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懷三心 和諧天人

2021-01-09 中國西藏網

  作者:周學榮(湖北大學中華文化發展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

  人與天地自然的關係問題,古人稱之為「天人之際」,亦即天人關係問題。這一深邃而神聖的問題成為中國歷史上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學家熱衷討論的重要問題。在老子看來,天人關係應當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董仲舒則在答漢武帝策問時,說他講的是「天人相與之際」的學問;司馬遷認為,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便是上智之人。凡此種種,對天人之際的思考已經植入中國文化的基因裡。

  天人關係是伴隨人類社會始終的矛盾關係。人類自產生以來,為了生存和發展,便以自然界這個母體為認識對象,開始了漫長的探索、開發和利用的文化實踐活動。古人認為,人類及其所居住的山河大地皆本於天,人居天地之間,依天地資源而生存發展,故將天地自然泛稱為「天」,從而確認了人與天地自然,即主體與客體的天人矛盾關係。唐人劉禹錫在《天論》中概括:「世之言天者二道焉」。其一是「拘於昭昭者」持「陰騭之說」,認為天有意志,主宰人類的貧富、禍福;其二是「泥於冥冥者」持「自然之說」,認為天是自然之物,不能干預人類的命運。荀子說,「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天地亦形成於自然之氣的陰陽大化。在天與人的這對矛盾中,人最為貴,之所以尊貴,是因為人可以在充分認識天地自然規律的前提下,駕馭天道(自然規律)驅除災禍,為人謀利。故荀子說,人可以「制天命而用之」,不可以「錯人而思天」。劉禹錫則進一步將這種關係升華為天與人「交相勝,還相用」的辯證關係。他說:「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動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天之所能者,生萬物也;人之所能者,治萬物也。」此即天生之,人成之,各有其致功,二者交相為用。

  天人關係的本質是中和,亦即天人和諧共生。交相勝,是指矛盾對立的一面;還相用,則是指矛盾依存的一面。這種交勝和相用的對立統一關係,即是天人和諧的最佳狀態。要實現天人和諧,作為認識主體的人,應常懷「三心」。

  第一,常懷敬畏之心。老子云:「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期,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宇宙中,唯有天地自然最為久大。它在時間空間方面都是無限的,人類的有限認知能力始終難以窮儘自然天地之道。而且自然天地本身還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人類對自然天地之道的認知,始終處於追逐之中。故人不可仰仗工具理性忘乎所以地對待天地自然。誠如孔子所言:「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只有對天地自然心懷敬畏,科學從事,才是正確之途。西方流行一種「人類中心論」,認為在天人關係中,「人是萬物的尺度」,人類的利益才是「目的」,價值評判的標準始終掌握在人手中;自然萬物只有滿足人類的需要才具有價值。他們把自然天地當作取之不盡的「資源庫」。這種理論將天人關係看作徵服與被徵服的對立關係,抹殺了人是天生地養的事實,否認了自然天地是人類生存之本、發展之基,因而必須摒棄。

  第二,常懷感恩之心。人類文明之所以能發展到今天的高度,首先,應感恩自然天地的無私賜予。日光、空氣、水、山河大地、森林礦藏、飛潛動植,都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保障。其次,應感恩我們「篳路藍縷」的勤勞智慧的先祖,感恩那些觀天察地的往聖先賢。是他們開創的文化實踐活動,推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他們通過代復一代的實踐,形成了我們優秀的文化傳統,使我們今天能跟著他們的足跡,利用他們的認識成果,一步步地繼往開來。同時使我們自身素質得以在文化實踐中逐步提高。古人謂天為父,地為母,是說天地孕育和生養了萬物和人類。老子說:「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又說:「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此所謂感恩,就是行為要「守其母」,不可須臾忘記以自然天地之道為法;就是思想要「尊道貴德」,自覺地遵循自然天地之道以回報它給予人類的恩惠。

