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有情與天人合一:論懷特海的過程哲學與易經的對立統一

2021-01-07 澎湃新聞

當下全球籠罩在疫情之下,病毒正在肆虐席捲全球,給無數個人和家庭帶去不可逆的,衝擊與創傷。同時。全球多個國家蝗蟲泛濫成災,對於經濟作物的損失更難以估量。

全球變暖加劇,南極冰川融化,企鵝無家可歸,跟有多達25種超級病毒等待解封,全球股指下行,十年期國債收益倒掛,多國央行變向放水 企圖繼續濫用貨幣政策刺激經濟,我們已經不可置疑了陷入了危機。

雖然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後一次,但是對於普通人以為會。

 

中世紀及以前,人類用宗教來武裝自己的思想,處理與自然的關係。將不可言說,不可理解的現象與感受高度抽象到上帝。

這讓帶領以色列人逃出埃及法老的奴一下的摩西成為上帝之子,讓推動猶太教創新被釘在十字架上的約書亞成為三位一體的耶穌,讓推動印度教解脫階層固化與種姓壓抑的悉達多成為了佛祖,讓提倡天人合一老子成為道教天神。

宗教是人類某種基礎經驗的表達方式,宗教是一種異象,異象要求的只是崇拜,崇拜就是在互愛的力量下 接受同化。

上帝的力量在於他所激發的崇拜,對上帝的崇拜不是一種安全法則而是一種精神上的進取。正是這種崇拜孕育了近代科學的求真思想,即中世紀對理性的神的堅決主張。

從17世紀開始,阿拉伯神燈被動照亮希臘。在理性的羅馬人加持下,又啟示了歐洲大陸,開啟了近代文明之旅。

從哥白尼、伽利略到來萊布尼茨 ,從洛克到休謨,從笛卡爾到康德,塑造我們現在的科學、人文與生活方式,應用測量與觀察、實驗、實體、屬性、邏輯、常識等名詞構建了我們與自然的交互模式。

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在西方哲學與科學的影響下,我們開始走向了與自然對立的敵對狀態,環境汙染、批量砍伐,肆意獵殺、在當今威脅人類生存基礎的全球性生態危機的時刻,我們也許需要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

哲學是科學的啟蒙,隨著科學的發展,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進而有了量子理論。在開根號的啟發下狄拉克 提出了

反粒子預言

,在成功捕獲反粒子後,觀測到天使粒子和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證明了虛無並不是虛無。這些科學重大進步,讓20世紀的天才們開始重新思考

人與自然的關係。

 

受到相對論與量子理論影響,20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教育家之一 羅素的老師懷特海 提出了

有機哲學

,也叫

過程與實

在。

讓我們開始用現實存在、攝入、合生等思考現實世界的構建,每一個現實存在都是一個過程。在上帝粒子的原生感受下,不斷地攝入與合成,從物質性到感受性,最後到意識性,每一個合成也都是另一個合成的元素,這是因果性的由來。

多個合成都成了聚合體,多個聚合體構成了結合體,萬事萬物在上帝粒子的基礎上交互交融。萬物友情,自然與我們是同一個原初,不再是彼此對立的兩個概念。一切都是過程,過程的聚合構成當下的現實世界,過程的結構構成下一個現實世界。

而我們只存在於自己的現實世界,是我們自己現實世界過程。這與佛教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異曲同工之妙,在這理論上如果加持 悉達多的思考、等待和齋戒的功夫 相信焦慮會緩解很多 。

在懷特海的萬物有情下理論下,讓我們聯想到來自古老中國哲人的偉大智慧天人合一,主張

人與自然之和諧。

 

這些智慧匯集在一本叫《易經》的典籍中,其中蘊藏著取之不盡 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灌溉著後世華夏子孫的精神與價值之渠。易經的天人合一體現在期獨特的宇宙觀,將宇宙運行的規劃 概念性的高度抽象為三才 ,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的天地人。

在這個哲學下,將三者融合為一體的構建宇宙演變的規律。結構化為八卦:乾、坤、震、巽、離、坎、艮、兌 ,分別象徵 天、地、雷、風、水、火、山、澤 等八種自然現象,寓意宇宙的演變。

世界的變化與循環,可以理解為一一種八進位編碼,將世間萬物皆可分類歸至八卦之中,類似於二進位的計算機編碼一樣。在這個宏觀規律下,人的一切變化都是有其規律的,這個規律的根本就是基於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這兩種哲學在過程上是同源的,有機哲學將世界的萬物有型的和無形的都歸類到過程中。萬事萬物只是過程,過程的分解在聚合為新的過程,新過程有就過程的合成,構成了因果律的來源。

