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固有的觀念裡,只要和 「吃」 沾上邊兒的,就必須是新鮮的。
以魚類為例,市面上的魚主要是淡水魚、海魚。
總體來說,二者的營養成分大致相同,但海魚中的Ω-3脂肪酸、DHA、牛磺酸含量比淡水魚高很多,是兒童心 髒和大腦發育的良好選擇之一。
然而市場上售賣的海魚多是冷凍的,很多家長感覺不新鮮、沒營養,就放棄購買冷凍的海魚。
其實,冷凍只是魚的一種保鮮方式。與禽畜不同,魚的肌肉組織脆弱、天然免疫物質少、附著較多細菌,導致魚肉更容易腐敗,不易保存。
營養豐富的深海魚很少有鮮活的,用冰鮮方式也只能保存幾天,因此,對於那些遠洋捕撈的魚,唯有採用更長期、更穩定的冷凍方式保存,否則還未上岸魚肉就爛了。
經過冷凍,可以抑制魚身上酶的活性和微生物生長,大幅延長保質期,通常可達數月之久,這樣就能讓更多的吃貨享受到美味的海鮮啦~
1. 冷凍不會影響核心營養價值
深海魚大多是在最佳狀態時被冷凍,但不可否認的是,魚在解凍後會流失部分的蛋白質、鹽類、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好在這部分的營養流失對於整體而言是微不足道的,其核心營養價值並不會受到影響。
2. 冷凍後口感會下降
冰凍過的魚,從口感上確實沒有活魚鮮嫩。主要是因為冰凍過程中,魚肉內的水分凍結成冰晶,導致魚肉的蛋白質發生變性和一系列改變,導致魚肉口感變差。
3. 冷凍能有效降低感染寄生蟲的風險
冷凍魚是在魚被捕獲後立即冷凍的快速過程。為了最大程度的保持魚的口感和營養,通常用約﹣28.8℃超低溫將魚在幾秒鐘內凍住。這樣可以有效降低吃魚時感染寄生蟲的風險。
活魚是最好的選擇嗎?
人們偏好的活魚,在運輸和裝卸過程中,會遭遇碰撞、接觸環境中的細菌、排洩物積累等因素,造成一定的營養流失,影響魚的品質,甚至可能會有孔雀石綠等藥物殘留。
P.S: 孔雀石綠的作用是降低魚的死亡率,是水產養殖的禁用品。
不同魚種的營養價值各有高低,一味地追求 「 新鮮 」,先入為主認為活魚更好,而放棄深海冷凍魚實在是得不償失,不如 「 一碗水端平 」 地對待 。
了解更多海洋知識,海鮮美食記得關注海上號【水手鴨】哦~
(文章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後臺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