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是中國畫走向輝煌的標誌

2021-01-08 顧紹驊的詩情畫意

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是中國畫走向輝煌的標誌

中國畫在其漫長的發展進程中,形成了對意與境、形與神、感性與理性等關係的獨特的美學理論,尤其是在表現形式上,將繪畫、書法、詩詞、篆刻等進行有機結合,形成了中國畫獨特的形式美感,成為具有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底蘊的藝術形式;詩、書、畫、印結合,是中國畫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發展階段】在宋代以前,畫上是很少題字的,只是在不顯眼的角落裡,寫著作者小小的姓名;那時雖然也有題畫詩,卻不是寫在畫面上的。到了宋代,才有一些詩人兼書法家的畫家,開始在自己作的畫上書一段題記或一首詩。這樣,詩、書、畫開始結合起來,中國畫歷史發展中的文人畫也開始了萌芽。文人畫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個專有名稱,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的文人、士大夫的繪畫,以區別於民間畫工和宮廷畫師的繪畫。到了元代,隨著文人畫的繼續發展,印也加入了詩、書、畫的行列,於是詩、書、畫、印就像四個孿生姐妹一樣,形影不離,這一藝術形式一出現,就被當時的畫家們普遍採用。到了明情兩代,文人畫壟斷了畫壇,詩書畫印結合的藝術形式也就日臻完善了。

【傳統文化底蘊】詩、書、畫、印乃中華傳統文化之美也:

一乃:書畫都通於舞。唐代張旭見公孫大娘舞劍,因悟草書;吳道子觀斐將軍舞劍而畫法益進。書法中所謂氣勢,所謂結構,所謂力透紙背,都是表現著書法的空間意境。能以書法通於畫法,為古來所獨創者,則有陸探微。唐張彥遠《論畫六法》云:「夫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用於筆,故工畫者多善書。是形似骨氣中,皆書法也」。元趙孟在繪畫發展的新階段,也提出了書畫用筆的觀點:「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趙之謙山水尤佳,以其精通書法,學綜漢魏,以得其畫。吳昌碩說:「直從書法演畫法,絕藝未感談其餘」。此話真是有感而發,我們不難從吳先生的畫中看出多年臨習《石鼓文》的功力。是畫為書「化」的最典範的標誌。中國畫法從書法來,畫法全是書法,欲明畫法,先究書法。黃賓虹說:「書畫同源,能以書法通於畫法,為古來獨創者則有陸探微。」「吾嘗以山水作字,而以字作畫。凡畫山,其轉折處,欲其圓而氣厚也,故吾以懷素草書折釵股之法行之。凡畫山,其向背處,欲其陰陽之明也,故吾以蔡中郎八分飛白之法行之。凡畫山,有屋有橋,欲其體正而意貞也,故吾以顏魯公書如錐畫沙之法行之。凡畫山,山上必有雲,欲其流行自在而無滯相也,故吾以鐘鼎大篆之法行之……」  故曰:「書中有畫,畫中有書。」

二曰:詩與畫,相傳唐代詩人、畫家王維得到客人送的《按樂圖》很興奮,王維說這是畫的《霓裳羽衣曲》第三遍的第一段,客人不信,請來樂工演奏那段舞曲,這才信服。因此說,圖畫只能畫出一瞬間的演奏活動即「止(只)能畫一聲」而不是一段舞曲的演奏過程。唐代詩人徐凝在題畫詩中這樣寫道「一水寂寥青靄合,兩崖崔萃白雲殘;畫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聲出樹難」詩的前兩句是寫畫中景,後兩句是詩人發出的感嘆:畫家挖空心思,終究畫不出「三聲」連續的猿啼,因為他止(只)能畫一聲,而悽楚動人的猿三聲,是畫面上表達不出的,此繪畫之弊也……。然詩歌(詞、賦)卻能做到表現時間、空間、環境、音樂、舞蹈等,人世間的喜、怒、哀、樂及萬事萬物的刻畫等——包羅萬象;也正好彌補繪畫之不足。但詩是含蓄的,不及畫的直觀通俗易懂。詩畫是同源的,它們都能表現客觀事物的形象、體態的變化和絢麗的色彩,優美的韻致等。同樣經過意識的思維,藝術的處理,前者是用文字來表現,後者是畫材來表現,所以說,詩中有畫,而不全是畫,畫中有詩,而不全是詩,詩畫各有表現的可能性範圍。蘇東坡論唐朝詩人兼畫家王維的《藍田煙雨圖》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描寫自然景物的一些詩確實是詩中有畫境,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簡直是一幅畫。但是畫和詩的分界仍是不能泯滅的,也是不應該泯滅的,它們各有各的特殊表現力和特殊表現領域。宋朝文人晁以道有詩云:「畫寫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詩傳畫外意,貴有畫中態。」畫外意,待詩來傳,才能圓滿,詩裡具有畫所寫的形態,才能形象化,具體化,不至於太抽象。王維詩:「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這可以說是一幅有音有形的立體畫卷。

