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是中國畫走向輝煌的標誌
中國畫在其漫長的發展進程中,形成了對意與境、形與神、感性與理性等關係的獨特的美學理論,尤其是在表現形式上,將繪畫、書法、詩詞、篆刻等進行有機結合,形成了中國畫獨特的形式美感,成為具有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底蘊的藝術形式;詩、書、畫、印結合,是中國畫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發展階段】在宋代以前,畫上是很少題字的,只是在不顯眼的角落裡,寫著作者小小的姓名;那時雖然也有題畫詩,卻不是寫在畫面上的。到了宋代,才有一些詩人兼書法家的畫家,開始在自己作的畫上書一段題記或一首詩。這樣,詩、書、畫開始結合起來,中國畫歷史發展中的文人畫也開始了萌芽。文人畫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個專有名稱,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的文人、士大夫的繪畫,以區別於民間畫工和宮廷畫師的繪畫。到了元代,隨著文人畫的繼續發展,印也加入了詩、書、畫的行列,於是詩、書、畫、印就像四個孿生姐妹一樣,形影不離,這一藝術形式一出現,就被當時的畫家們普遍採用。到了明情兩代,文人畫壟斷了畫壇,詩書畫印結合的藝術形式也就日臻完善了。
【傳統文化底蘊】詩、書、畫、印乃中華傳統文化之美也:
一乃:書畫都通於舞。唐代張旭見公孫大娘舞劍,因悟草書;吳道子觀斐將軍舞劍而畫法益進。書法中所謂氣勢,所謂結構,所謂力透紙背,都是表現著書法的空間意境。能以書法通於畫法,為古來所獨創者,則有陸探微。唐張彥遠《論畫六法》云:「夫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用於筆,故工畫者多善書。是形似骨氣中,皆書法也」。元趙孟在繪畫發展的新階段,也提出了書畫用筆的觀點:「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趙之謙山水尤佳,以其精通書法,學綜漢魏,以得其畫。吳昌碩說:「直從書法演畫法,絕藝未感談其餘」。此話真是有感而發,我們不難從吳先生的畫中看出多年臨習《石鼓文》的功力。是畫為書「化」的最典範的標誌。中國畫法從書法來,畫法全是書法,欲明畫法,先究書法。黃賓虹說:「書畫同源,能以書法通於畫法,為古來獨創者則有陸探微。」「吾嘗以山水作字,而以字作畫。凡畫山,其轉折處,欲其圓而氣厚也,故吾以懷素草書折釵股之法行之。凡畫山,其向背處,欲其陰陽之明也,故吾以蔡中郎八分飛白之法行之。凡畫山,有屋有橋,欲其體正而意貞也,故吾以顏魯公書如錐畫沙之法行之。凡畫山,山上必有雲,欲其流行自在而無滯相也,故吾以鐘鼎大篆之法行之……」 故曰:「書中有畫,畫中有書。」
二曰:詩與畫,相傳唐代詩人、畫家王維得到客人送的《按樂圖》很興奮,王維說這是畫的《霓裳羽衣曲》第三遍的第一段,客人不信,請來樂工演奏那段舞曲,這才信服。因此說,圖畫只能畫出一瞬間的演奏活動即「止(只)能畫一聲」而不是一段舞曲的演奏過程。唐代詩人徐凝在題畫詩中這樣寫道「一水寂寥青靄合,兩崖崔萃白雲殘;畫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聲出樹難」詩的前兩句是寫畫中景,後兩句是詩人發出的感嘆:畫家挖空心思,終究畫不出「三聲」連續的猿啼,因為他止(只)能畫一聲,而悽楚動人的猿三聲,是畫面上表達不出的,此繪畫之弊也……。