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虎:神覺之境

2021-01-18 絕對藝術



 藝術家石虎




石虎依舊長髮披肩,正襟危坐,其形如獅;依舊聲音洪亮,臧否藝壇,其勢如虎。石虎歷盡人間浮華,謝絕畫壇活動,隱居北京九年,以致當今畫壇學子不聞其人,不知其畫。石虎詩、書、畫三絕,無不奇崛而自然,突兀而瀟灑。作為中式現代藝術典範,石虎反對新潮美術照搬西方,言詞激烈;反對守舊派照抄傳統,態度輕蔑。石虎排斥觀念藝術而推崇藝術觀念亦非邏輯非寫實且不可言說,類似於心性,杜撰為「神覺」。石虎一生,君視天下,我行我素。在水墨人體畫和重彩人物畫領域,前不見古人。




《共華圖》, 300cmx1300cm,布面重彩,2017




《共華圖》局部




《共華圖》局部




石虎詩書畫


石虎寫詩寫字作畫,特立獨行,評論者不難貼上現代標籤。其詩其書其畫勾連中國文化,自由發揮,評論者也能貼上後現代標籤。石虎解釋中國傳統,新穎而貼切,不同於考據學家。在他看來,當今國人如同上帝貶謫的盲流,只有通過修煉,才有可能重返天國。石虎做夢,同李白問答,感嘆中國文化價值及其流失:杜撰了一組可以意會的術語,諸如象道、象式、字象、字思維、神覺等等,用來提示他的君不見,何解?你沒長眼就看不見;黃河之水,何解?中國文化的喻詞;天上來何解?上帝的賜予;奔流到海不復回,何解?瀉入大海,一去不復返。石虎的詩書畫,同理同構,旨在返樸歸真,眷顧傳統而不死守。他藝術。




《山水》,31cmx28cm,紙本水墨,2009




《山水 》,31cmx28cm,紙本水墨,2009




《歷歷山川匿文華》,140cmx68cm,紙本水墨,2014




字象之詩


石虎作詩,採用並置、拆解、倒裝、捏合等手法,把單體漢字鋪排成方塊詩。詩篇的外形規整而內含突兀,奇崛而又含蓄。他的詩消解常規詩句的語法與邏輯規則,如同今人看甲骨文的書寫,橫寫豎寫正寫倒寫都成篇章。唐宋以來的禪師喜愛詩意的思,石虎喜愛字象的詩。字象既是字的形象,也是字的象徵意味。




《相蝶》 2014


爾木貞貞 樸樸不音 勻勻疊面 帆語舟心 

有女名蝶 月樂舞鄉 手扇之邀 應而魂惶 

魅盼仙娜 風沁火襲 若朵晴舟 倩魂永繫 

放舟隨魚 懐雁逑山 簷客裙裳 蠋蛾毛丹 

山泳泉沐 但擁無言 千島鷗悲 雙我逺躭 

冥冥煌鏘 別手東廂 後此刀木 刻夢永傷




石虎解釋漢字,主觀意圖明顯,如同六經注我。依照經典文字學、音韻學和訓詁學思路考察,中國文字經過秦漢隸體字的變異,早期圖畫文字的直觀特徵變得曖昧,20世紀簡化漢字進一步使得繁體字的索引作用減弱或消失。所謂索引,指繁體漢字的字根儘管不直觀,但卻能引向直觀的圖形。比如美術的術,古文字將術嵌入行,寫成術。其中,行的本義即四方有路的活動空間,術用於指事:右上方那一點表示指認,被指對象是頂部帶橫槓的三腳架。這個裝置作為古代術士觀察太陽投影的儀器,功能類似明清北京故宮的日昝。術、方術、術數,充當著天地人合而為一的載體,也即藝術的初始內含。可是這個字經過隸變,變得含糊不清;當代人編纂漢語大字典,竟然又把它歸入雙人旁(彳),以致於無法解讀。




《向畫冷暖索溫柔》,2014




《信天遊》,一碗碗涼水一碗米,2014  




石虎標榜字感覺與字思維,繞開隸變與簡化字,直接通過古文字去感受和演繹漢字的含義,把詩歌的表達推向極端。石虎忌諱使用現代漢語的西式用詞,比如是與的,指向明確,邏輯性太強,語言缺乏彈性,同古代漢語韻味相去甚遠。他執著於漢字的直觀效果和組合效果和象外之意。石虎寫詩,不用虛詞只用實詞,即名詞、動詞、形容詞。他的是詩如果用寫成象形的先秦甲金文,視覺效果應當更有衝擊力。




