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研究】著名畫家江雪川的中國畫與禪

2021-01-20 騰訊網

來源:藝術鑑賞網

江雪川,1941年生,當代著名實力派寫意花鳥畫家。數十年來專注寫意花鳥畫,先後師從趙合儔、唐醉石、黃胄等國畫名家。畫作風格上善於從複雜多變的筆墨中提煉精確、簡逸而豐富的表現力,練就一筆「乃至寥寥數筆,能得物象全神」的寫意筆墨技巧。其筆下的雞更是靈動傳神,栩栩如生。

中國畫在最初形成的時期,以及在隨後發展的歷程中,始終是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家思想的影響,其中又以文人、士大夫和僧人及在家修行的佛教徒這兩類人的影響尤其深遠。

(圖)江雪川 春欲去莫輕負

中國歷代名畫家中受禪宗影響的數不勝數,在南朝有宗炳,唐代有王維,五代有貫休,宋代有蘇軾、梁楷,元代有趙孟頫,明代有董其昌,清代有朱耷、石濤等等,他們在禪宗思想的影響下都取得了傑出的成就,他們的繪畫理論也在以後中國畫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也極大地豐富了我國文藝美學思想,這一點是在世界各國的藝術史中絕無僅有的現象。

(圖)江雪川 國壽無疆

長期以來中國繪畫,就是古代文人精神生活不可分離的一部分,體現了他們「獨善其身」的修養和品格,對教化社會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按孔子的話說,從事藝術的人要「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拿現在的話來說「文人畫」要具備文學的修養、高尚的人格、畫家的技巧才算是文人畫。

菩提達摩來東土傳法,為中國禪宗之始祖,到了唐朝六祖慧能時代即為中國禪宗鼎盛時期,當時有「天下無寺不禪宗」之說。因此當時的文人除了樂於書畫,乃至琴棋、品茶之外,還有一項重要的不可缺失的精神生活就是「參禪」。可見禪不僅能在古寺叢林弘法大用,亦能出入高堂,深入井市、山村,澤惠庶民、百姓,形成禪文化大普及的局面。

(圖)江雪川 高山流水

參禪有「初、二、三、四」四禪之分。中國畫亦有「能、妙、神、逸」四品之說,「能、妙」這二品是重在「形、技」,「神、逸」這二品則重在「心、性」。由學形、技到重心、性,是繪畫藝術發展由初級到高級的階段,也是畫家成長的途徑。說到「心、性」,就會自然想到禪意。

禪者,涅槃妙心也,一切眾生本自具足,因此禪宗又名心宗。故《楞伽經》云:「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禪宗以「以心傳心,不立文字」為傳統。有詩云:「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工夫。若要紙上尋佛法,筆尖蘸幹洞庭湖。」當我們看八大山人的繪畫時,他的每幅作品都是處處生機靈動、筆筆見性寫心。他將中國畫的品位提高到空前的高度。

(圖)江雪川 黃山谷詩意

禪宗思想影響到中國文人畫,特別是對元代以後文人畫的巨大發展是功不可沒的。我們現在提倡寫實主義,提倡西方的現代主義,原無可非議,更是藝術家選擇的自由,但是如果以全盤否定、攻擊中國文人畫在禪宗思想影響下,特別在元代以後對中國繪畫的巨大發展這一事實,這實際上也是我們藝術史研究以及藝術理論、藝術評論的一大倒退,不幸的是這種倒退是自康有為開始到現在誤導了我國近一百年,這是多麼巨大的損失,令人痛心之至。幸好在我國進入21世紀之後經過百年的滄桑之變,使我們感到了文化斷層之痛,可喜的是,現在全社會自上而下,已經開始重視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當我們消除浮華、拂去了塵渣。已經看到回歸傳統文化的大門也正在逐漸開啟。

(圖)江雪川 李白放鷹圖

在我們翻閱所有歷代畫學著作時,就會發現明代是畫學著作發展的一個新時期。以董其昌為首的「松江畫派」開始有意識地撰寫自己參禪悟道之後的心得體會。如「南北宗論」雖然是用「散論」「閒評」的方式寫成,但其中他們對前代的繪畫進行理論上的評論分析和總結,提煉出影響了後幾百年的畫學理論。