但是有機哲學沒有結束,世界無限的演變下去,也許直到太陽化為黑洞,意識全面黑寂,是一種開放性的哲學。而易經 一種是封閉的過程哲學,伏羲將天地人三才映射到八卦中,構建8進位編碼,來存儲宇宙萬物的生與息。64卦就是索引,存儲世間的一切萬物。

在這兩種哲學相交的片段中,相遇的是過程。

 

因此對於有限的生命來說,很多事只是時機未到,我們需要一點等待,時刻準備著就好。

這個過程中我們被忘記,被遺失,繼續努力,下一個過程中定要閃光,讓意識之光劃破宇宙蒼穹。

相關焦點

  • 天人整體觀——天人合一
    因為天地人和萬物均由我們這個宇宙本體道和元氣衍化而生成。但人類生存於其間的天(日月星辰)地之本原是由元氣生成的陰陽二氣。故《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故人的生命運動亦以陰陽二氣的交感消長為「綱紀」。「陰平陽密,精神乃治」,則人得以生;「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則死(《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
  • 天人合一思想體系第一集:一念靜心之以原理生成智慧
    電池正負極,人生正反面,正向的超我,負向的本我,兩者都有其意義價值,在正反合的過程中,實現了人生的第一重矛盾合一:本我意識產生問題,並由超我意識做出覺察,在兩者對抗同化的過程中,超我意識形成解決方案,並推進各問題與矛盾點的系統解決,直至矛盾消融,成果顯現,目標達成。而智慧的人生,就是接納超我和本我的存在並引導它們走向平衡。
  • 天人之學——究天人之際:《易經》
    宇宙包羅萬象,變化莫測,人道無常,難以預料,兩者何其相似,就像《周易·繫辭》所言: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做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段話充分說明了《易經》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通萬物之情。
  • 自我療愈終極狀態:從宇宙中獲得生命的能量,最終天人合一
    意識療法到了天人合一的概念,很多人覺得這是一個很高深的,遙不可及的概念性的名詞,實際上它並不高深,所謂的天,他指的是宇宙,宇宙一詞在英文中是Cosmos或者是universe前者是由希臘語演變而來,意味著秩序跟規律,後者是有拉丁文轉化而來,表示朝著一個方向行動的整體,就是全部物質現象的總和。
  • 易經:家和才能萬事興,做到「天人合一」或能成就事業
    「天人合一」是中國人家喻戶曉的一個詞,也象徵了從古至今中國人所秉承的別具特色的人生觀,聽起來很大氣,但要清楚地把這其中的內涵講出來,卻並非易事。在中國的家庭生活中,一般 都喜歡掛「家以和為貴」幾個字。做生意的人,更為是注重「和氣生財」。什麼是和?「和」,最初源於古老的《易經》。
  • 《易經》的哲學思想是什麼
    陰陽是《易經》的總體思想,也是我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思想之一。 《易經》認為,整個世界是在陰陽兩種力量的互相作用下不斷運動、變化、生成、更新的。表現為氣,陽氣上升,陰氣下降,陰陽互動,和諧統一。《易經》的卦象就是立在陰、陽二爻兩個符號的基礎上。它們按照陰陽二氣的消長規律,排列組合成八卦,八卦的構成排列,就體現了陰陽互動、對立統一的思想。
  • 黃帝內經中告訴我們的什麼是天人合一和古人聖人賢人
    在《呂氏春秋》中還提出了同類相應和天人合一的理論,認為「類同相召,氣同相合,聲比則應」。同時,認為人與天地本身就是對應相同的,「天地萬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謂大同。」「故古之治身與天下者,必法天也。」意指在一個人的身體上體現了天地萬物的結構和規律,人與天地同理,因而修身和治國就必須取法於天地,遵循自然規律。
  • 「天人合一」的歷史本義
    近年來,鑑於自然生態環境的惡化與和諧社會的構建,不少學者以及社會人士「與時俱進」,重新闡釋「天人合一」,把其中的「天」解釋為自然生態,把「合一」視為「和諧」,所謂「天人合一」就是人與自然的統一,並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大力弘揚。毋庸諱言,在古代中國曾有過「天」為「氣」的說法,但僅是偶爾云云,從來不是主導。而且,「氣」也難以簡單地就與自然生態畫等號。
  • 《藏獒多吉》:小孩子眼中的天人合一
    用一開場就嚴重對立的僵化父子關係,再加上一段傳奇色彩頗濃的藏獒傳奇為載體,《藏獒多吉》用最嫻熟的手法,最細膩的筆調,講述了一個有關父與子、人與動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天人合一,方是自然大道,更將愛與信任的永恆主題,貫徹始終,深入淺出地講了個清楚明白。  《藏獒多吉》從楊志軍原著小說中提取出最適合青少年接受的正確方向,首先就在東方哲學理論基礎方向站穩了腳跟。
