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的筆墨風骨——著名書畫家、指墨畫大師朱祖國談中國畫藝術

2021-01-20 騰訊網

難道真正的中國畫在逐漸地消失了嗎?著名書畫家、指墨畫藝術大師朱祖國先生談起中國畫很無奈感慨:他認為中國畫創作的方向以及對傳統的認知似乎出了問題,意筆越來越少真正一筆筆畫出來的基本上沒有!更讓人無奈的感覺是許多工筆畫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工筆,不是筆法、墨法的結合,是描、是磨,是靠時間磨蹭出來的,現在的工筆雖然外形漂亮但沒有內涵、審美淺薄。想想都覺得全身發涼。

著名指墨藝術大家朱祖國老師作品

我們對於傳統中國畫來說,「筆」向來不成問題,可以說是基本常識。筆與墨不僅是中國畫的「雙翼」,是中國畫獨特的造型手段,更是中國畫的底線與靈魂。

在歷史上,中國畫大致經歷了先重用筆,後講用墨的歷史發展階段。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了中國畫的六法,其中一法即為「骨法用筆」。「骨法」與「用筆」的結合,奠定了中國畫的基礎。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從原始社會時期陶器上的繪畫,到南北朝的壁畫,再到唐代二李的山水,以線造型是基本手法。中唐以後,「骨法用筆」在文人畫與書法中得以不斷強化,「骨法用筆」成為匯通繪畫與書法的橋梁,是中國畫與書法最為獨特的基因,也是區別於西方繪畫最為重要的元素,被潘天壽先生喻為「東方繪畫的精髓」。

著名指墨藝術大家朱祖國老師作品

然而,這個中國畫最為基本的常識,似乎被當下的許多畫家所忽略了,存在著三種明顯的傾向:

一是「重墨輕筆」。許多水墨畫,表面上看起來水墨氤氳,實際上蒼白無力,以塗與染為主,見墨而不見筆,基本不理解古人墨法仍在筆力的道理。墨法一旦脫離筆法成為孤立的存在,就會喪失其生命力,與書法中的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相類。

二是以描代筆、以為學好素描就能畫好國畫,以素描畫法取代國畫用筆。素描是西方繪畫的一種基礎造型能力訓練,重在空間與體積的營造。而中國畫的用筆直接來源於書法,強調線條本身的質量,強調中鋒用筆且筆筆分明。中國畫講究用筆規律,在時間上具有不可「逆」的屬性,而西畫的用筆屬於描、塗、抹等堆砌手法的範疇可塗可改。於是中國畫的用筆的核心是寫!而西畫用筆的關鍵是描!

三是以形蓋筆,在當代許多畫作中,重造型、重輪廓,粗粗一看非常漂亮,造型到位,而細細一品,看不到一根完整的線條,即使有也非常弱,用大面積塗染與色彩千方百計地加以掩蓋。這種以形蓋 筆畫法,純為油畫與水彩畫法。中國畫造型的基本規律是勾勒結體,離開用筆難言其為中國畫!

著名指墨藝術大家朱祖國老師作品

書法危機中國畫的「缺筆」現象,究其根源,與當下畫家對於書法的群體性漠視有關。當代畫家的書法水平普高低下,導致很多畫家不敢在畫面上題字,或者亂題一通,破壞了畫面的完整性。許多作品繪畫本身與題款書法完全不在一個層次。許多畫家認為畫好就行了不願意把時間花在書法上,這種觀念在畫壇特別是青年畫家中非常普遍。毫不誇張說,中國畫藝術正面臨繪畫發展史上的少有的書法危機。

傳統畫論講究書畫同源書畫同體,畫家人人都知道的常識往往被功利市場與浮躁的觀念所左右,這是正是問題所在。講究書畫同體並不是要把中國畫納入書法的軌道,其意義在於中國書畫在用筆規律上的相通關係,正如石濤所言:字與畫者,其具兩端,其功一體。

