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佛經可以靜心,甚至有更多的功能,你是怎麼讀佛經的呢?是不是就像學生在讀課文一樣呢?連看注釋時都像在背文言文的注釋,讀一段時間後,自己的心性沒有改變多少,文學知識倒是漲了不少,還以為自己學佛有了成就!
佛經是指佛陀親口說的文字,後來由其弟子結集而成的法本。佛經並沒有宗派之分,但在流傳過程中每人的感受總是不一樣的,高僧根據自己的感受創新一番,於是就有了禪宗、淨土宗、密宗……,分宗別派之後,本門的弟子總是覺得自己的法門勝於其他人,六祖慧能大師曾說: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管哪個派別,本沒有什麼高下之分,條條大道通羅馬,真正沿著自己的「道」下去,你就會發現絕大部分正法宗門其精華都是圓融的,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而「道」的盡頭應該是同一個東西,否則誰學的才是對的呢?
讀經是初學佛子的一門極其重要的功課,讀佛經相當於直接在聽佛陀講經說法。現代人大部分都越來越懶惰了,不想自己讀經研習修行,而總想吃現成的,於是現代的人大都愛聽大師現場講法而不讀佛經,這豈非本末倒置?
不讀佛經,您怎麼知道對方講的是不是正法?佛藏智慧深不可測,佛經傳入中國數千年以來大多被以訛傳訛。或許佛陀他老人家早就知道了會發生現在這個情況,所以早就說了,學習佛法要:依法不依人。要以佛陀的佛法,佛經為依據,而不要以個人主見為依據。如果不讀佛經愛聽大師講法,誰又能保證你遇到的就是善知識呢,不要南轅北轍,到頭來依然茫然一生,豈不可惜?
每本佛經都代表了佛菩薩的化身降臨,就算天人見了佛經都會散花供養,頂禮參拜。每本佛經都具有佛菩薩的功德力。如我們一念《地藏經》,所有佛菩薩都會有感應,都會來護持我們。我們有了任何的難題,這些佛菩薩護法一定會千萬百計地來幫助我們。讀佛經須本著恭敬之心讀誦,若有人能虔誠誦持,諸天護法也會隨侍聽聞,所以能以恭敬心誦持經典的人,必常為諸天善神所護佑。
但是,很多人讀經只是為了完成任務,求量不求質。有多少人在發願讀多少遍經書後,如小和尚念經般有口無心,看是念經卻是口念而心不行。這種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的舉動,只會把自己感動,佛菩薩是不會聽到看到的。
佛經本為眾生說,不為佛說,佛並不需要你讀經給他聽。念經不要求數量,也不看熟練程度,要的是一顆單純的心。先讀熟佛經裡的文字,而後讀經時一門深入,專心致志。同時讀經要與生活相結合。佛經讓你有顆慈悲之心,你生活工作中卻對人冷眼相待,睚眥必報。把佛經與工作和生活分開。這樣的人,讀多少部經書也不會有改變,也不會得到佛菩薩的護持。
需要再次提醒大家注意的一點是要克服我慢之心。貪、嗔、痴、慢、疑是眾生的根本煩惱。慢,就是貢高我慢,是與生俱來的,凡夫眾生都有。有人念幾天經後就仿佛自己開悟了,看眾生的眼光就變了,你這樣做不符合佛法,你那樣做不符義理。不會說提高自己度化眾生了,第一個先把自己推向眾生的對立面。這樣的人不學佛更好,不讀經也罷 。慢心會障礙我們的求道之路,有慢心之人很難成就。
最後,參與共修,大家一起讀經,也是促使人進步的很重要一點。人是很難對抗環境的,所以一定要找個適合自己修行的環境。出淤泥而不染非常人可為,一般人能找到的最好方式也就是離開汙泥。親附善友,如霧露中行,雖不溼衣,時時有潤!孔子亦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大家在共修中互相交流、互相提醒,才不容易在學佛路上走偏。
最後還是以《妙法蓮華經》一句話結尾:「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