董其昌畢生信奉禪宗,曾參紫柏大師。董其昌不僅是書畫大家,還是一位美術理論家,他著有《畫旨》《畫眼》《畫禪室隨筆》等,他在《畫禪室隨筆》中寫道:「畫之道,所謂宇宙在乎手者,眼前無非生機,故其人往往多壽。至如刻畫細謹,為造物役者,乃能損壽,蓋無生機也。黃子久、沈石田、文徵仲皆大耋。仇英短命、趙吳興止六十餘。仇與趙,品格雖不同,皆習者之流,非以畫為寄,以畫為樂者也。寄樂於畫,自黃公望始開此門庭耳。」董其昌這些崇尚自然、表現生機、寄樂於畫的藝術追求,顯然都和他信奉禪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圖)江雪川 不是花中偏愛菊

他更是以禪比畫,第一次提出把畫分南北的思想,把李思訓父子著色山水列為北宗,把唐代王維始用渲染水墨列為南宗之首,他在《畫禪室隨筆》中也極力主張「不行萬裡路,不讀萬卷書,欲作畫祖,其可得乎」。他畫山水畫注重造境、寫意,向更加意象化、書寫化的方向推進,從而奠定了中國畫的寫意精神。我這裡只舉董其昌參禪後把書畫藝術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高度的範例,其實歷史上還有許多書畫家取得非凡的成就,都與禪宗思想有關,如「元四家」「清四僧」等。

書畫家和禪意結合,更是很自然的事情,並非刻意為之。在畫寫意中國畫時,我們的毛筆在觸及易於滲化的宣紙上的那一瞬間,其實就充滿了禪意,這種在自覺和不自覺中產生的隨意和即興接踵而來,這裡面自然而然就充滿了趣味的玄妙,也是禪意與書畫共生的過程。在西方的藝術家眼中,這種自覺與不自覺和隨意、即興之間的關係讓他們覺得不可思議,而當它們同時在宣紙上並存時,他們又覺得是很自然產生的。我們認為其實這就是中國的禪的一種表現。另外,這裡面也包含著當代藝術的元素。

(圖)江雪川筆下的雞 靈動傳神

書畫的藝術如果只單純追求個性和新奇,必然只會越來越表面化,越來越遠離本性,直至瘋狂。

書畫藝術如果不是單純只追求個性,而是使個性在共性的基礎上與之融合共生,從而去追求神奇而不是新奇,就會越來越內美,其內涵也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接近人的本性和心性,走向大覺大悟,走向智慧,走向「真、善、美」。這個觀點應該也是我習禪之後的感悟。

禪究竟是什麼?一般的人對此總有一種難以說明白的感覺,甚至感到有一種高深莫測、神秘的意念,在腦中盤旋不止,難以捉摸,其實禪是一種文化,說具體一點,它應該是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的古印度文化和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精髓相結合的結晶。其目的就是在於使人們擺脫內心痛苦束縛,在每一個時刻都能展現出人的心性和生命的智慧和光彩。禪也是一種修行的方式,通過內心的寧靜安定而獲得應對宇宙人生的智慧。

(圖)江雪川筆下的雞 靈動傳神

真正以禪喻畫,在理論上將「南宗畫」與「北宗畫」區別開來,也正是在晚明時心學盛行與狂禪之風的影響背景下形成產生的畫學理論。八大山人對晚明時期董其昌的「南北宗論」自然是相當稔熟,他奉畫如奉禪,自成一家。八大山人書寫過一個扇面,描述了自己參禪的意境:「靜幾明窗,焚香掩卷,每當會心處,欣然獨笑,客來相與,脫去形跡,烹苦茗,賞章文,久之,霞光零亂,月在高梧,而客在前溪矣。隨呼童閉戶,收蒲團坐片時,更覺悠然神遠。」這使我們仿佛看到了一位禪宗高僧,靜坐獨處,頓悟時的那種「入定」「會心」「獨笑」的參禪場景。