然詩歌(詞、賦)卻能做到表現時間、空間、環境、音樂、舞蹈等,人世間的喜、怒、哀、樂及萬事萬物的刻畫等——包羅萬象;也正好彌補繪畫之不足。但詩是含蓄的,不及畫的直觀通俗易懂。詩畫是同源的,它們都能表現客觀事物的形象、體態的變化和絢麗的色彩,優美的韻致等。同樣經過意識的思維,藝術的處理,前者是用文字來表現,後者是畫材來表現,所以說,詩中有畫,而不全是畫,畫中有詩,而不全是詩,詩畫各有表現的可能性範圍。蘇東坡論唐朝詩人兼畫家王維的《藍田煙雨圖》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描寫自然景物的一些詩確實是詩中有畫境,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簡直是一幅畫。但是畫和詩的分界仍是不能泯滅的,也是不應該泯滅的,它們各有各的特殊表現力和特殊表現領域。宋朝文人晁以道有詩云:「畫寫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詩傳畫外意,貴有畫中態。」畫外意,待詩來傳,才能圓滿,詩裡具有畫所寫的形態,才能形象化,具體化,不至於太抽象。王維詩:「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這可以說是一幅有音有形的立體畫卷。
三是:根據文字學家的研究,文字是作為記錄語言的工具而存在,間接表達意思。而語言只有作為文學的藝術語言形式而存在時,最能表現其藝術的功能,否則它只是毫無意義的記事符號。魯迅先生曾指出:中國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惑心,一也;音美以惑耳,二也;形美以惑目,三也」。書法是我國文字的藝術化,作品只有達到這「三美」的統一,才稱得上是書法藝術品,才稱得上書法美。因此,真正的書法藝術不僅能以其形美作用於視覺,而且也以其音美作用於聽覺,意美作用於心靈。因此,書體必須與文學的內容密切結合,才能最佳的展現其藝術價值。書體與文學內容的配合,必須互有同步的感情色彩、藝術境界。如不協調,就會給書法藝術的價值帶來損害。試以《瘦金體》的筆法去寫《大唐中興頌》顯然氣勢不足。康有為說:「筆畫完好,精神流露,能移人情,乃書之至極」。所以,古代的優秀的碑帖,正是書家以其不同風格的書藝去表現其文字內容的。《蘭亭序》、《祭侄稿》、《黃州寒食帖》即是。也許這就是形式和內容的統一吧!
四為:畫與印,印應該看作是書法和繪畫的結合物。印印,就是印章,最初只是一種信物,與畫沒有關係的。最早的甲骨文可能是印的先聲,它為後人的印學發展無疑埋下了種子。之後的鐘鼎文,石鼓文,漢碑,是書法與鑄造、雕刻藝術的積極實踐。《周禮》記:「貨賄用璽節」,即是商品貨物的交流要用印以明其屬以取其信,作為後來文字交流的書札也是如此。漢前紙帛不興,沒有印泥問世,所以漢印大多都是官印和私印,只是用於泥封而已。兩晉以後,以「二王」為代表的書法家地位的確立,標誌著書法藝術的自我覺醒,書法家開始受到社會的重視。欣賞者或收藏者,也開始追求藏品的價值,「版權所有」的有力刺激,無疑推動款書款印的發展:在唐以前,書畫本無款印。唐代考藏印的出現是款印最重要的開端。鑑藏書畫風;存世最早的陸機《平復帖》與展子虔的《遊春圖》,是書畫名作中的雙璧,其上均無款。唐代一些書法名作如《告身》、《書譜》等,也都無款書與款印。五代楊凝式《韭花帖》、《神仙起居法》等,都無款印。可知當時並無用款印的習慣。蔡襄為宋朝的名家,他的尺牘題跋不少,但也不用款印。