對於中國畫而言,沒有用筆的根本,就缺少了中國繪畫的根基,而書法應該是提升中國畫用筆必然途徑,缺筆的畫是油是俗!便失去了藝術的生命力。筆如其人!石濤崇尚的一畫論揭示出:中國書畫線條背後隱藏著,創作者精神世界的表達和追求,透過畫家用筆方式與線條功利完全可以看出作者有無大家氣象。正是因為它是人的身體狀態、精神面貌、文化素養、筆墨功力等綜合因素的瞬間表現。

著名指墨藝術大家朱祖國老師作品

沒有筆力,國畫就是張皮!筆墨者,傳統中國畫之精魂。可以說,筆是骨,墨是肉,缺了這兩者,國畫就難以立起來。但到了今天,很多國畫家在筆力方面頗有欠缺,創作時往往不敢露筆,多以反覆塗染等借鑑西畫的手法來表現對象。

那麼,對於當代中國畫而言,「筆」究竟還重不重要?沒有筆力做底,國畫的繼承和發展就沒有奔頭!筆墨未經錘鍊,畫面破綻百出。在當下的中國畫壇上,很多畫家傳統功力不行、筆墨功夫不到家、文化修養不到位,造成下筆很軟弱,線條浮在紙面上。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在於人們對「筆墨」普遍存在著誤讀,從而影響了畫家的藝術追求,影響了觀眾的藝術判斷,甚至連國畫藝術的評判標準都被解構掉。

那麼,何謂「筆墨」呢?幾年前,吳冠中先生曾說過「筆墨等於零」,引起了美術界的爭論。其實,他所指的是脫離了畫面需要的筆墨,而參與爭論的很多人將這一前提給割捨掉了,單純來談「筆墨等於零」,有人因此而批評吳冠中,有人又因此認為筆墨在今天完全不重要了,這都是歪曲了吳老的原意。這裡特別是中國當代繪畫缺乏書寫性,寫意創作被邊緣化了;製作性強的作品大行其道,尤其是大幅工筆作品大量出現,在國家級美展中成為壓倒性優勢,這是很令人憂慮的。

著名指墨藝術大家朱祖國老師作品

筆墨是藝術家發展的根基,否則,缺乏積累、傳承,就談不上光大中國畫了。好畫,好的筆墨語言,是可以反覆品味的,有一種餘音繞梁的魅力。這必須通過經年累月的錘鍊而得,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在今天這個時代,太多人急功近利,趕著出效果,所畫的東西,乍一看還過得去,細細品讀則破綻百出。其實,對這樣的東西,藝術家心知肚明。觀眾在水平、經驗還不足的時候,可能看不出來,隨著修養的提高,大家慢慢會看懂的,這些膚淺、浮華的東西,終將被歷史淘汰,能傳承久遠的必定是那些筆墨精到、入木三分的作品。

因此,一個畫家只要拉出一條線來,這條線是唐的、漢的?是碑的、帖的?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來,就知道你的學問到哪裡。從小的方面講,書法功底讓畫的線條有質量,從大的方面看,書法功底讓畫作有了氣象,字的修煉到了秦漢,那你的畫自然會被帶到秦漢。當下,很多人覺得這種說法玄之又玄,主要原因在於大多數人的修養還不夠。很多畫家的作品既沒筆也沒墨:本來墨分五色,到了一些畫家手裡,墨只剩下焦黑一片;字不過關,或者只停留在帖的階段,拉出來的線就軟弱無骨、看不出內涵,畫作也就無法立起來。畫畫要畫得進去,看畫也要看得進去,而畫面的筆力線條就是入的通道,像八大山人的作品,你看進去了就會驚為天作。

著名指墨藝術大家朱祖國老師作品

當然,國畫的式微是時代所趨,屬於沒有辦法的事,以前我們的國畫教育是老師帶徒弟,唐詩宋詞背進肚子裡,臨摹碑帖直追古人,後來美術教育整個引進前蘇聯和西方模式,要的只是造型,這樣就把中國畫的根基給毀了。

最近,浙江美院的一批老教授要求學生按照老祖宗的方法去學國畫,讀書、寫字,進行通才教育,我以為這非常好。只有打好了根基,在真正創作的時候,畫家才能自由地尋找到氣的出口,而不必再考慮技術層面問題。不必強調筆墨說,應該講究點線面現在很多人想革新中國畫,有的直接就把筆墨放棄掉了。

