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葉倩文的高音了得。而這首《傷逝》是我的歌單中必不可少的一首歌,也許是好聽,也許是戳中我心裡的某個脆弱的點,說不清,只是喜歡。
每次這首歌卻有種特別的味道,「該出影片,映於一九几几」,低回的感慨,經得起千百次的回味,靜靜聽,仿佛她要述說一個故事。
誰能避免傷逝傷逝但離別是否這樣可畏太多戀愛曾銘心刻骨未及得到哪位喜歡第一句,特別是兩個「傷逝」,恕我文字功底不行,一直在試著去理解,這裡的「傷逝」是什麼含義。 字面上看,仿佛說,曾經的悲傷已經離去,回頭看,有了一份灑脫,「得到歡喜至終得不到你,只得最愛的知己」,再見亦是朋友。
但聽歌,總還有淡淡的苦澀流露語詞間,「無言時談論沒相干的影片,偏不要見面」、「怕只怕再擁抱未著迷,最美好的記憶都會浪費 」。也有這樣解釋「傷逝」,為逝去的人或事而感傷,懷念已經過去的人或事。好像這樣更應景,其實也是人之常情,談情的人,好像都會有著逝者如斯夫的嘆息吧。想想我聽得時候,是抱著哪種理解呢?可能都有吧。幾十年後,若在回憶,又會是怎樣的心情呢?
其實魯迅先生也曾寫過一篇小說也叫《傷逝》,而且,是他唯一一篇愛情小說。
故事,講述一對年輕男女衝破世俗和家庭阻隔,勇敢同居,但卻困於柴米油鹽的無聊生活裡,最終以死亡來結束了這段令人傷感的戀情。《傷逝》寫於他和許廣平熱戀期間,大概是魯迅並沒有被愛情的幸福感衝昏頭腦,反倒在文字裡讓自己警醒將來可能出現的生活悲劇。這份自省精神,著實難得。文字裡纖細纏綿的戀愛情緒,也讓看慣其雜文的讀者,領略了一個「橫眉冷對千夫指」之外,柔弱多情的魯迅形象。
而林夕為葉倩文寫的《傷逝》也寫出了抵死纏綿的絕美愛戀,這樣的愛情,讓人覺得唯美卻又悲痛,在如今這樣到處充滿快餐愛情的現實社會裡,又有幾個人還會如此掏心掏肺赴湯蹈火的去愛一次呢,還不是大多覺得不滿就及時止損好聚好散才是新新人類的愛情觀嗎?
所以如今小三賤男當道,愛情和承諾反而得不到尊重了。因為每個人的真心都怕見到陽光,都怕被無視和踐踏,乾脆用來好好愛自己吧。
這讓我想起了曾看到過一段關於婚姻的話:如果婚前你發現伴侶有自己難以接受的部分(壞習慣也好,世界觀價值觀不符也好),而你自己沒有辦法調和這種矛盾,每次遇到問題只能通過自我壓抑和忍受來拖延的話,就不要結婚。婚前不會為你改變的,婚後也不會,更不會。
愛情已是奢侈,一切已經傷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