《雙棲》,145cm×75cm,宣紙、中國墨,混合媒體,1994《協影》,84cm×68cm,宣紙、中國墨、混合媒體,1995
《飛雀》,84cm×68cm,宣紙、中國墨、混合媒體,1995
《納涼》,84cm×68cm,宣紙、中國墨,混合媒體,1995石虎同人議論中西詩歌的特徵,有人講中國詩歌不科學,比如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崇尚科學的人問:昏鴉是黃昏的烏鴉,黃昏是什麼時刻,幾點幾分幾秒?石虎反問:全世界的烏鴉,都是在傍晚的某一時刻歸巢,有必要刻意論證嗎?石虎寫字如寫詩,形同設謎,字象帶有金石之聲,帶有打擊樂造成的通感。作為強調視覺效果的畫家,他似乎在提醒讀者面對古代詩書的初始印象,即為終極印象。從學子到文學教授,面對上古文獻,諸如詩經、楚辭、漢賦的解讀,往往眾說紛紜,無所適從。儘管如此,眾人對於繁體古文,幾乎都有著相同的感受:那些跳進眼帘的字眼絢爛多姿,難以讀懂卻又給人以種種不確定的聯想。一旦把它們翻譯得明明白白,反而索然無味。文本難讀,不僅能給讀者留下懸念,又給人帶來超越傳統的企圖。歷代書法各有各法,甲骨文刻劃而成,纖細硬朗;簡文使用濃稠漆液書寫,釘頭鼠尾;漢唐以下的毛筆字,筆跡流暢,行草尤其自由,能充分體現書寫者的性情才氣。石虎寫字,強調字象,注重造象而不是造形,更不是造型。新近出土的郭店楚簡,大象無形寫做天象亡刑。先秦文字,刑通型,天象亡刑即天象無型。到了老子一書在秦漢之際的傳本,天象無型變為大象無形,在馬王堆漢墓帛書進一步寫為大馬無形。大馬即天馬,來去倏忽,趨於無形。從物理空間而論,型是三維,形是二維,象是一維。石虎取象而棄型,回歸原始,旨在摒棄西式視覺方式。石虎書法,不用正宗毛筆而用孔雀毛書寫,運筆如同鑿子在甲骨和石碑上刻字,與毛筆書寫方向往往相反。逆行的效果,筆跡具有北碑風範。孔雀毛筆彈性很大,同堅硬的鑿子性能相比大異其趣,很難控制,偶然形成的效果大於書寫的意圖,結果成了心與筆不對稱的合作,明顯打破了書畫家從小養成的書寫習慣。孔雀毛側鋒的書寫痕跡纖細,帶有女性意味,以致你看他的書法,如同觀看女子格鬥,陽剛與陰柔融於一身。檢索文字史,漢字沒有本質,中國文字名叫漢字本身就有問題。如果中國文字非要說本質,形象與趣味的不斷變化便是本質。它們同書寫方式彼此呼應,史籀的篆書,程邈的隸書,二王的行書,懷素的草書以及金農、鄭燮、石魯的畫意書法,莫不如此。到了石虎的字象書法,漢字的書寫又走向了新的一極。石虎作畫,始於心性,成於神覺,歸於獨特。石虎杜撰神覺一詞,神指神志,覺指感悟,神覺即藝術無中生有的機制。他聲稱「藝術家不能從冥冥太虛中神攫靈覺,創意象物之界構,他就不是真正的天才。」這既是對自創理論的解釋,也是自我確認。他視中國早期文明為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並非理論的嚴密推演而是畫家心性的表白,表示崇尚童真與質樸。當石虎寫罷《字思維》《象論》和《神覺篇》,意圖已經清晰可辨,批評家的申論大都變得多餘。《紅牽圖》, 114cm×191cm,布面重彩,2008《屏無圖》, 66.5cm×101cm,布面重彩,2008《上山圖》、《下鄉圖》,156cmx615cm x2,紙本重彩,2008
《雨送圖》,179cmx133cm,紙本重彩,2007
《北鬥》, 143cm×91cm,紙本重彩,2009
石虎標榜神覺,實為神來之筆的捕捉。請諸位注意,覺字的初文,既帶有直觀感受,也帶有自主狀態的知與識。覺和學的繁體字,上部字根相同。學字何解?孩子趴在長輩的膝下,聆聽雙手捧著爻象的長輩傳授易學。同理,覺,指膝下兒童瞪著眼睛看長輩雙手捧著爻象。比較而言,覺的神態更專注。《聖浴》,75cm×144cm,紙本重彩,1992
《弦花》,98cm×100cm,紙本重彩,1992  《梨娘圖》, 97cmx116cm,紙本重彩,2005 石虎擅畫人體。他的人體畫常常同文化、歷史、社會聯繫在一起,打上自己的烙印。他畫人體很直露,不遮掩,不委瑣,不煽情,坦蕩灑脫,形同有感而發、大方大氣的山水畫和花鳥畫。石虎作品兼具現代與傳統。中國畫家打撈傳統,平庸者照搬,聰明者挪用,其上是轉換,再上是重構,最上是升華。石虎的佳作,挪用者少,轉換與重構者多,間或有升華。所謂升華,就是提煉傳統又超越傳統,就是傳統的涅槃和新生,就是重塑傳統形態與圖符於無形,變成自己的發明。按石虎的意圖,即用非傳統的內部結構去打破傳統的外在形式。斑駁的楚漢漆畫,殘缺的墓室彩畫,層層疊壓的寺觀壁畫,在石虎重彩人物的外在形式中時隱時現,同時又不陷溺在形式的軀殼之中。石虎解釋文獻,同他處理畫面一樣,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比如他解釋繪事後素,便是有感而發。如果結合文獻和考古判斷,繪事後素的立論,只是陳述一個簡單的技術常識,即畫者為了避免白色脫落並對輪廓線和其他顏色產生影響,總是最後塗白色。今天的文人不同於先秦文人,受過現象學、語言學、符號學、圖像學、解釋學和哲學的浸染,看待事物與文物不愛直奔主題,常常拐彎抹角,試圖挖掘微言大義。這種挖掘的深層動機同石虎的自我論證一樣,與其說是拔高傳統,不如說是蔑視淺薄時尚的藉口。1991年,在澳門市政廳舉辦「石虎心象」個展,同年在香港多次舉辦個人畫展。1994年,參加廣州中國藝術博覽會,同年成立「石虎詩會」並多次舉辦「石虎論字思維」詩歌研討會。2003年,中國畫研究院、香港、澳門、新加坡、雅加達巡迴展。



