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吳懷海:低俗語言蔓延呼喚和諧網絡共行
10月15日,教育部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聯合公布了2014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部分網際網路新詞如「草泥馬」、「屌絲」、「逼格」等,造詞格調不高、品位低下,卻被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使用。網絡低俗語言大量湧現,聚集了社會戾氣,網絡低俗語言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10月16日中國日報網)
近年來,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人們足不出戶便可以獲知世界各個角落正在發生的新聞。但網絡同時也是現實世界的虛擬映像,少數人把現實生活中沒有表現的不良生活習氣發洩到網絡上,網絡低俗語言就是其中之一。之前,儘管相關部門已經對謠言、暴力、色情等負面信息進行了整治,某些打擦邊球的網絡低俗語言,比如說屌絲、逗比、你妹、草泥馬、我靠等,卻依然在野蠻生長。
應該說低俗語言,在任何國家任何時期都會存在,社會發展世俗化的一面也難以改變。但是,現代社會的各類媒體承擔著傳遞信息、啟迪思維、培養價值觀的作用。如果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大量使用低俗語言,會在社會生活中無意識助長社會不良風氣的養成和蔓延。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當他們暢快地表達自己時,是否想過這是對別人,特別是未成年人的一種「汙染」?現在很多中小學生都接觸網絡,不難想像,當我們的後輩一口一句髒話並習以為常的時候,那場景必然不堪。
各類媒體近年來大有廣泛使用網絡低俗語言之勢,有其必然的原因。一些廣播電視節目,尤其是綜藝娛樂節目多以網絡低俗語言的使用來譁眾取寵、吸引眼力,進而提高收視率;而報紙、網絡等媒體也無非是為了提高作品的關注度和點擊量,進而提高訂閱量。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或正在使用一些網絡低俗語言,初衷可能都是為了讓自己的欄目或作品更加接地氣、受歡迎,殊不知,媒體從誕生之日起,也同時承載著信息傳播和語言正向傳播的雙重使命。換句話說媒體以高雅的文字語言引領社會風氣,才是正道。以前造詞者都是文人雅士,引得眾人模仿,方才有「洛陽紙貴」一說。
網絡低俗語言迅速蔓延,一方面是由網絡媒體的特性決定。報紙、廣播電視的低俗來自於網絡語言,社會戾氣集中爆發在網絡上,而虛擬社會和自媒體無法自我監管。部分公眾人物、意見領袖自覺不使用低俗語言,這一點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是文化管理部門沒有強有力的規範引導。個人私下的交流可以通過教育來引導,但是對於媒體,要採取強有力的措施來監管。以深刻的思想代替浮躁的語言,以平淡真實的文字代替暴力粗鄙的惡語,對語言文字多一份敬畏,是每一位媒體人的必修課。
網絡語言不僅反映著當下社會的網民情緒、一個層面的民眾素質,也同時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和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我們沒有道德潔癖,但也不希望看到汙言穢語到處都是,更不希望我們的下一代榮恥不分。現在全國很多地方都在爭創或建設全國文明城市,有文明需求的大環境下必然容不得網絡低俗語言的肆意傳播。我們當下社會裡的每一個人,都應該自覺地抵制網絡低俗語言,使之徹底失去立錐之地,從而為文明城市家園、和諧網絡空間建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稿源:荊楚網
(來源:荊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