  第三,常懷仁愛之心。「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亦是儒家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念和標準。孔子從多視角對仁的內涵進行了闡發,其本質就是「愛人」。至於愛人的方式方法就是孝悌忠信,立己立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博施濟眾等諸多方面。

  按「仁」字會意為二人同體,涵蘊了人與人之間相互支持、相互成就的和諧關係。孟子又將其生發為「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思想。後來宋儒又將其擴充為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和諧關係。張載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程顥說「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直接從人道與天道合一的高度定義「仁」。也就是說,人與人,人與自然天地之間,必須遵循一個共同的道德行為規範:仁民而愛物。仁民,既包含了執政者對平民百姓的仁政、德治,也包含了人與人之間的相愛和忠信。愛物,則是指以仁愛之心去對待天地萬物。儒家所謂的忠恕之道、民胞物與之論,佛家所謂的眾生平等、利樂有情的慈悲心,道家所謂的重生貴生、和光同塵的長生久視之心,都包含了人與自然萬物的一體之仁。仁民愛物的意義還在於有利於人類構建和諧共生的生態系統,對於那些暴殄天物、惡意踐踏摧殘天地之大美的惡行也是一種有力的批判。

  敬畏之心、感恩之心、仁愛之心,是有機聯繫的統一體。它們相互涵攝,相互補充,相互生發。可以說,三心俱足,和諧則生:家和萬事興,國和百業舉,天人和則年豐人壽。綜上,常懷三心,天人和諧,萬物育焉,百業興焉,本固邦寧,世界大同。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天人合一」的歷史本義
    近年來,鑑於自然生態環境的惡化與和諧社會的構建,不少學者以及社會人士「與時俱進」,重新闡釋「天人合一」,把其中的「天」解釋為自然生態,把「合一」視為「和諧」,所謂「天人合一」就是人與自然的統一,並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大力弘揚。毋庸諱言,在古代中國曾有過「天」為「氣」的說法,但僅是偶爾云云,從來不是主導。而且,「氣」也難以簡單地就與自然生態畫等號。
  • 自我療愈終極狀態:從宇宙中獲得生命的能量,最終天人合一
    意識療法到了天人合一的概念,很多人覺得這是一個很高深的,遙不可及的概念性的名詞,實際上它並不高深,所謂的天,他指的是宇宙,宇宙一詞在英文中是Cosmos或者是universe前者是由希臘語演變而來,意味著秩序跟規律,後者是有拉丁文轉化而來,表示朝著一個方向行動的整體,就是全部物質現象的總和。
  • 《藏獒多吉》:小孩子眼中的天人合一
    用一開場就嚴重對立的僵化父子關係,再加上一段傳奇色彩頗濃的藏獒傳奇為載體,《藏獒多吉》用最嫻熟的手法,最細膩的筆調,講述了一個有關父與子、人與動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天人合一,方是自然大道,更將愛與信任的永恆主題,貫徹始終,深入淺出地講了個清楚明白。  《藏獒多吉》從楊志軍原著小說中提取出最適合青少年接受的正確方向,首先就在東方哲學理論基礎方向站穩了腳跟。
  • 天人整體觀——天人合一
    不僅如此,天人整體觀還包括人類和人類生存環境的和諧統一。這一點,道家有深刻的認識。一方面「養形必先之以物」(《莊子·達生》),人的生命活動仰賴於天地萬物的供養,故人(「我」)與萬物有對立的一面。人們往往總是以自己的需要作為衡量萬物利(益)、害的標準,因而對待萬物往往不是順萬物自然之性,而是以「索取」、「徵服」為主導,從而強化了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對立。