(圖)江雪川筆下的雞 靈動傳神

八大山人則是皈依佛門並有30多年禪門生涯的高僧,又是一位被譽為「中國的梵谷」的傑出大師。梵谷與八大山人,都經歷過悲劇性的人生,但八大情感的純潔、人格的高尚、思想的深遠,決非梵谷或其他畫家能與之比肩。八大在中國古代繪畫中是成為「人品」決定「畫品」的經典個案。這應該也是八大山人在汲取禪宗思想智慧所體現出的「雪個精神」,八大山人的藝術影響了整個20世紀的中國畫壇,畫史證明,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張大千、李可染、李苦禪,以及王個簃、來楚生等等,這些現代中國畫壇名家大師無一不曾在八大山人的繪畫中吸取精神的營養和藝術的乳汁。可見中國畫藝術性的提高和禪宗思想的影響緊密相聯。

(圖)江雪川筆下的雞 靈動傳神

「丹青不知老將至」,我也步入老年許多時日了。人在老年時,大多數都會自然而然地自覺或不自覺地接近禪文化。正如禪詩云「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禪就好像一條歸家路,也是回歸心靈,返璞歸真的家園。人老了,世事就會看淡了,功利思想就更沒有了。束縛自己內心痛苦的東西逐漸得到進一步的擺脫,內心就安靜了許多,下筆也就更灑脫自由了。所以在自己的繪畫作品中儘可能地少一些「技」和「形」,而多一些「心」和「性」,多一些「神韻」和「超逸」,就漸漸地有那麼幾幅作品能夠體現出禪意韻味了。

責任編輯:劉梅(北京)

