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要讀佛經,讀經要這樣讀,否則不如不讀

2021-01-08 龍哥說

讀佛經可以靜心,甚至有更多的功能,你是怎麼讀佛經的呢?是不是就像學生在讀課文一樣呢?連看注釋時都像在背文言文的注釋,讀一段時間後,自己的心性沒有改變多少,文學知識倒是漲了不少,還以為自己學佛有了成就!

佛經是指佛陀親口說的文字,後來由其弟子結集而成的法本。佛經並沒有宗派之分,但在流傳過程中每人的感受總是不一樣的,高僧根據自己的感受創新一番,於是就有了禪宗、淨土宗、密宗……,分宗別派之後,本門的弟子總是覺得自己的法門勝於其他人,六祖慧能大師曾說: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管哪個派別,本沒有什麼高下之分,條條大道通羅馬,真正沿著自己的「道」下去,你就會發現絕大部分正法宗門其精華都是圓融的,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而「道」的盡頭應該是同一個東西,否則誰學的才是對的呢?

讀經是初學佛子的一門極其重要的功課,讀佛經相當於直接在聽佛陀講經說法。現代人大部分都越來越懶惰了,不想自己讀經研習修行,而總想吃現成的,於是現代的人大都愛聽大師現場講法而不讀佛經,這豈非本末倒置?

不讀佛經,您怎麼知道對方講的是不是正法?佛藏智慧深不可測,佛經傳入中國數千年以來大多被以訛傳訛。或許佛陀他老人家早就知道了會發生現在這個情況,所以早就說了,學習佛法要:依法不依人。要以佛陀的佛法,佛經為依據,而不要以個人主見為依據。如果不讀佛經愛聽大師講法,誰又能保證你遇到的就是善知識呢,不要南轅北轍,到頭來依然茫然一生,豈不可惜?

每本佛經都代表了佛菩薩的化身降臨,就算天人見了佛經都會散花供養,頂禮參拜。每本佛經都具有佛菩薩的功德力。如我們一念《地藏經》,所有佛菩薩都會有感應,都會來護持我們。我們有了任何的難題,這些佛菩薩護法一定會千萬百計地來幫助我們。讀佛經須本著恭敬之心讀誦,若有人能虔誠誦持,諸天護法也會隨侍聽聞,所以能以恭敬心誦持經典的人,必常為諸天善神所護佑。

但是,很多人讀經只是為了完成任務,求量不求質。有多少人在發願讀多少遍經書後,如小和尚念經般有口無心,看是念經卻是口念而心不行。這種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的舉動,只會把自己感動,佛菩薩是不會聽到看到的。

佛經本為眾生說,不為佛說,佛並不需要你讀經給他聽。念經不要求數量,也不看熟練程度,要的是一顆單純的心。先讀熟佛經裡的文字,而後讀經時一門深入,專心致志。同時讀經要與生活相結合。佛經讓你有顆慈悲之心,你生活工作中卻對人冷眼相待,睚眥必報。把佛經與工作和生活分開。這樣的人,讀多少部經書也不會有改變,也不會得到佛菩薩的護持。

需要再次提醒大家注意的一點是要克服我慢之心。貪、嗔、痴、慢、疑是眾生的根本煩惱。慢,就是貢高我慢,是與生俱來的,凡夫眾生都有。有人念幾天經後就仿佛自己開悟了,看眾生的眼光就變了,你這樣做不符合佛法,你那樣做不符義理。不會說提高自己度化眾生了,第一個先把自己推向眾生的對立面。這樣的人不學佛更好,不讀經也罷 。慢心會障礙我們的求道之路,有慢心之人很難成就。

最後,參與共修,大家一起讀經,也是促使人進步的很重要一點。人是很難對抗環境的,所以一定要找個適合自己修行的環境。出淤泥而不染非常人可為,一般人能找到的最好方式也就是離開汙泥。親附善友,如霧露中行,雖不溼衣,時時有潤!孔子亦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大家在共修中互相交流、互相提醒,才不容易在學佛路上走偏。