相關焦點

  • 石虎|字象之詩 意象之字 神覺之畫
    石虎解釋中國傳統,新穎而貼切,不同於考據學家。在他看來,當今國人如同上帝貶謫的盲流,只有通過修煉,才有可能重返天國。石虎做夢,同李白問答,感嘆中國文化價值及其流失:君不見,何解?你沒長眼就看不見;黃河之水,何解?中國文化的喻詞;天上來何解?上帝的賜予;奔流到海不復回,何解?瀉入大海,一去不復返。石虎的詩書畫,同理同構,旨在返樸歸真,眷顧傳統而不死守。
  • 石虎:法不是一二法門,法是法性,無法之法,道法自然!
    作同一觀的書寫繼承乃真正的繼承傳統,那便是傳之如統,既見甲骨,又見陶文,又見篆、草、隸、楷,當然最重要的是了悟它們,從自然及生活中去悟得神示。石虎試圖通過這種「反常」的創作方式來打破習慣性思維和慣性的「構成」方式,以追求一種生拙之趣和意料之外的「幻化之境」,儘管技法層面並非改變創作思維的主要手段,但對於石虎來說,他很善於調動各種「異常」的潛在力量和「手段」以追求書寫之「心境」。
  • 石虎——【共華圖】
    在訪談中,石先生一直強調中國漢字的重要性,由漢字六書而洞悉象思維,繼而釐清中國人的語言觀與西方之不同。由對象式文化的探究可逐步趨近玄虛之境,這乃是當代繪畫最為核心的工作。由對物性、心性及法性的區分與聯繫之澄清,道明現代人如何架構有效的知識體系,心靈如何與物並置和跨越,直臻藝術的法性世界。最後,先生又諄諄說明了心象與玄虛的特點,即非想非非想,據此特點論述繪畫乃大梵法紀。
  • 中原之亂——後趙武帝石虎的殘忍行徑
    石虎聽了並不生氣,對他們道:「你們說的都很對。不過,只要能修成苑牆。我哪怕能進去玩一天,哪怕是第二天死了也沒有什麼可遺憾的,我還管他什麼為國家招不招禍呢。」自暴自棄成如此地步,難怪後趙滅亡在他這一代。石虎喜歡打獵,於是將靈昌津(今河南省北部延津縣)向南到滎陽東境的陽都(今山東省東南部的沂南縣)都劃為獵場,不僅侵佔老百姓的田地,而且只要有百姓傷害其中的禽獸,立刻處以死罪。
  • 石虎:恣意縱橫畫山水
    回到初始的宿地,是我對石虎先生最為深刻的印象,石虎先生的這些山水,看似溷沌,其實悠然,恰印證了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無之為用」的源本,就像飄零流浪的孩子,終於依偎在了母親的懷抱般,蕩漾著稚子真情,生死一如。我不禁想到老子的話:「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 神來虛靜,疊中幻虛:石虎(創作視頻)
    |藝術鑒賞|藝術諮詢|藝術訪談|藝術大家|藝術收藏|第326期神來虛靜,疊幻有中▼石虎的畫筆墨酣暢淋漓,以一種包容萬象的氣質,探索中國畫在美術史上的當代性與前衛性。作為一個有著國際聲譽的中國畫家,石虎的繪畫架起了中國繪畫在國際間傳播與交流的橋梁,為中國畫走向世界探索著方式。
  • 石虎丨恣意縱橫畫山水