三是:根據文字學家的研究,文字是作為記錄語言的工具而存在,間接表達意思。而語言只有作為文學的藝術語言形式而存在時,最能表現其藝術的功能,否則它只是毫無意義的記事符號。魯迅先生曾指出:中國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惑心,一也;音美以惑耳,二也;形美以惑目,三也」。書法是我國文字的藝術化,作品只有達到這「三美」的統一,才稱得上是書法藝術品,才稱得上書法美。因此,真正的書法藝術不僅能以其形美作用於視覺,而且也以其音美作用於聽覺,意美作用於心靈。因此,書體必須與文學的內容密切結合,才能最佳的展現其藝術價值。書體與文學內容的配合,必須互有同步的感情色彩、藝術境界。如不協調,就會給書法藝術的價值帶來損害。試以《瘦金體》的筆法去寫《大唐中興頌》顯然氣勢不足。康有為說:「筆畫完好,精神流露,能移人情,乃書之至極」。所以,古代的優秀的碑帖,正是書家以其不同風格的書藝去表現其文字內容的。《蘭亭序》、《祭侄稿》、《黃州寒食帖》即是。也許這就是形式和內容的統一吧!  

四為:畫與印,印應該看作是書法和繪畫的結合物。印印,就是印章,最初只是一種信物,與畫沒有關係的。最早的甲骨文可能是印的先聲,它為後人的印學發展無疑埋下了種子。之後的鐘鼎文,石鼓文,漢碑,是書法與鑄造、雕刻藝術的積極實踐。《周禮》記:「貨賄用璽節」,即是商品貨物的交流要用印以明其屬以取其信,作為後來文字交流的書札也是如此。漢前紙帛不興,沒有印泥問世,所以漢印大多都是官印和私印,只是用於泥封而已。兩晉以後,以「二王」為代表的書法家地位的確立,標誌著書法藝術的自我覺醒,書法家開始受到社會的重視。欣賞者或收藏者,也開始追求藏品的價值,「版權所有」的有力刺激,無疑推動款書款印的發展:在唐以前,書畫本無款印。唐代考藏印的出現是款印最重要的開端。鑑藏書畫風;存世最早的陸機《平復帖》與展子虔的《遊春圖》,是書畫名作中的雙璧,其上均無款。唐代一些書法名作如《告身》、《書譜》等,也都無款書與款印。五代楊凝式《韭花帖》、《神仙起居法》等,都無款印。可知當時並無用款印的習慣。蔡襄為宋朝的名家,他的尺牘題跋不少,但也不用款印。一代文宗歐陽修的一件尺牘,用了一方「六一居士」印,顯然是起到標明作者、藉以取信的目的,但也只是偶爾為之,這與他的金石愛好有關。而蘇東坡、米芾的作品中,用款印較多,但格式不一,種類繁多,特別是以鑑藏印較多。宋人的印多是鑑藏印,它和官印的比例格式完全等同,承於唐代,鑑印押於裱縫處,或疊押於墨跡之上,或夾於字裡行間。印章細邊,印文細圓,這樣就不會損失原跡的點畫與清晰。甚至到了元代趙孟時,還保存了這一習慣。時至明清,為了保持款印和款書不互相削弱,人們習慣印押於書後的使用方法。宋代時有兩印上下相系與連印的出現,說明已開始追求藝術上的美觀與和諧,如上小下大,印風、印文有異,或名或字或號。但那也是作為一種印證之用,以表明此畫的所有權。印可以是作畫者的,可以是鑑賞者的,也可以是收藏者的。印沒有成為畫面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就是還沒有入畫。書法家已把印款作為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為此需花費不少心血。從而有趙孟對書畫印的全面鋪開,文徵明、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等集詩書畫印於一身。這依賴於宋人將款印帶到藝術領域,不然,印章或許還是實用工具而已,也就不會有近代自製印的風行,不會去追求款印的形式效果與書畫印風格協調一致的審美傾向。可以看出,這時印已衝淡了原有的實用觀念。所以,書法家對款印的嘗試,成就了詩書畫印一體化的中國書畫美學觀的建立,印的形式統一是以書法為形式起點的。到了元代,由於水墨畫的興起,佔其餘畫種的絕對壓倒優勢。由於水墨畫上只有黑白二色,或只是黑白的濃淡變化,顯得有一些沉悶,於是一種朱文印章出現了。朱文印章押到畫上已不僅僅是一種信物的標記,它已成為畫面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起著活躍畫面氣氛的作用。 2.印的種類一般說來,一個中國畫家的印章是很多的,概括起來有三種:(1)姓名章:這是畫家們最常用的。古代畫家的名字,別號往往有好幾個;姓名章呢,習慣用兩顆,白文章刻姓名,朱文章刻別號。(2)齋館章:是表示畫家住處的。中國古代的文人都愛給自己的住處取個什麼齋,或什麼館的名。(3)閒章:大都是刻一句成語,格言或畫家的主張,真是五花八門,豐富多彩。如「師造化」「行萬裡路」、,是表示畫家主張師法自然,反對刻意臨摹的。如「孺子牛」「江山多、嬌」等是表示一種奉獻精神和反映時代特徵的。但這種印章一般都要與畫的內容有所聯繫。 3.印畫結合的形式印章押在畫上,還要與繪畫在形式上緊密結合。印章在篆刻時講究字體、刀法、風格,是一門獨立的藝術。但是印在畫上,就成為了畫面不可分割的部分了。因此,蓋印的時候也要非常考究,要考慮整幅畫的構圖、色彩,要起到呼應、對比、配合的作用。有時候畫的一面空了些,另一面又重了些,顯得有些不穩,在顯得空的一面適當地蓋上一印,用朱紅的色彩一壓,畫面就穩住了,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印章上所用的文字,以篆文為主,也有隸楷,所以學印者,要先攻文字學與篆隸楷草。鄧石如說:「印從書出」。吳昌碩即是得力於《石鼓文》,自有一股雄悍之氣,其金石氣也咄咄逼人。齊白石以《三公山碑》、《天發神讖碑》入印,畫法、書法、刀法和諧統一,質樸無華。印章不同於繪畫,卻又和繪畫息息相通。講究分朱布白與字體縱橫交錯的配置,所以「治印如作畫,畫質佳者疏密濃淡恰臻其妙」,也講究「密不透風,疏可走馬」。治印至精能處亦當如此。  治印講究切、勒、鑿、錘之刀法。「刀筆渾潤無跡可尋,神品也 ;有筆無刀,妙品也;有刀無筆,能品也。」潘天壽說:「治印須有筆有墨,有墨者謂其具有篆筆之至也。」「治印須隨字畫之方圓曲折以運力,斷不可因力而害筆」。所以說,學印先學書,方寸之間定有大世界。