相關焦點

  • 中國畫的筆墨風骨——著名書畫家、指墨畫大師朱祖國談中國畫藝術
    難道真正的中國畫在逐漸地消失了嗎?著名書畫家、指墨畫藝術大師朱祖國先生談起中國畫很無奈感慨:他認為中國畫創作的方向以及對傳統的認知似乎出了問題,意筆越來越少真正一筆筆畫出來的基本上沒有!
  • 從金魚看吳作人的中國畫探索,蘇州展其金魚作品研究展
    近日,「藝奪天工——吳作人中國畫金魚作品研究展」在蘇州吳作人藝術館開幕,42件金魚題材作品全面呈現了吳作人金魚題材的國畫創作,觀眾能一覽他從早期探索到後期成熟的整體軌跡與探索脈絡。吳作人(1908-1997)吳作人先生是20世紀的藝術大家,是現代中國新文化運動之後全面掌握西方繪畫觀念和技法的畫家,是引入學院式造型的訓練制度,推行現代藝術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
  • 國畫白鴿圖,實力派畫家王一容手繪真跡欣賞
    至明代,不僅鴿子的藝術形象更豐富多彩,還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鴿文化專著——《鴿經》實力派畫家王一容鬥方芭蕉鴿子圖《清平樂》由於鴿子寓意吉祥,常常被畫家刻畫在紙上, 清代的畫家畫鴿子,多用工筆手法,以蔣廷錫為代表。近現代畫家畫鴿子,手法有很大的變化,以齊白石為代表。
  • 國畫大師張金榮藝術作品品讀
    張金榮是一位對於中國畫(下稱國畫)有著執著追求的畫家,他對於國畫有著很深厚理論修養和紮實的繪畫功底,是當代難得的一位實力派畫家。他用自己的筆墨開創了一個更加富有現代感的國畫天地,從中仍然能夠感受到國畫那磅礴大氣的意境之美,從中欣賞到的不僅僅是國畫對於我們現實的一種藝術上的升華,更加能夠感覺到畫家自身的人格魅力,這些融入畫中,讓繪畫作品更加顯現出十足的藝術價值
  • 中國畫(書畫)名家邀請展之高山景行,水墨視覺盛宴
    1964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現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研究員、北京女美術家聯誼會理事、中國女畫家協會顧問、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藝術交流院特聘研究員、中國畫學會創會理事、人民日報神州書畫院特約書畫家、李可染畫院研究員。擅長寫意花鳥,兼作山水、人物。劉海慄先生稱其畫為「女兒筆湧壯夫詩」。
  • 著名花鳥藝術家李曉軒字辰時——清水布衣 筆墨氤氳寫禪心
    清水布衣書畫藝術家李曉軒藝術簡介李曉軒,甲辰九月生於北京,字辰石,號鄉農、止禪,別署禪一堂主人,清水布衣生。現為中國畫藝術家聯盟主席、中華書畫協會常務理事、《藝術市場》畫院籤約畫家、中國彩墨畫藝術家協會會長、中國畫研究創作中心主任、北京智水堂書畫院院士、易藝網藝術總監。
  • 留日生涯如何影響11位畫家的中國畫創作
    從這個角度說,日本遊學之於他的意義首先在於,日本畫壇的改良帶給他推行國畫革新運動的樣板,讓他找到了與政治革命理想相匹配的藝術革命的方向和可能性。,不僅令畫壇矚目,也直接促成了他的留日——抱著一探日本畫和西畫之究竟,弄清「二高一陳」是否抄襲了日本畫,以及決心從高氏不擅長的人物畫入手走出自家面貌等目的,方氏於1929-1935年間兩度赴日,先後在川端繪畫研究所、二科會駿河臺洋畫校、日本美術學校等處,研習「西畫及人體寫生」,並著意研究日本畫人物畫,是中國留日畫家中在人物畫上下功夫最大、作品最多的人。
  • 徐悲鴻不僅是出色的畫家,還是教育家,提出學中國畫必須學素描!
    「學中國畫必須學素描」 的這一論點,國內凡是學美術的人應該都不陌生,這條教育理論幾乎是國內所有美術教育的模式。但有些人可能並不知道,這條理論其實是徐悲鴻提出來的。提到徐悲鴻,很多人想到的是個畫家,尤其擅長畫馬。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徐悲鴻除了有畫家的身份,還是位出色的教育家。
  • 國畫山水畫家李林宏作品欣賞 精緻典雅動人心神
    山水畫家李林宏擅長寫意山水畫,廣西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畢業,現任廣西美術協會會員,桂林美術協會會員。畫家李李林宏有著與生俱來的才氣,創造了經典的國畫山水畫,一起欣賞一下吧! 畫家李林宏國畫山水畫欣賞一、萬山紅遍,福澤綿延 李林宏新品力作風水畫
  • 論中國畫新材料與特殊技法:豆漿、肥皂水、茶水、撒鹽、水洗應用
    摘 要:中國畫作為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在今天逐漸被更多的人重視。藝術家們在發揚國畫傳統技法的同時,也與時俱進,嘗試了一些特殊的繪畫技法,並在繪畫過程中使用了新的繪畫材料。關鍵詞:中國畫;材料創新;特殊技法在任何領域,進行創新就意味著挑戰,國畫領域也不例外。