其實,丟了筆墨,雖然仍舊是藝術品,但肯定不是中國畫,對中國畫的繼承發展沒有什麼意義。而完全循規蹈矩按著筆墨技法的老傳統走,又太舊,不適應時代的需要。因此,對當代中國畫而言,筆墨一定要跟傳統大不相同。

著名指墨藝術大家朱祖國老師作品

先說筆吧。中國畫的筆性,主要體現在線上,兩千年來,中國畫一直用線來表現對象,為繪畫藝術立下了大功。西畫則是在面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如果中國畫放棄線,那就是放棄最大的優勢,很不可取。中國畫的線也還沒發展到極致,仍然有很大的探索空間。十八描在今天已經不夠用了,我以為,每一位國畫家都應該創造出自己獨有的「線」,像潘天壽就用指頭創造了獨特的線。用竹籤來畫線,可以,用色料來勾線,也可以。只要有線,作品就能體現出骨力。用線也不必講求書法功底,一講書法,就把畫家的發揮空間給限制住了。線越多,方法越多,說明中國畫在元素上就拓展了。

在面上,傳統中國畫以墨為主,現在的中國畫則應該以色彩為主。單純用墨,一望黑乎乎一片,跟現代空間很不協調,年輕人也不喜歡,所以不能再由墨來一統天下了。要體現當代中國畫的創新性,在色彩上就要有大突破。

點方面,可以拓荒的就更多了。中國古人中,只有米芾用點來作畫,西方則只有一個修拉愛用點。點是一片廣闊的處女地。不管國畫還是西畫,無論抽象、印象還是具象,其實繪畫都逃脫不了點、線、面這三種技法。所以,當代中國畫不必再說筆墨,直接講點線面就可以了,三者搭配好了,就是好的作品。

