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茁壯地成長!家長想要照顧好寶寶,需要具備一定的育兒知識。不一定需要父母有多高的學歷,但一定要學會科學育兒,避免盲從!
前兩天有朋友私信問我:剃滿月頭到底能不能讓寶寶的頭髮變濃密?原來這位朋友剛出月子,剃滿月頭是當地的一種風俗,而恰巧寶寶頭髮只有稀疏的幾根。家裡的老人說,給寶寶剃個「滿月頭」,這樣就可以長出濃密的好頭髮了。
寶媽將信將疑,寶寶的奶奶也說,成人如果刮鬍子或剃腿毛,後面再長出來是不是更濃密了?
但寶寶的爸爸卻說,他之前已經做過這方面的功課了,給小寶寶剃滿月頭,可能會刮破寶寶的頭皮。而且寶寶頭上有囟門還沒閉合,過早剃頭對寶寶有一定的安全隱患。
這樣的矛盾說法,讓本來就缺乏經驗的新手父母,更加糊塗了!到底應不應該給寶寶剃滿月頭呢?
在育兒方面,還有哪些「陷阱」,讓新手父母迷茫的情況呢?
剃滿月頭
很多地方都有這樣的傳統習慣,新寶寶滿月之後要剃「滿月頭」。認為這樣做,寶寶將來才會長出濃密的好頭髮。
「滿月剃胎髮」能長濃密的好頭髮,其實根本就沒有科學依據。家長們需要知道,頭髮的發質情況與遺傳及後天的營養有關,與剃不剃胎毛沒有任何關係。
剛滿月的寶寶,頭部的前後囟門還沒有完全閉合,而且頭部皮膚嬌嫩,很容易出現一些安全問題,一旦不小心出現一些碰擦情況,由於寶寶的抵抗力不強,容易引起皮膚感染。
所以不建議給寶寶剃滿月頭。如果寶寶頭髮較長,或是天氣比較炎熱的情況下,建議家長可以給寶寶適當地剪短頭髮。
寶寶吃手要禁止
剛出生的寶寶,不需要通過後天的學習,就可以直接吮吸母乳或是進行奶瓶餵養了。吸吮是寶寶先天就具備的技能,也是寶寶自我生存的一種本能。
通常寶寶在出生十幾天之後,就知道吮吸手指了,只是由於協調性不好,很多時候手指無法正常地放到嘴巴裡,只是啃手。
寶寶生長到3個月左右,就能真正意義上地「吃手」了。餓了、自娛自樂玩耍時、睡覺之前等情況下都會吃手。
寶寶從2個月開始,一直到滿周歲期間,會有一個「口欲期」,這期間寶寶是用嘴巴來探索世界的,而對於寶寶來說,吃自己的小手是最方便快捷的了!
因此,如果寶寶在1歲以前吃手、吃腳或是咬玩具,家長不用阻止,這是寶寶自我成長的表現。
寶寶通過吃手,不斷地訓練手、眼、口的協調能力,為將來的進食打基礎。所以家長要做的,就是給寶寶手洗乾淨,保持寶寶的衛生清潔即可。
如果寶寶2、3歲仍喜歡吃手,這就需要家長引起警惕了。一旦寶寶吃手形成習慣,可能會影響寶寶牙齒的萌發。
因此家長需要幫助寶寶戒掉這個習慣,可以適當地和寶寶進行交流,找到原因,比如:飢餓、焦慮等,然後「對症下藥」及時幫寶寶戒掉這個習慣,這樣才有利於寶寶的健康成長。
寶寶咬人、抓頭髮
經常看到2、3個月的寶寶就有抓媽媽頭髮的行為。稍大月齡的寶寶會出現咬人的現象:媽媽手指、爸爸的胳膊……拿起什麼都會咬。
有專家研究之後發現,寶寶的這些行為可能是在表達愛意,這是對爸爸媽媽示愛的行為。也有可能是在吸引他人的注意力,刷存在感。當然也存在一些生理方面的原因,比如寶寶在出牙期,牙床不舒服導致咬人。
當孩子出現這些「討厭」行為的時候,父母首先要讓寶寶知道,媽媽一直都是愛寶寶的,平時多陪伴寶寶,讓寶寶在有愛的氛圍中成長。同時需要轉移寶寶的注意力,讓其他行為去替代咬人、抓頭髮的行為。
大部分的寶寶出現咬人行為,是成長過程中的自然產物,但也可能會有一些情緒因素存在的原因導致的。
比如得不到某些東西就用這些壞行為來發洩自己的不滿。家長必須要學會分辨,及時制止寶寶的行為,培養寶寶正確的觀點。
當寶寶做出這些「討厭」行為時,家長千萬不要呵斥寶寶,要用溫柔的語氣告訴寶寶:「不能抓媽媽頭髮、不能咬媽媽,媽媽疼!」。
寄語:照顧寶寶是一門很深的學問題。同時也有很多的「大坑」。對於新手父母來說,最重要的是要科學育兒。
通過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摸索,科學地對待寶寶成長的每一個過程,這樣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