  • 李超德:中國畫教學素描之爭的三個問題
    一方面,從西方引進的素描繪畫造型系統,對近現代中國畫的創作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無論是以徐悲鴻、蔣兆和為代表的「徐蔣體系」,還是新中國成立後的新浙派人物畫創作,都是素描改良國畫的成功案例。另一方面,堅守傳統的畫家和學者認為,恰恰是素描的過度推廣使國畫的發展偏離了軌道,甚至認為素描對中國畫的發展形成阻礙作用,堅持「去素描化」,認為要提升國畫創作水平,加強傳統文化如詩書畫印的訓練是基本途徑。
  • 中國畫壇素描之路
    這位在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的中國畫壇極具影響力的畫家,安靜地立於角落,伴隨他的是一幅碳素墨水作品,畫面上以迅疾的線條捕捉到了當地農民在收割場上稱量包穀的情景。這是畫家在1978年帶美院學生到秦皇島寫生時的習作。不得不說,吳冠中創作繪畫之時,正值西方現代抽象主義風潮盛行,其畫作嘗試告訴人們何為中國文化美學的抽象主義繪畫。
  • 著名畫家宋明遠創作的當代巨幅海洋畫《大洋新樂章》
    近期,著名畫家宋明遠創作的當代巨幅海洋畫《大洋新樂章》(2018年作140cm×2160cm)橫空出世在畫壇引起強烈反響。此幅作品與其姐妹篇《絲綢之路從遠古走來》(2015年作70cm×1224cm)、《絲綢之路譜新篇》(2016年作,70cm×910cm)構成了中國畫中獨一無二的中華當代「絲綢之路三部曲」,令中國海洋畫派創始人宋明遠蜚聲畫壇。
  • 文心雅墨——當代中國畫名家學術邀請巡迴展亮相江蘇省美術館
    主辦方代表賈春明介紹,「文心雅墨」展覽匯聚當代中國畫名家大咖,進行邊巡展邊探討,以輕鬆活潑的雅集方式切磋交流國畫及筆墨問題,以期增進思想和實踐共識。石齊代表參展畫家致謝之餘分享了自己學習中國畫的心得體會,他認為,在學習繼承傳統中,如果想要成為一個出色的藝術家,必須進行深層次的學習,學習其中的韻味、意境和文化精神。
  • 展覽搶鮮看 | 百件中國畫名家作品走進餘東·中國鄉村美術館
    此次活動邀請了來自全國各地40餘位中國畫藝術名家近百幅作品到中國鄉村美術館參展,這其中既有中國美協的主席團成員的精品,也有八大美院著名畫家的力作,希望這個送藝術下基層的展覽,能帶動全國美術界關注餘東農民畫,同時,我們也希望這個展覽能擦亮餘東省級藝術採風基地、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的金字招牌,助力「南孔畫鄉 餘東鄉村未來社區」建設。
  • 畫雞的畫家 雞年送吉祥國畫公雞圖賞析
    在中國國畫中雞的題材有著大吉大利、吉祥如意、金雞報曉、雄雞報捷、金雞迎春、雞鳴富貴、聞雞起舞等等吉祥寓意,受歷代畫家喜愛。
  • 氣象萬千·著名山水畫家郜宗遠藝術賞析
    當代山水畫創作模式豐富多變,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發展狀態,許多畫家作出的可貴探索展示出中國繪畫發展的廣闊空間。郜宗遠先生的藝術從西方油畫的技法和視角入手,並加入中國畫的水墨基調,最終形成個人的藝術語言和繪畫風格,豐富了中國畫的發展格局。
  • 山·花爛漫|繆宏波中國畫作品展在杭展出
    大三學習沒骨畫的演變及代表畫家的風格特點,以陸治、惲壽平、華喦等人作品為主要臨本,意筆臨摹任頤等海上畫派以及元代水墨、吳門畫派、揚州畫派,了解文人畫與詩、書、畫、印之間的關係,臨摹徐渭、朱耷、吳昌碩、潘天壽的作品。大四準備畢業創作和論文。其間擔任授課的老師有盧坤峰、張培筠、童中燾、馬其寬、徐家昌、閔學林、田源、彭小衝先生等。
  • 藝術人物:著名畫家唐明珍作品賞析
    2013年10月,在廣東東莞市舉辦「2013唐明珍(東莞)國畫油畫精品展」。2015年,在廈門張雄美術館舉辦「彩墨丹青——唐明珍中國畫精品展」。,女性繪畫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儘管在以男性為主體的偌大的畫家群體中女性畫家仍然只是佔據著極小的位置,但是這種關注還是使人感到些許欣慰。
  • 南國中國畫藝術月暨郭利傑中國畫展圓滿開幕
    南國中國畫藝術月活動由海南南國控股集團、海南南國置業有限公司、海南南國物業服務有限公司、南國威尼斯城文化藝術大學主辦,本次畫展將持續到2021年元月6日,參展的畫家業主分別有原文化部中華藝術交流中心副主席郭利傑老師、海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齊英石老師、甘肅省書畫研究院副院長劉江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