一代文宗歐陽修的一件尺牘,用了一方「六一居士」印,顯然是起到標明作者、藉以取信的目的,但也只是偶爾為之,這與他的金石愛好有關。而蘇東坡、米芾的作品中,用款印較多,但格式不一,種類繁多,特別是以鑑藏印較多。宋人的印多是鑑藏印,它和官印的比例格式完全等同,承於唐代,鑑印押於裱縫處,或疊押於墨跡之上,或夾於字裡行間。印章細邊,印文細圓,這樣就不會損失原跡的點畫與清晰。甚至到了元代趙孟時,還保存了這一習慣。時至明清,為了保持款印和款書不互相削弱,人們習慣印押於書後的使用方法。宋代時有兩印上下相系與連印的出現,說明已開始追求藝術上的美觀與和諧,如上小下大,印風、印文有異,或名或字或號。但那也是作為一種印證之用,以表明此畫的所有權。印可以是作畫者的,可以是鑑賞者的,也可以是收藏者的。印沒有成為畫面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就是還沒有入畫。書法家已把印款作為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為此需花費不少心血。從而有趙孟對書畫印的全面鋪開,文徵明、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等集詩書畫印於一身。這依賴於宋人將款印帶到藝術領域,不然,印章或許還是實用工具而已,也就不會有近代自製印的風行,不會去追求款印的形式效果與書畫印風格協調一致的審美傾向。可以看出,這時印已衝淡了原有的實用觀念。所以,書法家對款印的嘗試,成就了詩書畫印一體化的中國書畫美學觀的建立,印的形式統一是以書法為形式起點的。到了元代,由於水墨畫的興起,佔其餘畫種的絕對壓倒優勢。由於水墨畫上只有黑白二色,或只是黑白的濃淡變化,顯得有一些沉悶,於是一種朱文印章出現了。朱文印章押到畫上已不僅僅是一種信物的標記,它已成為畫面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起著活躍畫面氣氛的作用。 2.印的種類一般說來,一個中國畫家的印章是很多的,概括起來有三種:(1)姓名章:這是畫家們最常用的。古代畫家的名字,別號往往有好幾個;姓名章呢,習慣用兩顆,白文章刻姓名,朱文章刻別號。(2)齋館章:是表示畫家住處的。中國古代的文人都愛給自己的住處取個什麼齋,或什麼館的名。(3)閒章:大都是刻一句成語,格言或畫家的主張,真是五花八門,豐富多彩。如「師造化」「行萬裡路」、,是表示畫家主張師法自然,反對刻意臨摹的。如「孺子牛」「江山多、嬌」等是表示一種奉獻精神和反映時代特徵的。但這種印章一般都要與畫的內容有所聯繫。 3.印畫結合的形式印章押在畫上,還要與繪畫在形式上緊密結合。印章在篆刻時講究字體、刀法、風格,是一門獨立的藝術。但是印在畫上,就成為了畫面不可分割的部分了。因此,蓋印的時候也要非常考究,要考慮整幅畫的構圖、色彩,要起到呼應、對比、配合的作用。有時候畫的一面空了些,另一面又重了些,顯得有些不穩,在顯得空的一面適當地蓋上一印,用朱紅的色彩一壓,畫面就穩住了,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印章上所用的文字,以篆文為主,也有隸楷,所以學印者,要先攻文字學與篆隸楷草。鄧石如說:「印從書出」。吳昌碩即是得力於《石鼓文》,自有一股雄悍之氣,其金石氣也咄咄逼人。齊白石以《三公山碑》、《天發神讖碑》入印,畫法、書法、刀法和諧統一,質樸無華。印章不同於繪畫,卻又和繪畫息息相通。講究分朱布白與字體縱橫交錯的配置,所以「治印如作畫,畫質佳者疏密濃淡恰臻其妙」,也講究「密不透風,疏可走馬」。治印至精能處亦當如此。 治印講究切、勒、鑿、錘之刀法。「刀筆渾潤無跡可尋,神品也 ;有筆無刀,妙品也;有刀無筆,能品也。」潘天壽說:「治印須有筆有墨,有墨者謂其具有篆筆之至也。」「治印須隨字畫之方圓曲折以運力,斷不可因力而害筆」。所以說,學印先學書,方寸之間定有大世界。
