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兒童節期間,朋友圈的花式曬娃大賽戰況激烈。
剛剛升任奶爸奶媽的新手父母們絕不會放過這個大好時機,九宮格照片 360 度無死角播送寶寶們的憨憨鏡頭。
鏟屎官們不甘心獨享自家主子的盛世美顏,隨手拍的貓片狗片足以引來大批看客,留言評論大呼「萌化了」。
「孤寡老人」們這時也不會覺得尷尬,畢竟還可以翻出童年時代的老照片,收穫數行點讚。
▲ 樹懶幼崽的姨母笑/圖片來自微博@小朋友發言bot
俗話說,幼崽是人間寶藏,無論是肉嘟嘟的小嬰兒還是毛茸茸的小動物,幼年時期的小朋友總能惹得周圍人露出一臉姨母笑,按奈不住想要動手 rua 它。
即便一些人平時堅稱自己對小孩子無感,嫌棄他們聒噪、吵鬧,可是當這些成年人面對那大大的眼睛和嫩嫩的臉蛋,還是會不自覺地輕言細語,甚至捏著嗓子假裝自己變回了小朋友。
▲ 面對兩隻喵喵待哺的小貓咪,大衛前一秒還在吐槽瑪嘉烈變音說話,下一秒也忍不住提高聲線,壯漢柔情藏不住了/圖片來自電視劇《瑪嘉烈與大衛系列-綠豆》
更別提宋民國、權律二這些躋身國民兒女的萌娃,在多少個難眠午夜裡,他們的表情包無數次撫慰著老父親和老母親們寂寞的心。
幼崽身上仿佛自帶魔法,使聞者心癢,見者想擼。可實際上,他們堪稱詭計多端,仗著天然無害的外表,公然搶走寵愛和獎賞。
尤其是被幼崽折騰得筋疲力盡的奶爸奶媽們,經歷了餵奶、換尿布、陪吃陪睡等一系列血淚史,總結出一條亙古真理:不賣萌的小朋友會死得更快。
▲ 實踐出真知,奶媽的血淚史/圖片來自微博@seven0998愛吃橘子de鍾離永康
這條民哲式結論與奧地利動物行為學家康拉德·洛倫茲(Konrad Lorenz)提出的「嬰兒圖式」(baby schema)理論不謀而合,誤打誤撞間居然揭露了生物進化學的關鍵概念。
嬰兒們普遍長著 Q 彈的腮幫、鼓鼓的額頭、大大的眼睛和短小的下巴,這些都是「嬰兒圖式」的典型特徵,能夠誘發人們啟動先天釋放機制(Innate Releasing Mechanism),促使人們自發產生關懷和保護幼崽的欲望。
當看到嬰兒的外表,人們還會分泌一種能夠釋放「母愛」的激素——催產素(Oxytocin),這種自動化反應不受感知者的年齡、育兒經驗甚至性別的幹擾(所以男人們也會分泌催產素),反映了人類與生俱來的養育動機。
▲ 小妖胡巴為您親身演示「嬰兒圖式」/圖片來自電影《捉妖記》
在進化過程中,正因為小嬰兒身上天然保留了「可愛、軟萌、卡哇伊」的諸多幻術,人類才被迷得團團轉,認定嬰孩們是「純潔的、天真的、玻璃一樣的」,於是心甘情願獻了青春獻終身,把一切美好的資源都奉獻給幼兒,從而提高嬰幼兒的存活率,保證本族物種持續繁衍。
漸漸地,人們將嬰兒的「可愛」特徵投射到更多的類似事物身上,無論是小動物、小汽車還是小餅乾,只要發現它具備了「嬰兒圖式」的顯著要素(甚至包括新生兒的笑聲和氣味),大腦就會自動尖叫:「天吶,這裡有一隻小寶寶!太可愛了吧!別怕,我可以保護你!」
▲ 具備「嬰兒圖式」特徵的小汽車也會激發人們的保護欲/圖片來自Facebook@宋民國(Minguk,宋民國)
這不單是因為人們覺得幼小的事物十分脆弱,更是因為當人們看到這些可愛的小東西時,大腦內的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會被隨之激活,產生一種近似獲得獎賞或者注射了安慰劑的強大效果(這種極度快感大致相當於嗑藥時的成癮感),因此對小東西投注更多感情,「感到治癒」、「發出姨母笑」的成因就在於此。
可愛的小物件甚至可以提高照看者的專注度。人們看到小物件就像看到渾身標滿「易碎」標誌的高腳杯,會自覺提高警惕,輕拿輕放。所以許多手工匠人特意把家具、收藏品打磨得小巧玲瓏,促使主人更加精心、溫柔地呵護它們。
在英文中,「可愛」(cute)的原意是「機敏、精巧」。正所謂濃縮的都是精華,精細的微縮物品正應了那句「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用最有限的空間囊括最豐富的細節,極大地滿足了人類大腦批量搜集複雜信息的嗜好。
▲ 故宮鐘錶,小小的身體裡包羅無數組精密機關/圖片來自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體量微小、長相精緻,萌物常常自帶柔光,讓人繳械投降,放棄防禦。在弱小無助的萌物面前,人們決不會感受到「威脅」,相反,因為一覽無遺,大腦可以迅速識別並處理所見信息,所以萌物會使人獲得安全感和可控感,仿佛自己開了天眼,可以從上帝視角視察萬物。
但事實恰恰相反,操控人類情緒,讓人頭腦發熱、欲罷不能的魔鬼,正是那些看似天真無邪的幼崽和萌物。它們悄悄發射可愛信號,人們還來不及思考判斷,就已經做出了本能反應,可謂毫無抵抗之力。
就像會哭的孩子有奶吃,越是可愛,越受寵愛。
於是,幼崽學會了賣萌,以此逃避懲罰,換取更多關照和獎勵。玩具製造商把米老鼠和泰迪熊打扮成娃娃臉,引誘更多人買買買。在倫敦西南區,有人甚至將兒童畫像當作門神貼,塗滿大小店鋪的捲簾門,試圖迷惑犯罪分子,叫他們下不去手。
▲ 畫上小門神後,倫敦西南區的犯罪率果真降低了/圖片來自BBC.com
幼崽的臉,騙人的鬼,越是小巧可愛,越是糖衣炮彈。本以為他們無知懵懂,原來各種偽裝伎倆早已根植在新生兒的基因之中,不知不覺間把我們拉進了一個進化論騙局。
所以,當下一次腦袋裡爆發出「超可愛」的尖叫聲時,別忘了提醒自己,「我的大腦可能又上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