  • 常懷三心 和諧天人
    「天之所能者,生萬物也;人之所能者,治萬物也。」此即天生之,人成之,各有其致功,二者交相為用。  天人關係的本質是中和,亦即天人和諧共生。交相勝,是指矛盾對立的一面;還相用,則是指矛盾依存的一面。這種交勝和相用的對立統一關係,即是天人和諧的最佳狀態。要實現天人和諧,作為認識主體的人,應常懷「三心」。  第一,常懷敬畏之心。
  • 《易經》八卦陰陽五行和人與自然的關係
    《易經》以陰陽為基礎理論,陰和陽是相互對立,又相互作用。而形成世界萬事萬物,有陽必有陰,沒有任何一種單獨以陰或者單獨以陽而構成的關係。以此為基礎,陰陽之間循環可以不斷的衍生出更多的事物。一致宇宙從無到有,而且形成一個非常龐大的體系。
  • 聊易經:六十四卦是什麼,卦象如何
    《 易經 》 的產生: 人更三聖,世歷三古《 易經 》 包括 《 經 》 和 《 傳 》 兩大部分:《 經 》 分為 《 上經 》 和 《 下經 》 。 《 上經 》 三十卦, 《 下經 》 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
  • 從《易經》談中醫的繼承與發揚
    傳承中醫的過程中,努力正本清源並儘量原汁原味地加以繼承,是中醫保持生命力及發揮療效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的發展史閃耀著自省、外引、創新、完善的光芒,當下中醫要擴大影響,走向世界,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加以創新、發揚。《易經》即《周易》,傳說其歷經伏羲、文王、孔子之著,成書於先秦的文化軸心時代。
  • 中國人自古相信宇宙同構,天人合一,描寫宇宙的古詩詞繁若星辰
    中國人自古相信天人合一,描寫「宇宙」的古詩詞繁若星辰。更有那描寫宇宙恢宏博大的詩句如:杜甫「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是作為景色描寫的,已有宇畝無限飄渺的宏大氣勢。曹操的「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 高二政治教案:《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教學設計
    ②重點論就是在認識複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著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種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3)「兩點論」與「重點論」的聯繫。二者是緊密相聯的。  ①兩點是有重點的兩點;②重點是兩點中的重點;③離開兩點談重點或離開重點談兩點,都是錯誤的,要反對一點論和均衡論。
  • 天人合一:明清小說裡的數字文化!
    神秘數字之於國人,是蘊含著「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的。思維模式具有很強的穩定性,一經形成長久流傳。對於一定範圍內的社會成員個體而言,思維模式「具有認識上的先行結構作用,制約著具體思維過程」。「天人合一」可以說是我國傳統思維模式最基本的特徵。被儒家奉為六經之首的《周易》首先奠定了這一思維模式的理論基礎。
  • 「萬物一體,超越生死」,重新發現列子哲學思想價值
    總體來說,列子的哲學思想包含了天文學、物理學、進化論、生態倫理學、宗教思想等,而且在基本面上符合現代科學理論。其中,最重要的是其將宇宙論與人生價值統一為一體後,穿越悲觀主義、虛無主義,為人類提出「超脫」的生命哲學。我認為,這一思路為今天哲學困境乃至人類社會發展,具有相當大的啟示意義。
  • 2021新年獻詞:Happy New Year其實跟中國文化的天人合一很像
    西方哲學裡以一神、多神來區別高級宗教和低級宗教與之相比弱爆了。曾先生表示,在上天那裡,功是功,必賞;過是過,必罰。至於所謂的功過相抵,那是人類自己搞出來的。昨天是2020年的最後一天,多年前對這個年份有很多期許,當時純粹是出於受諧音的影響,前幾天在微博上看到一段話,大意是愛情不是人類的必需品,愛才是。
  •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佛道儒的「萬物一體」指的是什麼?
    、「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都體現出天人合一、萬物一體之意。道家認為,天地萬物都來自同一個「道」,人與萬物同為一體,萬物平等,融合為一,「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由獨一無二的「道」分化出「陰陽」二氣,相互激蕩而產生出千差萬別的天地萬物。「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夫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