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學榮(湖北大學中華文化發展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
人與天地自然的關係問題,古人稱之為「天人之際」,亦即天人關係問題。這一深邃而神聖的問題成為中國歷史上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學家熱衷討論的重要問題。在老子看來,天人關係應當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董仲舒則在答漢武帝策問時,說他講的是「天人相與之際」的學問;司馬遷認為,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便是上智之人。凡此種種,對天人之際的思考已經植入中國文化的基因裡。
天人關係是伴隨人類社會始終的矛盾關係。人類自產生以來,為了生存和發展,便以自然界這個母體為認識對象,開始了漫長的探索、開發和利用的文化實踐活動。古人認為,人類及其所居住的山河大地皆本於天,人居天地之間,依天地資源而生存發展,故將天地自然泛稱為「天」,從而確認了人與天地自然,即主體與客體的天人矛盾關係。唐人劉禹錫在《天論》中概括:「世之言天者二道焉」。其一是「拘於昭昭者」持「陰騭之說」,認為天有意志,主宰人類的貧富、禍福;其二是「泥於冥冥者」持「自然之說」,認為天是自然之物,不能干預人類的命運。荀子說,「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天地亦形成於自然之氣的陰陽大化。在天與人的這對矛盾中,人最為貴,之所以尊貴,是因為人可以在充分認識天地自然規律的前提下,駕馭天道(自然規律)驅除災禍,為人謀利。故荀子說,人可以「制天命而用之」,不可以「錯人而思天」。劉禹錫則進一步將這種關係升華為天與人「交相勝,還相用」的辯證關係。他說:「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動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天之所能者,生萬物也;人之所能者,治萬物也。」此即天生之,人成之,各有其致功,二者交相為用。
天人關係的本質是中和,亦即天人和諧共生。交相勝,是指矛盾對立的一面;還相用,則是指矛盾依存的一面。這種交勝和相用的對立統一關係,即是天人和諧的最佳狀態。要實現天人和諧,作為認識主體的人,應常懷「三心」。
第一,常懷敬畏之心。老子云:「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期,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宇宙中,唯有天地自然最為久大。它在時間空間方面都是無限的,人類的有限認知能力始終難以窮儘自然天地之道。而且自然天地本身還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人類對自然天地之道的認知,始終處於追逐之中。故人不可仰仗工具理性忘乎所以地對待天地自然。誠如孔子所言:「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只有對天地自然心懷敬畏,科學從事,才是正確之途。西方流行一種「人類中心論」,認為在天人關係中,「人是萬物的尺度」,人類的利益才是「目的」,價值評判的標準始終掌握在人手中;自然萬物只有滿足人類的需要才具有價值。他們把自然天地當作取之不盡的「資源庫」。這種理論將天人關係看作徵服與被徵服的對立關係,抹殺了人是天生地養的事實,否認了自然天地是人類生存之本、發展之基,因而必須摒棄。
第二,常懷感恩之心。人類文明之所以能發展到今天的高度,首先,應感恩自然天地的無私賜予。日光、空氣、水、山河大地、森林礦藏、飛潛動植,都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保障。其次,應感恩我們「篳路藍縷」的勤勞智慧的先祖,感恩那些觀天察地的往聖先賢。是他們開創的文化實踐活動,推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他們通過代復一代的實踐,形成了我們優秀的文化傳統,使我們今天能跟著他們的足跡,利用他們的認識成果,一步步地繼往開來。同時使我們自身素質得以在文化實踐中逐步提高。古人謂天為父,地為母,是說天地孕育和生養了萬物和人類。老子說:「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又說:「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此所謂感恩,就是行為要「守其母」,不可須臾忘記以自然天地之道為法;就是思想要「尊道貴德」,自覺地遵循自然天地之道以回報它給予人類的恩惠。
第三,常懷仁愛之心。「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亦是儒家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念和標準。孔子從多視角對仁的內涵進行了闡發,其本質就是「愛人」。至於愛人的方式方法就是孝悌忠信,立己立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博施濟眾等諸多方面。
按「仁」字會意為二人同體,涵蘊了人與人之間相互支持、相互成就的和諧關係。孟子又將其生發為「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思想。後來宋儒又將其擴充為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和諧關係。張載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程顥說「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直接從人道與天道合一的高度定義「仁」。也就是說,人與人,人與自然天地之間,必須遵循一個共同的道德行為規範:仁民而愛物。仁民,既包含了執政者對平民百姓的仁政、德治,也包含了人與人之間的相愛和忠信。愛物,則是指以仁愛之心去對待天地萬物。儒家所謂的忠恕之道、民胞物與之論,佛家所謂的眾生平等、利樂有情的慈悲心,道家所謂的重生貴生、和光同塵的長生久視之心,都包含了人與自然萬物的一體之仁。仁民愛物的意義還在於有利於人類構建和諧共生的生態系統,對於那些暴殄天物、惡意踐踏摧殘天地之大美的惡行也是一種有力的批判。
敬畏之心、感恩之心、仁愛之心,是有機聯繫的統一體。它們相互涵攝,相互補充,相互生發。可以說,三心俱足,和諧則生:家和萬事興,國和百業舉,天人和則年豐人壽。綜上,常懷三心,天人和諧,萬物育焉,百業興焉,本固邦寧,世界大同。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