近代隨著清朝後期以來政治上的無能、國力匱乏、經濟、科技、軍事的落後等等因素,導致「八國聯軍」用洋槍洋炮「轟」開我國的國門,不僅僅是使「天朝龍顏」俱失,就連國民的信仰也隨之崩潰;於是,崇洋媚外之心,因為國境突變而突顯。以致「革新派」否定一切,打倒一切;

如康有為:「今宜取歐畫寫形之精,以補吾畫之短。」陳獨秀:「改良中國畫斷不能不採取洋畫寫實的精神。」徐悲鴻:「中國畫八百年來習慣,尤重生紙,顧生紙最難盡色,此為畫術進步之大障礙。」徐悲鴻的「將西方造型藝術融於中國畫,放棄'白描』改為素描,追求'光影效果』使得中國繪畫語言得以豐富、更形象(按照齊白石的觀點:媚俗也、匠氣也。但卻忽略了中國畫的文化內涵、人文底蘊;繪畫技法相對於文化內涵是單一,容易掌握;而中國畫的豐富文化底蘊,不是表面上的「光鮮靚麗」所能夠代表(代替)的,也是不容易被掌握。這種「西風東漸、中西合璧」給中國畫帶來毀滅性打擊!從藝術層面上看,「五四」時期的「美術革命」把中國繪畫的衰落歸於文人畫的逸氣和寫意,從而倡導寫實精神來代替文人畫傳統,無疑是相當淺薄的。

這樣的「民族自卑」已經伴隨中國畫一百多年了!已經使中國畫的「元氣」大傷了,如果不及時補救,我之國粹——中國畫必將淪為西洋畫的「附屬品」而真正的殤夭了……!此絕非筆者的危言聳聽:2014年9月12日晚上八點多鐘,中央電視臺《書畫頻道》播出了「慶祝開播八周年」的節目,節目邀請了中國畫院副院長盧禹舜,中國美協秘書長徐裡,中國美術館研究員、研究部主任美術評論家劉曦林,藝術批評家,獨立策展人。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史博士朱其等談到中國畫的發展時,都認為當代中國畫已經「歐化」——考美院,中國畫系也與油畫系的考試科目是一樣的考素描、色彩,而中國畫的「必備」書法、白描、古詩詞、古漢語等等全是空白……;現在,讓美院教師(授)教授「題畫詩」,也是不現實的……。