近代隨著清朝後期以來政治上的無能、國力匱乏、經濟、科技、軍事的落後等等因素,導致「八國聯軍」用洋槍洋炮「轟」開我國的國門,不僅僅是使「天朝龍顏」俱失,就連國民的信仰也隨之崩潰;於是,崇洋媚外之心,因為國境突變而突顯。以致「革新派」否定一切,打倒一切;
如康有為:「今宜取歐畫寫形之精,以補吾畫之短。」陳獨秀:「改良中國畫斷不能不採取洋畫寫實的精神。」徐悲鴻:「中國畫八百年來習慣,尤重生紙,顧生紙最難盡色,此為畫術進步之大障礙。」徐悲鴻的「將西方造型藝術融於中國畫,放棄'白描』改為素描,追求'光影效果』使得中國繪畫語言得以豐富、更形象(按照齊白石的觀點:媚俗也、匠氣也。但卻忽略了中國畫的文化內涵、人文底蘊;繪畫技法相對於文化內涵是單一,容易掌握;而中國畫的豐富文化底蘊,不是表面上的「光鮮靚麗」所能夠代表(代替)的,也是不容易被掌握。這種「西風東漸、中西合璧」給中國畫帶來毀滅性打擊!從藝術層面上看,「五四」時期的「美術革命」把中國繪畫的衰落歸於文人畫的逸氣和寫意,從而倡導寫實精神來代替文人畫傳統,無疑是相當淺薄的。
這樣的「民族自卑」已經伴隨中國畫一百多年了!已經使中國畫的「元氣」大傷了,如果不及時補救,我之國粹——中國畫必將淪為西洋畫的「附屬品」而真正的殤夭了……!此絕非筆者的危言聳聽:2014年9月12日晚上八點多鐘,中央電視臺《書畫頻道》播出了「慶祝開播八周年」的節目,節目邀請了中國畫院副院長盧禹舜,中國美協秘書長徐裡,中國美術館研究員、研究部主任美術評論家劉曦林,藝術批評家,獨立策展人。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史博士朱其等談到中國畫的發展時,都認為當代中國畫已經「歐化」——考美院,中國畫系也與油畫系的考試科目是一樣的考素描、色彩,而中國畫的「必備」書法、白描、古詩詞、古漢語等等全是空白……;現在,讓美院教師(授)教授「題畫詩」,也是不現實的……。
然而,技法是外顯的、相對於文化內涵是單一,容易掌握。中西合璧只能將中國畫引入歧途:1、中國繪畫中的勾線與西洋繪畫中的明暗,放到一起,不相協調。2、中國畫用線求骨法用筆,概括空靈,但一塗明暗,就不易純粹。所以當近代中國畫在吸收西洋繪畫的寫實與焦點透視時,中國畫的詩書是很難協調到畫面之中。比如:郎士寧的中國畫,如果題有詩文,顯然是不和諧的,中國畫中的空間意識是基於中國的特有藝術書法的空間表現力。3、中國畫中的空間構造,即不是光影的寫實,也不是立體和透視,而是顯示一種類似音樂或舞蹈所起的空間感型。4、中國畫具有形式之美,有情感與人格的表現。它不是摹繪自然,卻又不完全抽象;是近乎文學作品般的抒情、逸致。但是,借鑑其豐富的色彩等等「局部」技法,為我所用,也是取長補短也,不失為明智之舉。
中國畫的發展中凝聚了多少代畫人探索奮鬥的結晶,這需要每一位有志於中國畫中求索的畫家、學人(愛好者)珍視的。詩、書、畫、印稱為「四全」,用書法的語彙統一於「一畫」之內。它們之間相互交融、相互影響,使得中國繪畫形式感更加完美,這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是浩如煙海、博大精深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厚積薄發;也是民族文化的精粹和驕傲。