  • 太極修煉就是要讓人通過修煉,做到陰陽平衡,形神和諧統一
    這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陰陽和諧的統一體。太極圖是中華古文化的標誌。太極修煉就是要讓人通過修煉,做到陰陽平衡、動靜平衡與形神和諧統一。首先,太極拳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的一種哲學觀。太極拳「道法自然」,人身為一「小太極」,自然為「大太極」。當你練完了一套太極拳,到戶外、曠野、樹林、草地上,無拘無束地「全身處處毫無牽掣」,「動靜作勢、純任自然」,呼吸自然。
  • 鸚鵡村——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鄉村
    一個名不經傳的小村子,只因幾百年來數百隻鸚鵡棲息在村裡大樹上,人鸚和諧,共融共生,鸚鵡村因而得名,這就是普洱的鸚鵡村。這裡的狗狗也是那麼的友善好客,一直陪伴在來自遠方的客人身邊,構成一幅自然和諧、天人合一的美麗畫卷。
  • 上海動物園熊傷人事件現場細節曝光:心懷敬畏,常懷戒備
    越來越多的動物被人類掠奪了棲息之地,對於動物傷人的事件,我們並不能阻止,也無力抵抗,那麼能做的只有心懷敬畏,常懷戒備。給動物一些自尊,給人類一絲餘地。敬畏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常懷戒備,保持警惕,才能最大程度的避免收到傷害。對此你怎麼看,歡迎說說你的看法。
  • 黃帝內經中告訴我們的什麼是天人合一和古人聖人賢人
    其庇佑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蔽,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辯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中古的時候有至人,什麼是至人?至人能夠全其至道,至人以淳樸的德行來適應妙用大道之理。
  • 天人合一:明清小說裡的數字文化!
    神秘數字之於國人,是蘊含著「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的。思維模式具有很強的穩定性,一經形成長久流傳。對於一定範圍內的社會成員個體而言,思維模式「具有認識上的先行結構作用,制約著具體思維過程」。「天人合一」可以說是我國傳統思維模式最基本的特徵。被儒家奉為六經之首的《周易》首先奠定了這一思維模式的理論基礎。
  • 天人合一思想體系第一集:一念靜心之以原理生成智慧
    一念靜心,就在於這一念,並非因為某個外在條件的觸發而領悟,而是是因為你內心究暢與通達後產生;這一念生成後,在任何時空背景下、任何人都產生作用、都能自心覺悟。也就體現了這核心「一念」的無條件性——沒有預設條件,不靠外界的灌輸與複製粘貼,只需自心體驗人生與萬物變化,而後通過自己領悟與真實體會,就能融匯貫通、以此「長生久視」(信念長生、格局眼界不降)。
  • 神仙天人轉世在面相上有什麼特徵
    不過現在我們主要分析的是這種人的面相,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相術欄目看看神仙天人轉世的面相特徵。眼睛如水眼睛如水一般都是神仙天人轉世的特徵,正因為這種人並不屬於人世間的輪迴的,因此自然也就少了人世間的渾濁,正因如此,這種人的眼神才可以很清澈,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種人根本不會輪迴多次,只是一次罷了,同時這種人也不會呆太長的時間,這也是其短命的原因之一。
  • 中國特有的十二生肖:不僅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更有深刻的價值取向
    生肖俑通常有三種造型:一是人身獸首,如 1972 年江蘇無錫出土的唐代隨葬陶俑,身穿寬領袖衣,腰間束帶,拱手跪坐;二是人抱生肖動物,如子鼠俑狀為坐翁抱鼠;三是生肖動物趴在人物的頭頂上。十二生肖俑隨葬於墓中用來驅邪,同時還兼有表示方位的意義。1971 年,湖南湘陰唐代墓葬中出土了十二件人身獸首造型的生肖俑,均身著寬袖袍,中間留有一個可以插物的長形小孔。生肖俑被放在墓壁四周的壁龕內,用來表示方位。