    石虎先生亦提出了更為洗鍊的「神覺」二字,並在《象論》中說:「我使之思,我發之喜,我覺之傷悲,如上般般皆客體存在之實,按夫子後字的涵義它們皆屬於前我,前我非真我也,只有我的靈魂才是後我。後我近神而遠人,不可名狀,不可人慾。」他認為最為原初不受觀念意志所繩的一種玄妙不定的「後我」乃是最接近神性的。這種「神覺」正是藝術創作中自我靈魂世界的顯露。
  • 古代志怪故事:石虎,常開平遺槍,李五七事神
    石虎蔣公的墓地在樓門外的壩基橋,墓地附近一戶人家有個童養媳。康熙四十年,這個女孩兒買面回來,路過蔣家墳。稍微站了一會兒,面不見了,到處都沒找到。回去告訴婆婆,婆婆以為她撒謊,怒罵了一頓。女孩兒到蔣公的墳前痛哭,對天發誓祈禱。站起來後,看到墓門旁的一個石虎吐出一縷面。她把婆婆拉到這裡看,婆婆才不再認為她撒謊。
  • 「原始」的東方精神——石虎作品賞析
    早在上世紀80年代,石虎就已經成為中國畫壇創新的代表人物之一。如今,他在中國畫改革和自身的藝術創作上仍在不斷作出突破,盡顯其藝術才華,這讓石虎在畫壇慣有「畫俠」之稱。石虎說:「一個畫家總是想表達自己的意志,簡單來說,我的展覽及我這個人平常要說的話就三個字——漢文化」。這種傳統文化既體現在筆下具體的漢文化意境中,也能在畫中濃濃的陝北味、河南味中看到。
  • 石虎油畫:斑花而素
    今日看石虎先生當時的作品、文論,氣魄還是不一樣。在他的眼中和手上,不是「油畫中國化」的問題,而是「布上賦彩,中華古有此技」。他將中國古有之大漆、帛畫等與西洋油畫齊而觀之,這樣一來,哪還會有「恨不能修成金髮碧眼之苦」,反而筆筆都是貼近自己母體文化的圖像經驗與歷史記憶,心手合一,筆筆篤定;那種斑駁華貴,丹青綺麗,「情同闊步鄉路,自信不會迷野」。
  • 石虎的油畫魅力
    20世紀90年代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石虎畫集》,旨在重溫經典,以饗讀者。今日看石虎先生當時的作品、文論,氣魄還是不一樣。在他的眼中和手上,不是「油畫中國化」的問題,而是「布上賦彩,中華古有此技」。他將中國古有之大漆、帛畫等與西洋油畫齊而觀之,這樣一來,哪還會有「恨不能修成金髮碧眼之苦」,反而筆筆都是貼近自己母體文化的圖像經驗與歷史記憶,心手合一,筆筆篤定;那種斑駁華貴,丹青綺麗,「情同闊步鄉路,自信不會迷野」。
  • 石虎:中華文明的詩意與神性
    《石虎畫集》,旨在重溫經典,以饗讀者。今日看石虎先生當時的作品、文論,氣魄還是不一樣。在他的眼中和手上,不是「油畫中國化」的問題,而是「布上賦彩,中華古有此技」。他將中國古有之大漆、帛畫等與西洋油畫齊而觀之,這樣一來,哪還會有「恨不能修成金髮碧眼之苦」,反而筆筆都是貼近自己母體文化的圖像經驗與歷史記憶,心手合一,筆筆篤定;那種斑駁華貴,丹青綺麗,「情同闊步鄉路,自信不會迷野」。
  • 美術研究|石虎畫作,還歸人初之夢!
    上個世紀90年代,石虎創作了一批重彩人物作品,題材涉獵廣泛,從古代到現代,從本土到異域,可謂縱橫交錯異彩紛呈。儘管這一時期石虎基本都在海外,但他關注的重點仍然是中國畫的發展與創變,並無一例外地受到國內藝術思潮的影響。當時正值85』思潮之後,它的餘波依然在美術界泛起漣漪。現代重彩繪畫亦面臨著變革和轉型,東西方各種藝術觀念的碰撞,使之逐漸走上西方寫實主義和東方寫意精神相互滲化融合的道路。
