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秘的角落:腫瘤免疫治療光環下的副作用

2020-12-05 澎湃新聞

原創 黃濤 CellPress細胞科學 來自專輯Cell Press青促會述評

生命科學

Life science

作為世界領先的全科學領域學術出版社,細胞出版社特與「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合作開設「青促會述評」專欄,以期增進學術互動,促進國際交流。

第十四期專欄文章,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青促會會員 黃濤,就Cell 中的論文發表述評。

長按圖片掃描二維碼閱讀論文

近些年,腫瘤免疫治療的發展如火如荼,被人們寄予厚望。尤其是在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之後,多個免疫治療藥物獲批更是引發了巨大的轟動。然而,評價一種療法除了看療效,還要看副作用。以藥物開發經常使用的指標IC50(半抑制濃度)為例,人們更希望以很小的劑量就達到治療的效果,往往大的劑量意味著更多的副作用。那麼,免疫治療是否真像看上去那麼完美?它們的副作用究竟怎樣?

2011年,第一款細胞毒性T細胞抗原-4(CTLA-4)抑制劑伊匹單抗(Ipilimumab)被美國FDA批准用於治療晚期黑色素瘤,臨床應用發現該治療方法存在腸炎反應、引發自體免疫性疾病,皮疹、頭痛、噁心、體重下降等副作用。同樣,程序性死亡受體1(PD-1)免疫藥物的副作用也非常多,包括疼痛、發燒、疲乏、咳嗽、噁心、瘙癢、皮疹、食慾減退、便秘、腹瀉、心肌炎等。解析這些免疫療法副作用產生的機制對完善治療方法,減少病人痛苦和提高治療效果都具有重要意義。

近期Cell雜誌上發表了哈佛大學Kai W. Wucherpfennig和Michael Dougan研究組的工作Molecular Pathways of Colon Inflammation Induced by Cancer Immunotherapy[1]。這篇文章通過比較正常人和使用CTLA-4和PD-1抑制劑免疫治療的黑色素瘤病人的單細胞測序數據,發現了腫瘤免疫療法引發腸炎反應副作用的可能機制(圖1)。

▲圖1 單細胞測序揭示黑色素瘤CTLA-4和PD-1免疫治療腸炎反應發生機制

該研究聚焦在腸炎反應,包括了8個產生腸炎反應的黑色素瘤病人,8個正常人,6個無腸道炎性反應黑色素瘤病人。作者通過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得到了51,652個細胞的表達譜,其中包括了T 細胞,B 細胞,髓系細胞(myeloid cells),肥大細胞(mast cells),先天淋巴細胞 (innate lympoid cells, ILCs)等。作者發現有和無腸道炎性反應病人最大的差異在T細胞群體的差異。在有腸炎反應的病人中存在毒性T細胞(cytotoxic T cells)和增殖T細胞(cycling T cells)的富集。同時該研究還糾正了一些之前的看法,例如Simpson等人認為CTLA-4免疫治療能夠導致黑色素瘤Treg細胞的耗竭(Treg cell depletion)[2],但是在該研究中,並未發現Treg細胞比例的降低。這也展示了單細胞技術可以從更微觀的層面揭示以前觀察不到的現象。此外,T細胞受體(TCR)序列分析表明,相當一部分腸炎相關毒性T細胞和增殖T細胞來源於組織常駐記憶T細胞(tissue-resident memory T cells,Trm),這解釋了為什麼治療開始後腸炎症狀往往迅速出現。最後,作者找出了多個關鍵基因,例如在腸炎反應病人骨髓細胞裡高表達的趨化因子CXCL9和CXCL10,T細胞裡高表達的CXCR6,骨髓細胞和肥大細胞裡高表達的CXCL16等,提示IFN信號通路在引發炎症反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由於免疫治療藥物的誕生時間相對較短,有很多潛在的副作用還不清楚。除了該研究的CTLA-4和PD-1抑制劑之外,一些其他的免疫治療藥物的副作用也應給予關注。另外,針對MSI-H(高微衛星不穩定性)和TMB-H(高腫瘤突變負荷)這樣的泛癌種免疫治療,是否不同的癌症會產生不同的副作用也值得研究。

本文參考文獻

[1] A.M. Luoma, S. Suo, H.L. Williams, T. Sharova, K. Sullivan, M. Manos, P. Bowling, F.S. Hodi, O. Rahma, R.J. Sullivan, G.M. Boland, J.A. Nowak, S.K. Dougan, M. Dougan, G.C. Yuan, K.W. Wucherpfennig, Molecular Pathways of Colon Inflammation Induced by Cancer Immunotherapy, Cell, (2020).

