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月亮一直是古詩詞中經常出現的。
古人用月亮明志「比如我心向明月」代表自己的清明之志。比如用來思鄉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用以抒發人間疾苦的」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喜幾家愁「。
清冷的月亮千古一直來月圓圓缺,蘇軾由此發出」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的感嘆,並以此來寬慰自己。
」月是故鄉明「、「明月何時照我還?」這是思鄉。中秋的月兒永遠是最容易引發鄉愁的。元宵的月兒卻又可以代表浪漫和愛情,比如「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約會。
當然更多的則是借月來抒發自己的悲苦之情,也有孤獨的人把月兒當成自己傾訴的對象,雖孤獨卻我還有月亮相伴。
02當我們把這些優美的詩詞跟月亮配到一起,就更美了。
1、蘇軾估計目睹了富貴人家的一次歡歌之後。詠出: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歌管樓臺聲細細,鞦韆院落夜沉沉。
同時也發出對醉生夢死、貪圖享樂、不惜光陰的人的深深譴責。但人們忽視了後面的兩句,只記得「春宵一刻值千金」了。
2、李白在一次酒後,做了一次人生思考。
將明月與人生反覆對照然後又在時間和空間的主觀感受中切換過來切換過去。
也許他受道教的影響太深,或者他本來就是道家子弟。他對宇宙和人生哲理進行了深刻思索。
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惟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這風格是不是有屈原的《天問》的味道?後面他的超級粉絲蘇軾又寫了一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嗯影響深刻,也許李白本身就崇拜屈原,蘇軾又崇拜李白,時間線就這樣通過月亮跟串到一起,也許蘇軾在寫《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同屈原和李白進行了靈魂上的交流吧?
3、《望月懷遠》 這是張九齡思念遠方友人還是親人寫下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遂此詩成為中秋月團圓之際,送給不能相聚一起言歡親朋好友的經典臺詞。
4、張繼在姑蘇城外的船上有感自己逃到江南以躲避戰亂(安史之亂)
晚上披衣而起望著船外,看著外面千古悠悠的蘇州城,歲月蒼蒼,又聽著寒山寺的鐘聲。但是卻是悲從心來,思鄉,憂思國家。於是乎寫下這經典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5、當李清照在夜中思念自己的夫君時,有感而發寫下此詩來抒發自己的思念之情。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月滿西樓遂成很多人喜歡引用的詞語,真得很美。「花自飄零水自流」和」無可奈何花落去「一起成為來表達無奈之情的經典用語。」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更是經典中的經典。
6、蘇軾寫出了經典的《水調歌頭·對酒當歌》,他因月而發,讓自己變豁達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正如他在黃州寫下的」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一種豪邁一種豁達,他一直如此吧?
7、唐代詩壇的老前輩孟浩然在宿建德江,發現了很美的景色。
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用詞簡單直抒胸臆,他的詩風影響到了李白、杜甫、王維、楊萬裡。可謂文章自千古影響了多少人啊。
8、王維對於景色的描寫,一是簡單明了易懂,二是如畫一樣,不虧為」詩佛「。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鳥鳴澗》
9、盧綸用月來表達了將士的豪邁英雄精神,宜將窮寇追。
塞下曲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成為表達豪邁,英勇的經典之詞。
10、辛棄疾豪放派詞風,寫景也是寫得如此美,文武雙全自難得啊。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風、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過作者巧妙的組合,結果平常中就顯得不平常了。
歡迎持續關注,隨手給個怒贊吧。看在我配這麼好的圖份上。轉發評論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