最後還是以《妙法蓮華經》一句話結尾:「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

相關焦點

  • 學佛為何要先來讀佛經
    而我們讀佛經也是一樣的道理,法是在個自的身上。佛經不讀,上面的名相您如何認識,就像老人家學習使用手機,不知道什麼是APP,也不知道在應用商店下載APP,那怎麼教她後面的操作,這就好比讀佛經,名相不識,怎麼學?讀佛經是基礎,佛經讀了,出去做義工也知道如何做。
  • 為什麼讀佛經要回向
    小芳學佛兩三年了,從中獲益很多。小兵是小芳的男朋友,小芳也希望小兵能來學佛,小兵因為小芳的緣故,偶爾也讀讀佛經,做些財物上的布施。小芳和小兵說:「你讀佛經,財布施都是有功德的,你可以把功德進行回向。」向是趣向,目的地是哪裡,從世俗到不世俗,就像我們讀佛經、印經、理解的法義,以及收集的「道糧」的這些聖財、功德財,要趣向什麼地方。」這是在佛法修學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普賢十大願王中,普階回向在最後一願,可見祂的重要性。這是簡單從文字上講,但小兵似乎還是不怎麼理解,小芳只好表達再通俗一些。
  • 讀真正的佛經,學生活中的佛
    小孩不要當小孩看,大人不要當大人看。小孩當小孩看,有時你會小瞧它;大人當大人看,有時你會很生氣。12歲的小孩適合讀經嗎?我想,沒有適合不適合的問題,只有喜歡不喜歡的問題。如果你的小孩喜歡自己或跟大人一起讀,很好;如果他(她)不喜歡,也很好。
  • 佛經真的很難讀懂嗎?我們應該以怎樣的順序讀經?
    現在的一般年輕人,都在詛咒佛教典籍的難懂難讀,那是由於他們看的佛書太少,同時也沒有看到大部的佛經;比如《大般若經》《大涅槃經》《華嚴經》《法華經》《維摩詰經》等,他們可能從未見過,至於《阿含經》,看的人就更加少了。
  • 讀了佛經,你才知道誰是真正的善知識
    小新發願讀經不是太長的時間,前面女兒的轉變,這回兒子的收穫,這讓她在誦經道路上又多了一份力量,我也很替她高興。我們就單純的心讀經回向,慢慢體會著那份不可思議,這隻有經歷過這個過程的人可能領略到的。讀佛經就是直接在聽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讀進去了,這個佛經種子就藏在我們的倉庫裡面,是優質種子。我們每天就在群分享各自讀佛經後的體會與收穫,在裡面報功課,探討交流。
  • 當初只是單純的為一隻狗讀起了佛經,卻不知收穫這麼大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畜生。」這樣給小白做了三皈依。因為我讀佛經之後,知道狗狗也是八識心王,與我們一樣都有一個不生不滅的真如心,大家都是業報身,只是依報不同,但那個真心的體性卻是相同的、平等的。
  • 在最無助的日子裡,讀一部佛經,這是最好的選擇!
    我們的心一直被外在的境遇拽著,我想大部分人是這樣吧。誰都會有一段很長很長的無助的日子,沒人願意理你,好運似乎也只屬於別人,無聊至極翻看著朋友圈,所有的精彩都跟你無關。這樣的時光過得很壓抑,既然這段時間定要讓自己來受,那麼何不重整旗鼓,對這段無助的時光重新定義呢?讀一讀佛經,這是最好的選擇,為什麼這樣說?又有誰會在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日子裡去修行自己呢?
  • 比特幣白皮書要這麼讀|人人都能讀
    行情暴漲暴跌的時候,一定不要讓自己太閒,否則肯定在二級市場中搞東搞西,要不就會處在焦慮當中,最好的辦法是找事情做,如果沒事情做,最好找東西學習,讓自己忙起來。就我個人而言,最近行情劇烈波動中,我其實明顯比熊市的時候要更亢奮一些,這對我來說不是好事情,所以最近就花時間仔細的研究了幾遍比特幣白皮書。
  • 為什麼我們總是懶得讀經禱告?
    理智一點的話,應該立即回去充電,換乘其他交通工具,否則一定遲到,但就是不死心,一咬牙繼續騎行,騎到一半,一點電都沒了,於是不得不下來推行。這樣的悲劇,我幾乎每個月都得來個兩三次,不僅是我,我妻子也常常如此,不僅是我們,在路上也常常見到沒電下車推行的人。人真的很有意思,為什麼會如此迷之自信,以為那一點點的餘電可支撐我們到達目的地呢?
  • 朱立倫:新北市學校推讀經活動 傳承經典文化
    原標題:朱立倫:新北市學校推讀經活動 傳承經典文化 朱立倫(左二)資料圖 中新社發 陳小願 攝   中新網12月15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新北市長朱立倫14日表示,為傳承四書、五經等文化,新北市各校將續推讀經活動
  • 常讀金剛經,理解三段論,你說的話就是佛法!