[2] T.R. Simpson, F. Li, W. Montalvo-Ortiz, M.A. Sepulveda, K. Bergerhoff, F. Arce, C. Roddie, J.Y. Henry, H. Yagita, J.D. Wolchok, K.S. Peggs, J.V. Ravetch, J.P. Allison, S.A. Quezada, Fc-dependent depletion of tumor-infiltrating regulatory T cells co-defines the efficacy of anti-CTLA-4 therapy against melanoma,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210 (2013) 1695-1710.

論文摘要

用PD-1和CTLA-4抑制受體的特異性抗體阻斷免疫檢查點,可以在多種人類癌症中誘發持久的反應。但是,我們對於引發嚴重炎症副作用的免疫學機制仍然知之甚少。在本文,我們報告了針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常見副作用腸炎的免疫細胞群,進行的全面單細胞分析。我們觀察到具有高度細胞毒性和增殖狀態的CD8 T細胞的驚人堆積,而沒有調節性T細胞耗竭的證據。T細胞受體(TCR)序列分析表明,相當一部分腸炎相關CD8 T細胞來源於組織常駐細胞,這解釋了為什麼治療開始後腸炎症狀往往迅速出現。我們的分析還發現了可以作為腸炎和其它免疫檢查點阻斷導致的炎症副作用治療靶點的細胞因子、趨化因子和表面受體。

Checkpoint blockade with antibodies specific for the PD-1 and CTLA-4 inhibitory receptors can induce durable responses in a wide range of human cancers. However, the immunological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severe inflammatory side effects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 Here we report a comprehensive single-cell analysis of immune cell populations in colitis, a common and severe side effect of checkpoint blockade. We observed a striking accumulation of CD8 T cells with highly cytotoxic and proliferative states and no evidence of regulatory T cell depletion. T cell receptor (TCR) sequence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a substantial fraction of colitis-associated CD8 T cells originated from tissue-resident populations, explaining the frequently early onset of colitis symptoms following treatment initiation. Our analysis also identified cytokines, chemokines, and surface receptors that could serve as therapeutic targets for colitis and potentially other inflammatory side effects of checkpoint blockade.

中文內容僅供參考,請以英文原文為準

述評人簡介

黃濤

中國科學院青促會會員

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副研究員

黃濤,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曾在美國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遺傳與基因組科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研究興趣包括計算生物學,網絡分析和機器學習,累計引用超過7500次,是大數據研究高被引作者。擔任過超過25份雜誌的編委或客座編輯,擔任超過100份雜誌的審稿人,主編了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叢書Computational Systems Biology - Methods and Protocols和Precision Medicine - Methods and Protocols分冊。

Tao Huang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at Shanghai Institute of Nutrition and Healt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He completed his post-doctoral research at Department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Sciences, 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 New York City, USA.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computational biology, network analysis and machine learning. His works have been cited for over 7500 times and is big data research top cited articles award winner. He has been editors or guest editors for over 25 journals and reviewers for over 100 journals. He has edited two books for Methods Molecular Biology: Computational Systems Biology - Methods and Protocols and Precision Medicine - Methods and Protocols.

相關論文信息

原文刊載於Cell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Cell上,

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Youth Innovation Promotion Association,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於2011年6月成立,是中科院對青年科技人才進行綜合培養的創新舉措,旨在通過有效組織和支持,團結、凝聚全院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拓寬學術視野,促進相互交流和學科交叉,提升科研活動組織能力,培養造就新一代學術技術帶頭人。