然而,技法是外顯的、相對於文化內涵是單一,容易掌握。中西合璧只能將中國畫引入歧途:1、中國繪畫中的勾線與西洋繪畫中的明暗,放到一起,不相協調。2、中國畫用線求骨法用筆,概括空靈,但一塗明暗,就不易純粹。所以當近代中國畫在吸收西洋繪畫的寫實與焦點透視時,中國畫的詩書是很難協調到畫面之中。比如:郎士寧的中國畫,如果題有詩文,顯然是不和諧的,中國畫中的空間意識是基於中國的特有藝術書法的空間表現力。3、中國畫中的空間構造,即不是光影的寫實,也不是立體和透視,而是顯示一種類似音樂或舞蹈所起的空間感型。4、中國畫具有形式之美,有情感與人格的表現。它不是摹繪自然,卻又不完全抽象;是近乎文學作品般的抒情、逸致。但是,借鑑其豐富的色彩等等「局部」技法,為我所用,也是取長補短也,不失為明智之舉。

中國畫的發展中凝聚了多少代畫人探索奮鬥的結晶,這需要每一位有志於中國畫中求索的畫家、學人(愛好者)珍視的。詩、書、畫、印稱為「四全」,用書法的語彙統一於「一畫」之內。它們之間相互交融、相互影響,使得中國繪畫形式感更加完美,這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是浩如煙海、博大精深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厚積薄發;也是民族文化的精粹和驕傲。

顧紹驊

2015年11月30日星期一

附:

葉淺予:詩書畫印之間不是加法而是乘法的關係

2015-11-29

葉淺予

詩書畫印之間不是加法而是乘法的關係

——在一次座談會上的講話

葉淺予

中國畫的詩、書、畫、印的關係,有外部的,還有內部的。主要我想講講內部的關係問題。中國畫詩、書、畫、印擺在一塊,倒不是很早,我看最早在明朝,就是文人畫到了後期才提出畫家要有詩的修養、書法的修養、還有篆刻的修養。到現在還是這樣。可是,最近這30多年,對這個詩、書、畫、印的關係,不像過去那樣要求嚴格了。這跟我們曾經對藝術有著簡單的看法很有關係。有的認為,書法和篆刻,不就是在畫上題幾個字,蓋個圖章麼?是形式上的事。中國畫系的學生,毛筆字拿不出去,畫了畫要老師給他題款。甚至還有人認為題款是封建文人的玩意兒。我自己也曾經把它們只作為外部關係來理解。現在我覺得不能這麼看了。有必要把這個詩、書、畫、印的內部關係弄明白。

1 《新安江水庫》

詩,唱出來就變成了歌,是有聲音的,跟畫不一樣。畫,是一種視覺的形象,空間的形象,而詩的範圍就大多了,它是時間的,它還有聲音,還能表現我們人的生理官能上的不同反應,視覺、聽覺、嗅覺。如:我們看到花,聞到花香,舌頭的味覺,吃點好東西;還有觸覺;詩都能夠反映而且都已反映過的。詩裡畫的聯繫非常密切,我們不是經常說:「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嗎?把這個詩大一點來看,也就是文學修養,這個大家都承認的,畫家要有文學修養。為什麼中國繪畫發展到後來,會產生文人畫?就是知識分子做了繪畫的主人,繪畫從畫工手裡轉到了知識分子手裡,中國的繪畫就發生了一個很大的變化,產生了文人畫。它有文學的背景,有詩歌的背景,繪畫的形象就豐富多了,形象所反映的內容,就深刻多了。文人畫在中國的繪畫史上創造了一個新的時代,起了質的變化,它不僅僅是「成教化、助人倫」的作用,它還要完成陶冶人的性情那種作用、審美範圍大了。中國畫之所以跟世界上其它民族繪畫不同,文人畫起了很大的作用,是一個很重要的標誌。我們一定要看到這一點,就是知識分子掌握了繪畫藝術,就決定了這個繪畫藝術發展的道路,這一點,跟我們現代人的思想是相合的。作為藝術家,應該有文學修養,作為中國的藝術家,如果你沒有自己的文學修養,那你這個繪畫作用就小了。但是,在前30多年中間,也有對文學修養比較簡單化的認識,好象一切藝術都要跟著文學走,拿文學的創作理論,來束縛自己,如「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後來還有「三突出」,「情節性繪畫」等。有個時期,繪畫內容裡一定要有情節,要反映生活中的矛盾,要製造情節。到了一定時候,發現這麼不行,束縛我們太厲害了,但又不能排除它,於是又自己造了一種「理論」,來解釋說我們自己的畫也有情節,說小鳥站在樹枝也是一種情節;到了秋天,一片葉子從樹上刮下來,掉在地上,說這也是個情節。用文學理論來「指導」繪畫理論,就產生了這樣的一些「情節」。其實,我們所說的文學修養,並不是讓你也一定去做個文學家,而是要有詩人的感覺去看待生活。我曾講過:「是藝術地表現生活,而不是科學地反映生活」。藝術的真實與科學的真實應有區別,我們不是畫科學掛圖。有個時期,我們拿繪畫來解釋生活,解釋政治,我覺得我那張《民族大團結》就有這種傾向。因為那個時期提倡無論什麼藝術或者文學,都是宣傳品,把文學藝術看成政治的,解釋政治或是實現政治的武器、工具,什麼畫「中心」啊!演「中心」啊!無非是解釋政治,政治概念通過藝術形式反映出來。