    像這樣重複的句式,在金剛經中,經常會看到,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弄懂這種句式,所要表達的含義,那麼我們自己說出來的話,也可以成為真理。學佛在於悟,如果真的悟透了一個道理,那世間所有的道理,也都明白了,這也是頓悟所要達到的境界,其實頓悟,不需要你學佛多少年,不需要你看經書多少卷,更不需要你修行了多少歲月,只需要你領悟了一句話,或是了解了一朵花,你也就達到了頓悟的境界,因為世間的道理,都是相通的,一事明,事事明,一理通,理理通。
  • 誦經親見菩薩身影:讀佛經時,原來真的有菩薩在護持!
    因近日看到論壇上有貼子提到晚上不能或不讀地藏經的問題,想起自己的親身經歷,因此發出了平生第一個貼子。我家沒有裝設佛龕,我只是簡單地在電腦桌上方空白的牆壁上貼了一張小小的西方三聖像,沒有香爐,就用一個一次性的飲水杯裝上沙子代替,然後焚香禮拜開始讀經,讀經時間都在晚上。
  • 為什麼要讀《山海經》?
    先秦文獻不可能使用唐代以後的命名。故而,必是地球某處遍布黃色石頭(或植被)的山。②人舌,不是說這種鳥長了人一樣的舌頭,而是指鳥的舌頭像人的舌頭一樣靈巧,能模仿人說話。這樣該如何翻譯,就無需贅述了。所以在古代,讀書人都要讀這部書。《芥子園畫譜》中就專門畫有一個人物造型——臥觀山海經。這種心境的培養過程,不是靠空洞的說教。
  • 為何男不讀納蘭容若,女不讀倉央嘉措,這樣的解釋,你滿意嗎?
    一個自詡天上痴情種,不是人家富貴花;一個身披袈裟,念的不是佛經而是滿心的情話,世上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納蘭容若和倉央嘉措,他們代表了兩個極端,都有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都留下了一段悽婉哀怨的愛情悲歌。為何世人總是說,男不讀納蘭容若,女不讀倉央嘉措?不止是因為兩個人都有一樣動人心魄的愛情,也不是因為那些感人至深的情話。
  • 讀帖讀什麼?如何讀?
    若要問你,這本帖子的特點是什麼?具體表現在筆法、字法、章法、墨法上又是怎樣的?能舉出幾個寫得十分精彩的例子信手寫下來嗎?細節上又注意到了多少? 很少有人能夠脫口而出。只臨帖不讀帖,實在是很大一批書法愛好者一個嚴重的問題。今天帶大家從四個步驟去讀帖。
  • 讀山,便是讀父親
    長大後我才明白,讀山,便是讀父親!在記憶中,農村的生活是艱辛而緊張的。每天清晨在父親如響雷般的吆牛聲中驚醒了太陽,人們迎著那火紅的血球走向田野,走出一幅幅希望的風景;每天黃昏,父親的鐵鍬磕碰硬土地濺出了星星、驚出了月亮,才踏著黃昏的腳步,扛著那張銀色的彎鉤犁鏵走回村莊。父親似乎永遠不知道疲倦似的,從無怨言。
  • 讀《地藏經》時要做這兩件事,一定要注意!
    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修行弟子,念了幾年《地藏經》或其它佛教經典但依然疾病纏身,生活不順。這時大家就會對念佛讀經的功德產生質疑,孰不知一個功德福報的成熟是需要各方面的助緣的。就好比你讀經是種下一顆福報的種子,但前提你的土壤要合適?後期要維護澆水。那我們讀《地藏經》想消業超度的前提是要有懺悔心,發菩提願,回向冤親及眾生然後才是利益自己。
  • 我們為什麼要讀詩?
    念完小學就沒再聯繫了,再後來,初中學到一個詞牌名,不知道怎麼就想起這個女孩來。那個詞牌名是「菩薩蠻」。讀到這個詞那時也並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但就是覺得是那個女孩,像詩一樣。生活很美好,像詩一樣。這麼多年來,我開始覺得:美好的事物,如詩如畫。甚至有人對我說,每天都要讀一首詩,如果不這麼做,我覺得這一天是不完整的。
  • 臺灣大謙學堂2017年讀經夏令營公告
    恕不接受現場報名。 4、此次活動希望來學之人要抱持以經典為友,「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一起來共讀共學,身嬌肉貴飲食住行挑三揀四者勿來;身體或心理有病或特殊嗜好者,難以同眾修習作息者勿來。(值得收藏)文禮書院(文禮書院規劃方案簡案|2016年5月版)『愛讀經』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師團公告《愛讀經之約》 周曉菲:讀經不是為了上牛津浙江1、2017年文禮書院夏令營招生(7月1日-7月20日)2、文禮師範學校2017年招生簡章(修訂版,附短片)3
  • 想給自己學佛找點動力。你能背下來什麼佛經呢?我只能背下來心經
    漂萍居士回覆:提問者在提問中寫到「想給自己學佛找點動力」。這說明提問者有心想學佛,在此非常讚嘆您的善根和發心!但從「你能背下來什麼佛經呢?我只能背下來心經。說說你的厲害。讓我有個目標。」似乎感覺到提問者把背經當作學佛的全部了,如果是這樣那就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