顧紹驊
2015年11月30日星期一
附:
葉淺予:詩書畫印之間不是加法而是乘法的關係
2015-11-29
詩書畫印之間不是加法而是乘法的關係
——在一次座談會上的講話
葉淺予
中國畫的詩、書、畫、印的關係,有外部的,還有內部的。主要我想講講內部的關係問題。中國畫詩、書、畫、印擺在一塊,倒不是很早,我看最早在明朝,就是文人畫到了後期才提出畫家要有詩的修養、書法的修養、還有篆刻的修養。到現在還是這樣。可是,最近這30多年,對這個詩、書、畫、印的關係,不像過去那樣要求嚴格了。這跟我們曾經對藝術有著簡單的看法很有關係。有的認為,書法和篆刻,不就是在畫上題幾個字,蓋個圖章麼?是形式上的事。中國畫系的學生,毛筆字拿不出去,畫了畫要老師給他題款。甚至還有人認為題款是封建文人的玩意兒。我自己也曾經把它們只作為外部關係來理解。現在我覺得不能這麼看了。有必要把這個詩、書、畫、印的內部關係弄明白。
詩,唱出來就變成了歌,是有聲音的,跟畫不一樣。畫,是一種視覺的形象,空間的形象,而詩的範圍就大多了,它是時間的,它還有聲音,還能表現我們人的生理官能上的不同反應,視覺、聽覺、嗅覺。如:我們看到花,聞到花香,舌頭的味覺,吃點好東西;還有觸覺;詩都能夠反映而且都已反映過的。詩裡畫的聯繫非常密切,我們不是經常說:「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嗎?把這個詩大一點來看,也就是文學修養,這個大家都承認的,畫家要有文學修養。為什麼中國繪畫發展到後來,會產生文人畫?就是知識分子做了繪畫的主人,繪畫從畫工手裡轉到了知識分子手裡,中國的繪畫就發生了一個很大的變化,產生了文人畫。它有文學的背景,有詩歌的背景,繪畫的形象就豐富多了,形象所反映的內容,就深刻多了。文人畫在中國的繪畫史上創造了一個新的時代,起了質的變化,它不僅僅是「成教化、助人倫」的作用,它還要完成陶冶人的性情那種作用、審美範圍大了。中國畫之所以跟世界上其它民族繪畫不同,文人畫起了很大的作用,是一個很重要的標誌。我們一定要看到這一點,就是知識分子掌握了繪畫藝術,就決定了這個繪畫藝術發展的道路,這一點,跟我們現代人的思想是相合的。作為藝術家,應該有文學修養,作為中國的藝術家,如果你沒有自己的文學修養,那你這個繪畫作用就小了。但是,在前30多年中間,也有對文學修養比較簡單化的認識,好象一切藝術都要跟著文學走,拿文學的創作理論,來束縛自己,如「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後來還有「三突出」,「情節性繪畫」等。有個時期,繪畫內容裡一定要有情節,要反映生活中的矛盾,要製造情節。到了一定時候,發現這麼不行,束縛我們太厲害了,但又不能排除它,於是又自己造了一種「理論」,來解釋說我們自己的畫也有情節,說小鳥站在樹枝也是一種情節;到了秋天,一片葉子從樹上刮下來,掉在地上,說這也是個情節。用文學理論來「指導」繪畫理論,就產生了這樣的一些「情節」。其實,我們所說的文學修養,並不是讓你也一定去做個文學家,而是要有詩人的感覺去看待生活。我曾講過:「是藝術地表現生活,而不是科學地反映生活」。藝術的真實與科學的真實應有區別,我們不是畫科學掛圖。有個時期,我們拿繪畫來解釋生活,解釋政治,我覺得我那張《民族大團結》就有這種傾向。因為那個時期提倡無論什麼藝術或者文學,都是宣傳品,把文學藝術看成政治的,解釋政治或是實現政治的武器、工具,什麼畫「中心」啊!演「中心」啊!無非是解釋政治,政治概念通過藝術形式反映出來。