2 葉淺予作品

談到文學修養,我們過去的經驗也是很豐富的,這條道路中間,有很多暗礁,所以我們要正確地來對待這個問題,把這個文學修養融化在自己的思想裡,融化在自己的藝術作品中去。我們的藝術創作,不是那麼單純地畫一個形象,這個形象要有文學表現那樣的深度,這樣,才能夠把繪畫藝術不是看得那么簡單的了。這是講「詩」。

「書」,就是書法,這方面大家體會得比較深,你要畫中國畫,可這支毛筆你還用不好,那你這畫就沒法畫好。當然我們可以用畫圓圈,畫直線這些方法去練習,這是需要的,但繪畫用筆變化很多,而書法就是你作畫用筆很好的鍛鍊。我們那時上小學、中學的時候,一天到晚離不開毛筆,要掌握這個工具比較容易。但是後來,小學裡取消了毛筆字,那就困難了。學畫的人得特別強調這個練字,練筆法的運用和筆法的變化。並不是要你把寫字的一切具體東西都搬到畫上來,而是它能夠幫助你在運筆方面得到鍛鍊的機會。我們的中國畫系,也有書法課,但是,我們實際上不是太重視的,只是覺得需要而已。現在開了書法專業,這說明,我們的認識水平,是在逐步地提高,對自己民族藝術的認識逐步在提高。

葉淺予作品

葉淺予作品

葉淺予作品

我最近在看一本書:《書法美學引論》,講書法比較透徹。他首先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書法藝術只有中國有。阿拉伯國家雖然有,但他們是作為一種圖案、招牌寫的,不象我們,書法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獨立發展的一種藝術。為此,他作了一些分析。在我們腦子裡,書畫同源、文字的起源是象形的,是一種圖畫。但是他覺得,這只是個表面現象,文字在發展,早已離開了象形的階段,例如「形聲」、「轉注」等等。後來,講究聲音了,只是記錄語言的音。那麼,對書法藝術,你是不是還照原來的看法,認為它是一種圖畫呢?已經不是了。他把書法藝術跟音樂藝術擺在一起來看,最後他說:書法藝術,不是象圖畫那樣的空間藝術,它是一種時間藝術。他說:書法本身是一種運動,寫字是一種運動,它是有時間的,從起筆到收筆,從一個字,到一篇字,要看它的過程,欣賞它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時間形成的,主要是時間藝術,但同時也是空間藝術。我們畫畫也有個過程,但是我們最後的結果呢?是看你形象的效果,完成的一個完整的形象效果,所以它是空間藝術。但是它也包括時間藝術在內,這就是它的過程,它的作畫過程。書法更強調那點,跟音樂相提並論。這是比較新的一種看法,沒有人這樣提過,這也受西方現代美學的一些觀點的影響,就是「符號說」,認為藝術形式本身就是個符號。關於這個問題,我們現在藝木理論界,接受這個觀點的人也不少,比如研究戲曲理論的人提到.戲曲也是中國所特有的,他們就尋這個源,為什麼會形成這樣一種特殊的形式呢?他們也從中國的文字、中國所特有的漢字來找,說漢字本身是一種符號,是一種符號的藝術。戲曲的所特有的動作,戲曲的程式,戲曲的表現手法,是一種程式化的,但程式化解決不了整個戲曲的問題,他提出了符號論,戲曲的很多動作是符號,象徵性的。那麼,中國畫的符號是從哪裡來的呢?我覺得值得我們大家來鑽一鑽,為什麼中國繪畫有自己這樣一種特殊的面貌,現在外國人也開始對我們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感興趣了。