Youth Innovation Promotion Association (YIPA) was founded in 2011 b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CAS). It aims to provide support for excellent young scientists by promoting their academic vision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YIPA has currently more than 4000 members from 109 institutions and across multiple disciplines, including Life Sciences, Earth Science, Chemistry& Material, Mathematics & Physics, and Engineering. They are organized in 6 discipline branches and 13 local branches.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人類腫瘤藥物治療史上的三次革命——從化學治療到靶向治療、免疫...
    第一次革命:化學治療第二次革命:靶向治療第三次革命:免疫治療回顧歷史我們才能展望未來,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回顧、見證下這三次革命!雖然科利毒素因受制於不良反應、療效等原因沒能發展到今天,但不可否認,科利的研究打開了腫瘤免疫治療的新篇章。
  • 翻「山」越「嶺」拿下「隱秘角落」腫瘤,為年輕女孩兒保住脾臟
    翻「山」越「嶺」拿下「隱秘角落」腫瘤,為年輕女孩兒保住脾臟大眾日報記者 肖芳2020-07-20 12:35:15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近日,青島市市立醫院本部肝膽外科成功為一名26歲女孩兒施行了完全腹腔鏡下保留脾臟的胰體尾腫瘤切除術(LSPDP),這一手術屬於肝膽外科領域的高難度手術
  • HLAI類基因影響腫瘤免疫治療
    HLAI類基因影響腫瘤免疫治療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11 14:44:17 美國斯隆·凱特琳紀念癌症中心Timothy A.
  • 赴日治療:質子治療一個部位照射,全身腫瘤消失!
    提到質子治療,大部分腫瘤患者都知道這是目前全球範圍內副作用最小,治療最為精準的一种放射治療手段,與常規的放療相比,能有效的保護正常組織。然而最近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報導了質子治療一位肉瘤患者的特殊響應,揭示出了質子治療另一個強大的優勢,遠端效應!這是什麼意思呢?
  • 腫瘤細胞固有PD-1是一種腫瘤抑制因子--免疫治療方法的潛在生物...
    免疫細胞表面上的程序性細胞死亡1(PD-1)受體是介導腫瘤細胞免疫逃逸的免疫檢查點分子。PD-1的兩個配體,PD-L1和PD-L2由腫瘤細胞表達,從而導致免疫耐受。在正常情況下,PD-1通過與其配體PD-L1、PD-L2結合抑制T淋巴細胞的功能,從而抑制自身免疫應答。然而,當PD-1在腫瘤細胞上表達的潛在影響仍然未知。
  • 「追捕」愛滋病毒, 五十年探尋「隱秘的角落」
    「追捕」愛滋病毒, 五十年探尋「隱秘的角落」  [ 柏林病人、倫敦病人、聖保羅病人、精英控制者……他們的存在都證明愛滋病毒並非不可戰勝。而讓愛滋病毒真正死去的,可以是有效的治療手段,可以是先進的生物技術,也可以是特效的藥物,但最終戰勝傳染病的法寶,一定是疾病預防與控制策略。]
  • —「生命之鑰」腫瘤免疫治療患者援助項目啟動新方案 - 民生周刊
    為了響應「健康中國行動」號召,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積極推進一系列惠及廣大腫瘤患者的援助項目,包括於2018年啟動的「生命之鑰」腫瘤免疫治療患者援助項目。    從2020年1月1日起,該援助項目啟動全新援助方案,將更貼合患者需求,進一步減輕符合相應醫學及經濟條件的黑色素瘤或肺癌患者使用腫瘤免疫治療藥物的經濟負擔,改善患者的治療現狀,為患者實現規範化治療提供保障。
  • 「生命之鑰——腫瘤免疫治療患者援助項目」發布全新援助方案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24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晨赫)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今日宣布,「生命之鑰——腫瘤免疫治療患者援助項目」將於 2020年1月1日 起正式啟用全新援助方案。
  • 闢謠:碳水化合物是引發寵物腫瘤的元兇?它只是腫瘤生長的營養源
    只要是五歲以上的犬貓,都建議每年定期做健康檢查項目的部分除了最基本的血檢外,也需包含超音波、X光等影像的檢查,才可能在腫瘤還小時及早確診、切除。 而當發現有惡性腫瘤並切除後,在腫瘤還沒有明顯轉移的狀況下,會建議遵守「13366」原則。若是都沒有轉移跡象,就暫時能夠放心。
  • PD-1治療食管癌驚喜連連 「中國特色腫瘤」治療看到新希望
    免疫治療的出現,讓食管癌治療格局出現轉機。與化療這種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治療方式相比,PD-1單抗治療的副作用更為溫和,發生率也明顯降低。縱觀一下三個PD-1單抗在臨床試驗中出現的副作用(治療相關AE),卡瑞利珠的副作用在94.3%患者中出現,K藥是75.8%,O藥是65%。
  • 冬日動物致傷——隱秘的角落