  • 石虎當了皇帝卻荼毒百姓,太子石宣更是淫亂暴虐!
    同時,他還下令在青州造船千艘,以備海戰之用。戰爭的陰雲籠罩著這片土地。興許是老天爺也看不下去了,這邊徵戰不斷,那邊後趙境內的天災不斷。先是冀州八郡鬧蝗災,餓死數萬人。又逢大旱,一年內趙境糧食減產,又有幾萬人凍餓而死。水旱蝗災如此嚴重,石虎仍舊橫徵暴斂。害得百姓窮窘絕望,賣妻賣子以充軍調,後趙境內,道路兩旁常有上吊自殺的人。
  • 石虎筆墨中的弦外之音 | 郭慶豐
    婉月 婉月翠待豹庸 玉額窗指開聰見石虎先生的畫和書法時,暮然想起了這一切。因為讀先生的筆墨線條卻亦非眼見之線,顯然是心觀之像。要說繪畫的功夫或能力,早先年石虎先生依然駕輕就熟,要想造出準確間或有趣味的形象體積來、亦可謂得心應手。是後來的生活和經歷使我對石虎先生作品中那些令我著迷的弦外之音,有了一些認知。
  • 潮汕某雞場竟發現只石虎的屍體
    2月24日晚,陸豐甲子四中某雞場,發現一具疑似石虎的屍體。
  • 霹靂布袋戲之四境佛宗三大源流
    1.天佛尊佛界之主,地位超凡,也是四境佛宗三大源流之一,代表第一寶佛,意為佛者超人。其亦是佛劍分說的師父,雖在劇中只是活在別人的回憶中,但其高深的佛學修為亦被佛劍分說這個傳承者完美的體現出來,其跟佛劍分說的一段對話也成為經典。即:天佛尊:你所選擇這條佛路,將是艱苦難行。佛劍分說:墮入無間吾不悔。天佛尊:比丘殺人,如何解釋?
  • 石虎家族也有「八王之亂」?古代歷史到底有多虐,人心難測
    永曾之誅羯士,亦殲其類。無德不報,斯之謂乎! 閔幼而果銳,季龍撫之如孫。 身長八尺,善謀策,勇力絕人。——《晉書》冉閔是十六國中鼎鼎有名的人物,可是你知道嗎?冉閔和石氏之間的「八王之亂」可是一個小眾歷史,知道的人還真不多。
  • 南北朝權力更迭,李世民玄武門之變,都離不開石虎諸子敗亡的教訓
    下面大東就帶領大家來看看後趙石虎的敗亡如何影響如此之大。石虎趁石勒死亡之際,搶先一步控制了太子石弘,藉此掌控了趙國朝堂。石虎本來就是軍旅出身,軍中自有一批心腹。但在首都襄城,石虎不會有太多軍隊,石勒也不會允許。另外若石虎擁有的軍隊過多,石弘以及程遐、徐光等人不會不警惕。但他們都漏算了曾經的十八騎。
  • 【聽歷史遊南京】石虎究竟是個啥樣的皇帝
    南京六朝古都因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前後相繼的帝國曾經在這裡建都,所以南京歷來有六朝古都之稱。一個叫做吳進的和尚對石虎說:大王應當驅使老百姓從事苦役,來壓制他們的生氣。於是石虎命令徵集附近的老百姓16萬人,車子10萬輛,在鄴城北邊建築長城,大臣苦勸不聽。石虎說:即使早上建成,晚上崩塌,又有什麼遺憾的呢?結果只過了幾天,城牆就倒了,壓死了上百人。不久,暴雨成災,死了幾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