  • 從漢語成語中淺析「和諧」理念和中、西文化的差異
    「和諧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內涵「和諧觀」在中華民族文化中自古就有,是貫通古今的一大基本思想。從古代孔孟的社會和諧、道家的天人和諧,直到現在中國領導人在外交場所仍在強調和諧,可以看出和諧在在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1、「和諧觀」與「天人合一」之間的關係在中國傳統思想中,天、地、人三者之間的交互關係上最重要的就是和諧。
  • 萬物有情與天人合一:論懷特海的過程哲學與易經的對立統一
    這讓帶領以色列人逃出埃及法老的奴一下的摩西成為上帝之子,讓推動猶太教創新被釘在十字架上的約書亞成為三位一體的耶穌,讓推動印度教解脫階層固化與種姓壓抑的悉達多成為了佛祖,讓提倡天人合一老子成為道教天神。宗教是人類某種基礎經驗的表達方式,宗教是一種異象,異象要求的只是崇拜,崇拜就是在互愛的力量下 接受同化。
  • 與小動物和諧共處
    人與小動物之間能否和諧相處,這仿佛是個永遠都有討論不完的話題。討論不完說明各人的意識不同,那究竟能和諧相處嗎?我很肯定地告訴你,能!那究竟人如何達到與小動物和諧共處呢?其次,人都是有情有愛有善良之心的,有責任維護好自己生活的家園,小動物也是家園中的一份子。你得承認,當你在野外看見野生動物時的欣喜勁,這其實就是你對動物們的關愛。再者,人們飼養的雞、鴨、魚,豬、牛、羊等,每天都為人們提供著肉類蛋白質。
  • 高達00:4大武裝組織,為何天人組織的實力可以強勢碾壓其餘3家
    看高達00的小夥伴們應該都知道,在高達00兩季共50集的劇情裡,大家應該能看到一個很特別的現象,天人(Celestial Being)組織的機動戰士和信息收集的能力碾壓其餘三大勢力,這個碾壓指的不是軍隊數量和經濟實力,結果恰恰相反,天人(Celestial Being)組織機動戰士只有區區四臺,加上後續新增的機甲,也不超過五指之數。
  • 解開「天人合一」的密碼-宇宙的能量
    經絡不通,從根上講,其實就是心裡有障礙了,心有一處不通,則身體就會對應有一條經絡堵塞。心是掌管信息的,而信息和能量是不可分割的。 所以,能量通道堵塞了,首先要從心(信息)來調整。
  • 陰陽師:晴明等人借冥河縫隙已進入鬼域結界,天人劇情就在眼前
    Hello,我是勾玉文  今年陰陽師春節活動是天人劇情基本跑不了了,這次SP夜溟彼岸花的上線相當於是開啟天人劇情的鑰匙。  本期簡單梳理彼世之花的主線劇情,僅供參考。  (肯定有小夥伴只顧著爬塔,一路點的都是跳過,我也是)
  • 天人轉世輪迴為魚 佛陀揭秘無比殘酷前世因果
    天人轉世輪迴為魚,佛陀揭秘無比殘酷前世因果(資料圖) 有一天,佛陀帶著弟子經過市集時,看見一位賣魚的老人,一邊鬥量賣魚,一邊哀嘆地說:「老天爺!到底我犯了什麼錯,你讓我的兒子這麼早死?佛陀於是告訴大眾,之所以會笑有三個原因: 第一,是無奈於這位老人的愚痴。想想他在溪邊捕魚時,讓無可計數的生命,在他的漁網下慘遭殺害,也讓這些魚蝦,家庭破碎、骨肉相離。但是,他不曾因為魚蝦的苦,而生起絲毫的惻隱之心。如今自己的兒子因禍而死,卻怨天咒地,感嘆命運對自己的不公平。因為這樣的因緣而笑!
  • 中國這個村落人和動物和諧共處,人們生活安靜祥和堪稱人間仙境!
    這裡曾是格薩爾王戰鬥和生活過的地方,也是善良的人們精心打造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淨土。位於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邛崍山脈與大雪山脈之間,為橫斷山脈峽谷地帶,是橫跨甘孜、阿壩兩州,涉及道孚、金川、丹巴三縣的高原牧場,莫斯卡村海拔 3900米 ,被三座神山環抱,集雪山、森林、草原、冰河、海子為一體,距丹巴縣城 78公裡 ,距成都約400公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