談到文學修養,我們過去的經驗也是很豐富的,這條道路中間,有很多暗礁,所以我們要正確地來對待這個問題,把這個文學修養融化在自己的思想裡,融化在自己的藝術作品中去。我們的藝術創作,不是那麼單純地畫一個形象,這個形象要有文學表現那樣的深度,這樣,才能夠把繪畫藝術不是看得那么簡單的了。這是講「詩」。
「書」,就是書法,這方面大家體會得比較深,你要畫中國畫,可這支毛筆你還用不好,那你這畫就沒法畫好。當然我們可以用畫圓圈,畫直線這些方法去練習,這是需要的,但繪畫用筆變化很多,而書法就是你作畫用筆很好的鍛鍊。我們那時上小學、中學的時候,一天到晚離不開毛筆,要掌握這個工具比較容易。但是後來,小學裡取消了毛筆字,那就困難了。學畫的人得特別強調這個練字,練筆法的運用和筆法的變化。並不是要你把寫字的一切具體東西都搬到畫上來,而是它能夠幫助你在運筆方面得到鍛鍊的機會。我們的中國畫系,也有書法課,但是,我們實際上不是太重視的,只是覺得需要而已。現在開了書法專業,這說明,我們的認識水平,是在逐步地提高,對自己民族藝術的認識逐步在提高。
葉淺予作品
葉淺予作品
葉淺予作品
我最近在看一本書:《書法美學引論》,講書法比較透徹。他首先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書法藝術只有中國有。阿拉伯國家雖然有,但他們是作為一種圖案、招牌寫的,不象我們,書法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獨立發展的一種藝術。為此,他作了一些分析。在我們腦子裡,書畫同源、文字的起源是象形的,是一種圖畫。但是他覺得,這只是個表面現象,文字在發展,早已離開了象形的階段,例如「形聲」、「轉注」等等。後來,講究聲音了,只是記錄語言的音。那麼,對書法藝術,你是不是還照原來的看法,認為它是一種圖畫呢?已經不是了。他把書法藝術跟音樂藝術擺在一起來看,最後他說:書法藝術,不是象圖畫那樣的空間藝術,它是一種時間藝術。他說:書法本身是一種運動,寫字是一種運動,它是有時間的,從起筆到收筆,從一個字,到一篇字,要看它的過程,欣賞它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時間形成的,主要是時間藝術,但同時也是空間藝術。我們畫畫也有個過程,但是我們最後的結果呢?是看你形象的效果,完成的一個完整的形象效果,所以它是空間藝術。但是它也包括時間藝術在內,這就是它的過程,它的作畫過程。書法更強調那點,跟音樂相提並論。這是比較新的一種看法,沒有人這樣提過,這也受西方現代美學的一些觀點的影響,就是「符號說」,認為藝術形式本身就是個符號。關於這個問題,我們現在藝木理論界,接受這個觀點的人也不少,比如研究戲曲理論的人提到.戲曲也是中國所特有的,他們就尋這個源,為什麼會形成這樣一種特殊的形式呢?他們也從中國的文字、中國所特有的漢字來找,說漢字本身是一種符號,是一種符號的藝術。戲曲的所特有的動作,戲曲的程式,戲曲的表現手法,是一種程式化的,但程式化解決不了整個戲曲的問題,他提出了符號論,戲曲的很多動作是符號,象徵性的。那麼,中國畫的符號是從哪裡來的呢?我覺得值得我們大家來鑽一鑽,為什麼中國繪畫有自己這樣一種特殊的面貌,現在外國人也開始對我們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感興趣了。
葉淺予作品
葉淺予作品
