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配:木心的詩,林風眠的畫

2021-01-08 水煮歷史

詩:木心,本名孫璞,字仰中,號牧心。中國當代文學大師、畫家,在臺灣和紐約華人圈被視為深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英和傳奇人物。出版多部著作,16本小說、散文和詩集。

畫:林風眠,畫家、藝術教育家、國立藝術學院(現更名為中國美術學院)首任院長。木心和林風眠既是師生也是摯友,木心在繪畫風格上深受林風眠的影響。

從前慢

記得早先少年時

大家誠誠懇懇

說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車站

長街黑暗無行人

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人家就懂了

曠野一棵樹

漸老

漸如枯枝

晴空下

枝椏纖繁成暈

後面藍天

其實就是死

晴著

藍著

枯枝才清晰

遠望迷迷濛濛

灰而起紫暈

一棵

冬之樹

別的樹上有鳥巢

黃絲帶,斷線風箏

沒有

喬治亞之秋  

那年秋天

一段歡樂時光

周圍農村收成好

菸草價格

市場上堅挺不墜

炎炎長夏過後

最初的涼爽

使人鬆快得

只想去做件大事

路面塵土飛揚

路邊菊花金黃

甘蔗熟了

透出尊嚴紫紅

每天清早客車來

帶小孩去學校

假日在松林裡

他們合夥獵狐狸

家院的繩索上

晾滿被褥冬衣

白薯攤了一地

乾草堆得高又高

暮色蒼茫

屋舍間炊煙嫋嫋

橘色的月亮扁而大

頭幾個寒意夜

靜得不能更靜

以前的秋天

好像沒有這樣靜的

借我

借我一個暮年,

借我碎片,

借我瞻前與顧後,

借我執拗如少年。

借我後天長成的先天,

借我變如不曾改變。

借我素淡的世故和明白的愚,

借我可預知的險。

借我悲愴的磊落,

借我溫軟的魯莽和玩笑的莊嚴。

借我最初與最終的不敢,借我不言而喻的不見。

借我一場秋啊,可你說這已是冬天。

我紛紛的情慾

尤其靜夜

我的情慾大

紛紛飄下

綴滿樹枝窗欞

唇渦,胸埠,股壑

平原遠山,路和路

都覆蓋著我的情慾

因為第二天

又紛紛飄下

更靜,更大

我的情慾

金色仳離

我喜歡

沒有意義的事物

我的情人

就這樣

不許有什麼名稱

來妨礙我倆的愛

明淨仳離

就這樣

記憶中的情人

仍然沒有意義

和那些不具意義的

嬌豔的事物在一起

哪有這樣的你

十五年前

陰涼的晨

恍恍惚惚

清晰的訣別

每夜,夢中的你

夢中是你

與枕俱醒

覺得不是你

另一些人

扮演你入我夢中

哪有你,你這樣好

哪有你這樣你

寄回哥本哈根

已經很多年

流行穿蘑菇色風衣

流行很多年

不好說流行

說什麼

人穿了蘑菇色風衣走在路上

比蘑菇多兩隻腳

蘑菇圓

人不圓

蘑菇靜

人不靜

走來走去

蘑菇有鮮味

人沒有鮮味

人吃蘑菇蘑菇不吃人

我也不吃沒有鮮味的人

相關焦點

  • 木心的詩,句句美得像夢!
    十一長假小編出門旅行,回來之後連續幾日打不開百家號,今天終於打開了,寫一篇喜歡的木心。木心是比較獨特的一位作家、畫家,他由於地域的緣故在當時遊走於時代之外,他常常自稱自己為「局外人」。他的詩有一種渺遠而夢幻的美感,將一些心境描繪得如在夢中。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 木心的一首詩 木生手記
    木心的《西班牙三棵樹》一書共有三輯,前兩輯是自由體詩。而第三輯19節全用繁體無標點一排到底,大多節內含有一首自度的古體詩,為閱讀增加了不少難處,光是斷句就要費些思量。
  • 「木心大師說」持續升級,陳丹青、郭文景再論木心,姜文「勸架」又...
    起因郭文景懟木心,陳丹青回擊8月20日,作曲家郭文景「為了消遣」,寫了一篇文章來「說木心」,主要內容是仿其語氣,諷刺嘲笑木心的文風:「木心說:東方與西方最大的分異現在音樂上:東方的音樂越聽人越小,世界越小。西方的音樂越聽人越大,世界越大。狼子村說:純屬放屁!
  • 林風眠 持蓮仕女圖