葉淺予作品

葉淺予作品

「印」的問題,至少,印與書法有直接關係,它所追求的是一致的。篆刻這個東西,要你在這麼小的一個方塊塊裡邊作文章,這是它的特點,這個文章是什麼?構圖、筆法,關係要擺好,疏密虛實,這裡邊很有學問。它是用刀刻的,不是用筆寫的,所以它的藝術效果跟書法本身又不一樣,又對書法、對繪畫有影響。比方吳昌碩跟齊白石,吳昌碩在書法上,畫法上,用筆都是正鋒、中鋒、藏鋒不露,都是圓筆,圖章也是自己那個風格,圓的,軟的,齊白石跟他相反,用方筆,偏鋒方筆,齊白石圖章刻出來刀法硬極啦,他的一刀就是一筆。吳昌碩的圖章,可以修修弄弄。這兩個人很不相同,所以,畫的形象效果也不一樣。

篆刻,自己有自己的特徵,過去講畫家自己要刻圖章。而書法,對於我們中國畫家來講,是重要的基礎,就是練筆的基礎,怎麼發揮我們這支筆的作用。

葉淺予作品

葉淺予作品

葉淺予作品

葉淺予國畫 1977年 農村新貌圖 82x149cm

那麼,是不是詩、書、面、印這樣一種關係,以後就不變了呢?要變的,這四種修養的關係,本來也不是突如其來的,它也是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到了明清的時候才完整。

最近我讀到一點書,也讀了一點文章,跟今天我講這個題目有點關係的。一本是《中國美學史大綱》,它範圍很大,詩歌、小說、文學、音樂、繪畫,都接觸到了,每一個時代的主要觀點、詩論、樂論、畫論,它都接觸到了。還有本剛才提到過的《書法美學引論》,作者葉秀山,搞哲學的。李小山和張少俠合寫了一本《中國現代繪畫史》,觀點很明確,把中國畫家分兩類,一類是革新的,一類是繼承的,繼承的就是幾位老畫家,就是博抱石、潘天壽、齊白石這些個。一類是革新的,革新的是林風眠、徐悲鴻、劉海粟,還有顏文梁,四個,就是學西方的東西,來革新中國的東西。他重視這一批,輕視另一批,就是繼承傳統的。這裡邊哪!也帶到葉淺予(眾笑)。但是,我覺得這本書還是寫得很及時的,現在沒有人敢寫,儘管它是比較偏,但是別人也可以寫嘛!對他不同的觀點,可以再寫嘛!他有勇氣,令人欽佩,就是不怕犯錯誤所有的老畫家,逐個都評論了一番。但是沒評到點子上,沒說出所以然來。

葉淺予作品

葉淺予作品

葉淺予作品

葉淺予作品

我們現在有責任,對過去的幾個大家, 應該有新的認識,我也想鑽一鑽這個問題。今天上午提到一個問題:不怕挨罵!這一點很重要,我這個人就是不怕挨罵的,我說錯了就說錯。李小山儘管批評我葉淺予你明明是漫畫家,怎麼「去畫什麼國畫」了,在國畫前面「什麼」兩個字,「什麼國畫」,明明是瞧不起的意思,貶低的意思,我並不生氣。在讀的幾篇文章裡,有一篇是老美學家伍蠹甫的。他說:藝術,它的主要的特徵在於它的形式,形式是什麼呢?是符號。前面提到,戲曲理論也談到了「符號論」。這些對我的啟發就是:中國繪畫的根子在什麼地方要找出來,為什麼西方對我們的繪畫發生興趣。我希望大家應該在這些方面鑽一鑽,這個地方你鑽了以後,對你的藝術創作會有幫助的。

我就講這麼幾點,完全是個人的體會,也沒有找很多材料。總之,作為中國繪畫,它需要詩、書、印來豐富自己的表現力,他們的關係,不僅僅是表面的、外部的關係、不是一種簡單的加法關係,而應是一種乘法的關係,請大家想想,是不是這樣。

(趙立忠整理,原載《美術》)

葉淺予 (1907.3.31 -1995),浙江桐廬人,從事國畫教育,以舞蹈、戲劇人物為主的國畫創作,中國漫畫和生活速寫的奠基人。曾任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文聯委員,中國畫研究院副院長,中央美院教授。擅人物、花鳥、插圖、速寫等。曾為矛盾小說《子夜》、老舍劇本《茶館》等書插圖,出版個人畫集多種。 創作長篇漫畫《王先生》、《小陳留京外史》、組畫《天堂記》等,著有《畫餘記畫》和《十年惡夢錄》 。

