡哪一部?
    要想知道佛陀說的事物的真相,就需要研讀佛陀所講的經。佛教中經文雖多,真正被人們廣泛熟悉並受持的佛經並不多。今天,就與大家分享佛經中的「四大名著」,看看你最喜歡哪一部?第一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是佛教界流傳最廣、受眾最多的一部佛經。不僅出家人經常修持此經,居士、普通學者,對這部經也很感興趣。
  • 怎樣才能讀懂佛經?
    佛法講的是宇宙的事實真相,佛教的經典有一定的深度,所以很多人覺得佛經很難懂,這也是很正常的,佛經確實不是一般人能看懂的。但這個跟文化程度無關,不是說你學歷高就容易讀懂,學歷低就不容易。你看六祖慧能大師,雖然不認識字,但只要聽一遍佛經,他就能全部明白經裡的意思,就能為別人講經。
  • 為什麼能把《心經》當佛經呢?它具備了佛經的這3種類型
    三藏法師沙門表示他在戒定慧上修得非常好,經律論上的聞思也非常廣大,譯者是這樣的一位法師。這本算是早期的譯本,它與藏文版幾乎一樣。平常說,《心經》跟其他經不同,佛經一般分為3種:一個是佛親口開 示的,二者是佛未親口說而是以神通加持力而開示的,三者不是前二者,或許有人以為前二個就已經差不多了,感覺應該沒有第三種。
  • 《道德經》這些話和佛經講到一塊去了,都是修行最高秘法
    老子被道教譽為三清之一的道德天尊,他所講的《道德經》5000多字,雖然是字字珠璣,但最核心的莫過於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無為,而無為不可說,不可描述,無法形容——這就難壞了布道的人。老子想告訴世人,但是深知只要是能說出來的就不對;而不說呢,世人就更沒有機會知道了,所以只能勉強說。
  • 《佛經》中的禪韻十足的好名字
    名字是家長們送給孩子的第一件禮物,也會伴隨孩子的一生,用佛經中最有禪意的句子起名,一句禪語一種人生,下面一起來看看吧!安饒此名出自於《妙法蓮華經》中「長夜安隱,多所饒益」,意思是假若聞佛所說的這種法,在漫漫長夜中,就會無畏懼,身心安隱,得到無窮的利益。
  • 這五本名氣很大的佛經,本本都無比殊勝
    那麼真正的福德在何處呢?其實佛家三寶——「佛,法,僧」,重要程度依次下降,其中信佛為最殊勝,其次是學經讀經抄經,最後才是供養僧眾。所以學佛第一重要的是要對佛有正信,如果你本身還在半信半疑甚至乾脆都不信,那後面兩樣就沒必要做了——做了也是白做。
  • 讀了佛經,你才知道誰是真正的善知識
    小新發願讀經不是太長的時間,前面女兒的轉變,這回兒子的收穫,這讓她在誦經道路上又多了一份力量,我也很替她高興。我們就單純的心讀經回向,慢慢體會著那份不可思議,這隻有經歷過這個過程的人可能領略到的。讀佛經就是直接在聽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讀進去了,這個佛經種子就藏在我們的倉庫裡面,是優質種子。我們每天就在群分享各自讀佛經後的體會與收穫,在裡面報功課,探討交流。
  • 佛學文化:佛經為什麼能準確無誤的保留下來,真的沒有偏差麼
    佛經為什麼能準確無誤的保留下來,真的沒有偏差麼。《佛說阿彌陀經》經文: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這一段經文常常讀經的朋友應該不陌生,幾乎每一部佛經都能看到這樣一段文字。每部佛經都有就說明這一段文字是特別重要。
  • 你真的了解佛經嗎?
