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以來,全球沙漠蝗災出現惡化趨勢,非洲東部多地飽受蝗蟲侵擾。
聯合國糧農組織在25號再次發出警告稱,東非地區的蝗災仍處於「極其令人擔憂」的狀態,蝗災將對衣索比亞、索馬利亞和肯亞等國的糧食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蝗災始於2018年,已有13國受損
這場蝗災最早可以追溯到2018年5月。歷經2年多的時間,現在已經蔓延至13個國家,影響28萬公頃土地。其中,肯亞的沙漠蝗蟲災害是70年來最嚴重的,而索馬利亞和衣索比亞正在經歷25年來最嚴重的蝗蟲入侵,影響了百萬人的生計。巴基斯坦也在本月宣布進入國家緊急狀態。
何以造成新一輪沙漠蝗危機?
引發這場災害的主角是被認定為世界上最具破壞性的遷徙性害蟲——沙漠蝗蟲。
此類蝗蟲形成的蝗群密度大,流動性強且破壞力大。它們每天要消耗相當於自身體重的食物。也就是說佔地一平方公裡的蝗蟲群,一天最多可以消耗掉160噸糧食。以《中國統計年鑑》公布的2018年全國人均糧食消耗量127.2千克為參考,這相當於46萬人的每日進食量。
此外,沙漠蝗蟲的繁殖驚人。在適宜的條件下,他們的數量會呈指數級增長。
本次蝗蟲大舉入侵東非地區,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其中一個原因是氣候變遷。在過去兩年裡,非洲之角經歷了持續性乾旱和突發暴雨,不斷為沙漠蝗蟲提供了良好的生產和繁殖機會,使其能在東非和西亞地區多倍繁殖和快速擴散,從而引發印巴蝗災和東非蝗災。
動物滅蝗不適用於大規模蝗災
當前,東非蝗蟲達到了繁殖高潮期(upsurge),如果不加以遏制,極有可能會演變成最高級別的「禍患」(plague),聯合國糧農組織通過郵件回復南方周末記者稱。
全球沙漠蝗信息處指出,蝗災經常會爆發,但只有少數會導致蝗蟲數量猛漲,同樣只有極少數會進一步惡化為禍患。
上一次重大禍患發生在2003年至2005年間。茅利塔尼亞,馬裡,尼日和蘇丹同時爆發了四起疫情,蝗蟲群遍布在非洲,亞洲和中東30個國家,累計1.2千萬公頃土地受損。
據《衛報》在2月12日報導,目前遏制這場危機的窗口正在迅速關閉。一旦失控,等到6月的時候,東非蝗蟲數量可能會增加500倍,影響將會比2005年還要大。
伴隨著災情消息而來的,還有網友們關於治蝗方案的熱議,「10萬隻鴨子出徵」、「牧鴨治蝗」等話題更是一舉衝上了熱搜。中國經濟網記者經多方求證,前方不同渠道回復是「胡說八道」「子虛烏有」。
那麼遏制蝗災,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措施呢,靠雞鴨捕蝗真的可以解決嗎?
中國蝗災救治工作組在2月27日召開發布會稱,「鴨子治蝗」的適用範圍和作用效果其實是極其有限的,不適合用於治理大規模蝗災。
目前應對蝗災,主要採用化學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生態防治方法。化學防治是控制嚴重災情最快捷有效的技術措施,但也容易對環境造成汙染,危害動植物的健康。生物防治則是最為提倡的方法,利用微生物、抗生素等生物農藥來控制蝗蟲的繁殖,對生態影響較小。
更為治本的方案是通過改變生態環境來防治蝗蟲,例如減少蝗蟲的棲息地或食物源,將低洼地區改建為魚塘,改種其他農植物等。
不同的措施各有利弊。從長遠來看,治理蝗蟲應結合化學、物理和生物等技術,取長補短,以降低其對農牧業及生態的危害。