來源:中國書畫藝術精品網

相關焦點

  • 程大利:中國畫的評判標準爭議百年今未絕
    自康有為之後,陳獨秀提出「首先要革『四王』畫的命」,堅持採用「歐洲的寫實主義」,以拯救中國畫的主張,進而興起了全盤否定「四王」的潮流。陳獨秀甚至支持錢玄同廢除漢字的主張,認為漢字是阻礙中國進步的絆腳石,要革除它。在陳獨秀看來,元以後的中國畫一天天走向沒落。這個沒落之說,被「五四」以後的美術史著作一直沿用著,甚至影響到1949年之後的美術史。
  • 李超德:中國畫教學素描之爭的三個問題
    一方面,從西方引進的素描繪畫造型系統,對近現代中國畫的創作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無論是以徐悲鴻、蔣兆和為代表的「徐蔣體系」,還是新中國成立後的新浙派人物畫創作,都是素描改良國畫的成功案例。另一方面,堅守傳統的畫家和學者認為,恰恰是素描的過度推廣使國畫的發展偏離了軌道,甚至認為素描對中國畫的發展形成阻礙作用,堅持「去素描化」,認為要提升國畫創作水平,加強傳統文化如詩書畫印的訓練是基本途徑。
  • 中國畫的筆墨風骨——著名書畫家、指墨畫大師朱祖國談中國畫藝術
    難道真正的中國畫在逐漸地消失了嗎?著名書畫家、指墨畫藝術大師朱祖國先生談起中國畫很無奈感慨:他認為中國畫創作的方向以及對傳統的認知似乎出了問題,意筆越來越少真正一筆筆畫出來的基本上沒有!
  • 2020全國兩會獻禮藝術家★中國書畫印名家徐雄關藝術展評
    2020全國兩會獻禮藝術家★中國書畫印名家徐雄《今日世界》雜誌執行主編趙忠範詩書畫印的結合是中國文化藝術的重要特徵和最高境界。詩書畫印並不僅僅是一種「一專多能」的譁眾取寵,而是一種無限接近中國藝術精神的通途,更是中國人為自己打開的一扇觀察世界的窗牖。
  • 詩與畫中的大白鵝,詩中韻味各不同,畫中栩栩如生!
    這首詩是大部分人童年學會的第一首詩吧?可謂中國啟蒙第一詩了。據動物學研究說鵝的祖先是大雁。只是我不太懂,但是雁和鵝相差有點大。倒是同天鵝長得比較類似。而且有些鵝長得個頭大,有時會誤認為是天鵝。比如下圖第一張是白天鵝,第二張是家鵝。
  • 詩畫點染雁蕩山
    ■四川成都 肖伊緋 《唐詩畫譜》是一部明代刊刻的詩、書、畫、刻四美備具的版畫圖譜。書中所收絕句,大多是唐代著名詩人,如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李商隱、杜牧等人的佳作。
  • 留日生涯如何影響11位畫家的中國畫創作
    建國後轉向以歌頌為主調的明朗歡愉,色彩再度變得濃麗、唯美,但已不再是早期的日本畫法,而主要是傳統的勾勒填色方法,工寫結合,屬於有新年畫特徵的新人物畫,並將這些畫法運用於花鳥動物畫,向傳統適度回歸。又在1973年「文革」中,以82歲高齡,憑照片和印本,遍臨歷代名跡五十餘幀,不斤斤於形似,從氣勢、意趣、筆法諸方面悉心揣摩,終創雄壯、蒼勁、渾厚、樸拙、恣縱、古厚的大寫意面貌。他的這種以筆墨為根本,以幾乎從未停歇的對中西繪畫的並行研習為方式的嘗試,為「融合中西」和「中國畫改良」提供了獨特的經驗。
  • 圓桌|「不求聞達」的朱豹卿人與畫,可以檢驗是否真懂中國畫
    最近正在浙江義烏春及草廬美術館展出的「撥霧南山——朱豹卿書畫展」首次展出了朱豹卿先生家屬珍藏的一百多件代表作品。來自國內文化藝術界的相關研究者就朱豹卿先生在中國畫史中的意義與思考進行了研討發言。一些學者認為,朱豹卿生前「不求聞達」的背後:看得到一種真正的安靜,「他的畫是個試金石,可以檢驗一個人是否真正懂得中國畫。」
  • 於志學的馴鹿與中國畫的書寫性
    中國畫與西洋畫最大的差別首先是中國畫的「書寫性」而不是西洋畫的描繪性。書寫性為中國畫所獨有,它與中國的書法藝術緊密相關。中國畫是線形藝術,其水墨畫線條必須有深厚的書法功底。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工畫者多善書」,強調畫家必須善書法。歷史上的繪畫大家無一不是書法高手,很多大畫家以「寫」為中國畫的最高境界。
  • 這草書詩卷,滿滿的書仙氣,詩與古文的結合,真是獨特!