「印」的問題,至少,印與書法有直接關係,它所追求的是一致的。篆刻這個東西,要你在這麼小的一個方塊塊裡邊作文章,這是它的特點,這個文章是什麼?構圖、筆法,關係要擺好,疏密虛實,這裡邊很有學問。它是用刀刻的,不是用筆寫的,所以它的藝術效果跟書法本身又不一樣,又對書法、對繪畫有影響。比方吳昌碩跟齊白石,吳昌碩在書法上,畫法上,用筆都是正鋒、中鋒、藏鋒不露,都是圓筆,圖章也是自己那個風格,圓的,軟的,齊白石跟他相反,用方筆,偏鋒方筆,齊白石圖章刻出來刀法硬極啦,他的一刀就是一筆。吳昌碩的圖章,可以修修弄弄。這兩個人很不相同,所以,畫的形象效果也不一樣。
篆刻,自己有自己的特徵,過去講畫家自己要刻圖章。而書法,對於我們中國畫家來講,是重要的基礎,就是練筆的基礎,怎麼發揮我們這支筆的作用。
葉淺予作品
葉淺予作品
葉淺予作品
葉淺予國畫 1977年 農村新貌圖 82x149cm
那麼,是不是詩、書、面、印這樣一種關係,以後就不變了呢?要變的,這四種修養的關係,本來也不是突如其來的,它也是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到了明清的時候才完整。
最近我讀到一點書,也讀了一點文章,跟今天我講這個題目有點關係的。一本是《中國美學史大綱》,它範圍很大,詩歌、小說、文學、音樂、繪畫,都接觸到了,每一個時代的主要觀點、詩論、樂論、畫論,它都接觸到了。還有本剛才提到過的《書法美學引論》,作者葉秀山,搞哲學的。李小山和張少俠合寫了一本《中國現代繪畫史》,觀點很明確,把中國畫家分兩類,一類是革新的,一類是繼承的,繼承的就是幾位老畫家,就是博抱石、潘天壽、齊白石這些個。一類是革新的,革新的是林風眠、徐悲鴻、劉海粟,還有顏文梁,四個,就是學西方的東西,來革新中國的東西。他重視這一批,輕視另一批,就是繼承傳統的。這裡邊哪!也帶到葉淺予(眾笑)。但是,我覺得這本書還是寫得很及時的,現在沒有人敢寫,儘管它是比較偏,但是別人也可以寫嘛!對他不同的觀點,可以再寫嘛!他有勇氣,令人欽佩,就是不怕犯錯誤所有的老畫家,逐個都評論了一番。但是沒評到點子上,沒說出所以然來。
葉淺予作品
葉淺予作品
葉淺予作品
葉淺予作品
我們現在有責任,對過去的幾個大家, 應該有新的認識,我也想鑽一鑽這個問題。今天上午提到一個問題:不怕挨罵!這一點很重要,我這個人就是不怕挨罵的,我說錯了就說錯。李小山儘管批評我葉淺予你明明是漫畫家,怎麼「去畫什麼國畫」了,在國畫前面「什麼」兩個字,「什麼國畫」,明明是瞧不起的意思,貶低的意思,我並不生氣。在讀的幾篇文章裡,有一篇是老美學家伍蠹甫的。他說:藝術,它的主要的特徵在於它的形式,形式是什麼呢?是符號。前面提到,戲曲理論也談到了「符號論」。這些對我的啟發就是:中國繪畫的根子在什麼地方要找出來,為什麼西方對我們的繪畫發生興趣。我希望大家應該在這些方面鑽一鑽,這個地方你鑽了以後,對你的藝術創作會有幫助的。
我就講這麼幾點,完全是個人的體會,也沒有找很多材料。總之,作為中國繪畫,它需要詩、書、印來豐富自己的表現力,他們的關係,不僅僅是表面的、外部的關係、不是一種簡單的加法關係,而應是一種乘法的關係,請大家想想,是不是這樣。
(趙立忠整理,原載《美術》)
葉淺予 (1907.3.31 -1995),浙江桐廬人,從事國畫教育,以舞蹈、戲劇人物為主的國畫創作,中國漫畫和生活速寫的奠基人。曾任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文聯委員,中國畫研究院副院長,中央美院教授。擅人物、花鳥、插圖、速寫等。曾為矛盾小說《子夜》、老舍劇本《茶館》等書插圖,出版個人畫集多種。 創作長篇漫畫《王先生》、《小陳留京外史》、組畫《天堂記》等,著有《畫餘記畫》和《十年惡夢錄》 。
來源:中國書畫藝術精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