相關焦點

  • 名家稀缺 指墨畫仍遭市場冷遇
    業內專家指出,儘管指墨畫藝術價值獨特,但名家缺失、佳作稀少、贗品充數等因素將指墨畫拉入了市場份額極低的境地,而在中國畫市場中「名頭至上」的收藏現象也決定了指墨畫在當代市場中不受青睞。頻繁流拍當代藏家少有涉獵指墨畫又稱指畫、指頭畫,是中國畫中極具特色的一種繪畫形式。
  • 【國畫研究】著名畫家江雪川的中國畫與禪
    畫作風格上善於從複雜多變的筆墨中提煉精確、簡逸而豐富的表現力,練就一筆「乃至寥寥數筆,能得物象全神」的寫意筆墨技巧。其筆下的雞更是靈動傳神,栩栩如生。 中國畫在最初形成的時期,以及在隨後發展的歷程中,始終是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家思想的影響,其中又以文人、士大夫和僧人及在家修行的佛教徒這兩類人的影響尤其深遠。
  • 中國畫從題材上細分起來有幾十種之多,你又了解多少呢?
    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工筆和寫意,它的精神內核是「筆墨」。中國畫從題材上細分起來有幾十種之多,你又了解多少呢? 01文人畫 文人畫,也稱"士大夫寫意畫"、"士夫畫",古代藝術教育內容。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的繪畫。別於民間和宮廷畫院的繪畫。始於唐代王維。
  • 程大利:中國畫的評判標準爭議百年今未絕
    所以,當徐悲鴻主張把筆墨規律和西方造型藝術規律交融起來時,人們發現,造型藝術規律並不能完全覆蓋筆墨文化規律,甚至有時是互相牴觸的,儘管東西方藝術在高端的境界是一致的,所謂「藝術沒有國界」,但從形而下的規律看,藝術形態各有邊界,問題也就出在這兒。
  • 雅人深致 穆如清風 ——吳士娟和她的中國畫創作
    人物簡介吳士娟現為河南省美術家協會理事、河南省中國畫學會理事、民進河南省開明書畫院副院長,開封市美協副主席、開封市婦女書畫家協會主席、開封美術館展覽部主任。
  • 中國畫(書畫)名家邀請展之高山景行,水墨視覺盛宴
    現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研究員、北京女美術家聯誼會理事、中國女畫家協會顧問、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藝術交流院特聘研究員、中國畫學會創會理事、人民日報神州書畫院特約書畫家、李可染畫院研究員。擅長寫意花鳥,兼作山水、人物。劉海慄先生稱其畫為「女兒筆湧壯夫詩」。
  • 於志學的馴鹿與中國畫的書寫性
    中國畫與西洋畫最大的差別首先是中國畫的「書寫性」而不是西洋畫的描繪性。書寫性為中國畫所獨有,它與中國的書法藝術緊密相關。中國畫是線形藝術,其水墨畫線條必須有深厚的書法功底。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工畫者多善書」,強調畫家必須善書法。歷史上的繪畫大家無一不是書法高手,很多大畫家以「寫」為中國畫的最高境界。
  • 中國畫代表種類有哪些?
    人物畫是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大體分為道釋畫、仕女畫、肖像畫、風俗畫、歷史故事畫等。人物畫力求人物個性刻畫得逼真傳神,氣韻生動、形神兼備。其傳神之法,常把對人物性格的表現,寓於環境、氣氛、身段和動態的渲染之中。所以中國畫論上又稱人物畫為「傳神」。
  • 「隨行——吳冠中·崔如琢水墨展」在永樂藝術空間開幕
    此次展覽呈現吳冠中和崔如琢兩位藝術家的重量級作品,是兩位水墨畫藝術大師的第一次跨越時空對話展,展覽將持續至10月24日。這兩件作品作為崔如琢的典型佳作,令觀者不禁慨嘆畫家的妙手神功同時,更體驗著水墨畫將自然之美淋漓盡致展現的獨特藝術魅力。 上述四幅巨作在同一空間展出,讓觀眾跨越時空聆聽藝術大師對話的同時,更領略到了中國水墨畫當隨時代而在近5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 現場展覽+線上沙龍 「畫境」中國畫名家作品展開幕
    前來參展的藝術家和嘉賓合影留念11月29日下午,「畫境」中國畫名家作品展暨線上沙龍在北京畫友藝術交流中心開幕中國實力派著名畫家高維洲、潘錫林、翟暉、李亞共攜手20餘幅精品力作,共同探討中國畫的意境。同時,由高維洲擔任沙龍主持。據悉,本次沙龍由北京畫友藝術交流中心、書畫圈網主辦,北京永城企業商會協辦。
  • 展覽搶鮮看 | 百件中國畫名家作品走進餘東·中國鄉村美術館
    朱傳富自學生時代就潛心鑽研黃派山水,得益於賓虹老人頗多,且甚得其法,運用自如。書寫隨意,用墨喜多層次,故墨色豐富而混融;墨黑之中藏有活眼,活眼之中萬物皆生;其畫作在給人以「似濁反清,似糊反明」和「絕似與絕不似」中,感悟「近看幾不類物,遠觀景物粲然」的藝術效果和渾厚虛靈的畫風。