    點這裡進入:書法研習院微店 王鐸草書《為葆光張老親翁書》詩卷,自署書於庚寅年(清順治七年,1650年)。縱30釐米,橫364.5釐米,唐詩五律八首。凡六十三行,共三百五十八字。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其書學古功深、風格鮮明、筆力雄強。
  • 【國畫研究】著名畫家江雪川的中國畫與禪
    他將中國畫的品位提高到空前的高度。 他在《畫禪室隨筆》中也極力主張「不行萬裡路,不讀萬卷書,欲作畫祖,其可得乎」。他畫山水畫注重造境、寫意,向更加意象化、書寫化的方向推進,從而奠定了中國畫的寫意精神。我這裡只舉董其昌參禪後把書畫藝術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高度的範例,其實歷史上還有許多書畫家取得非凡的成就,都與禪宗思想有關,如「元四家」「清四僧」等。 書畫家和禪意結合,更是很自然的事情,並非刻意為之。
  • 別急著說你畫的是文人畫,先來看看文人畫的九大境界!
    以書法入畫,不僅是要把書法所表達的「意」「韻」氣息以及書家心性的溶入繪畫之中,讓中國畫與書法一樣具備上而論述書法之氣息;同時還要用書法藝術的線質來畫中國畫,中國畫不僅講究筆墨同時也非常講究線條質量,中國畫線性質量如能達到書法之線性質量則效果會更好,線條質量會更強,更有力度,更能表現中國畫的本質。
  • 中國畫從題材上細分起來有幾十種之多,你又了解多少呢?
    中國畫是具有悠久歷史和優良傳統的中國民族傳統繪畫,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性格、心理、氣質,以其鮮明的特色和風格在世界畫苑中獨具體系。 漢族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這種畫種被稱為「中國畫」,簡稱「國畫」。我國傳統繪畫(區別於「西洋畫」)。
  • 山·花爛漫|繆宏波中國畫作品展在杭展出
    潘天壽、吳茀之、諸樂三、陸抑非諸先生一直以來重視花鳥畫的繼承和發展,經過不懈努力為中國藝術院校花鳥畫教學提供了解決方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大三學習沒骨畫的演變及代表畫家的風格特點,以陸治、惲壽平、華喦等人作品為主要臨本,意筆臨摹任頤等海上畫派以及元代水墨、吳門畫派、揚州畫派,了解文人畫與詩、書、畫、印之間的關係,臨摹徐渭、朱耷、吳昌碩、潘天壽的作品。大四準備畢業創作和論文。其間擔任授課的老師有盧坤峰、張培筠、童中燾、馬其寬、徐家昌、閔學林、田源、彭小衝先生等。
  • 美術研究|淺析吳冠中油畫對中國畫表現方法的借鑑!
    他將油畫的細膩生動與中國畫的傳統藝術完美融合,使其發展成獨特的寫意油畫無論是中國畫筆法的運用、留白空間的設計,還是東方獨有的觀察手法和寫意情趣都能被他酣暢淋漓地運用。其中尤以借鑑筆法的特點最具代表性。關鍵詞:油畫 中國畫 筆法 留白 意境油畫被引入中國已有幾百年的歷史。
  • 「錢塘詩路 餘東畫村」——百件中國畫名家作品走進中國鄉村美術館
    海報1月13日至25日,由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委宣傳部、衢州市柯城區文化和旅遊體育局主辦,衢州市柯城區溝溪鄉人民政府承辦的「錢塘詩路 餘東畫村——全國中國畫名家衢州邀請展」在衢州柯城區餘東·中國鄉村美術館舉辦。
  •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③】詩詠浙江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為此,詩人們以激情的筆觸從各個側面記錄這一偉大的進程,共誦美麗鄉村、詩畫中國。庚子年「兩會」前夕,本輯推出由浙江省詩詞與楹聯學會組織的主題詩詞作品,以饗讀者。 採風蕭山河上古鎮林英才尋詩何處薦奇觀,名勝久聞河上看。書畫四時收藝苑,山鄉十景入吟壇。
  • 日本用東洋畫取代中國畫
    原標題:日本用東洋畫取代中國畫 1932年3月1日偽滿洲國成立後,日本殖民者對東北民眾的文化侵略一直沒有停歇過。他們試圖通過文藝這樣一種潛移默化、無形無影的方式,麻痺東北民眾思想,削弱他們的反抗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