    林風眠,原名林鳳鳴,廣東梅縣人。解放後,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常務理事。是享譽世界的繪畫大師,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導者和最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國美術教育的開闢者和先驅,1925年回國後出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兼教授。
  • 林風眠:藝術 是人生一切苦難的調劑者
    林風眠 寶蓮燈 美麗是這樣能夠吸引人的東西! 林風眠 霸王別姬 解放前,畫國畫的瞧不起西畫,畫西畫的瞧不起國畫
  • 木心先生最著名的一首詩,僅12行字,多少人看一遍就忘不了!
    這首詩,以前不知道是詩,以前以為是歌兒。因為之前是不知道的,是在一次中國好歌曲上被人唱了出來了,就聽一遍就喜歡上了,而且到現在也沒能忘了。最近無意搜了下,沒想到這首詩的作者很了不起,叫木心。木心先生不僅是一位出色的作家,還是一位畫家。知道這些後,就更加喜歡這首詩了。
  • 圓桌|從齊白石到林風眠,近現代繪畫何以成為「第二高峰」
    近現代畫家畫了很多前人沒有畫過的題材、造型,這是「主題創新」,比如趙少昂畫了一萬多張寫生、劉繼卣創造出了一萬多個人物造型、劉繼卣畫猴頭的毛,採用了大寫意的工筆畫,這也前無古人的。傅抱石有「三絕」,第一是畫雲絕,第二是畫水絕,第三是畫雨絕,這雨真有下雨的感覺。還有林風眠畫日光下的山水、池塘的光感,月光下的光和燈火光交融的光感,也是絕唱。
  • 木心先生大陸已出版作品
    (上海座談會實錄)許志強 木心的文學課張德明 秋心(詩一首)馬宇輝 文學史裡看木心【輯 四】劉道一輯錄 文學往事讀者留言 《文學回憶錄》反響摘錄(上下篇)【輯 五】王 韋 紀念舅舅逝世兩周年陳巨源 與一代奇才木心的交往黃 帆 他告訴你怎樣愛這個世界匡文兵記錄 晚年木心先生談話錄陳丹青 給木心先生起碼的尊重
  • 獨家丨專訪國際知名經濟學家張五常:林風眠是純真的藝術家
    )的故鄉——梅州,我和我的太太都非常喜歡林老、也非常喜歡林老的畫,他是一位純真的藝術家。」11月21日晚,國際知名經濟學家、林風眠摯友張五常接受梅州日報記者獨家專訪時如是道。張五常與林風眠因畫結緣。1988年,張五常在香港拍賣行花了50萬港幣競拍到林風眠的畫作《荷塘》,從此對林風眠的畫愛不釋手。後來,在香港著名畫家黃黑蠻的介紹下,張五常認識了林風眠及其乾女兒馮葉。
  • 借我一場秋啊——木心
    作者簡介: 木心(1927年2月14日—2011年12月21日),本名孫璞,字仰中,號牧心,筆名木心。中國當代作家、畫家。 借我——樊小純 寫給木心的小詩 借我一個暮年 借我碎片 借我瞻前與顧後
  • 《木心詩選》:溫柔到骨子裡的浪漫與詩意
    木心的詩,例外與常態,跳出慣性思維的思維,是空話套話的死敵。詩的品質,嫉俗如仇,不炫耀不喧鬧,形成「遐想中低聲吟詠的力量」,和現實生活、歷史時空、古典文學、西方文化文學都形成互文。打開一本《木心詩選》,隨意地翻閱誦讀,便會被一種溫柔的哀傷、遲暮的智慧所感染。
  • 當年,我們錯過了木心;而今,別再錯過他的詩
    沒有等到一天後的冬至,詩人、文學家、畫家木心先生,因病在故鄉與人間匆匆而別,享年84歲。當記者問起「木心先生在最後的時光有沒有外出時」,木心花園周圍的多數人這樣回答:「木心是誰?」他們不曾知道,就在這個凌晨,一位傳奇的老人孑然離開,為中國文化界留下了永遠的哀傷。他的一生,是在流放、受辱、監獄、遭踐踏、被壓迫中度過的,幾乎無路可逃。
  • 百位世界繪畫大師之林風眠,藝渡文化版權授權藝術圖片集圖庫素材
    中西融合的代表人物林風眠,對中國近現代藝術做出巨大貢獻,其學生吳冠中、趙無極也在藝術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林風眠傳》對其人生經歷和作品進行了詳細的闡釋,歡迎品鑑:林風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家名紹瓊,字鳳鳴,後改風眠,畫家、藝術教育家、國立藝術院(現更名為中國美術學院)首任院長。自幼喜愛繪畫。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等。