    ,讓《隱秘的角落》在前段時間火遍大江南北,人潮起起落落,每個人都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有善惡面,每個人都有自己隱秘的角落。我們大多認為冬季氣溫下降,動物活動減少,有些動物甚至在「冬眠」,動物對人類的傷害會較少發生,因此會降低警惕。
  • 腫瘤治療領域獲重大突破
    腫瘤治療領域獲重大突破 時間:2014年07月25日 08:20:47&nbsp中財網   腫瘤免疫治療是通過激發或調動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腫瘤微環境抗腫瘤免疫力,從而控制和殺傷腫瘤細胞的目的具有療效好、毒副作用低、無耐藥性顯著的優勢,成為繼傳統療法(手術、化療和放療)、靶向療法(小分子靶向藥物和單克隆抗體)後,腫瘤治療領域最具前景的研究方向之一。  2013年是癌症治療的一個轉折點。癌症免疫療法的臨床試驗出現了令人鼓舞的結果,癌症治療的標靶是人身體的免疫系統而不是直接針對腫瘤。當年12月,美國《科學》雜誌將癌症免疫療法評為2013年十大科學突破之首。
  • 生命之鑰--腫瘤免疫治療患者援助項目正式發布2020全新援助方案
    北京2019年12月24日 /美通社/ -- 2019年12月24日,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今日宣布,「生命之鑰 -- 腫瘤免疫治療患者援助項目」 將於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啟用全新援助方案。
  • 肺部腫瘤的治療方法 肺癌轉移淋巴能活多久?
    肺癌由於腫瘤的隱匿性,大部分(約80%)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確診時已屬局部晚期或伴有遠部位轉移,失去了手術根治的機會,而晚期患者的治療更為棘手。晚期病人的耐受能力差,重要臟器功能可能都受到牽連,癌細胞經過治療後產生的耐藥性,還有癌細胞發生了廣泛轉移等。
  • 門檻降低60% 「生命之鑰——腫瘤免疫治療患者援助項目」加大援助...
    從開始用藥的第2個月就能用上免費援助藥品,此時肺癌患者花費僅為7萬出頭,惡黑輕體重患者的治療費用只需要3萬多,連用2次援助後進入更優惠的後續援助方案。   2019年12月24日,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今日宣布,「生命之鑰——腫瘤免疫治療患者援助項目」 將於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啟用全新援助方案。
  • 免疫治療相關不良反應及處理
    目前臨床上用的比較多的免疫抑制劑有:激素類:這是一類廣譜的免疫抑制劑,抑制人體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常用的有口服類藥物醋酸潑尼松片,靜脈的有甲強龍,注意用藥期間高血糖、高血壓、骨質疏鬆、潰瘍等副作用。對於免疫治療相關腸炎的病人,我們的處理經驗是,先除外感染性病因,對症支持1-2天,如果沒有好轉,就開始經驗性用激素治療,2級腸炎先暫停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靜脈激素1mg/kg/d用2-3天,如果症狀未緩解,增加到2mg/kg/d(如果有需要明確病因,再做腸鏡下活檢)。
  • 腫瘤免疫治療患者援助項目「生命之鑰」將在70餘個城市開展
    新華社北京9月21日電(記者張泉)旨在為中國低保和低收入家庭中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提供藥品援助的「生命之鑰-腫瘤免疫治療患者援助項目」19日正式啟動。「健康是人類的基本權利。」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副理事長胡寧寧表示,項目的啟動與開展,通過多方共付的方式,幫助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及時獲得更好的治療機會,減輕疾病對患者家庭和社會的經濟負擔,讓每位患者都能擁有平等接受治療的權利。黑色素瘤是一種來源於黑色素細胞的惡性腫瘤,是中國發病率增長最快的惡性腫瘤之一,其惡化程度較快,極易出現遠處轉移,已成為嚴重危及中國居民健康的重要疾病。
  • 今日《自然》亮點:新型細胞因子IL-18,腫瘤免疫治療迎來新進展
    譬如IL-18被報導通過增強NK細胞的ADCC效應從而殺傷腫瘤【4】,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有協同效應【5】以及被裝進CAR-T載體中作為效應分子【6】。在一項2016年結束的研究重組IL-18治療霍奇金淋巴瘤的臨床試驗中,IL-18顯示出了良好的安全性,但是對於腫瘤沒有有效性【7】。IL-18的強免疫激活特性和臨床試驗結果的巨大反差,引起了Aaron Ring團隊的興趣。
  • 貓咪腫瘤疾病現在也挺常見,一文帶你了解貓咪腫瘤的治療措施
    雖然大多數腫瘤的根本原因尚不清楚,但對許多(雖然不是所有)腫瘤來說,治療可能會顯著提高貓的質量和壽命。在許多情況下,適當的癌症治療可以顯著改善受影響貓的生活質量。但是治療可能會有副作用,你的獸醫和你應該都會意識到這些。
  • 腫瘤和免疫,逃離和調控,如何發生去往何處?
    癌症在基因水平上千變萬化,而我們用於治療的藥物和手段還非常有限。傳統的癌症治療主要是手術、放療和化療,但隨著醫學科學的進步,免疫治療、靶向治療、介入、射頻等治療方式不斷湧現,為癌症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途徑。腫瘤的免疫治療作為一種創新治療方式已成為腫瘤治療研究領域的一大熱點,而腫瘤微環境對免疫的調控和腫瘤進展對全身免疫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