  • 《藝展中國》於永華中國畫水墨人物主題創作繪畫作品欣賞
    中國首批藝術品上市四名畫家之一形神兼備意在筆試談中國畫水墨人物寫生的書寫性——於永華中國畫的水墨人物寫生,是中國人物畫的一門重要課程。畫家通過水墨人物寫生,鍛鍊對人物的筆墨造型能力、挖掘和表現人物內在精神的一個感悟過程,水墨人物寫生不是畫像,是借所要表現人物的基本特徵以中國畫特有的筆墨形式表現人物的精氣神。
  • 圓桌|「不求聞達」的朱豹卿人與畫,可以檢驗是否真懂中國畫
    「撥霧南山——朱豹卿書畫展」現場朱豹卿研討會現場朱豹卿的人和畫:是他本人的幸事,也是中國畫的幸事於明詮(書法家、山東藝術學院教授):中國書畫藝術很特別,因為唯有這門藝術是需要一個人用一輩子去做筆墨修行的。文學,音樂,舞蹈,雜技等,就不是這樣。因此,書畫也可看作是一種畢生的筆墨修行的行為藝術。
  • 嚴學章︱借古開今——當代中國畫60家筆墨研究觀摩展
    時至今日,當代畫家用作品交出了不同的答卷,當代畫壇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但無論如何有一點毋庸置疑,筆墨作為中國畫的獨有的表現形式,任何脫離了筆墨體系的作品無法稱為中國畫。 中國畫中的筆墨有相對穩定的法則和規範,這些法則和規範的建立有助於畫家進入這個有無比探索空間的藝術世界。
  • 《文心雅墨》當代中國畫名家學術邀請巡迴展
    指導單位:中國畫學會主辦單位:今日中國雜誌社、江蘇省中國畫學會、江蘇省中華文化促進會承辦單位:北京絲路博雅書畫院、安徽美術出版社協辦單位:天津市美術家協會、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江西省美術家協會、四川省美術家協會、安徽省書畫院、中國女畫家協會、北京石齊藝術基金會學術主持:呂品田出品人:祁長龍策展人
  • 美美與共——江蘇·山東中國畫名家作品交流展將開幕
    賞春楊耀寧 金秋高德星 案頭清風趙治平 九秋風露鳴天地崔見 山水江蘇畫家作品展示單元展覽名稱:慶賀大眾報業集團成立20周年系列美術活動之美美與共——江蘇·山東中國畫名家作品交流展省內外百餘位書畫家通過創作、展覽,參與到了此次慶祝活動中,用丹青妙筆講述了書畫藝術家與大眾報業集團的深厚淵源和真摯情誼,也用暖心的寄語表達了對報業集團美好未來的期許。「美美與共——江蘇·山東中國畫名家作品交流展」作為大眾報業集團成立20周年這一主題最後一個慶賀活動,將於11月27日在山東新聞美術館出場。
  • 國畫大師張金榮藝術作品品讀
    在中國畫中我們能夠感受到華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對於文化的更加深層次的理解方式。中國畫在繪畫中講究的是對於意境的一種表達,往往畫中包含著豐富的藝術內涵,從中國畫中體現得最多的還是一種意境的精神,隨著中國畫在當代繪畫藝術中的不斷發展,從而有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 李超德:中國畫教學素描之爭的三個問題
    在他看來,我們國家本有自己的繪畫藝術傳統,無需搬來西方的素描技法修正中國固有的造型方法和筆墨趣味。今天的中國畫教學,無論是高校招生還是孩子學習繪畫,似乎都將素描看作了繪畫藝術的考核標準,這就是陳丹青痛心疾首的地方。進而推論徐悲鴻當年從國外引進素描繪畫技巧訓練本身就是一個錯誤。有鑑於此,我認為當前美術界關於「中國畫教學素描之爭」存在三個問題需要澄清。
  • 大陸著名畫家石齊首次在臺灣舉辦個人畫展(圖)
    黃少華 攝  中新網臺北10月8日電 (記者 黃少華 徐德金)被譽為「新中國畫代表」的大陸當代著名畫家石齊在臺灣首次個人彩墨展「「淋漓墨境」,8日在臺北開幕他是當代新中國畫理論的創導者,被稱為「色墨統一的大師」,長期以來對多元的繪畫表現方法進行了不懈的藝術探索和創新,使之成為當今引人注目、極具人氣的畫壇人物。其具象、意象和抽象「三象合一」的理論,從題材、構圖、色彩和筆墨技法上都獲得了體現個性張揚與真誠的藝術原創情感。  他早在1973年創作《迎春》參加全國美展並獲獎,就一舉成名轟動大陸畫壇。
  • 從金魚看吳作人的中國畫探索,蘇州展其金魚作品研究展
    吳作人自幼學習西方經典方法「救亡圖存」,先在上海、南京學畫,繼而負笈歐洲,在比利時皇家美術學院獲桂冠,受到西方專業藝術界的承認。回國後,他把畢生精力交給了中國的美術教育和藝術發展事業。率領中央美院的主要藝術家,開「十張紙齋」,用素描的方法推進中國畫造型提煉塑造,開創出國人喜聞樂見的熊貓、金魚、駱駝、犛牛等形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