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盜獵者爭論時,他拿起了槍,我快速把槍管向旁邊一推,槍響了,驚飛了田裡的野鴨。」
疫情之後,人們更加意識到了保護野生動物的必要性,也更加理解了他為何執著於這項「不實在」的工作
「為了保護生態環境而努力,讓我的人生更有意義,我會繼續在這條路上前行。」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常清潭 實習生 李馨
「『鳥爸爸』又去看鳥啊!」鄉親們紛紛和王林遠打著招呼。應著呼聲,四川省隆昌縣愛鳥養鳥協會會長、環保志願者王林遠如往常一樣踏入山林裡。從2002年他投身鳥類救助開始,在過去的6000多天裡,鳥兒悅耳的啼鳴成了他生活的背景音樂。
王林遠不是鳥類學家出身,也沒有受過專門的生物學教育,剛開始救助鳥類時,他甚至分不清不同品種間的差別。但他卻將救鳥護鳥當作一生的事業,十八年如一日地堅持,從單獨行動到成立起在當地有一定影響力的組織,迄今為止,僅救助放生的鳥類達3000多隻。
遠近聞名「鳥爸爸」
「只聽『砰』的一聲,一隻小鳥掉落在我眼前。」1997年,還在上小學的王林遠在上學途中親眼看見了有人射殺小鳥,讓他心疼不已。
幾個月後,他在菜市場看到4隻毛茸茸的小鳥,立即救了下來。拿給當地林業局的工作人員一看,發現竟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貓頭鷹。
「這是我人生第一次救鳥。」此後,王林遠開始了他與鳥類的不解之緣。
僅有熱情,沒有方法是不夠的。有一次,他救下了一隻小鳥。「放飛之前,我在它腳上套了一個腳環,方便下次相認。」沒過多久,他意外地又見到這隻小鳥,但小鳥被鳥網捕住,剛解救下來就死去了。王林遠很自責。他總覺得,只有他做得更多,才能讓受傷的鳥類有機會重獲生機,重新振翅於山林之間。從那時起,他便潛心研究如何救治鳥類。
研究愈深入,他愈認識到鳥類之於人類的重要性。「麻雀是益鳥,它們吃的更多的是農作物上的蟲子。」王林遠告訴記者,小鳥吃掉植物上的蟲子,能減少農藥噴灑,保護食品安全。
「還有些鳥類可以間接減少疾病的傳播。」蚊蟲叮咬是傳播疾病的主要途徑之一,尤其在流感季節,影響甚廣。有些鳥類比如燕子、林夜鷹,愛吃蚊子和蒼蠅,能有效減少病毒傳播。「鳥類對我們人類的貢獻如此之大,遺憾的是很少有人知道。」
這些年來,他一直專注於鳥類研究和保護,漸漸有了影響力,成都、重慶、山西、江西、貴州還有雲南……越來越多的人不遠萬裡專門把鳥送到他這裡救助。「很多人看到受傷的鳥,或者有人違法架設捕鳥網,都會聯繫我。」
後來,鳥越來越多,以至於他自家房子根本住不下這麼多可愛的生靈,「有關部門就為我提供了一個小房子專門救助鳥類,我成了鳥類福利院院長。」
因為王林遠對鳥的關心出了名,大家給他起了個親切的外號——「鳥爸爸」。他很喜歡這個稱呼,「雖然為了救鳥付出了很多時間、精力、財力,但只要看到鳥兒自由地飛翔,我就覺得快樂,特別值得。」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
這條路上,並不總是喜悅的。困難與艱辛時刻伴隨著,甚至還有危險潛伏。
「他直接把槍對準了我的腦袋。」2010年的冬天,王林遠在古宇湖巡邏的時候,發現盜獵者拿著一把獵槍對準了田裡的野鴨。「我快速地跑了過去,對那個人說,不能射殺野鴨,這是野生動物,我們要保護。」但盜獵者非常強勢,根本不把王林遠的勸告放在心上。「在我和盜獵者理論的過程中,他拿起了槍,我快速把槍管向旁邊一推,槍響了,也驚飛了田裡的野鴨。」
這樣的事偶有發生,但保護鳥類的決心還是戰勝了恐懼。「我也怕遇到盜獵的人,可是我必須阻止他們,拆掉他們的捕鳥裝置。」王林遠說。
「更多時候,是盜獵者蹲我。」王林遠說,「就算再危險,我還是會去的。」
就這樣,他一直奮鬥在保護鳥類的最前線上。但一人獨行,總有力不從心之處。後來,他在電視和網絡上,看到有地方的愛鳥人士自發形成了愛鳥協會。王林遠下定決心,要發動更多人一起參與進這項事業中來,把救助鳥類變成一個專門性、組織性的活動。
2015年,王林遠成立了四川省隆昌市愛鳥養鳥協會。「我基本上把所有積蓄都投入其中了。」隨著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健全完善,對生態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不斷加大,加入協會的人也越來越多,醫生、工人、農民、警察、教師、公務員……現在,協會會員已達351人。
人多了,能做的事也多了。「我們組織了一支志願隊,到每個村莊去宣講保護生態環境和野生動物的重要性。還加大了巡邏範圍,加強了捕鳥網的拆除力度,加深了對執法部門的協助。」
保護生態環境,惠及子孫後代,這是「王林遠們」所努力的方向。
王林遠給冬候鳥投食,保證候鳥能在古宇湖安全幸福越冬 李忠福攝
念念不忘 必有迴響
在打擊違法獵鳥過程中,王林遠被車撞過、被蛇咬過、身體受過傷,臉上掛過彩。身為廚師的他,還因拒絕烹飪野生動物而屢次被餐館炒魷魚,但他從未放棄過愛鳥護鳥的信念。他仍熱愛著這份慈善事業,並將它作為一生的目標。
王林遠的堅持逐漸有了回音。「以前我們一年要拆除幾千張捕鳥網,但現在一年只需要拆100多張。在古宇湖棲息的鳥,從最初零星幾隻野鴨到現在數以萬計;從只有一個品種到14個品種。今年初還發現了野生白天鵝。上一次在這兒見到白天鵝還是10年前呢。」
「以前有人覺得我是多管閒事,現在卻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王林遠說,疫情之後,人們更加意識到了保護野生動物的必要性,也更理解他為何執著於這項「不實在」的工作。「現在我走在路上,會有陌生人豎起大拇指給我點讚,以前曾嫌棄我的人,還主動問我鳥的品種和生活習性。」
為仍執著於保護生態環境?王林遠給出他的答案:「人的生命很短暫,活著時一定要做些有意義的事情。為了保護生態環境而努力,讓我的人生更有意義,我會在這條路上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