  • 山歌音樂劇《林風眠》21日晚公演
    (圖片來源:梅州日報)21日至22日,我市將舉辦林風眠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大型山歌音樂劇《林風眠》作為此次活動的首個「動態展示窗口」,將為參會嘉賓獻上一場獨具特色的視聽盛宴。17日下午,在梅城亮勝客家藝術中心劇場內,《林風眠》的全體演職人員正在進行著燈光調整工作,「嘀嗒,嘀嗒,嘀嗒」,燈光控制臺運作的聲音在快速變換,舞臺上的演員跟隨著燈光進行著反覆細緻的調整,從第一幕場景開始,一場一場地過,只為調整到最好的呈現效果。演員們利用間隙在走步、臺詞、對戲等練習方面也沒有落下,一遍一遍排練,互相給建議。
  • 天外飛來的木心
    隨著木心先生在國內的第一本散文集《哥倫比亞的倒影》的出版發行,這位忽如天外飛來的「巨人」,讓無數讀者感到震驚。木心,本名孫璞。1927年生,浙江桐鄉烏鎮人。曾任杭州繪畫研究社社長、上海市工藝美術中心總設計師、交通大學美學理論教授。1982年移居美國紐約,從事美術及文學創作。
  • 木心眼中的張愛玲:飄零的隱士
    木心眼中的張愛玲:飄零的隱士 | 木心 她是亂世的佳人,世不亂了,喜歡塞尚的畫,無奈全然看錯,其不祥早現如此。 正偏巨細倚伏混沌,人事物毋分雅俗,分了,兩邊都難有落腳處。 ——木心《素履之往·向晦宴息》 木心評價張愛玲的這段文字,寫作於1992年。1995年9月8日,張愛玲在洛杉磯逝世。
  • 文娛界名人神仙打架,姜文為勸架寫下一首詩,指桑罵槐的功夫一流
    首先,介紹一下參與其中的各界代表,他們分別是:已故文學家木心,畫家陳丹青,作曲家郭文景,演員兼導演姜文。事情經過是這樣的:郭文景先是發表了一篇對木心的貶義評論文,中心主旨就是懟木心太裝逼。作為木心的徒弟,陳丹青自然要站出來反駁,遂給郭文景寫了一段文字。郭文景不服氣,於是也給陳丹青回了一段,陳丹青於是又回了一段。
  • 認真「失身」,歸來已是局外人,梁文道:相比莫言,更想見木心
    不知道大家是如何知道木心的,顏小二初識木心時,不過20出頭的年紀,當時是被劉歡的曲子《從前慢》吸引: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從前的鎖也好看,鑰匙精美有樣子,你鎖了,人家就懂了。曲子好美,歌詞好美,慢慢走的人與愛情,也好美。歌是劉歡唱的,懷舊的詞卻是木心的。於是,木心開始走入我的生活。
  • 林風眠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舉行
    11月21日至22日,梅州與中國美院、廣東省文化旅遊廳共同舉辦林風眠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意在追懷畫壇巨匠林風眠的世紀業績,傳承弘揚林風眠的藝術精神,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落實好省委「1+1+9」工作部署,在建設文化強省中把梅州打造成廣東文化高地。
  • 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是中國畫走向輝煌的標誌
    【發展階段】在宋代以前,畫上是很少題字的,只是在不顯眼的角落裡,寫著作者小小的姓名;那時雖然也有題畫詩,卻不是寫在畫面上的。到了宋代,才有一些詩人兼書法家的畫家,開始在自己作的畫上書一段題記或一首詩。這樣,詩、書、畫開始結合起來,中國畫歷史發展中的文人畫也開始了萌芽。文人畫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個專有名稱,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的文人、士大夫的繪畫,以區別於民間畫工和宮廷畫師的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