    佛經是對佛教經典的一種簡略說法。佛經包括經、律、論三藏,其中有佛說的,也有佛的學生說的,但是都有一個共通的原則,只要所說的義理與佛說的意義相同,在佛教裡面就稱為經。漢文佛教經典總稱為「大藏經」,包括印度和中國的佛教主要著述在內。
  • 「奇葩收件名」是被個人信息洩露逼出來的
    「奇葩收件名」原來起到了這個作用呀!我恍然大悟。從媒體報導情況來看,「奇葩收件名」相當奇葩,如「昊然弟弟的小虎牙」、「千璽圈外女友」、「敬亭的鞋」,也包括「河南花澤類」、「康城金城武」、「何以琛的老婆」等。這屆年輕人「腦洞開太大」,甚至給自己取名「我太南了」、「你若安好那還得了」、 「哇哈哈哈哈哈」、「全校眼睛最小的人」、「皇后娘娘」、「送快遞的」、「喵喵」等。
  • 在佛陀的心目中,佛經、佛法也會有大乘、小乘之分嗎
    那麼在佛陀的心目中難道也會有大乘與小乘之分嗎?在佛陀的心目中:法唯方便,無乘之別。《法華經——方便品》:十方佛土之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大乘、小乘之別,是眾生心之別,非佛心之別。是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由於眾生心的執念而起的分別。如果只有唯一的一部佛經,那就不會有大乘、小乘之分。
  • 學佛為何要先來讀佛經
    如果不讀佛經,您如何知道一個布施還有這麼多內容?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當中特別提醒說,除了報恩田、功德田以及貧窮田等三種田之外,應該要知道其他的都叫作鄙惡田,甚至有的還是毒田。像是破壞佛教正法的那些天魔外道所傳的邪法,在那些道場當中來布施,不但不會增長廣大的福德智慧,甚至還造下了破佛正法的惡業,會下墮三途惡道去受苦。
  • 金魚聽觀音講經,卻變成了妖精,觀音講的到底是什麼經?
    原來靈感大王之所以會為莊子施甘露,乃是一筆相互的勾當,作為代價,村子裡每年都要給靈感大王獻上一對童年童女供其享用,這不是吃人的妖怪又是什麼?再說這靈感大王的來歷,「西遊記」中也是交代的清清楚楚,觀音的蓮花池裡原本有一條小金魚,而靈感大王正是因為偷聽了觀音講經才變成了妖精,偷偷溜到了通天河畔,做起了吃人的買賣。
  • 佛經之中,「咒語」為何要用音譯呢?真知道的人並不多
    讀過《心經》的人都知道,這部經書很簡潔,一共才二百六十個字,在這二百多個字當中,最後的這三十一個字,其實就是佛教之中所說的「咒語」,即: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 《西遊記》其實是一部佛經,真正能看懂的人不多
    寫文之大家必在其筆下造合乎表現其思想之境,那些看似簡單粗略的,不經意中其實多為神來之筆。《西遊記》中造境寫境更是無處不在。我們說吳承恩先生要借唐僧師徒西行取經故事寫胸中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等正覺之佛性慈心,要顯吳先生普慧眾生大乘之慈悲,必然會把小乘的缺陷袒露給眾生觀,在前面我們說了《西遊記》前七回主寫的是小乘之道,那麼小乘之境在前七回必然無處不在。何謂小乘?
  • 佛教中的佛經,是佛說的嗎?
    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佛經內容,與佛陀的言行是否一致,這是每個學佛人都必須要了解的,不然就容易誤入歧途,把每一本佛經都當成了是佛陀說的話,其實我們今天看到的佛經,並非全部都是佛說的,也並非與佛陀當年講法時說的話完全一致。在佛陀滅度後百年時間內,從口口相傳再到經典的幾次集結,這過程中有很多內容,已經不完全與佛陀當時說法時的言行是一致的了。
  • 佛經真的不是佛寫的?!
    你信的是釋迦牟尼佛,還是印刷體的經?這是非常大的一個命題。不管是書上印刷出來的,還是網上的文字堆砌出來的,諸多人信了一輩子,不懂佛經、不解佛意,一切都依託於印刷體的那些文字,多少人生生世世執著於這些印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